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380|回复: 0

没领证要求返还彩礼法院也不支持,就因为这一点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秀才
  • 打卡总天数:38
  • 打卡月天数:3
  • 打卡总奖励:459
  • 最近打卡:2025-11-09 08:49:40

1452

主题

3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1522
发表于 2024-10-10 20: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案例简介) A+ Q+ U3 e" Q& J4 M
2010 年6 月,张生(男)与王明明(女)相识恋爱,2011 年5 月1 日按照民间风俗举办婚礼。后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2012 年8 月生一子。2012 年年底双方因琐事吵架后王明明回娘家居住至今。现张生向法院起诉,要求王明明返还聘金、彩礼钱等。张生称,双方从认识到举行婚礼给付王明明聘金、彩礼、礼物等共计10 万余元。
6 n& S, s: x, X5 _3 o) ^; @* n0 G" p1 o9 A4 i8 M6 D
【争议焦点】* L& z, n% S: T; l, W
1 ?! `6 {1 K( x& I7 \) T; d
二人在订立婚约之时的聘金等是否应当返还?" _% h! q) d- y) j9 j9 Y# L: |

/ i8 i+ T3 k% e; B$ n+ F  |【法院判决】9 T9 f+ Y- T& p- [! Q: d9 a/ v

/ N! X/ z% W0 F8 Z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G9 c/ z: w+ ~  ]: D# C" D- ?
" k' [. F4 L( V4 V4 W
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明确了彩礼应返还的情形,即是否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是否共同生活、不返还彩礼是否造成经济困难。从保护妇女权益的角度来看,未婚同居对女性的身心、名誉等各方面均有影响。本案中,男女双方虽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缔结法定婚姻关系,但双方按照民间习俗举办了结婚仪式, 得到亲朋好友、周围群众的认可,并以夫妻名义同居共同生活,且生育子女,具备婚姻生活的实质内容,不属于规定的应当返还彩礼的情形。
3 w$ B6 N& ^+ c6 C$ R
2 A3 U, }: @) l+ }根据司法解释,另外两种应当返还彩礼的情形分别是虽办理结婚登记,但确未共同生活,以及不返还彩礼会造成给付彩礼方生活困难。关于共同生活的期限,不能用时间长短来衡量,要结合双方的具体情况,有些虽然共同生活时间仅几天,但双方确实以缔结婚姻关系为目的结婚,仅因感情不和而离婚,不能认定双方未共同生活。) b8 {' g8 b+ H2 b
' ^' \% e7 J( ^
关于婚前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这属于彩礼返还的特殊情形。生活困难有绝对和相对之分,绝对困难是其生活靠自己的力量已无法维持当地最基本的生活水平;相对困难是指由于给付彩礼造成了结婚前后的生活水平相差较悬殊,即相对于原来的生活条件来说,变得困难了。% ]( \% t) Q7 x

6 \5 m; V4 W  [* ?' i3 w离婚彩礼的一些具体问题及解决办法
8 E! F: G% f1 ?; G/ E$ B/ ~: m4 a4 P* L
一、返还范围
8 O0 U  ~. J, o
" O0 T1 h$ `( E是不是男女双方在恋爱中所有赠送物都应返还?彩礼到底包括哪些?这是审判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有解决好彩礼返还范围,才能切实维护好双方的利益。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应该不属于彩礼返还的范畴:- A# V$ q+ w$ j+ o# W

$ ^) h3 D/ H  U3 u1 T7 H9 q. ^第一,共同花费,一方收到彩礼后,往往会拿出部分用于共同花销,如为办婚礼宴请宾客,送礼以及平时的吃喝玩乐等,在计算返还数额时都应当从中剔除。/ M0 x( y2 ~6 _6 S. e

/ Y% Q) k/ z/ m第二,属于赠与性质的财物。在恋爱中,男女双方为表情意,通常会赠与对方定情物、信物等,可以说,这些是一方自愿赠与另一方的,与有无结婚目的无关,对于该类财物,赠与方不得要求返还。
( _0 s0 Z; ?7 B5 Y, g1 O6 r* F" ^! `
二、诉讼主体的确定
9 f2 I) t7 P- L  e8 F" O$ I
( O) U- I7 u" S7 {  f  Q: e( `; x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中,只是说“给付方”可以要求返还彩礼,那么这里所说的给付方是否包括当事人的父母呢?个人认为是包括的。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儿女的婚姻被认为是终身大事,一般由父母一手操办,送彩礼也大都由父母代送,且多为家庭共同财产。在诉讼中大多数也是由当事人本人或父母起诉,因此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防止应诉方以起诉人不适格作为抗辩,应当对“给付方”做扩大解释。& h) O; t' ~) h  W; y% W

+ _3 j, R$ B4 h. k3 D同时,对于被告的确定问题也应引起注意,在实践中,诉讼方也通常把对方当事人的父母列为共同被告,要求他们承担连带责任,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在习俗中,一般是父母送彩礼,也是父母代收彩礼,即使由本人亲自接收, 儿女为表孝心,感激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也会将一部分交由父母。所以,将当事人父母列为共同被告并无不妥,实为可取之处。
" a" ~" V2 h9 p8 ], L1 ]; m
" D0 w. }7 w# @; Q* c三、妇女权益保护
3 c0 I/ r4 m8 N5 Z) ^" w+ O, d1 L* A. y- g8 n, z. ]3 w
我国并不承认婚约的法律效力,因此,如果因男方的过错导致婚约解除,或由男方提出解除婚约,女方是不能以男方违反婚约而请求不返还或部分返还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双方虽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事实上是同居的,若一方要解除婚约,这时应权衡双方利益,本着保护妇女、保护弱者的原则,在彩礼返还数额上,可酌情减少。在实践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双方已同居多年的,男方要解除同居关系,以未办理结婚手续为由,要求返还彩礼,此时若女方已将所收彩礼用于同居后共同生活的,也可减少返还数目或不予返还。# U; g" \. Y. K
* R! ?7 F. g/ d7 O$ M/ v3 Z
四、关于“婚前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问题0 B; N* J& t1 h# y

, t8 G7 D7 e+ v& U/ b. F9 }: y* c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条规定:“离婚时,如果一方生活困难,有负担能力的另一方应当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这是婚姻法设立的离婚救济制度,是对离婚可能引起的消极后果的一种补救措施,旨在保护弱势群体,体现扶弱济贫的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中,又做出婚前给付至给付人生活困难的,在离婚时可要求返还所送彩礼的规定。那么,生活困难方是否既可以要求另一方给予帮助,又可以要求返还彩礼呢?对此个人认为应该持肯定态度。. ]+ z+ r- Z/ u9 J2 v
/ o; t& U% Q; f, u5 r8 {0 V1 q( L
首先,这是两种不同且并行不悖的制度。前者是一种救济措施,其既是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体现,又是夫妻之间互相扶养的法律义务在婚姻关系解除后的合法延伸。后者则是一种返还请求权,是基于结婚目的落空而产生的请求权。$ |& d" i2 e1 m2 Z$ M, c- Q
: p$ Q3 w/ c) a5 K) q8 m0 A. x
其次,两者的请求权主体有所不同。前者只限于夫妻中的一方而已,不再涉及其他人。对于返还彩礼的请求权主体,如前所述,可以为当事人的父母。所以,笔者认为,困难一方在提出返还彩礼的要求后,不妨碍其请求另一方给予一定的帮助。当然,这里的离婚时对生活困难一方的帮助是有条件限制的:' I5 g$ a1 A; v
7 G0 D( ~5 h4 N! U4 K5 @, E  X: y! P
第一,提供帮助一方要有负担能力,一般要在该方的能力范围之内;% m  C1 l1 n8 I; ?9 e& W# w( t& Q
5 y9 Q; C* O9 p7 x  m
第二,帮助有时限性,生活困难应是在离婚时就存在的困难,而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提出请求,而且在其另行结婚后,就应停止对其进行救济。
+ }+ r7 z2 [" y" y# l: N% a
1 T1 k4 c1 P0 f$ }* T6 }/ ^2. 在我国,虽然不承认婚约的法律效力,但合法的婚姻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故如果要求返还彩礼一方对婚姻的破裂存在过错,而另一方并无任何过错,虽然请求方存在生活困难,也无须再支持其返还请求。& e6 r8 q/ Y8 S. t) n2 `  o7 R
9 ~& x' B+ C0 W- q
五、证据认定问题
9 i2 [3 b2 U& X* ]9 W
. M1 ^$ B0 y8 ~  S6 R# N, j赠送彩礼与一般的民事行为有所不同,赠与方不可能要求对方出具收条等书面手续,以表明其已收到彩礼。因此,当引发彩礼纠纷时,当事人举证比较困难,一般只能提供证人证言,且多为亲友证言,通常证明力不大。对方当事人也常以此作为抗辩,主张不予采信。为了收集有利证据,当事人往往会不经对方同意,录制双方的谈话录音或电话录音。
0 X! K/ m  O! k3 ]  q" C6 v" m3 I) Z( [+ T
利用威胁、利诱、限制人身自由、侵犯他人隐私等非法手段获得的证据不应采用,即所谓的“毒树之果”原则。在彩礼纠纷中,视听资料往往是最能证明事实存在的证据,因而只要当事人在收集证据时没有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且能证明其真实性,就应当采信。对于彩礼纠纷案件的证明标准,也应遵循高度盖然性原则,即只要当事人所举证据足以让法官对案件的法律真实产生高度信任,并能排除其他合理怀疑,那么就可认定该法律事实达到客观真实。- s& @$ S0 B% n- J( f

9 c8 w- w4 W& @4 f" v% a# Q/ h# I% H' A8 ^8 c. H( z8 u#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