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版主
- 积分
- 6220
|
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7 A# ~7 k2 N# O% X7 o# V1 Z诸侯讨董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著名战役,也是整个汉末乱世的开端,群雄并起之源头,以及后来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的铺垫。
/ q( F; ~7 z- g4 d1 S
. V& ~ q& i0 P8 K) m- U这场战役大致过程是:
. u3 N: a/ j' t+ ]/ [! ~4 D$ @7 }9 p2 n! x6 @9 B4 s2 W$ H
董卓进京以后,废少帝,立献帝,独霸朝政,残暴无德,惹得天下震怒,人人恨怨。以袁绍为首的各地诸侯,便组成了声势浩大的讨董联军,浩浩荡荡杀向关中,讨伐天怒人怨的董卓……
) |9 H5 G5 |3 ?( G3 z: E' S) W
3 Y6 ~$ z! M4 O: q( D( {: n. H t然而,联军内部矛盾重重,各自为战,甚至是相互讨伐,争抢地盘利益等。最终,董卓胁迫皇帝退到长安,联军讨董的事情也不了了之。而此后的天下,也正式进入到了群雄割据,且军阀混战的混乱年代……7 _0 e; |2 Q+ T- ]4 C7 C+ p, |& h
, l( N' P& W" q. U; @8 j
一般认为,“诸侯讨伐董卓”之战,是三国时代的第一场大战,也是整个三国时代的序幕曲。尤其是在《三国演义》小说中,作者罗贯中对这场战役可谓是大书特书,曹操战徐荣,孙坚战虎牢,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把整个战场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6 [6 c# R/ ?% N9 }. l9 L' {
8 B* H3 O7 o5 B1 C* K5 c0 v尤其是桃园结义的刘关张三人,在这一战中真的是大放异彩,几乎是仅凭三人之力,为诸侯联军过关斩将,打开了胜利之路。就此,刘备三兄弟也开始名扬天下,成为了世人所景仰的超级英雄。
: A! j0 N) j" |- ? p# ]- s! H% d: \4 c, G6 n+ u' c, R
历史上真实的“诸侯联军讨董卓之战”,又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和演义小说中所描述的一样精彩?
0 z. g+ L! p* A* x) H' d
/ w% z B; g) y$ M- z事实上,《三国演义》上所描述的战役过程,和史料上的记载差异极大。而且如果仔细品味你会发现,这场战役中的政治方面成分,其实远比其中的战争成分更多,也更值得我们去解读。; K1 p$ x" {; Z* k: `" \: @
) m' c8 s3 h2 R, C& H/ A
今天,我们就根据史书上的各种记载,来分析一下这场轰轰烈烈的“诸侯讨董之战”。细细分析其战争过程,并揭示以及其中的一些政治内幕。
8 K4 s( Z0 R3 {5 O) L% b' z
1 }$ P& J+ R* P& K3 d首先,关于这场战争的规模,《三国演义》上说,关东联军是整整“十八路诸侯”,每路或2-3万,或1-2万,加起来共有三四十万人马,一同汇聚于酸枣,并歃血为盟,齐头并进。
. G/ j8 a, C( R; J. u( v4 v8 w& I
而董卓的兵力,前有华雄作为先锋的5万,后有李傕、郭汜5万,加上董卓吕布亲自率领的15万主力,算起来也是在25万以上。$ i% R" Z: }2 K T# q- P6 W
4 {* Q- @5 [3 A5 w: y: X
然而事实上,诸侯联军根本就没有十八路之多,从史料记载分析,能够确认参与了这场战役的关东诸侯们,是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这些人。/ }9 q! S, ? z3 g0 D
! q& k; U' w- \& z0 n7 D! }就算是加上当时棣属于张邈的曹操,以及归于袁术旗下的孙坚,加起来一共也不会超过十五路人马。其总兵力加起来,根据史料推断和分析,也就是十万上下,并没有演义里所说的三四十万之多。' k: S5 v' p6 d9 a- B! G
3 D3 h ?3 P& P) j5 o+ j
而且,并非如演义上所说,各路人马集结于酸枣,共举袁绍为盟主,并一同进军。据《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当时各个州郡起兵响应之后,其实是驻扎在了不同的地方。比如,袁绍、王匡屯兵河内,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屯兵邺县,袁术屯兵南阳,张邈、刘岱、桥瑁、袁遗等人,则屯兵酸枣……
: a' h# E4 L+ S2 G
! c$ t# y" [* ?. H/ j" R至于董卓的兵力,史料并无记载,但从战役的过程和结果上来看,其总兵力和诸侯联军相比,应该也差距不大。我们知道,董卓是西凉人,他麾下的部队主力,自然是他赖以起家的西凉军。进入洛阳之后,从何进,丁原等人手上,董卓也收拢过部分兵权,加起来大致应该是在7-9万之数。' O+ e- W6 t* v9 ~" ~
; H6 N6 |# ^0 C5 h5 M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这场讨董战役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 E4 k8 e; `4 I' {/ s$ S
6 Q' O6 P2 @3 Q1 x8 E- A) Z《三国演义》上说,关东诸侯中,最先打出讨董旗号的是曹操(操大喜;于是先发矫诏,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然而,从史料分析来看,曹操虽然在讨董战役中表现活跃,作战积极,但却并不是战役的发起者。; L7 T( r S! z
) g) B/ J3 a b/ Z3 A0 y; m0 [0 a' T
最先发出“讨贼檄文”的,其实是东郡太守桥瑁,他以京师三公之名,发信给各个州郡,陈述董卓的暴行,朝廷中的各种混乱。并希望各地的州郡大员,能举义兵勤王,联合起来杀进洛阳,并赶走董卓这个胡作非为的恶霸。
* ~ y) }- {# d# h/ D+ m. Z
6 m( A, W0 ?4 j4 E* A3 S# [4 C4 O而到了酸枣会盟的时候,真正主持会盟,并升坛歃血盟誓的人,并非是演义小说里面所说的袁绍(这时候袁绍根本不在酸枣)。真正上台宣读盟词的人,是“广陵功曹”臧洪,据史料记载,他声音洪亮,语气激昂,辞气慷慨,涕泣横下……台下参与会盟的所有人等,听了他这番慷慨陈词的发言,都热血沸腾,无不激动……
5 Z+ v3 a' }2 @6 f' i4 S
2 W# u( j1 X1 u 不过,袁绍还是被“遥推”为了关东联军的盟主,这点是必然的。因为所有参与会盟起兵的人中,就属他名声最盛,呼声最高。
: W/ ]" W2 t' @, V, i
; X2 q4 F8 T$ }6 h- e我们知道,袁绍出生于东汉时代大名鼎鼎的“南阳袁家”。袁氏四世三公的名号可不是摆设,几代人的广布恩德,不仅威望漫天,门生遍地,而且故吏满天下,众心归附。袁绍又是袁家的长子,之前在东汉朝堂上担任过各种官职,表现得有声有色。而且,他还主持过诛杀宦官的行动,反对过董卓废立皇帝……
: I' g; B" y- B) H7 t0 h
% X3 j( a6 S4 a% j+ x5 m6 x, y再加上,他的弟弟袁术也加入了讨董联盟。袁术是袁家的嫡出之子,不仅占据了袁家的老巢南阳,而且兵强马壮钱多粮足,是讨董联军的主力,还为联军提供着粮草上的支持。7 E2 _! k5 ?$ h4 O
: H* Y D+ Z( S于是,袁氏兄弟就这么“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关东联军的盟主,并且至始至终,都是诸侯们所公认的头。
* C; C; H; ]) l& Y: n4 ^1 e8 y. d) _ {% H" N
接下来,我们再来解析这场战役的过程:
% r$ _& K% p* `, J- p0 `2 H- L& p9 U, V% \2 Y# h+ o/ Q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董卓军一方先出战的是猛将华雄。他毛遂自荐,为董卓军之先锋,领兵五万对阵诸侯联军。先是大败鲍信,接着又利用孙坚军粮草不济,军心混乱之时,突然发动夜袭,再胜一场……! S0 D+ b% j- u$ @
$ N& i( W1 }$ g& s2 `+ b+ Z/ P
初战不利,折了锐气的诸侯联军,虽人多势众,却也感到一筹莫展。面对华雄堂而皇之上门的搦战,竟然毫无办法,还连续折了俞涉、潘凤两员大将。幸亏这时候,刘备身后站出了关羽,以“马弓手”的低下身份主动请缨,并上演了一出“温酒斩华雄”,才遏制住了董卓军咄咄逼人的锋头。
6 _, t. x4 H0 S* @# W
1 G d; P- P5 _2 l5 A* z- l之后,双方主力在虎牢关会战,董卓亲率大军赶到,并由吕布出战,连斩诸侯联军数员猛将(穆顺,方悦等),风头极盛,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时候,又是刘关张三人挺身而出,来了个“三英战吕布”,联手将其击退,才使得联军反败为胜。1 I4 k# e1 c$ N# M
8 F$ ~' A, k# F- U& C* n
接着,连吃败仗的董卓,惧怕刘备三人的勇武,以及联军的人多势众。故听信李儒之计,迁都长安以避兵锋,临走时还搞了个残忍的“焦土战略”,将宏大的古都洛阳一烧了之,焚为灰烬……
/ \& W. f! u8 @$ @; Q. i+ Q8 e# X, J: h5 R) x- I3 R. V, z
然而,真实的史料记载,却与演义上所描述的战役过程大相径庭!
# G5 A! K! g: y0 E) ~
) _& M5 C+ b6 I8 ~. p7 b# ~! w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刘备并没有参加诸侯讨董之战,因为这时的刘备,尚在公孙瓒麾下打工,只是个别部司马的小官。而公孙瓒这时候,正在幽州和北方游牧民族打得热火朝天,压根没有多余精力去关注关内的事情,就更别提参加关东联军了(演义上说,公孙瓒率精兵一万五千人参加盟军,还在虎牢关下和吕布单挑,打了几十个回合)。
! ?' y" o9 K9 b3 G2 z
- ^, f- @+ y! y' W" D$ W! Z ?而且,董卓迁都一事,也并非是发生在与诸侯联军的作战不利之后,而是在两军作战之前。因为当时农民起义军的一支——河东白波军,闹得沸沸扬扬,董卓令女婿牛辅率军镇压,结果大败而归。3 k9 L. M5 a: `4 @
+ K: w6 i: ]/ A/ A" L
这时候,关东诸侯联军再汹涌而至,等于是又来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董卓考虑到洛阳地处中原,四面无险可守。又担心关东联军和农民起义军联合起来,令他两面受敌。而且他自从进京以后,又在洛阳一带胡作非为不得人心,于是决定迁都长安。; e' `1 X: a& B5 ^2 G" A
* I5 v7 d1 i5 A' R5 h1 W j$ H% D长安在洛阳以西,离董卓的大本营——西凉,相对较近,这里的地皮子他踩得更熟,人心也要好收拢些。而且,从洛阳西到长安的路上,关卡关隘很多,易守难攻,可以以退为进,节节抵抗……
; t) G5 _8 a0 @3 @1 B4 a! \5 k" [6 T! y% R, x) d' `
于是,董卓先将洛阳劫掠一空,不单是将所有当地豪族都定罪名杀害,没收财产作为军饷,还下令掘开先帝帝陵以及公卿以下的冢墓,没收陪葬的珍宝。最后还一把火,将洛阳一代的数百里繁华地区,都烧成了灰烬,搞得天怒人怨!
1 D7 Q1 W3 N7 h" t6 _! g
# B- ^6 a! p' _% ?接着,才是董卓军与关东诸侯联军的交兵过程。3 G# ]( j( V# y7 K* E9 Q1 ?
$ y! j) `3 U+ x0 i
据史料记载,联军这边率先站出来的是曹操,他眼见联军内部勾心斗角,各路人马都只求自保,生怕冒然进军损失了自己的实力。于是便带着自己的人马独自进发,结果在荥阳汴水遇上了西凉军的大将徐荣。
9 v1 J. ~1 Z$ l3 n% H" l( H" D1 T. [$ x. q$ e& O; b; [
双方就这么在汴水大战了一场,曹军兵少,又被徐荣军以逸待劳,结果自然是被打得大败。就连曹操自己都中箭受伤,并损了坐骑,眼看就要逃不脱追兵,要陨落在战场上。幸亏这时候,他的堂弟曹洪将自己的马转交给他,并就此留下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忠心名言:“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这点倒是和演义上的描述一样)* ~. ?. r3 z8 U, w! |+ ?- s# A
+ u& g: d% V( u9 G
曹操新败,另一边的孙坚也好不了多少……
Z" q& I, a6 E% v# g2 e* o- G+ @" }$ Y8 X t% m9 p
据史料记载,孙坚军在梁东也和董卓军展开了激战,而且对手又是徐荣。一战下来,孙坚大败,被徐荣率军追杀,由于他戴着标志性的红头巾,在战场上极为显眼,一直甩不掉追兵。幸亏身边的侍卫祖茂与他换了头巾,并引开敌人,孙坚这才能成功逃脱……( B9 ^5 A) a2 _2 k6 i
- N- @) _. U( b' t. ?6 A看得出,诸侯联军在和董卓的交战过程中,一开始是完全处于劣势的。直到后来,孙坚收拢残兵,并利用董卓军胡轸部的内部矛盾(闹矛盾的人主要是吕布),一举进攻并大败胡轸,并斩杀了华雄(华雄只是胡轸军中一个无名小都督),才算是为诸侯们扳回了一局。
+ W" j1 {& L' L; Z7 n$ U& a
& C# w3 Z8 p8 S/ G+ `接着,孙坚又进军大谷,在是先帝陵墓之间,与董卓军发生战斗,再次取胜;之后,孙坚又击败董卓军吕布部,率军进入洛阳宣阳城门,并分兵出函谷关,到新安、渑池防御董卓军……
/ x( O i. W D0 K- D. ^7 C$ e% A& S1 Y" J
就此,诸侯联军在和董卓军的战斗中,才算是反败为胜,成为了战场局部态势占优的一方。似乎下一步,就是双方的主力对决,董卓和袁绍二人要率主力,在洛阳长安一线摆开阵势,鏖兵血战一场了……$ m5 D; T# Y+ R3 J
/ @4 E# o2 v3 N
然而,后来的故事,却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发展。已经在孙坚的战场努力下,占据了战场优势的诸侯联军,非但没有趁势进军,反而是走入了分崩离析,土崩瓦解的节奏。不仅如此,他们还同室操戈,相互讨伐,为了地盘和利益,而相互之间大打出手了起来……
! n$ a( o% x s3 H- y$ B3 C4 D
0 c; o, `( S6 b" k- ^- _* D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一支原本是兴正义,驱暴臣的勤王之师,一开始声势浩大,人马浩荡,为什么在和董卓军过几次局部交锋过后,就这样自行四分五裂了?真的是振奋人心,洋洋洒洒的开头,却是虎头蛇尾,无疾而终的结局。这样的结局,让人遗憾,让人惋惜,也让人看不懂,看不明白……
% H9 o" \* U% }: E4 ?- R5 n
X; j, \2 M1 _& U, r+ _* V# w尤其是,作为袁绍和袁术,这两位声望显赫的“正副盟主”,似乎从头到尾就没有真正露面过。至少,从史料记载来看,他二人在这场战役中,就连在营帐内的运筹帷幄和谋划计算都没有,就更别提在战场上的率军拼杀和身先士卒了……! B1 b6 V- S! B& S! e8 x8 F
3 n+ [' c# m! z0 p$ q9 r试想,以袁氏家族的声望和名气,哪怕是袁绍袁术之间,有一个人出来奋臂高呼,奋勇进军,就可以成为关东诸侯们所凝聚的核心。整个联盟绝不会这么快解散,对董卓的讨伐之战,也可以继续进行下去。! J$ ?/ q1 W) {: R8 C' n) D
: ^- m- X0 g/ C5 U$ E, w4 [6 }' m然而事实上,真正开始破坏联盟的,就是袁氏兄弟二人……! X- L- l, _- O) o! f" ` q
7 \ o2 V! E8 \% f0 P: l V
是的,这里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政治方面的形势,才能对诸侯联军不欢而散的结果,而作出合理的解释。
) ?, O. v; o; ~* L7 m& ^4 o; D7 u) Z0 A- y& D+ l: A- A- A
我们先来说说袁绍。8 K/ x/ ~ F8 ?
! x9 L. D, W: Z9 i3 J" J* Z. \
一说起袁绍袁本初,大家的第一印象,都会想到三国时代那个一统北方,占据四州之地的大诸侯,大霸主。然而事实上,袁绍的起点也是相对较低的,虽然在朝中为官多年,身居高位,但由于他的身份并不是袁家的“嫡长子”,而是“旁出”(袁逢旁妾所生),所以并不是袁家家业的继承人。7 }# o! h5 m# y, d3 ?6 `
5 v: @8 n3 h8 `3 ?" D! C
所以,袁绍并没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就连他那个小小的“渤海太守”名头,都还是董卓借皇帝之名而封给他的……- _7 a* ~1 n5 [/ J
% p2 k: A. ]4 c4 j9 G
渤海郡归属于冀州,冀州牧韩馥也算是诸侯联盟的成员之一。虽然没有亲自率军参加讨董联军,但是也一直在后方提供粮草等军资支持。结果在袁绍当上盟主以后,声望盖天,韩馥担心袁绍今后的名气越来越广,会威胁到自己在冀州的地位。于是,韩馥便暗中扣住粮草不发,想以此为要挟,遏制袁绍下一步的发展。
& [8 ]: l# e. r' j' F0 W `% G: u3 o- u' A) g
而袁绍呢?当然就更不是吃素的。他早就定下了驱逐韩馥,谋取冀州,并作为自己起家之地的计划……, t( e% Y7 b# X" M$ R% S" W* J
9 M! J" i: j% M$ ]客观来说,袁绍乃人中豪杰,他的谋略水平,自然不是能力平庸的韩馥能比的。他和公孙瓒合演了一出有声有色的“假道伐虢”之计,让公孙瓒借讨董卓之名,率军路过冀州,并威逼韩馥。军政能力并不出色,又胆小如鼠的韩馥,慌乱之间就在众人(袁绍安排的)劝说下,选择了自我放弃,将冀州地盘让给了袁绍。
5 c0 J" E [+ W* b1 m& H5 O! @" M8 C6 a, ?/ J B3 \. w* `
接着,袁绍又用计逼死了韩馥,并与前来讨要冀州地盘的公孙瓒,在河间展开了大战。从此,袁绍便专注于北方的战事,以及自己地盘势力的经营,也就再懒得去管诸侯联军讨董的事情了……
1 c/ R# ^ E+ b" M: E
( }+ f$ @4 U5 a+ t我们再来说说袁术。- g. a" E" C. z7 z7 ?& |5 i Z, F
7 c Y# J4 L5 v! x( L袁术和袁绍不一样,他是有地盘,也有资本的。他虽然年龄比袁绍小一些,但却是汝南袁氏的嫡出之子(袁逢正妻所生)。他坐拥袁氏的大本营——南阳,人口数百万户,银多粮足。再加上有能征善战的孙坚集团,作为他的武力爪牙,可谓是本钱雄厚。' y; N. G+ N4 S; u* J& j, V
, o3 \- w2 I$ [% R' D! I
不过,袁术的眼光太高,高到了和实力都不成正比的地步。他早已是心怀异志,意图以袁家的声望和嫡长子的身份,取代衰微的汉室,自己称帝。于是,袁术对于讨伐董卓的事情,也并不上心,反而是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并就此和袁绍之间产生了矛盾(主要矛盾因由是,袁绍想立幽州刘虞为新帝,而袁术想自己称帝,并不赞成)。
$ A7 q; o; ^7 u2 r5 N( X: L, q3 i) H
接着,袁绍袁术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升级,干起了仗来。袁绍任命会稽的周昕为豫州刺史,想夺取孙坚的地盘,结果袁术引兵击退周昕。
8 G8 C2 X2 ?3 q+ j8 r S$ J
% b+ N w) y. u5 y' ~此后袁绍又和刘表联盟,南北钳制袁术;袁术也与公孙瓒、陶谦,结为了三方结盟,与袁绍相抗。而且,袁术还命令孙坚,攻打和袁绍联盟的荆州牧刘表,结果孙坚却意外战死在这次出征中(被黄祖暗箭暗算)……
% w0 P9 ?" s5 J* ~' [5 _% g8 c( y. }" ~; L3 B. s( A7 t1 F9 r
就这样,关东诸侯联军的正副两位盟主,都相互干起来了,试问其他的诸侯们,又会就此闲着吗?
# Q7 |$ G4 D1 Q. r4 }7 B/ p7 G' _* }1 m1 D. J' Z, p+ e9 ~6 R( C9 f; q1 S
兖州刺史刘岱,与桥瑁二人一向交恶,刘岱便杀了桥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9 N/ N6 M* @9 _
1 P7 _1 u- d7 `) j/ ?5 r& B V孙坚的儿子孙策,率领着孙氏集团离开中原,前往江东抢地盘……
2 { V# e2 F3 @: B; c2 y4 F- b, ^' @
]5 P2 _7 s% X! A5 f m: d此外,张杨,王匡等人,也逐渐加入了争夺地盘的内斗……
3 t2 X2 |* p5 v1 w/ Q6 v' b
& v4 {: n M0 o尚在长安进行着各种军事部署,并头疼于诸侯们下一步进攻方向的董卓,看到这样的情况估计也懵了……没想到仗还没打,诸侯们就这么自己散了,这样的结局,简直让他感到喜出望外。
" P+ t% R# {& e+ p* E2 X2 G5 N* S6 S# J/ _4 K4 u/ V
要知道,他不久前在焚毁洛阳,西撤长安的时候,还屠杀了在洛阳的袁氏一族人。其中包括袁术,袁绍二人的叔父——当朝太傅袁隗。
5 ]* j0 N; n+ s9 W% i" b6 d; M8 q# ]2 e% }
按理说,族人被屠,数十条人命的血债,袁氏兄弟无论如何也应该全力进军,报此大仇。
6 ]- v3 W5 Z% H# b/ P+ D
. @" |+ `$ ]* ~2 O$ c) y/ P然而,他们两人却带头在破坏联盟,置家族的血海深仇于不顾。难道在他们二人看来,地盘利益,比起家人的亲情血缘来,还更加重要?7 Y: h% r2 I# B6 ]
; c" ~8 v& Y4 V( q7 {& v
事实上就真的是这样,什么父子兄弟,亲族情谊,在政治圈里,本来就是一文不值。
' s2 d+ V" e# S
9 ?, E. ?# f8 N% I) s- l六亲不认是政治家最基本的准则,更何况是在乱世之中,烽火连天的群雄并起年代里。! }1 H* T; [( H% u- m
, A9 F- [3 K6 A& m% t5 u! ^2 }而且,如果我们细细分析,可能会得出一个更可怕的结论,那就是袁隗等人的死,本身也是在袁绍袁术二人的计划之中的。因为,这样的结果对于他们来说,非但并没有什么坏处,反而是还会有莫大的好处……
/ `' X* Y- }$ ?
" G; _7 G6 p! b+ O4 [4 w& P k, ]$ Y/ n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汝南袁氏是个官宦世家,自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门生满朝堂,故吏遍天下。可以说,袁家就是当今天下除了皇家以外,最有名望的家族。只要是以袁氏的名义振臂一呼,天下就会有无数的人,积极地响应着他们。9 w0 L7 }9 I+ [2 w5 r9 P8 g
" u7 W7 U9 G9 F6 z e2 M- Q. z+ m3 y然而,无论是袁绍还是袁术,此刻都不是袁家的族长,他们都只是袁氏年轻一辈的人(虽然年龄上可能已经不算年轻)。袁家当前辈分最高,也是官职也最高的,是他们的父辈——当朝太傅袁隗。在中国古代儒家的“三纲六纪”思想中,袁隗才是袁氏的代表,只要袁隗还在一天,他们就只能以晚辈族人的身份自居,家族内的事情,他们说了都不算。
4 H/ b8 C( ~" l) x! F
- T7 u+ o$ s9 ~& d3 M. t* h7 w袁术想称帝,改朝换代;袁绍也有意于立新君,换皇帝……想做到这些,他们都需要集袁氏的名望于一身,才能获得天下人更多的支持。所以,如果能够借董卓之手,除掉袁家老一辈的人物,间接地把他们扶上“袁家家长”的地位,又何乐而不为呢?
/ ^4 t: A; o# \
8 B" E* a+ N6 s4 t4 D或许,就此我们已经可以推断出,袁氏兄弟在“诸侯讨董”行动中的真实心态和目的。他们只是想通过这场貌似正义的战争,为自己拉声望,抢地盘,捞好处,争利益……顺便,还可以来个借刀杀人,利用董卓之手,将袁隗等袁家元老的人物都干掉,才好让袁氏的声望,真正落在他们这一辈人的身上……- E' @7 x, C1 E# e# s! w
9 E' I8 ?! d+ n! }8 U
而其他的诸侯们,也和袁氏兄弟二人,是类似的心态。表面上响应号召,率兵进发,实际上只是在蹭“讨董卓”这件事情的热度,以提高自己的威望和名声。私底下,都想的是怎么捞地盘,得好处,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 |6 A. a' Z* t6 P4 f% _2 F! _+ y7 g* W+ w
所以,这支由关东诸侯们组成的盟军,从一开始,就并没有想过要全力和董卓作战,为皇帝效力。最终,这个联盟不了了之,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4 {) s% B; b0 w# y; y# c6 a
) n) _4 H8 U8 j9 f3 y! E
就此,我们终于可以把“关东诸侯联军讨董”这件事情,完全看懂,并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 s8 {8 f- f4 k3 z( \: Q( t+ Q
* b& J* k- N$ v8 h: u3 _与其说这是一场勤王救主的战役,还不如说是一场沸沸扬扬的政治闹剧。或者,这次事件也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汉末诸侯们的真实行径:有人努力作战,有人袖手旁观,有人牟取私利,有人出手卑劣……
4 B* X- ~+ f* w2 i" Y: R/ r- v7 u! b6 Z" j
可以说,在乱世即将来临的前夜,天下的各色人等,各种手段,都在这场闹剧中表现得无所遁形,显露无疑。
/ o9 @1 A( r2 k# V0 q, _
4 f- J5 o# z% M历史上真实的联军讨董,大致的过程和内幕,就是以上这样。没有华雄当先锋,吕布镇虎牢等情节,也没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的精彩桥段……刘关张三人,根本就没参加这场战役,而华雄和吕布,虽然参加了这场战役,但也基本上只是打酱油的小角色。
. n, y& |6 J7 m! V, }
% H( x# u4 N. }5 M! l; l3 u4 b6 x真正在这场战役中战场主角,是联军一方的孙坚,曹操,和董卓一方的大将徐荣等人。不过,战场上的胜败并是这次事件的主要因素。政治上各色人等的各种表演,才是这场戏的真正“戏肉”……
7 d8 n" S( E; J& f4 @) h3 q( U0 A/ H) T
最终,就如同《三国演义》上所描述的一样,关东联军内讧严重,逐渐瓦解,正副盟主袁绍袁术二人,又不出来主持大局,也只能是慢慢散去了……
, w R2 @" X1 z& L% t3 N e* d8 z8 l+ p% \
从此,董卓在长安的统治地位愈加巩固,自称太师,欺压大臣、残杀百姓、奢侈挥霍、独裁凶残……而且更加变本加厉地压制年幼的汉献帝,几乎已经是到了肆无忌惮,无人约束的地步。3 B* v9 l4 Y' U1 a
1 v, j5 c* U- ~5 a, T% o6 v& e; R8 t
事实上,这时候的东汉朝廷,也是从名义上到实际上,都被董卓所掌控。) _3 b8 Q2 k6 l1 B! x9 E6 N
$ n) c s3 v5 c q+ S& k. N) i各地诸侯间的争斗和杀戮,也已经完全公开,因为不再有皇权能够管束他们,甚至也再不需要假借任何名义了。% z3 T; R9 H; [" K
* X! E' \, J. u: F, \' r
就此,群雄并起,军阀混战,割据一方,弱肉强食的汉末乱世,真正来临。三国时代的序幕,也从此正式拉开……
' C6 N# ]' j% h) _) k+ c; K, z# ]& i2 a: y, K, ~0 Z
PS:孙坚和曹操,是在关东诸侯联军中,和董卓作战最积极的两路人马。而且他们二人,在战斗中都是奋不顾身,和死神险险擦肩而过(对手都是徐荣,曹操为曹洪所救,孙坚让祖茂引开敌军)……! ~8 T; H) M- l" ?- d) M8 m6 v
/ ~- G7 O9 k! a3 K9 u要知道,这时候的孙坚和曹操,都还没有什么地盘和势力,甚至算不上主要的诸侯之一(曹操委身于张邈,孙坚隶属于袁术)。能够以自己的偏师之力,敢于和强大的董卓军较量,这点对他们俩来说,真的是难能可贵,也算是在尔虞我诈,相互算计的关东诸侯联军中,两股不随大流,“敢忧天下之忧”的清流。0 y) W& D6 V5 Y7 [9 r
6 r5 y4 }: |7 G9 w# x f |- C$ X8 t
所以到后来,曹氏和孙氏最终都成为天下三分之一,除了偏安一隅的弱小蜀汉之外,他们基本上占领了整个中原大地。
, [+ C3 M0 h u4 C* L3 r8 J' K: @+ L7 g0 \' |
而包括袁氏兄弟在内的其它诸侯,虽然一开始貌似强大,却都在之后的诸侯纷争中,逐渐消亡。! \( T" B8 L' @# a! P% I
; a! y1 F! L) `' s U! I" ~看来,这样的结果,并非是偶然……1 \5 J0 y* v6 c& U: a" f2 B
t+ O$ a# K. O2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