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近日,河南滑县农商行大堂经理杨某被举报有双户籍,用已经注销8年之久的身份证,在自己任职的银行贷款30万元。事件曝光后,杨某回应:是为完成工作任务才用已注销的身份证贷款,该笔贷款现已还清。据杨某所在单位负责人称,目前正在排查杨某用已注销身份证办的其他账户。“已注销”的身份证还能贷款?真是这样吗?
3 o# |/ Q( N4 Z# X$ J
9 X4 [# x% _8 n0 B7 S2 q: E4 y01
/ l! Q' T! g. g5 E$ s已注销的身份证不能办理贷款 ) a5 C% O/ O" _" j- u
9 z! A3 |% n. I这已经“注销”的身份证还能继续办理贷款,相信大家看到这样的说法也是震惊了吧。毕竟,在我国身份证被注销的情况只有以下几种:死亡注销、出国定居注销、错误户口注销等。当户口被注销后,原身份证失去法律效力。也就是说,身份证注销是伴随着国内户口注销产生的。
9 i1 Z/ c! O. v; d* T# G8 N) J
, P. m5 S" m0 F8 G* t, l. Z2 e对于此用户用“已注销”身份证贷款一事,多家银行机构表示:客户的个人信息是与公安局联网的,当公民身份证注销后,银行工作人员在核对客户身份信息时会发现查询不到此户。”某国有银行官方客服明确表示,公民的身份证注销后是无法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
) u) R7 v& ~8 N( t3 H) |6 [有银行机构提到,如今业务办理大多会进行人脸识别比对,若有人冒用了他人已注销或已挂失的身份证,系统会提示无法通过。 5 t( L( n5 G9 y2 h" {
所以,报道里的银行经理使用的身份证很可能并不是被注销,而是本该作废的旧身份证。如果真的使用的是“已注销”的身份证,还能贷款并归还,这问题可能就不仅仅是出在身份证上了。而相关说明大家也可以持续关注。
) ^6 B% Q' w0 Y' X7 r) }) g, U8 K02
* V5 P5 c/ ?4 ], L. @9 d身份证丢失,请立即挂失并做“作废”证明 1 V' o$ L3 I' [7 k, @. ^) ?1 K
我国二代身份证的芯片内存储了个人信息,身份证一旦丢失,只能挂失,无法注销,且已挂失的旧身份证仍能继续使用。
7 t( _. s. q+ C: g$ B- g- `
: i/ c6 C; J4 M( e L很多人对于应该好好保管身份证这个意识有,但是很多情况被弱化了。伴随着多项业务转移到手机办理,就有人为了方便,将身份证拍照保存在手机里随时使用。另外,越来越多场所给忘带身份证的公民提供临时身份证证明,当紧急的事情办完,可能也没有及时查看自己的身份证是否丢失,以至于会出现身份证丢失被不法分子冒用的情况。
3 j- X/ `5 M# [% p1 [* m* }* O% `/ K# z
如果一旦发现身份证丢失,一定要第一时间到派出所挂失并补办,同时可办理登报声明作为证明身份证作废的辅助证明。如果后续出现你的身份证被冒用的情况,你的挂失记录和登报声明将成为“犯案者不是你本人”的直接证据。另外,建议大家养成随身携带身份证的习惯,这才是真正能随时证明你身份的材料。这样也方便知道身份证到底还在不在。 7 y! J4 v; ]5 {$ n. Y( s
. i) Q v* h8 g03 6 _* Q& k. e4 Q: \8 x8 V
给他人传输身份证信息,请谨记这几点
9 ^3 d4 g* q. j3 \) B2 s' A' K D; P1 n& i# A( Q1 C" p
当然,我们也有不得不要传输或使用身份证复印件或者是扫描件的时候,在这个情况下,一定要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尤其是当你要给他人传输身份证信息时,请谨记这几点:
' z: Q. X; @( v# L. v' M' l. Y3 v& g3 }# P0 j, M
1、一定要核实对方身份,不要将个人信息轻易泄露给陌生人,不要随意提供自己的身份证、护照等重要证件。
( J8 B5 t6 J& a0 s8 ^ ~! D2、如遇让你提交身份信息,同时进行远程人脸识别等操作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很可能是不法分子要用你的身份信息从事违法犯罪行为。
1 A# E% \' p( l0 z3、给他人传输扫描件或者复印件时,一定要做好水印处理,在不阻挡身份证号码但是压住身份证图案纹路的形式写上“仅用作XXX使用”,这样一来这份资料的用途就被限定了,不能被冒用。 6 h. l; {5 X, ?3 D, w3 U
$ T3 ]8 q3 h. X* b! n' ?
建议大家不要随意连接公共场所的WiFi,不要点击来历不明的网站链接,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电话或者短信。其次,当个人信息被泄露并出现违法冒用时,第一时间报警并收集证据,用法律手段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0 ^% w+ S" D9 O& J. M& t1 f Z) M3 v s: N2 N.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