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秀才
- 打卡总天数:35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424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8:00
版主
- 积分
- 11316
|
案例简介
4 g2 Y. J( B( }6 I' j) g2010 年6 月,张生(男)与王明明(女)相识恋爱,2011 年5 月1 日按照民间风俗举办婚礼。后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2012 年8 月生一子。2012 年年底双方因琐事吵架后王明明回娘家居住至今。现张生向法院起诉,要求王明明返还聘金、彩礼钱等。张生称,双方从认识到举行婚礼给付王明明聘金、彩礼、礼物等共计10 万余元。" F( i% P8 @% @& Z4 {( @9 ^
* B& M" U5 T" W, T6 B$ z" _- g7 J. Z6 ^
【争议焦点】
/ z* K1 [2 ~; d
6 V# F4 y7 c2 W3 @2 E二人在订立婚约之时的聘金等是否应当返还?
w5 v+ {" ~: K; `8 Q6 D
# E3 E* R& o4 W% g7 T: E7 l【法院判决】/ ^/ b2 h8 c; |$ n
8 t. \* O2 `6 a" O' m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 f3 P' l9 A3 F4 [/ G
1 i3 O7 J i/ E+ e N( _; H# J! j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明确了彩礼应返还的情形,即是否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是否共同生活、不返还彩礼是否造成经济困难。从保护妇女权益的角度来看,未婚同居对女性的身心、名誉等各方面均有影响。本案中,男女双方虽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缔结法定婚姻关系,但双方按照民间习俗举办了结婚仪式, 得到亲朋好友、周围群众的认可,并以夫妻名义同居共同生活,且生育子女,具备婚姻生活的实质内容,不属于规定的应当返还彩礼的情形。; t8 l E1 {2 d
- `/ G) {, e* U
根据司法解释,另外两种应当返还彩礼的情形分别是虽办理结婚登记,但确未共同生活,以及不返还彩礼会造成给付彩礼方生活困难。关于共同生活的期限,不能用时间长短来衡量,要结合双方的具体情况,有些虽然共同生活时间仅几天,但双方确实以缔结婚姻关系为目的结婚,仅因感情不和而离婚,不能认定双方未共同生活。
- \* L, S' |6 z8 m q/ D t; }
. b* `& Z1 p' z7 U关于婚前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这属于彩礼返还的特殊情形。生活困难有绝对和相对之分,绝对困难是其生活靠自己的力量已无法维持当地最基本的生活水平;相对困难是指由于给付彩礼造成了结婚前后的生活水平相差较悬殊,即相对于原来的生活条件来说,变得困难了。. H6 ^0 s' a6 S( }
# m6 e! F, L' ?4 r9 E
离婚彩礼的一些具体问题及解决办法% o) H: O g: o$ P# U
$ O# [! I i2 u" P% p8 ]
一、返还范围
0 U$ ~& W& {% r7 v% ~# q& P$ S) p1 p" q n9 u* G' Q7 M3 b" W
是不是男女双方在恋爱中所有赠送物都应返还?彩礼到底包括哪些?这是审判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有解决好彩礼返还范围,才能切实维护好双方的利益。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应该不属于彩礼返还的范畴:0 I' T: c9 h' J9 u P
, V) t4 o0 d7 w; N' N第一,共同花费,一方收到彩礼后,往往会拿出部分用于共同花销,如为办婚礼宴请宾客,送礼以及平时的吃喝玩乐等,在计算返还数额时都应当从中剔除。# e6 Z% x7 |8 U4 v5 t3 k
/ p, g- Y* K( W5 T: F- q
第二,属于赠与性质的财物。在恋爱中,男女双方为表情意,通常会赠与对方定情物、信物等,可以说,这些是一方自愿赠与另一方的,与有无结婚目的无关,对于该类财物,赠与方不得要求返还。5 g3 `8 ^) p5 g: X* i
3 H; K# e& e+ |8 Z. j B9 U% h+ i
二、诉讼主体的确定7 o6 E$ p* i' z2 V2 K5 O
; U2 G! ?# p! ?# P3 n8 ^9 H, ~+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中,只是说“给付方”可以要求返还彩礼,那么这里所说的给付方是否包括当事人的父母呢?个人认为是包括的。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儿女的婚姻被认为是终身大事,一般由父母一手操办,送彩礼也大都由父母代送,且多为家庭共同财产。在诉讼中大多数也是由当事人本人或父母起诉,因此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防止应诉方以起诉人不适格作为抗辩,应当对“给付方”做扩大解释。
$ s; t4 j2 f2 Q8 q/ p! M1 ]: b i% M) C% ~2 V4 h
同时,对于被告的确定问题也应引起注意,在实践中,诉讼方也通常把对方当事人的父母列为共同被告,要求他们承担连带责任,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在习俗中,一般是父母送彩礼,也是父母代收彩礼,即使由本人亲自接收, 儿女为表孝心,感激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也会将一部分交由父母。所以,将当事人父母列为共同被告并无不妥,实为可取之处。6 Q. f( O1 g; y! k8 J- F% c
. v. v9 U/ ^6 }- k
三、妇女权益保护
) ?6 U% H# k+ w" l( h/ S# T+ Q5 Q+ J: A* n; y( z7 [: _
我国并不承认婚约的法律效力,因此,如果因男方的过错导致婚约解除,或由男方提出解除婚约,女方是不能以男方违反婚约而请求不返还或部分返还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双方虽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事实上是同居的,若一方要解除婚约,这时应权衡双方利益,本着保护妇女、保护弱者的原则,在彩礼返还数额上,可酌情减少。在实践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双方已同居多年的,男方要解除同居关系,以未办理结婚手续为由,要求返还彩礼,此时若女方已将所收彩礼用于同居后共同生活的,也可减少返还数目或不予返还。
8 J" y7 {6 ?/ w# S4 a9 v8 J. S" L% C" V# {. ~8 s! d
四、关于“婚前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问题
* _5 ]+ D" G0 l4 ?# J! n0 d. |2 }8 s8 b; J; y" B- W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条规定:“离婚时,如果一方生活困难,有负担能力的另一方应当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这是婚姻法设立的离婚救济制度,是对离婚可能引起的消极后果的一种补救措施,旨在保护弱势群体,体现扶弱济贫的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中,又做出婚前给付至给付人生活困难的,在离婚时可要求返还所送彩礼的规定。那么,生活困难方是否既可以要求另一方给予帮助,又可以要求返还彩礼呢?对此个人认为应该持肯定态度。
8 f) h: @) k# t1 [& ?+ d4 g6 S e% ~( ^' j0 n* _. S' z$ i
首先,这是两种不同且并行不悖的制度。前者是一种救济措施,其既是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体现,又是夫妻之间互相扶养的法律义务在婚姻关系解除后的合法延伸。后者则是一种返还请求权,是基于结婚目的落空而产生的请求权。5 p+ D* v+ s- m' {& ]3 R
/ D& f' S$ U5 x: C \9 X6 R
其次,两者的请求权主体有所不同。前者只限于夫妻中的一方而已,不再涉及其他人。对于返还彩礼的请求权主体,如前所述,可以为当事人的父母。所以,笔者认为,困难一方在提出返还彩礼的要求后,不妨碍其请求另一方给予一定的帮助。当然,这里的离婚时对生活困难一方的帮助是有条件限制的:# M( C' W% _* w7 D- z: I" r
$ t: H, @. q" w! C% L第一,提供帮助一方要有负担能力,一般要在该方的能力范围之内;! T. u' L) r! W" H8 t3 j, `7 X: c
, B3 m4 H. T' C4 s3 G" u0 f q
第二,帮助有时限性,生活困难应是在离婚时就存在的困难,而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提出请求,而且在其另行结婚后,就应停止对其进行救济。" k4 Y- L3 [# H8 j
: z B& h6 [( m/ k4 M' ?- E: s6 k0 b2. 在我国,虽然不承认婚约的法律效力,但合法的婚姻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故如果要求返还彩礼一方对婚姻的破裂存在过错,而另一方并无任何过错,虽然请求方存在生活困难,也无须再支持其返还请求。3 U! v, L7 ]- N7 F
2 X' J, I& c+ n: e五、证据认定问题
- \! R, D6 @& M4 Z4 h. f' U. {; i) F5 t2 M/ { u. H
赠送彩礼与一般的民事行为有所不同,赠与方不可能要求对方出具收条等书面手续,以表明其已收到彩礼。因此,当引发彩礼纠纷时,当事人举证比较困难,一般只能提供证人证言,且多为亲友证言,通常证明力不大。对方当事人也常以此作为抗辩,主张不予采信。为了收集有利证据,当事人往往会不经对方同意,录制双方的谈话录音或电话录音。
! a0 H% J- [# l: ]4 I2 j3 r1 a" Z
利用威胁、利诱、限制人身自由、侵犯他人隐私等非法手段获得的证据不应采用,即所谓的“毒树之果”原则。在彩礼纠纷中,视听资料往往是最能证明事实存在的证据,因而只要当事人在收集证据时没有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且能证明其真实性,就应当采信。对于彩礼纠纷案件的证明标准,也应遵循高度盖然性原则,即只要当事人所举证据足以让法官对案件的法律真实产生高度信任,并能排除其他合理怀疑,那么就可认定该法律事实达到客观真实。
' b7 p$ r8 _% o2 b- C% a1 k8 \, W4 O
4 B) B+ M$ S: I- i9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