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 0 参与人数: 0 我的评分: 未评
「多喝热水」,中国人最最最最常见的健康建议。
) `4 {$ K7 j; Y. ] * A/ I! Y$ M U3 b! J
2 M3 S% @( @0 O: H, O* M9 B6 i
但是,当这健康饮品遇上方便快捷的一次性纸杯,产生的危害,可能比我们以往所知的更大。
I8 ^& o% \" U7 r5 y d7 `
, L! `0 A$ s% j/ M 近期,浙大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完成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5 个知名品牌的一次性纸杯,在加热水后都会释放大量微塑料。
/ F% K- c) S3 ?* _0 Y* r8 h- Q7 o) }
8 k4 l- _( j2 y 而且,研究团队通过试验数据推测:用一次性纸杯喝 3 杯热水,就可能对生殖和代谢造成损伤。
& x9 W4 l4 P) Y0 @ ! P9 N, \( g! S& [0 E
释放大量微塑料:用它喝 3 杯热水,就可能造成损伤!
6 Q4 k$ O+ g6 Y4 @: `3 d
* C/ p7 U* K. _4 _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 5mm 的塑料颗粒。
L. S; y: }5 Y- o% K2 D8 u
; w/ Q% L, [. V: D1 ]" |& d7 _ 2020 年 8 月,美国化学会年会上首次公布:人的肺、肝、脾和肾脏,共计 47 个组织样本,无一例外都存在塑料污染
( v: V- }5 G4 y2 B! k8 N4 `% J* S
' g$ p+ k0 Y+ d1 U: b* I3 J 此后,更多研究陆续在胎盘、睾丸等组织中发现,中国研究团队最新研究也在人体血管、精液中发现了微塑料颗粒,发现率都是 100%。
! z$ @! K6 c2 [0 s; S9 U
' ] H" N" J, P- b, F0 F6 A& a 根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 2019 年研究结论,人们平均每周摄入大约 5g 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 [7]。而这些微塑料来自日常使用的塑料制品,可能通过呼吸、饮食和皮肤接触,最终在人类体内累积。
3 @+ M' X+ }: `" W
^& L, E" w: F+ `. k. g5 x' V5 ~ 用塑料肯定就会接触微塑料,许多人就会想到,那用纸能行吗?
. T" ^2 S$ L) f( p; H* Q) j1 ^
/ _; L4 l ?, J7 y7 A
/ [ m) D6 w. T. d0 ` 很遗憾,这篇发表在环境领域国际著名期刊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上的重磅研究,给了我们又一记重击。
' @, E/ M9 A$ u. g; Z: y9 e # ?0 e) W" E/ r/ W
研究团队首先筛选了 5 个咖啡品牌使用的一次性纸杯,这些纸杯无一例外,在加热水后会释放出大量微塑料。
6 |$ L, }! v x5 a& `: M$ r 9 D7 ?3 w( Y z4 C: @, G1 S( t
接着,研究团队选择了释放微塑料最多、颗粒最小的纸杯,在小鼠体内进行试验。
2 ~) G: h1 b+ s" H + U, L2 O! X7 G* o- P
使用的方式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完全一致,就是把热水,倒进一次性纸杯里。
{9 c5 L% h3 f$ R" Y . D2 W3 q/ |0 b R8 Q
装满热水静置 15 分钟后,研究团队收集杯内液体进行浓缩,提取获得其中释放的微塑料,随后模拟我们日常用一次性纸杯喝水,这个最常见的摄入场景,按照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剂量」,将提取出来的这些微塑料,以灌胃方式喂给孕鼠。
' j& \& D) K V; k0 g; n6 P& Y
' n/ S% a- R( k2 g l' A. J% A 经过整个孕期的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对于胎鼠的发育,还是母体的生理,微塑料都产生了剂量相关的显著不利影响:在母鼠的 12 个组织器官和胎鼠体内,均检测到大量微塑料。而且,胎鼠和胎盘中的微塑料数量和粒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
2 D* ^ r2 p. {# n ( Y' f; J" s# T, ~2 n/ k+ w
这一结果与去年以来两项在人体胎盘发现微塑料的重磅研究相印证,再次证实,胎盘作为人体的重要屏障,对微塑料并没有明显的过滤作用,微塑料可以直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能对胎儿健康构成潜在风险。[3,4]
* S! R: S: e6 N+ h% {
9 {8 l6 s" z8 K/ {7 a% ^0 Q# q 更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还在小鼠研究数据的基础上,估计了用一次性纸杯喝多少水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结果显示:只要每天用一次性纸杯喝上 3.3 杯热水,就可能显著改变盲肠微生物组、代谢功能、免疫健康及生育健康等。
6 e# }$ l) F# ^
( g" O m* L% }1 J! v 对话作者:人体 100% 发现、危害开始显露,该怎么办?
k6 S! m3 w) S2 F6 Q4 M4 X
# D! p4 b ?! v1 i; p/ } 近期,有不少研究开始揭示人体摄入微塑料的情况,仅喝水这一项,就有重磅研究证实人类摄入塑料的最大来源就是饮用水 [2]。
* U4 h+ e* q; r' f
9 N' O% n, n. u9 k- C 即便饮用瓶装水依然不能幸免——今年 1 月的一项研究得出结果:每瓶 1 升装的瓶装水中,约含有 24 万个纳米和微塑料颗粒(90% 纳米塑料,10% 微塑料),比既往估计的高出 100 倍。研究者对此提示,这已可能对饮用者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
# `2 w! i9 b% t& n& x; x: B' y' h* \
' r! S3 @4 k$ o% ^; R" d
微塑料研究起源于环境科学,近几年才有生物医学的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因此目前更多的研究聚焦于上游的环境暴露、人体组织检测,更多针对微塑料对人类生理、病理影响的研究,近两年才开始得到结果。
( E( W0 c" c% U( s3 U7 O1 T' y
9 F6 h6 j+ ?. |% _$ V6 [' k 这篇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在使用一次性纸杯饮用热水时,释放的微塑料在生物体内的组织特异性积累,和对代谢、生殖和后代的毒性影响。
! B) N8 p% c% o
k- Z1 N1 V$ L8 w 一次性纸杯为什么会释放这么多微塑料?进入体内后哪些器官受累最严重?
1 \7 X5 z! ]% y* W% d
蒋超教授:一次性纸杯中,杯内层疏水膜遇到热水时,会释放大量的微塑料,随着人们饮用,微塑料便累积在体内。
0 X2 O$ l0 |4 M1 Q2 t* N
陈琼博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盲肠,胎儿的微塑料水平最高,微塑料呈剂量依赖性地偏好沉积在胎儿、胎盘、肾脏、脾脏、肺部和心脏等部位。
/ t5 a) F" p* k6 P* i# v0 m, L
" W N; X5 i" R3 j+ K T, i
这一发现也是对后续研究方向的一个重要提示。
9 U5 e- _) a+ @
j+ j" @# j4 S! P1 e 4 M" k! k% M: H9 `" M/ q: x! R2 u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人体多个组织器官存在微塑料,能证明它有害吗?
+ {4 ?' L1 N6 s8 I 蒋超教授:几年前,因为对微塑料的广泛关注,WHO 专门审议了微塑料健康风险的问题并形成了第一份微塑料对人类影响的总结报告。报告核心内容为,微塑料无处不在,包括海洋、淡水、饮用水、食物和空气中都有,但是它对人类健康构成风险的确切证据还不充分。
& T6 H& ]: O0 G4 \* S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微塑料的研究报道有很多,虽然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这类微塑料会引发人类疾病,但鉴于其在环境及人体的发现日益增多,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应对这些潜在健康危害。
: C% I* t* E2 v' n9 X% a
/ o9 w' y* C9 j V
特别是结合这项研究成果,更应该引起重视。
# W3 x+ m- m3 {- k. r3 O " S7 w% w" N3 d( |0 E
# o- v" m6 Q- }3 s1 ? 为什么说通过本研究,应该更多引起人们对微塑料危害的重视?
' {% J) j6 Q: |7 T
陈琼博士:我们在小鼠研究中发现,每日仅适度使用一次性纸杯饮用 3.3 杯热水,就足以显著改变盲肠微生物组、代谢功能和免疫健康,还会增加流产风险。
3 _! z; K0 A: K1 T4 C 蒋超教授:我们常说,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没有意义的,而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之处:即使是适度使用一次性纸杯,也可能导致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显著变化,影响代谢和免疫功能。
: ~6 m( b+ ]! Z2 U8 T) F/ s
1 r0 M& d- Y) w 总之,微塑料已经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日常生活,它们的存在比许多人想象的要近得多。
% a) q* I6 J( d) @- ~: _
) C* K% d. t- Y! p: { . D5 p% u$ z) n" I9 s
普通人该如何理解、如何应对?
% c4 e' J0 U7 Z
蒋超教授:虽然微塑料是否真的能直接引发人类疾病和对人体健康有多大危害还未得到证实,但可以防范于未然,从源头上采取措施:
: F1 x- E( Z) G, X
主要是少用一次性塑料容器,尤其是所谓的纸制容器加热食物、装热食,纸制容器的塑料内膜更为脆弱。推荐尽量使用玻璃或非塑料的餐饮器具。
* i! t: d9 [& S: |- c. v
( x* \2 N$ I: J6 l5 g; G5 M5 I. w 正在备孕或是已经怀孕的女性,需要格外留意,她们极可能是微塑料潜在风险的高危人群。
* b0 \% w9 R, m
6 }8 b7 `+ n! R2 u 目前对于微塑料的具体影响及其剂量效应关系仍需进一步探索,但提前建立这种意识至关重要,也希望推动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促进相关食品安全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 L& ^2 d* Q" X( k' Y6 ~4 o: p
& x/ I( X- P) u/ ~9 G 2 s* a0 G3 W$ }! b; Q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