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k* k6 a7 s( {% s3 V) W再加上原有宦官和外戚势力,不单组织庞大,而且影响交错,使得汉灵帝完全是孤掌难鸣……结果就是,本身已经积病难愈,朝野动荡东汉王朝,而今又引入了新的矛盾和对立,只会是加快消耗掉,原本就所剩不多的生命力…… 8 f- _) i$ _- |. S) U, g% V. W ?6 x0 r; H, x% @3 H2 [
到头来,刘宏发现自己最能倚赖的,还是只有和他最亲近,看起来也最听话的太监阉党们。无奈,他只能又走上前任皇帝们的老路——宠信宦官。于是在他在位期间,宦官的编制名目比前朝增加更多,多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 d) A* |8 g% ?& |/ T
$ R: \! Z3 d3 h0 H0 M
甚至,他还突破常制,一次便册封了十二位宦官为中常侍,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十常侍”的来历。 w' |- v: L/ r, ~: D
7 [0 K; ]& r' d8 w2 ?2 {
接着,我们就要说一说关于汉灵帝,在历史上留下的最臭名昭著之事——卖官鬻爵。; r H/ g8 j$ |% I" W
. Y' _ y6 a* _+ H% u4 f2 @所谓卖官,就是推翻以往提拔官员的制度,如“举孝廉,集民望”等,改为直接收钱用钱来“买”。其实,这种事情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屡见不鲜,甚至可以算是封建王朝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物,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 J# M5 c# B" N* o0 \
& [) O/ `, v3 F9 v u
早在先秦时期,秦始皇为了缓解蝗灾期间,国库存粮不足,赈灾不力的危机,便向国内的富户大族们征粮。又怕强制征收会寒了大户们的心,于是便抛出一个“捐粮换爵位”的噱头,从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卖爵的头。3 g: Q& h( s o6 S8 W- w4 R
* r. l/ d& M& w1 p* S4 ^
之后到了汉朝,汉景帝也用过这招,甚至搞出一个“犯罪者捐粮赎罪”的新花样,以此收敛国内人家多余的粮食,以用到更加需要的地方去。之后是汉武帝,为了支撑连年北征匈奴所需的巨大粮草消耗,也以授以爵位为报酬,换取豪门大户们捐赠的粮食…… ; y! e8 x) {2 E! ~1 N& t4 p% G5 m: T( U- v
不过客观来说,“爵位”和“官位”是不同的。爵位更类似于“荣誉称号”,虽然有一定政治影响力,却并没有什么实权。秦始皇、汉景帝、汉武帝等,以爵位为卖品,尚且对国家造不成太大影响,反而具有一定的公正性。 5 `: F, r1 I5 Y3 R7 n7 Z% k4 M9 i6 R8 y+ n' @
说白了,我打仗立了功,该授予军功爵;当官出了政绩,该授予政功爵;那我将一家人辛苦攒下的粮食钱财捐给国家,帮助其他千千万万的穷人,难道不该得到一份“捐功爵”的荣誉吗?( j( p; j- S- O- U5 l$ G8 |7 c
} J7 H0 ~2 M' T2 r$ e* b
然而,到了东汉桓帝开始,以往尚不算夸张的“卖爵位”,就开始朝着“卖官位”而转变了。 % S& d0 d. B+ u" W( N: w( u. f4 s; g3 A% F" ^, U; T
据史料记载,桓帝时期,国内天灾不断,边境匈奴频频骚扰,而国库空虚,税收不力,仅靠着以往卖爵位那点钱,已经不足以支撑下去。而且,汉朝之前的几百年中,卖爵位已经卖得过于泛滥,拥有爵位荣誉的人和家族已经是屡见不鲜,不好糊弄了。 ) A# ~$ G1 N# C3 s6 N% `. V' k! D9 b
为了从民间弄到更多的钱,维持住入不敷出的国库和国家经济,汉桓帝就想出了“卖官”的法子,并以此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收益。( u! {4 @4 O, \5 \) k4 D
0 _+ B) P2 B: m9 C w8 d
然而,这一招的隐患也是很大,不仅从根本上败坏了汉朝的官吏制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对底层百姓的剥削。因为官位不同于爵位,官位是有实权,也是可以用手中的职权来牟利和变现的。 8 i5 n h7 s( G2 ?5 l 1 R, x8 R' q, k/ G, {' r说简单点,既然官位和权力都可以用钱来买,那就等于是承认了,官位和权力也是可以用来捞钱的。更是默认了贪污受贿,剥削百姓等以往的非法行为,是合法的…… 2 K( N9 A: {0 [. Z+ D7 A 0 U: m/ a" z3 [或者是再说直白点,买官的人花了大量的资金,才坐上了这个官位,并掌握了相应的权力,那么肯定就要把买官花出去的钱,又想办法重新捞回来。用什么办法捞回来呢?当然就只是收受贿赂,贪污捞金,且鱼肉百姓了……/ l( o5 L9 [% h5 V& R
; w! o, O, v0 X# A- ^不过,汉桓帝干“卖官”这类事情,基本上还只是个应急的措施,并没有正式摆上台面,而是以半秘密的方式进行着,波及范围也还算有限。4 i; V" E$ G9 r: w! q
# F$ t! \) R$ k; y" z( k
然而到了汉灵帝的时候,卖官的行为,就完全扩大化且公开化了。甚至都通过官方的口吻公开宣布,可花钱买到自关内侯以下至光禄勋下属虎贲、羽林等部门职位……: }9 B( L/ y, D: f- E% J. ]1 b
9 I$ ~+ S- t4 ^, Z. g
不仅如此,卖官还有各项规定,比如:地方官比朝官价格高一倍;县官则价格不一;官吏的升迁也必须按价纳钱等。甚至,还搞出了类似于现在的“竞价”活动,求官的人可以估价投标,出价最高的人就可中标上任……9 P8 R* s( h. W
+ G+ Z1 t. y9 N' Q0 I; [, \8 a毫无疑问,这种公开卖官的模式,简直是用一种非常荒唐的手法,来破坏了东汉朝廷的国家制度。很多有钱有势却没有做官本事的人,都坐上了各级官位的宝座;而原本那些深解民情,有治理本事的人,却被高昂的“做官费”吓得弃官而走……: d7 H7 \+ i$ C% i8 i: i& T% N* ]
, L" u' D9 j7 u2 }6 n
很明显,这一切的后果,到头来还是要让老百姓来承受。尤其是买官者所花费的大量银钱,就要在老百姓身上捞回来……原本就在天灾人祸的影响下,生活困难、食难果腹的百姓们,如今更是被这套卖官制度剥削得死去活来,哀嚎遍地……; D1 r* C( }2 i' O1 c) t% P
; S3 O2 c0 @! ~- N4 a, T比如说前面提到的“鸿都门学”,而汉灵帝搞这个学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借此树立一支“天子门生”队伍,让他们成为各级官员,并借此掌控整个天下……办学校需要花钱,招收大量的民间人士入学,更是需要汉灵帝自己出钱,其间的花费毫无疑问是巨大的。& R5 E ^( G. u m0 ~
. H* ^5 K6 q# p" l+ J4 u2 t据史料记载,汉灵帝实施“卖官鬻爵”,和筹办“鸿都门学”,都是发生在同一年(光和元年,公元178年),这恐怕并不是巧合。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汉灵帝用卖官而得来的钱,去办鸿都门学,培养自己的人……1 B8 e( s# c$ Q* m
! Q, v! r( @: T& b" r8 @' x此外,史书上还记载,当时很多靠花钱买官,身居高位的人,带头来都没能干上多久,就被汉灵帝用各种手段罢免(比如曹操的老爸曹嵩,花巨资买来的太尉只干了七个月)。 4 d5 Y# L6 e: x( F* C; r/ P; v! V- A" s
汉灵帝这究竟是想干什么? * B, b* b5 i# M! D$ w9 X) q1 x3 C/ R& s' D
其实,这也是他进行“政改”的一部分。一方面通过卖官来敛财,充实朝廷国库;一方面又借助卖官,来频繁清洗各级官员,打击豪门士族;再一方面,利用卖官所得来的钱财,建立忠心于自己的,文武两方面的“亲卫军”(鸿都门生,以及后来的西园军)…… ( n# |. |3 F4 M! G$ O4 h0 ~2 s$ `& V0 l; @+ I# n
不得不说,刘宏的想法也真是够奇葩。为了实现自己的“皇权重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选择了这样一条极为冒险之路。先“破旧”再“立新”,先“搞乱”后“治理”,这个脑洞,开得也真是够大…… + \# N+ T& C) U' i5 R. C. r8 s% A7 T+ y" m
然而,到头来结果怎样,我们也是知道的……# N% B3 J0 Y9 \; M& x- a. E7 {) y" U
" y4 w( V& m- T* x8 G& M
光和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风涌全国的黄巾起义大爆发,使得汉灵帝一下子慌了神。不得不说,他之前完全是误判了自己国家的衰落程度,以及天下百姓,对于政治改革阵痛的承受程度。卖官鬻爵,鸿都门学……这些他自认为大刀阔斧的改革手段,还没能见到任何成效,便已经收到了毁灭性的恶果。 ) T: x7 u+ a$ d7 z: Q* u* x& `$ n8 H7 C% J& F
众所周知,所谓的政治改革,都只能是在国家安宁稳定的前提下,才能够顺利进行。而经过黄巾起义这么一闹,汉灵帝的改革,也只能是中途流产,胎死腹中了…… 8 a( r4 i, o$ ]& p+ N: O' V6 A V" Y. E- n& G
为了平定黄巾起义,刘宏不得不停止了鸿都门学的计划,并再次大量启用外戚(如何进、何苗等),士人(如皇甫嵩,王允,卢植)等。之前他通过卖官鬻爵而捞上来的钱,也大多数用于了剿灭叛军所需。 5 v; x9 H9 }9 W0 _9 j( G- p1 r1 r$ x T. B# g
不仅如此,为了弥补朝廷平乱军力的不足,刘宏还诏令各地州牧太守,自行招兵平乱。这无疑是将朝廷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下放给了地方政府,造成了大量的藩镇割据,令全国各地拥兵自重,从此不再完全遵循朝廷的命令。 * d3 S1 W! b4 o- R/ c2 [* Q8 V
另一方面,汉灵帝也不得不更加倚赖于身边的太监集团,因为由于黄巾之乱的影响,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已经减弱了。而且外戚集团和士人们的势力,也又一次强大了起来……此刻,宦官们毫无疑问又成为了,皇帝所唯一能用于对抗他们的武器……( r+ Q% B* F$ h4 ]* |3 ]
4 q/ y1 b( \3 H
不过,事情至此,似乎也还没有到绝望的时候。, {' u0 t- G1 ~
4 J. r( [6 P0 O- j. W" I/ f
毕竟汉灵帝这时候,也还算是掌握着朝廷中的实权。随着黄巾之乱的一步步平定,他也逐渐从之前在西园的“享乐”生活中,慢慢走了出来。这时候他才30岁上下,正值年富力壮的时候,应该还有足够的时间,去继续收拾摊子,并慢慢实现他政治改革意图。* E$ x) @' B0 u0 O7 ^
3 z a5 V* J6 d% v; _% z6 q
然而,也许是因为之前的荒淫享乐,透支了身子;也也许是由于东汉王朝一直以来的“皇帝短命诅咒”,刘宏的身体,很快就衰落了下来。0 N. L/ B0 g# H; f0 r7 o
# F8 u; O# o0 q; Y% B: b6 c! U0 P- o
据史料记载,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十月,刘宏还能骑马持剑检阅军队,在雒阳平乐观举行阅兵仪式,并自称为“无上将军”。仅仅半年过后的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刘宏便在南宫嘉德殿驾崩,结束了他21年的皇帝生涯,年仅33岁……8 g/ { ?0 m/ A
" u G" K. C% b% `& I9 g2 e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刘宏在去世之前,都未能将自己的“皇位继承人”定下来。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在他归天之后,留下了一个更烂的摊子,并就此诱发了一系列,随之而来的问题……6 l9 A( R2 K& S#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