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 j2 U/ t. l2 J7 ?那么何又谓之“蛊”呢?“蛊”的原义,是以毒虫让人食用,使人陷于病害。《说文·虫部》云:“蛊,腹中虫。《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也。”: r4 w" D0 l8 L/ C, _- C
& j2 l. |- J7 g% H
“巫”与“蛊”的结合就意味着拥有超自然能力的“巫”使用“蛊”这种手段来加害于人。在汉代流行的“巫蛊”形式,是将桐木削制成仇人的形象,然后在桐木人上插刺铁针,埋人地下,用恶语诅咒,企图使对方催祸。根据邓启耀的《中国巫蛊考察》一书的定义,中国的巫蛊之术指的是: ' S l% B, n* g7 D( f - w( z% b) g M: d; L2 B5 ?! K 用纸人、草人、木偶、泥俑、铜像乃至玉人作被施术者的替身,刻写其姓名或生辰八字,或取得被施术者身上的一点毛发、指甲乃至衣物,做法为诅咒后或埋人土中,或以针钉相刺。据说,被施术者就会产生同样的反应,刺偶像的哪个部位,真人的哪个部位就会受到感应性伤害。为了折磨仇家,施术者往往在偶像上遍钉铁钉并合厌以魔鬼偶像,最后才以巨钉钉心,弄死对方。$ R; q5 o% r3 }& S
3 u ^ g" \! c" O虽然“巫蛊之术”是神秘主义文化,甚至相较于儒学,可谓一种邪术。但是,“楚俗信巫鬼,重淫祀”的文化传统影响下,汉廷统治者最初并不禁止“巫蛊”。刘邦在吴中地区时曾“悉召故秦祝官”,命令各县设置官府管理的祠社,并下诏曰:“吾甚重祠而敬祭。” , \! S g6 f& x6 G- M7 m# J . Z I4 ]% R$ j5 r* M初定天下后,刘邦又根据修筑社祠,以长安为中心,根据地域名称设置巫祝,命其按照时令祭祀不同神祇。可以说,楚国的“巫”文化是汉代国家神学建构的一部分,也是在儒学“君权神授”理论建立之前的国家神权理论来源。" p! I2 k1 P; x% D4 f' n
% m) z9 r; Z" g/ }/ \6 M) }! _
汉文帝二年三月,朝廷特别颁布以一道涉及到“巫蛊”问题的诏令: l- }" i6 m4 e7 k: D2 r0 |( k 2 X9 i F- z! B" K/ Z% Q 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族,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Y& m4 g* j2 L6 a* m8 t2 k" c8 E % N9 V2 r: ]1 P1 g) u' Y% [# E从文帝的这个诏书看,当时的汉廷对于“巫蛊”之事还是比较宽容的,基本将其视为“细民之愚”。但是,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改变了帝国对于“巫”文化的态度。发生于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的“巫蛊之祸”,涉及多方因素,与汉廷权力斗争、治国政策等复杂纠缠。$ T6 v( Z7 g/ T: B9 m4 M( f
/ u* [3 R& Z9 r( g# B2 L3 x" Z
《汉书·戾太子传》对“巫蛊之祸”有着比较详尽的记载,其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武帝末,卫后宠衰,江充用事。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会巫蛊事起,充因此为奸。”这句话将“巫蛊之祸”的原因归结为武帝晚年,皇后卫子夫失去宠爱,奸臣江充上位,在他的构陷之下,才发生武帝父子对抗的“巫蛊之祸”。 1 i) {3 P* P# s! U' l/ s 1 z' s$ I7 U# Y/ V事实上,将整件事情归结于江充,实在是过于夸大这个人的作用,也是将复杂的政治斗争简单化了。“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这首流行于武帝时代的民歌,很好地说明了出身平阳公主府“讴者”的卫子夫见幸于武帝之后,卫氏外戚集团兴盛的历史。《汉书·外戚传》记载: F; Q. U( E; f7 r
- A- n& F$ |" O( p2 f+ u9 v
先是卫长君死,乃以青为将军,击匈奴有功,封长平侯。青三子襁褓中,皆为列侯。及皇后姊子霍去病亦以军功为冠军侯,至大司马骠骑将军。青为大司马大将军。卫氏支属侯者五人。青还,尚平阳主。 + M7 p2 k$ l, v6 b 4 w& S0 C' l3 L" i8 D5 c另外,卫子夫的姐夫公孙贺也因卫氏势力而扶摇直上,据《汉书·公孙贺传》记载: + k% g0 ]/ @1 s7 ? # V# ^3 N9 `4 A' @; J; g Z 贺少为骑士,从军数有功。自武帝为太子时,贺为舍人,及武帝即位,迁至太仆。贺夫人君孺,卫皇后姊也,贺由是有宠。元光中为轻车将军,军马邑。后四岁,出云中。后五岁,以车骑将军从大将军青出,有功,封南窌侯。后再以左将军出定襄,无功,坐酎金,失侯。复以浮沮将军出五原二千余里,无功。后八岁,遂代石庆为丞相,封葛绎侯。······贺子敬声,代贺为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位。 1 E2 L$ {9 p0 [; m* T! p; Z $ C8 D/ _# d2 O' ?/ L# e卫氏集团的崛起,离不开武帝的刻意扶持,用意在于制约外朝集团和旧外戚势力。当卫氏集团过分强大的时候,新的势力就会在皇权的支持下勃兴,起到制衡的作用。当卫氏集团形成气候之后,新兴的李氏外戚集团便成为武帝手中的权力平衡工具。 * X- v; t) s; l# j* @8 P! z; N* a - S0 ^. D0 ^# Y- `# h“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乐师李延年献出自己的妹子李夫人,换来的是李氏家族的荣耀和富贵。李夫人所生一子昌邑哀王刘髆。与卫氏集团类似,李氏外戚也是一个军功家族。因为李夫人得宠,其兄李广利也成为统率大军出征西域和匈奴的名将。8 D' `5 N2 M% E7 l' Q0 R! ?0 }) z
$ n* P- V8 u, a李氏集团当然不仅只有李夫人和李广利,还有刘屈氂、莽通、商丘成、莽何罗等人。在这些人中,刘屈氂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武帝庶兄中山靖王刘胜之子,行政职务是涿郡太守。征和二年, 公孙贺因罪下狱,他取代公孙贺为丞相,封澎侯。& u$ u% k- _- E/ d1 b3 h: ]) m
5 m J" ~0 B% k. [上述三人的介入,说明武帝并不完全信任江充,他们起到了监视和制约江充的作用。在这样的安排之下,江充是不可能有机会提前进入太子宫,将桐木人埋下的。于是,“充遂至太子宫掘蛊,得桐木人”的事情应当是实锤!# d; J6 A8 ?. k/ f
; L: Q% e8 R2 c, T太子在宫中埋下桐木人,自然是诅咒武帝,原因不难理解,皇位而已。已然东窗事发,太子遂问计于少傅石德。石德担心株连自己,于是献计铤而走险:. Q: P0 Q& W; R( l0 C) i) y; W
5 @, G: a# ~. S) z: F/ t* C 前丞相父子、两公主及卫氏皆坐此,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征验,不知巫置之邪,将实有也,无以自明,可矫以节收捕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且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请问皆不报,上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太子将不念秦扶苏事耶? 5 b* I2 y) g/ x+ ~& ^5 \3 S# i4 D& N+ N( M% ~$ Q4 U( H
石德的意思就是干脆用矫诏拿下江充,然后弄死。至于皇帝,尚在甘泉宫,消息不通,太子不如先下手为强,免得重蹈当年秦朝扶苏覆辙。所谓的“奸臣如此”,石德的所指应该是李氏集团,因为将卫太子比作扶苏,那么言下之意,昌邑王就是胡亥。事实上,查办“巫蛊”是武帝自己的旨意,石德未必不知,所谓“奸臣”,可能只是消除太子发动政变的心理恐惧。( I% T1 F# U$ N& l2 e' w4 ~- V7 ~
4 {: L5 r* R( U0 b1 U
于是乎,太子刘据发动政变,“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告令百官曰江充反。乃斩充以徇,炙胡巫上林中”。太子起兵,但很快事败,“长安中扰乱,言太子反,以故众不附。太子兵败,亡,不得。”从起兵到出逃,不过十天时间。在此期间,汉武帝赐丞相玺书曰:“捕斩反者,自有赏罚。······紧闭城门,毋令反者得出。” " |, v. T# S7 t$ p) B1 N2 g2 I' G+ m3 B: s4 a) V* D+ n
不仅如此,武帝甚至走出甘泉宫,亲自指挥与太子的军事对抗,“幸城西建章宫 ,诏发三辅近县兵,部中二千石以下,丞相兼将。” . n: Z3 T1 n0 h" M- [. g9 u* J3 G
武帝父子兵戎相见,最终太子刘据兵败自杀。在太子兵败逃往的同一天,武帝即派宗正刘长、执金吾刘敢奉策收回皇后卫子夫的玺绶,卫皇后因此自杀。卫皇后是无辜的吗?如果没有她的玺绶,太子起兵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太子行“巫蛊”和起兵的背后是卫氏外戚集团对武帝皇权的挑战,其核心人物就是太子和卫皇后。 6 N! T! j. ^: r3 R- W 0 X* a9 z' @, o' W" T( _2 i; L卫氏外戚遭此重创,几乎覆灭,而李氏集团则成为这场政治变乱的客观受益者。李氏集团的莽通、商丘成都因在平定太子兵变过程中的功劳而被封侯。第二年,李广利再次获得兵权,出征匈奴,李氏集团犹如当年的卫氏集团,外有李广利手握重兵,内有丞相刘屈氂执掌朝政,权利煊赫一时。: W/ y6 `/ W ^2 ~: @
: J5 I" c i" @1 ]) A李氏集团崛起,对未来帝位也有野心,就在李广利出征匈奴之前,丞相刘屈氂送别至渭桥。李广利直接就说:“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长何忧乎?”昌邑王刘髆就是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之子,李广利与刘屈氂又是儿女亲家,所以“屈氂许诺”,“故共欲立焉”。/ b* T0 E' t5 q' G* t
8 ^# k* {0 @# d/ r5 [( P但是,李氏集团的好景不长,其覆灭的路数竟然与卫氏惊人相似。据《汉书·刘屈氂传》记载: 9 j# l) I1 \1 ]2 I/ J7 ] 5 e" |* r* N* O: z0 k 是时,治巫蛊狱急,内者令郭穰告丞相夫人以丞相数有谴,使巫祠社,祝诅主上,有恶言,及与贰师共祷祠,欲令昌邑王为帝。有司奏请案验,罪至大逆不道。有诏载屈氂厨车以徇,要斩东市,妻子枭首华阳街。贰师将军妻子亦收。贰师闻之,降匈奴,宗族遂灭。 ' k' A( t' ]3 C* a# \! t) R( z- B* m ( t+ q) ]5 G8 W+ a5 f, l x( J- j“巫蛊之祸”灭掉了两个外戚集团——卫氏和李氏,两名皇子在皇位争夺战中出局,太子刘据兵败自杀,昌邑王刘髆在丞相刘屈氂被杀之后的第二年就死了,很明显,弄死的他的是武帝。可以说,汉武帝自己搞死了两个儿子——太子刘据和昌邑王刘髆。 * O4 A5 z' a3 k! V+ f8 X) P . E+ F( L/ j1 `2 Z. V/ c) @- y0 a为什么呢?因为他所属意的接班人是幼子刘弗陵,也就是日后的汉昭帝。《汉书·外戚列传》记载: & [9 l5 C5 j8 n5 N) m; E2 h & p. k2 e' w- \/ B3 R 拳夫人进为婕妤,居钩弋宫,大有宠。元始三年,生昭帝,号钩弋子。任身十四月乃生,上曰: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 K- k' x' \/ c! [. _
+ M) `" Q2 z- Z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钩弋夫人和尧母门的故事,不过这里有个很大的疑问,怀胎十四个月,这是绝无可能的怪事,上古的帝尧十四月而生只是神话传说,钩弋夫人怀孕十四个月,只可能说明一个问题:汉昭帝刘弗陵并非武帝亲生子。 ! ^2 O+ o( P* r6 z/ {/ G5 F5 X4 [$ T& [1 |; F C/ [( y8 C: o
武帝可能知道吗?当然可能,但是为了皇权的稳定,刘弗陵究竟是谁的儿子已经不重要了。关于昭帝身世,朱言后文还会详细论述。相较于身后有着强大外戚势力的刘据和刘髆,刘弗陵登上帝位,对于帝国权力的稳定更为安全一些。所以,整个“巫蛊之祸”,只是汉武帝借题发挥和引蛇出洞的权谋而已,目的是打掉卫氏和李氏两个权力集团而已。 - y9 T* p. H/ e9 B5 c0 M3 S# \% n& J4 h( C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