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X. c/ V, o" p我之前就认识一个同事小平,他平时很少说话,是一个内向型的人,做事冲劲很强,但是每次面临汇报、表达时,他经常会陷入困境,因为平时的沉默寡言,给他造成表达上的困扰。 9 E) G- c. e/ T( f/ k( V) L8 a; V 4 Q9 g% Q, x2 I7 t" t有一次,老板因为被其他项目拖住没法走开,没有时间去汇报小平做的方案,所以让小平自己上,但是小平深知自己的表达能力很差,更别说临场发挥了,后面担心把项目搞砸,所以就让老板安排其他同事帮忙汇报。7 ~0 V2 g2 b: c5 V9 m2 P
3 b9 g. f$ t% _) |) I" x5 b后面老板就找了多年的老帮手小强,他平时汇报方案十拿九稳,提前半小时把方案发给小强,后面小强就顺利汇报了,不过,因为小强出色的汇报能力得到甲方认可,甲方希望这个项目以后由小强来跟进,老板为了生意,也只能按照甲方的意愿来做,小平最后的结果就是为别人升值加薪做铺垫。 ! s( M, Z7 d' U3 p& _# f2 O& W. e. h! k2 E4 s: K8 P+ Y
后面小平意识到他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他工作,所以从那一刻开始就刻意去练习讲话,在做任何工作结束时,他都会私底下找时间训练自己的汇报能力,虽然平时他不用汇报,但也会在利用下班的时间在独自练习汇报,久而久之,小平的汇报能力逐渐加强,而且临场发挥也不会感到怯场。- X$ z M S7 ]9 ^" a! M u
; q5 |" y9 P5 @; c5 w在之后有一次重要项目中,小平花了很大心思,为了拿下这个方案准备了好久,后面在汇报的前两天,小平主动找了老板,说想自己汇报这次方案,老板听了感到很惊讶,于是就让小平去试试,汇报结果让老板很满意。: t& U2 \% p% f8 `$ T
4 l6 v. Q% W' p$ `
这就有点跟马云一样,在最开始时,马云的口才也是一般,为了谈下客户,他在见客户前都准备好稿子,练习了好多遍,从最开始得拿着稿子来讲到最后都不用备稿子,随口而谈,这都是成长的过程。 + ]1 j9 I, _. `9 H2 R7 k4 @ ; v% g/ M2 [& y. m9 H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人平时默默无闻,但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时,他们能够临场发挥很不错,这会让很多人感到羡慕,一定觉得这样的人是有天赋的,殊不知,我们看到的只是别人光鲜亮丽的表面,却不知道别人背后付出的努力。 `( P3 j7 O1 s; T5 [7 x; A& F; L
1 i5 |8 }; s$ ?, R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 0 m$ e/ M2 r$ `% w6 I* P; p 2 V* L5 ?) K- v9 s. M; q8 @: ]当一个人能够把临场发挥能力变成日常的习惯,那这个人肯定不会太差,因为在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很多个问题,当这些问题都成为一种日常习惯时,自然就会没有什么大问题。 " U* x8 R9 T" t2 V" A8 ~/ L) H- @ g0 t5 R
如果掌握了上面说的两点,那在说话方面已经成功了70%,剩下的30%就得靠语言的包装了。 ! Z7 h8 _" N. t/ ~2 t ' @- X; Q- r$ K3 L( e这里说的语言包装,是指能够把你自己掌握的东西通过一种简单明了的方法说出来,比如说你面对一些作家、说话肯定不全部是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一般都会聊一些关于文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显得你有一定的文墨底蕴。 2 J4 c$ O) Z9 P. {% d7 S- {6 o5 ~" j, I Q
当你面对一些没有怎么看书,只顾着日常生活的人,你只能跟他们讲一些通俗易懂的东西。比如说聊一些道理,为人处事这方面的东西,他们能够感觉在日常中用的上去,就会更加喜欢和你畅聊。' d9 D9 V& J& i5 B+ M" A& r" o
' ~* @) U9 Y# p) N
这就是语言的包装,真正会吹水的人,他们一定不会用一种话语去跟所有人沟通,而是会根据交谈对象的身份、学识、素养和性格来包装语言。" |) k* h8 \- m: A& Q0 k! ~7 O
e, \; s/ `) r3 [/ u# _5 @
在说话前先考虑下对方的理解能力,说完之后询问对方听完的感受,再结合具体情况来调整说话方式,这就是语言的包装。 . l0 @" x& ]- a3 z! t$ J 2 T* @. X; B/ X% m聊天如果只是为了吹牛逼、拍马屁,那都是丢了西瓜捡芝麻。真正厉害的人,他们聊天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能够把话说到点子上,让老板或者客户对你心生满意,决定跟你合作,这都是一个人背后多层能力的加垫作用。 : f2 G" p3 J- e( t& Y9 d# L0 I: p# d- q6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