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z2 s9 ]7 ?: w7 j! D( t. h& p今天,我们就根据史书上的各种记载,来分析一下这场轰轰烈烈的“诸侯讨董之战”。细细分析其战争过程,并揭示以及其中的一些政治内幕。 ' h: H9 I0 Q7 y6 W1 \/ g$ E0 r) l* p' s( b0 R7 }( M6 N# S
首先,关于这场战争的规模,《三国演义》上说,关东联军是整整“十八路诸侯”,每路或2-3万,或1-2万,加起来共有三四十万人马,一同汇聚于酸枣,并歃血为盟,齐头并进。 3 l0 P" N3 h+ y1 D/ O 8 \0 p: ]4 R8 G6 k7 c而董卓的兵力,前有华雄作为先锋的5万,后有李傕、郭汜5万,加上董卓吕布亲自率领的15万主力,算起来也是在25万以上。; D8 m( q' N' s6 F
# Z, i+ c% W$ B2 r然而事实上,诸侯联军根本就没有十八路之多,从史料记载分析,能够确认参与了这场战役的关东诸侯们,是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这些人。6 T6 P3 u; c2 R2 s% w6 G
6 Q* ?, A- Z) |$ \/ \/ v
就算是加上当时棣属于张邈的曹操,以及归于袁术旗下的孙坚,加起来一共也不会超过十五路人马。其总兵力加起来,根据史料推断和分析,也就是十万上下,并没有演义里所说的三四十万之多。, F: X" p, P3 ?2 h& R' i. Z
m0 G8 \ E7 o2 L. l而且,并非如演义上所说,各路人马集结于酸枣,共举袁绍为盟主,并一同进军。据《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当时各个州郡起兵响应之后,其实是驻扎在了不同的地方。比如,袁绍、王匡屯兵河内,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屯兵邺县,袁术屯兵南阳,张邈、刘岱、桥瑁、袁遗等人,则屯兵酸枣……: F, D& _: C) d( d0 c
1 L; g) A3 o4 W至于董卓的兵力,史料并无记载,但从战役的过程和结果上来看,其总兵力和诸侯联军相比,应该也差距不大。我们知道,董卓是西凉人,他麾下的部队主力,自然是他赖以起家的西凉军。进入洛阳之后,从何进,丁原等人手上,董卓也收拢过部分兵权,加起来大致应该是在7-9万之数。 & R' l. {, j6 {. s 9 A W( U3 f4 \ U+ Z# w接着,我们再来看看这场讨董战役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 e% y. g2 e: O: E' E- C& c- p3 L, ]7 l7 J* @4 `
《三国演义》上说,关东诸侯中,最先打出讨董旗号的是曹操(操大喜;于是先发矫诏,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然而,从史料分析来看,曹操虽然在讨董战役中表现活跃,作战积极,但却并不是战役的发起者。3 }5 l( J1 w5 L" z7 S! W' E0 F
- { z2 j1 _3 a! }: c 最先发出“讨贼檄文”的,其实是东郡太守桥瑁,他以京师三公之名,发信给各个州郡,陈述董卓的暴行,朝廷中的各种混乱。并希望各地的州郡大员,能举义兵勤王,联合起来杀进洛阳,并赶走董卓这个胡作非为的恶霸。 4 K; t Y. N- s- f' g4 R; q ( Y: l6 {4 b! m2 R( l: z而到了酸枣会盟的时候,真正主持会盟,并升坛歃血盟誓的人,并非是演义小说里面所说的袁绍(这时候袁绍根本不在酸枣)。真正上台宣读盟词的人,是“广陵功曹”臧洪,据史料记载,他声音洪亮,语气激昂,辞气慷慨,涕泣横下……台下参与会盟的所有人等,听了他这番慷慨陈词的发言,都热血沸腾,无不激动……5 H# Z! ?& G* x T
6 O0 J: d- l6 {8 p3 _0 t+ H3 N. I2 `
不过,袁绍还是被“遥推”为了关东联军的盟主,这点是必然的。因为所有参与会盟起兵的人中,就属他名声最盛,呼声最高。8 i! s6 q$ ?! N3 q9 v# n; G
* K' u' p8 m( r, N8 t6 n& c W
我们知道,袁绍出生于东汉时代大名鼎鼎的“南阳袁家”。袁氏四世三公的名号可不是摆设,几代人的广布恩德,不仅威望漫天,门生遍地,而且故吏满天下,众心归附。袁绍又是袁家的长子,之前在东汉朝堂上担任过各种官职,表现得有声有色。而且,他还主持过诛杀宦官的行动,反对过董卓废立皇帝…… h1 `7 a1 \: l# W9 e 1 B7 L, a+ J* @" j0 c再加上,他的弟弟袁术也加入了讨董联盟。袁术是袁家的嫡出之子,不仅占据了袁家的老巢南阳,而且兵强马壮钱多粮足,是讨董联军的主力,还为联军提供着粮草上的支持。 $ M$ y6 V) O/ w) I. G! }: L9 L, X) J# Y
于是,袁氏兄弟就这么“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关东联军的盟主,并且至始至终,都是诸侯们所公认的头。" N& j. ^% h" X+ `( I# q s
4 f$ B/ i: }# d1 _( f: b
接下来,我们再来解析这场战役的过程:4 N: u- A( K$ `. j/ |7 I
$ ^) H0 m* P# O9 f2 p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董卓军一方先出战的是猛将华雄。他毛遂自荐,为董卓军之先锋,领兵五万对阵诸侯联军。先是大败鲍信,接着又利用孙坚军粮草不济,军心混乱之时,突然发动夜袭,再胜一场……# f6 [3 z. u/ O- [" Y8 X0 G
5 E9 R% K& ^7 Y: t( u' m1 Z
初战不利,折了锐气的诸侯联军,虽人多势众,却也感到一筹莫展。面对华雄堂而皇之上门的搦战,竟然毫无办法,还连续折了俞涉、潘凤两员大将。幸亏这时候,刘备身后站出了关羽,以“马弓手”的低下身份主动请缨,并上演了一出“温酒斩华雄”,才遏制住了董卓军咄咄逼人的锋头。 9 U3 H- x" ? P4 s4 f- i3 z! `$ M( ~; }# }- n
之后,双方主力在虎牢关会战,董卓亲率大军赶到,并由吕布出战,连斩诸侯联军数员猛将(穆顺,方悦等),风头极盛,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时候,又是刘关张三人挺身而出,来了个“三英战吕布”,联手将其击退,才使得联军反败为胜。1 R$ ]* L* x2 P% N. R# r- y! U R
2 t; t* _ z$ G+ ?1 {% m( i* l
接着,连吃败仗的董卓,惧怕刘备三人的勇武,以及联军的人多势众。故听信李儒之计,迁都长安以避兵锋,临走时还搞了个残忍的“焦土战略”,将宏大的古都洛阳一烧了之,焚为灰烬……1 m% D9 Q, L9 R; \( D
9 ], _( s9 P$ W( {- Y" K
然而,真实的史料记载,却与演义上所描述的战役过程大相径庭!5 h: V" `2 @5 Z" v) g
4 o, _) z( b7 s就这样,关东诸侯联军的正副两位盟主,都相互干起来了,试问其他的诸侯们,又会就此闲着吗? 7 M) |9 f4 T/ @ V) \5 x ; n. b4 B& N; q6 g& `兖州刺史刘岱,与桥瑁二人一向交恶,刘岱便杀了桥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1 s" G$ K/ }9 W6 O' J
( P8 k$ k) G! k9 T) i孙坚的儿子孙策,率领着孙氏集团离开中原,前往江东抢地盘…… " S2 z$ i$ @4 ^$ a& i$ I6 u) {5 X+ {# ]$ v6 D; C/ K. o1 q
此外,张杨,王匡等人,也逐渐加入了争夺地盘的内斗……2 b9 d+ y/ v1 r2 `1 H7 C- t _
. k) `8 Z% K, R, F/ _( D& t
尚在长安进行着各种军事部署,并头疼于诸侯们下一步进攻方向的董卓,看到这样的情况估计也懵了……没想到仗还没打,诸侯们就这么自己散了,这样的结局,简直让他感到喜出望外。 1 i h/ O, A. a' e k 6 Y2 T; m7 u; r, ^3 N要知道,他不久前在焚毁洛阳,西撤长安的时候,还屠杀了在洛阳的袁氏一族人。其中包括袁术,袁绍二人的叔父——当朝太傅袁隗。( I$ ~, X/ k- v3 k5 C# e
, R! V' @1 E I; Y7 }- R按理说,族人被屠,数十条人命的血债,袁氏兄弟无论如何也应该全力进军,报此大仇。 - v. B4 K" _ y$ d# k * r; t) `% A( C% q1 |4 X0 [然而,他们两人却带头在破坏联盟,置家族的血海深仇于不顾。难道在他们二人看来,地盘利益,比起家人的亲情血缘来,还更加重要?9 s; x v3 Y; K4 o# Z% F
, p% F3 \# k2 D0 c
事实上就真的是这样,什么父子兄弟,亲族情谊,在政治圈里,本来就是一文不值。 ) j; m& E! x, o$ N) C# {+ z# y `; g
六亲不认是政治家最基本的准则,更何况是在乱世之中,烽火连天的群雄并起年代里。% w' w4 a+ {% i( e8 H
* k$ a6 ?3 x7 Y- k/ z! S/ F而且,如果我们细细分析,可能会得出一个更可怕的结论,那就是袁隗等人的死,本身也是在袁绍袁术二人的计划之中的。因为,这样的结果对于他们来说,非但并没有什么坏处,反而是还会有莫大的好处……4 }! T& `5 R7 t& j: T! J
0 P& k7 [8 F, }0 z' E! v$ _2 Z! u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汝南袁氏是个官宦世家,自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门生满朝堂,故吏遍天下。可以说,袁家就是当今天下除了皇家以外,最有名望的家族。只要是以袁氏的名义振臂一呼,天下就会有无数的人,积极地响应着他们。 ) O7 O; B5 d" S' B4 O; s6 Q2 W8 c' _+ T & V% k# K0 {0 [7 O然而,无论是袁绍还是袁术,此刻都不是袁家的族长,他们都只是袁氏年轻一辈的人(虽然年龄上可能已经不算年轻)。袁家当前辈分最高,也是官职也最高的,是他们的父辈——当朝太傅袁隗。在中国古代儒家的“三纲六纪”思想中,袁隗才是袁氏的代表,只要袁隗还在一天,他们就只能以晚辈族人的身份自居,家族内的事情,他们说了都不算。 - X" F: d( L( v% P+ C% C9 O7 M * j u I4 }% |: d# y- P袁术想称帝,改朝换代;袁绍也有意于立新君,换皇帝……想做到这些,他们都需要集袁氏的名望于一身,才能获得天下人更多的支持。所以,如果能够借董卓之手,除掉袁家老一辈的人物,间接地把他们扶上“袁家家长”的地位,又何乐而不为呢?! o8 G1 R" t6 s' g$ w9 {7 j) o
9 W6 u- n& N% @( T
或许,就此我们已经可以推断出,袁氏兄弟在“诸侯讨董”行动中的真实心态和目的。他们只是想通过这场貌似正义的战争,为自己拉声望,抢地盘,捞好处,争利益……顺便,还可以来个借刀杀人,利用董卓之手,将袁隗等袁家元老的人物都干掉,才好让袁氏的声望,真正落在他们这一辈人的身上…… ; }8 |) B. e8 u: J! i! y2 h4 f; z ! M9 C+ t3 u; U7 j f% }而其他的诸侯们,也和袁氏兄弟二人,是类似的心态。表面上响应号召,率兵进发,实际上只是在蹭“讨董卓”这件事情的热度,以提高自己的威望和名声。私底下,都想的是怎么捞地盘,得好处,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 c4 m) T& j- ~+ t7 i/ ], b8 ^" |( u 0 I) I9 {& v8 Q- |$ T所以,这支由关东诸侯们组成的盟军,从一开始,就并没有想过要全力和董卓作战,为皇帝效力。最终,这个联盟不了了之,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7 f2 f8 E. U9 \2 K7 F, R. v) `! K" F8 w% ~ E$ q
就此,我们终于可以把“关东诸侯联军讨董”这件事情,完全看懂,并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 }+ \! C4 H6 y7 R
) U- [6 o, r1 O. m. H- F1 T ]与其说这是一场勤王救主的战役,还不如说是一场沸沸扬扬的政治闹剧。或者,这次事件也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汉末诸侯们的真实行径:有人努力作战,有人袖手旁观,有人牟取私利,有人出手卑劣……- g) \3 x* @# }, _9 z
9 h" z$ N" d5 @! ?
可以说,在乱世即将来临的前夜,天下的各色人等,各种手段,都在这场闹剧中表现得无所遁形,显露无疑。 4 V5 s' c( s' i2 [+ P. @& l/ H1 d9 T2 }" O0 c9 c+ F
历史上真实的联军讨董,大致的过程和内幕,就是以上这样。没有华雄当先锋,吕布镇虎牢等情节,也没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的精彩桥段……刘关张三人,根本就没参加这场战役,而华雄和吕布,虽然参加了这场战役,但也基本上只是打酱油的小角色。0 `3 s3 k3 i7 ~8 V"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