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四川成都一位女士发视频表示,自己去当地一农行网点办理15万定期存款转存时,业务员偷偷将单子上的存款改为“购买”。她怀疑,自己的15万存款被购买了理财产品。这事立马就火了,好几天引来各地媒体、野生媒体传播,最令人窒息的是,还没能采访到那个营业网点。这就导致不光那个营业网点被骂,整个银行体系一时间都被各种吐槽。
# }" Z+ ]7 R# m" v& o4 i5 c" c1 F$ ]7 N! w9 G
“存款”上出现“购买”字样,真的就是存款被换成了理财或者保险?带着这个疑问,我捅了捅在银行工作的朋友。被告知,可能全成都的银行业工作者都在吃这个“瓜”,只是吃得很憋屈。 ( D! m0 z! [0 x+ D
( k, ^2 B9 d) P- q8 U3 M
1、“购买”字样是因为现代银行金融体系起源于西方:全世界范围内很多银行业规范和用词都是学习的西方,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一环,很多金融服务都被称为产品。所以一些大家伙习惯统称的存款(保本保息无风险),而银行需要标注为“购买”。 4 @% g+ `% r+ P) k% |3 S
! Z7 q6 {! V: c9 ^! Z1 }2、可能会被标注为“购买”的存款类型:包括通知存款(利率介于活期和定期之间的一种存款)、各行定制存款(农行银利多、建行旺财存、招行享定存)、大额存单。以上这些和普通定期、活期都归属于保本保息无风险的存款。
0 n6 B4 }9 V$ A' O8 b) d" ^ [
; v8 f2 c4 v a' i" G' |; Z& [3、有没有员工“偷”存款完成“理财”“保险任务”?有!发了疯,不惜拉整个网点垫背,以整个银行商誉为代价,以为自己能逃过公司、行业、公安、顾客追杀到天涯海角的人。
& I' i6 H, r i& h
: K5 L _& o+ Q1 A- _! K6 s0 j为啥他们不回应和解释清楚喃?
) l3 F2 O6 _) [& S9 s& E% _$ [ Y: i
/ ]3 B1 C' P3 K$ }1、很多银行(国有和民营)都严禁员工没有申请和批示的情况下接受采访。 0 v. }! @, B% [$ \7 S
. D( E. c8 z, x) O5 I
2、规范的“用词”不是一个营业网点制定的,一般网点根本没有解释权限。如果用词不当引来更多误会,就属于没事往身上揽事。 3 ~" w+ J8 t1 X- z+ L* d* G
7 s& u! U L4 O. q4 C* r3、网上有业内人士解释了,然后同业大家以为说得很明白,结果发现不光“辟谣”内容传根本赶不上“误解”的传播范围和烈度,还被骂“洗白”,干脆就倾向于放弃了。
3 y/ q/ O2 V$ A! o. N0 T7 Z8 D$ s4 @- H1 y9 Z f4 k
究其原因,朋友认为是国内的银行体系的流程和用词与大众认知的脱节,应该在规范上更加顺应大众习惯。过去沿用西方“习惯”,把“购买”与“存款”搭配一起引起误解,就该考虑“购买”只与非存款类金融服务搭配,既能避免误解,也能方便大众识别。流程上不允许一般员工接受采访,那就应界定媒体采访和顾客解释的边界,鼓励一线员工能及时解释和解决顾客的疑惑。但这种“适民化”改革就算内部有人拿出勇气提出来,恐怕还要层层讨论审批,太难了! $ f V7 t' t; j
$ N3 { ^' N- a3 c(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