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打卡总天数:92
打卡月天数:0
打卡总奖励:1146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版主
积分 6220
星级打分
平均分: 0 参与人数: 0 我的评分: 未评
& g8 r$ }# B( o 王允,字子师,是三国时代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一说起他,大家都会立刻想起《三国演义》里那个正义凌然,足智多谋的司徒。眼见董卓乱朝纲,吕布为其爪牙,他利用义女貂蝉的美色,巧施连环计,令董卓和吕布二人反目成仇。最终,吕布在王允的怂恿和协助下,杀掉了残暴好色,而且权倾朝野的国贼董卓。+ U; k5 }0 F+ O( m' L
; ~4 X& a& O( e
然而,虽然干掉了董卓,但却没能顶住其余部,也就是西凉军余党,李傕郭汜等人的进攻。在长安城破以后,王允没有跟着吕布一起逃走,而是继续守护在汉献帝身边,最终被李傕郭汜等人杀死,时年不过56岁……+ C7 ?9 }" j0 Y C/ d. d
5 y' A5 o3 j6 C
客观来说,王允算是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原型相差不大,基本一致的人物。不过,王允怂恿吕布造反是真,但却并非是以貂蝉作为诱饵(貂蝉只是个虚构人物),所谓“大闹凤仪亭”等桥段,也是小说编造的。1 x( n( u# d; B0 {- h
/ {6 O/ ]6 U2 o+ i: L& T 事实上,王允只是充分利用了董卓和吕布这对“义父义子”之间的矛盾,并怂恿吕布杀掉了董卓,而非是使用了“连环美人计”。3 D5 `! R/ E' z1 w
* M; t: _: A6 Y5 r4 E 在后世人的评价中,王允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大部分人都既肯定他除暴安良,计杀董卓的正义举动;也叹息他在除掉董卓之后的政治短视,以及在决策上的失误。甚至有人设想过,王允辅佐汉献帝,延续汉朝寿命,再来一次“汉室中兴”的可能性……
' U( n# e4 e% S2 U( K a+ D, b0 R, c: G % i! L+ C( w4 z0 w ]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王允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人,他同样有不小的政治野心,所以在干掉董卓以后,他自己也走上了“独揽朝政,独裁专横”的道路。而汉献帝在刚刚摆脱董卓的控制以后,又落入了王允手中,依然是个大权旁落的傀儡身份……
; ~, J+ h a9 l# k- G
/ ]+ S( c( g4 F5 Z# D3 A8 \6 ~ 事实上真是如此吗?4 K4 ?! O. ]( G
# a$ t! m2 a& M+ p, U
我们还是根据史料记载,来探寻一下王允这个人物,尽可能给他一个客观的历史评价!1 k6 l# ^& T2 J X( _7 g
& I) y( d7 M* I g5 ~8 F+ \2 c
《三国志》中没有关于王允的独立传记,这是因为,《三国志》主要是记载的三国人物的传记。像王允,皇甫嵩,卢植,朱雋这些人物,在历史时期的划分上,被划入了“汉末时代”而非“三国时代”。而他们的传记,一般都纪录于南朝史学家范晔所编撰的《后汉书》中。
7 e9 [! b: y4 b5 T . H+ z8 n9 |& r7 L/ `
在《后汉书》的记录里,《王允传》的篇幅并不小,其中不仅记载了他的籍贯出生,还有他入朝为官的一路经历。1 o, l+ ?% h: m9 B( \) k/ o0 x0 f
8 C, Y- v, r% A# L* G. Y6 ]! Z8 t 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出,王允是个相当正直,且才能出众的人。他出生于山西的名门望族王家,家里还世代为官,在当地影响很大。小时候的王允,就表现出了天资聪颖,天赋异禀的特质,任何东西都是一学就会,而且不管什么事情,他都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 e- S- ^; h: Y# u
2 b. Y# o4 {( {0 ]9 t9 n$ } 也就是说,王允不仅是个官二代,而且是个才能颇为出色的官二代,在家族势力和自身能力的双重推动下,他在官场上想混不好都难……9 {- A, B2 o! q. i0 a1 {
& E& [: u- u' s, L" o) G
从19岁入仕为郡中小吏开始,王允可谓平步青云,不仅在州郡中混得风生水起,还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被朝廷征召为御史,开始了入朝为官的历程。这一年王允47岁,虽然不算年轻,但正值年富力壮的年龄,得以在更为广泛的政治舞台上,充分发挥了他的各方面才能。
' {& K( T3 `! e : C4 r' C% H# _9 K6 k- b7 L
少为人知的是,王允还曾参加过剿灭黄巾起义的行动。当时朝廷拜王允为豫州刺史,尚爽、孔融等名士,都担任他的从事,率大军与黄巾军主力作战。在战斗之前,王允广泛征求从事和普通官兵们的意见,制定了周密的作战方案;在战斗中,王允亲自披挂上阵,身先士卒,将豫州一带的黄巾军彻底击溃……
4 f! C4 B- Q! T! a$ {) W
6 u2 `4 Q# M. w" T: w9 c 要知道,这还是王允第一次领兵打仗,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绩,看得出其文韬武略水平。无论是朝廷为官,还是战场领兵,他都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也难怪之后能位居三公,担任“司徒”的高官了。2 \& G# ]5 B y
/ { A: U J- O+ `( J 然而,王允这一路走来的仕途,却并不顺利,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坎坷荆棘,好几次都被人所害,坐牢下狱,甚至差点把命都赔上了……
; G3 m2 l9 G y/ Q! i; g& d
% T' R7 G& o% g; ` 早在初入官场,担任郡中小吏时,王允就干出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当地有一恶霸,名叫赵津,依仗自己的主子是朝廷宦官,便在当地横行霸道,欺行霸市,为所欲为。
5 D9 y& m8 i4 w* h8 u
% y# n% p K: t6 B7 u/ {, N: v 百姓对此敢怒不敢言,当地官员们担心惹火烧身,也听之任之,睁只眼闭只眼……
) j# k2 P @0 T/ v8 F$ ^+ x& M
) W5 _2 a4 j" e' V. X1 ~ 唯有刚入仕途的王允,不畏强权后台,坚持带着衙吏们将这个赵津缉拿归案,并当着百姓们的面斩首示众,为当地除了一害。这样的义举自然是获得了当地百姓的一致赞赏,却也得罪了某些人,对他怀恨在心。
r) K- ~, k2 g( ]
* l$ }: {1 \3 i 之后,王允又大胆揭露当地买官鬻爵的不良现象,惹得太守王球十分恼怒,找茬将他逮捕下狱。幸亏当时担任刺史的邓盛,亲自前往太守衙门,保释了王允,并且请他做自己府中的别驾从事,才保住了一命,得以继续仕途。% n! {- W5 }( S+ Z) i( }/ J# p
( y% W: |9 l" w: w3 p& p 在后来平黄巾之乱的时候,王允搜到一封书信,和当权宦官张让的某位宾客有关,于是怀疑张让与黄巾军私通,不由分说上奏汉灵帝。然而,张让在朝中地位极高,颇得皇帝信任。3 p0 p Q6 G! O
3 G9 q9 I% L# G! \( I
王允不但没能扳倒他,反而令自己两次下狱,险些遇害。# Y! c, R- b% Z; A& @
5 T' @6 v+ B$ w$ K( K; B8 Y. s
尽管汉灵帝连续几次大赦天下,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等人,也多次联名上书,替他求情。但由于张让从中作梗,王允始终未能被赦免罪名,官复原职……最后终于出狱,也只能改名换姓,逃出京城,才险险保住了性命。# X0 Z3 l! m: ~2 t1 _
% E# L7 c3 ]% G7 `) y& S/ f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王允是个秉公职守,嫉恶如仇,且原则性也很强,非常正直的人。他不但有能力,而且也有抱负,有志向,从做官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发誓要为民请愿,天下为公,拔除朝野中的所有奸人,让天下百姓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 H- n C- M( ?* A- U; R, d
" c" a9 T* E. s: T) Z1 T. | 诚然,这种想法是很好的,历朝历代的读书人们,也都是抱着这样的一腔热血,而毅然投入到仕途中去的。0 i, c! ~; Q2 e- c! l' V: r$ Z2 v: l
4 g7 ^# W* Q/ l( G
然而,理想再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心怀天下的梦想固然伟大,但到头来,又有几个能够实现?
5 \ o p7 \' c! c0 F/ X" W, v 8 `* e/ D& x D/ Z% H
就此,我们可以基本肯定,王允这个人的骨子里,其实是个文人。他深信儒家思想中那一套善恶好坏的标准,自己认为好和善的东西,就会尽全力去支持,对于坏和恶的东西,则坚决不能去容忍……这种书生意气的思想,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也为他之后所做的一些事情,而埋下了伏笔……+ G7 j( F. ~+ @" ^, h) d
% f( j. i, @! D3 E: w3 A 灵帝驾崩,少帝即位,进京奔丧的王允,受到了大将军何进的笼络。一听说何进要铲除宦官集团,王允立刻表示绝对支持。这并不是因为他被宦官张让陷害过,想意图报复,而是在他看来,阉党当政有害于国家,也有悖于他的治国理念,是应该铲除的。
, e d0 e8 S: G; ?( B* T2 X3 p( l
8 i9 R# x# N. T. C- q" {' d1 W 然而,“除阉行动”进行得并不顺利,由上至下各方面的反对,使得何进也不得不顾及各方势力的利益,搞得畏首畏脚,犹豫不决。而以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为了反击何进的行动,不惜先发制人。他们以何太后之名召何进进宫,并借机将其杀害。4 W% S& B0 E8 _* z% F" U
8 q+ }7 G3 n# i* z- H6 F$ N) ?
何进一死,整个东汉朝廷就像是炸了锅一样,袁绍,袁术等何进余部,立即率军杀入皇宫,大肆诛杀宦官。
: v. Z, y1 h; g3 v7 H7 T2 R3 ]0 i
5 K, d1 R" X4 o$ M- @. ~ 张让等人挟持皇帝出逃,被奉召而来的董卓大军拦住,卢植王允等人也率军赶来,杀掉了张让,小皇帝才得以返回京城……
8 b- N; q( [. Q9 R3 A, i. y3 d: b7 F 4 a/ m; J4 v) g5 i, K5 i: m2 k
之后的东汉朝廷,进入了董卓霸权的时期,废旧立新,毒杀太后,广植党羽,培养亲信,统收兵权,控制朝廷……比起之前的“宦官干政”来,董卓这位“外戚”(自称与董太后同宗,拉亲戚关系)的干政,来得更加野蛮,也更加赤裸裸。而王允,则被董卓任命为司徒兼任尚书令,终于是位列三公,走上了汉朝官职的顶峰……
0 A# z3 a1 {7 c# e - U" M" z- I: f5 N" @3 ^6 W
这时候的王允,似乎已经成熟了一些,不再像以往反对宦官干政一样,旗帜鲜明地去反对董卓乱政。
! E, n8 l8 @/ v' R4 C 7 ^$ m; H9 m- Q( \, p
他似乎已经意识到了,一味蛮干的方式解决不了问题,不但无法战胜敌人,反而还会被敌人砍下脑袋。, j0 H9 z! r1 B- b* D- @
E2 l1 ?8 u3 o* }
所以王允隐忍了下来,独自面对危机四伏的朝政,国将不国的尴尬局势。! ]* W1 i0 [2 k* c+ J" {
) h1 D5 h- ]9 u7 n% P3 i 他表面上和董卓敷衍着,虚以为蛇,暗地里却联络了朝中其它有名望的人物,准备杀掉董卓,重振东汉朝廷权威,并重树皇帝威信……
) O% j6 l. L% Z# T& P9 C/ J 1 w+ M; f7 T' `. p' y# L
我们再来看看,王允干掉董卓的过程:! {) T5 g; Z* {; S* a' {/ j# n
$ X# b; ?+ r, B! z8 o
董卓一向戒备心很强,深居简出,即便是出门时,也是爪牙密布,戒备森严。而且他本人武功不弱,力大无比,王允等人手中并无兵无将,想要干掉董卓,无疑是比登天还难。除非,他们能得到掌兵权者的支持,但是当下的兵权,又全部控制在董卓麾下的将领手中,这该怎么办呢?
8 P- O+ I: g7 t% G# b 1 u6 i3 i5 U$ r, v9 \" Z2 ]
办法当然就是——离间!
) @/ P3 B* g7 W; J$ X; ?
6 D. S4 m. F- n 只要能从董卓那里拉过来一个掌兵的人,哪怕只带几个兵过来,搞一次刺杀暗杀,也是够了。
$ A' @4 u0 [$ k/ [' \$ W j+ i
* V7 {, h! V4 w0 ~4 ^" u+ q 于是,王允瞄上了吕布,这个和董卓之间虽有义父义子之名,但矛盾却不小的人。3 r% i! q1 b Z" S% d- u
: R8 p+ o% h8 G9 T8 ? 并非如一般人所认为,吕布和董卓之间之所以反目,是因为一个女人(演义上虚构为貂蝉),其实吕董二人的矛盾,其实是由来已久。& \ `7 N9 j! m d- S% A6 U
. J. m2 D* [4 @7 R; Q
当初,吕布杀丁原而投董卓,这种背叛弑主的行为,本就让吕布的名声不太好。在董卓麾下,吕布也混得不是太好,勉强只当了个“中郎将”,而且牛辅、李傕、郭汜、樊稠、张济这些西凉军的主要将领,都和他关系不佳。8 r; N/ I" V' ^) D# O) x
( R. G7 p+ l3 L9 R" S8 b
在之前的虎牢关之战中,吕布就曾对主将胡轸不满,并有意和后者过不去,导致己方内耗自损,最终为孙坚所败,此事惹得为董卓非常不满。% D! Z3 ^: `! [, s
; J5 a& t+ L5 f8 Y+ J 再加上董卓生性多疑,性格暴躁,曾因为一点小事就朝吕布抛出“手戟”(凤仪亭掷戟的原型),令吕布狼狈不堪……
7 ?4 C0 s: ~$ m8 G& C $ ^7 V0 Y% ?' g) F/ ?0 V! s
不仅如此,吕布还私底下,和董卓的某位婢女有染(貂蝉的原型),生怕事情败露,而招来杀身之祸……( M' A9 ?0 ?5 k$ O
& t' v) Z8 B5 e( E7 O( r; p( W" Q 王允充分利用了吕布对于董卓的不满情绪,不停对吕布加以劝说和拉拢,最后一句“君自姓吕,本非骨肉”的煽风点火,终于说得吕布下定决心,与董卓反目。
0 Z4 C* e2 _- T' G$ y
+ F3 H5 |. K; m) F6 K y/ E( r 于是,利用天子病愈,百官觐见的机会(并非是演义里所说的天子让位),吕布派同郡骑都尉李肃等人,带领十多名心腹士兵,伪装成宫廷侍卫,潜伏于皇宫侧门两边,将前来觐见的董卓乱刀砍死…… U+ s3 M: |4 F3 k, t, ^8 Z% ?# o/ ^
6 y/ s4 o* I. r5 ?% n! I0 N
作恶多端的奸雄董卓,终究是得到了应有的下场,隐忍数年的王允,也终于计划成功……这时候的他,作为反董计划的谋主,无疑已经站上权力巅峰,成为了汉献帝面前最得力的大臣,也成为东汉朝廷中声望最高的人。. b: V8 I/ ~' q% W7 ?% ?$ K
% y4 N+ w: W# E8 ^7 O# H 然而接下来,王允就开始昏招频出了……9 G5 ?" t/ [4 k; K0 @. p6 P6 x
6 m8 P$ f9 V) n! ?$ q6 I
先是杀掉了当世大儒,文史巨匠蔡邕;接着又对董卓的余部,牛辅、李傕、郭汜、张济等,采取绝不姑息,斩尽杀光的措施;不仅如此,王允还一改之前礼贤下士,团结众人的态度,开始变得孤傲和高冷。6 a' O& k" w( o& r/ |8 ]& P
$ `7 a3 ^9 E' ~. {5 k- j 每当朝中议事,王允总是高高在上,正襟危坐,面无悦色,说一不二。
& ?( B9 L8 Z( f0 Q5 z8 J " m; R$ G7 I7 L: O
他作出的决策,都要求别人必须接受,别人发表意见,给他支招,他都是不以为然,直接否定……刚刚从董卓手里被解放出来的东汉朝廷,又搞得像一言堂一样,让人看不懂。
: {8 T3 F1 m% z* y
. ~7 x- p7 ]: u 原本那些强烈支持王允的下属同僚们,都有点疏远他了。. C p" Y+ [4 O
* P* l, }7 N8 s x& T
王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和之前的英明神武相比,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 A) n$ A: f c" U+ z
! N/ O. z& n/ f. M# |0 Y( f 后世的一些史学家,将这些问题,都归结于王允想“独揽朝政”的野心,甚至认为他和董卓都没什么分别,都玩的是干政独裁的那一套。$ b: o4 i( N6 h R+ y; @
2 M/ a8 B# p, F; m% L; G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3 e0 l8 ?. H+ n- n1 S$ ? 3 Z; s/ ^2 l8 `; c8 P
真正的原因是,王允作为书生文人的思想本质,又在作怪。3 t- S! d9 H. K: \
* R% o1 T% R# q
他太过于坚持标准,坚持原则,也太死板,太善恶分明,或者,他也太心急,太想尽快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太想让东汉朝廷,早一天回归正轨,迎来中兴的崛起……: m3 S& h+ L: J$ O
8 z Q' x* h2 J$ C8 f6 B0 {: f0 f
前面说过,王允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对是非黑白分得太清。他内心先入为主地定义了,关于好坏善恶的标准,张让董卓这类干政者,在他看来就属于是绝对的坏,绝对的恶,是必须要彻底消灭和取缔的。4 j# B8 Y$ }% V
5 d. x. ~- j3 m' `- \( P% ?
所以,王允不顾众人的劝阻,毅然砍掉了蔡邕的脑袋,只因为蔡邕在听说董卓被除掉的消息以后,叹息了一声……因为在他看来,董卓残暴乱政,是国家的罪人,是儒家思想中,所定义的“绝对恶”,故而所有人都必须要唾弃他,否定他,怎么还能为他的死而感到惋惜呢?/ D9 j$ u4 I! ?' A
: m( M) ]- P# p! f 事实上,蔡邕不过就一文人,同样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 l6 l& j) M8 U! M( L! O8 n
# T" Z' N: {) z) p
儒家同样也提倡恩怨分明和感恩报恩,蔡邕曾经受到过董卓的提拔,就此感叹一下,也不算是违背儒家思想,更不能说明蔡邕和董卓是一路人……9 D1 A( ]8 b/ I1 Q: R
7 j/ x! T% \3 ^) B' C 然而,王允却只管自己的“善恶”标准,全然不顾别人的“恩怨”标准。处死蔡邕的同时,无疑放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那就是所有和董卓相关的人等,都必须死,绝不赦免。
e3 Y3 L5 r" D0 `# \ ( L4 w+ l. S4 u' t- Z3 S2 o
这,无疑是将驻军长安城外,至今仍兵权在握的西凉军首领们,都置于了不得不反的绝路之上!9 y, s( r$ g3 J
8 B/ ^/ B( l" P/ d8 D" \
要知道,王允当初能够成功刺杀董卓,重掌朝政,除了他自己的谋略高深,朝中大多数人支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凉军的主力此时并不在长安,而是屯兵函谷关附近,以抵挡关东诸侯联军,以及防御黑山起义军的滋扰。+ t" \: P# T3 |) }
( w' H& T& n! K& N6 N7 X 现在董卓已死,西凉军群龙无首,正好是瓦解他们的最佳时机。更何况,西凉军也不是铁板一块,只要来个分而治之,该拉拢的拉拢,该赦免的赦免,很快就能将它们分化。一部分收编以充实自身实力,另一部分调回西凉或是就地解散,解除军事上的威胁……
( [+ b0 ]. E2 u% l : N+ d! f9 V( v1 f& S9 e- v3 }
然而,王允却非要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赦免和安抚西凉军将领,反而试图让他们战场上的仇人——关东联军盟主袁绍来控制他们……毫无疑问,王允脑海里的“儒家善恶标准”,又一次发挥出了荒唐的作用。他固执地认为,关东诸侯和自己是一路人,当初联军讨伐董卓,就是义举,他们都是尊崇并支持皇上的……
$ j4 G) }+ R2 n, P8 K* [
# c2 Z9 W, H; ?1 O. Q 事实上,关东诸侯们,这时候正忙着勾心斗角抢地盘(袁绍驱韩馥占冀州,乔瑁杀刘岱等),根本没有人搭理王允的命令。6 V! ~6 f8 ` }: [4 `9 @1 v0 {; _
" u% b) @& m0 y4 I5 k" l4 e& D. y
而被王允逼上绝路的西凉军将领们,却借机联合了起来……他们四处散布,王允要“杀光凉州人”的谣言,激起了西凉军士兵们的用命之心,反正早晚都是一死,还不如拼了,就算是死也要死个痛快……7 X, b& k6 E5 @% E4 L% ]
0 S u' h; @- W+ @' [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王允手中仓促组织起来的部队战力低下,徐荣吕布等收编部又人心不稳(他们本身也原属于西凉军)。
& e" o6 Z8 q0 s/ R
) V6 y) L; a$ h/ o: h 随着杨定、胡轸等人的叛变,长安城很快被以李傕、郭汜为首的西凉军攻破,此时距董卓被诛,不过月余的时间……
% `; Q1 c: f, I- C T 7 S+ w; `1 ~+ [2 R
城陷之际,王允本有机会逃走,但是他不但不逃,反而对劝他一起走的吕布说出了一番大义凌然的话:! t: R& d9 `2 R* M
( S& d H( l+ |- q" ?$ A; z3 M “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怒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 * Z* a+ q; y1 L' U0 P, `; |
s. q6 R3 T+ z, [( v
是的,这番话很感人,也很赤诚,宁愿用生命去报效混乱的朝廷,捍卫幼小的皇帝…… 最终,王允确实也是这样做的。在西凉军进城以后,他义无反顾质问李傕、郭汜等人,作为臣子,不思忠于圣上,却如此纵兵胡作非为,到底是想干什么?
7 ^5 O# a" {8 w* f( E0 V& V& A
0 @/ u* J, [0 m8 C# ` 然而,和盗贼讲道理,注定是没有用的……最终,王允被李傕、郭汜杀害,一起被处以极刑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盖、王景、王定等。而原本在宦官,外戚干政之下,几度颠沛流离,权力尽失的东汉朝廷,又一次陷入了为人傀儡的尴尬境地,威信尽扫。' Z9 A+ k8 Q2 y: A
; Y/ s" F$ q6 o& b, n$ y 从此以后,神州大地的天下,终于也迎来了诸侯称雄,军阀混战的可怕乱世……
6 K' i% V9 p6 Q1 |5 m 5 B. V1 n+ T3 \7 i
就此,我们可以给王允这个人物,来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
% x" d r, Z7 N2 ^% i& \
& b* {, S. U4 D$ C: E) p6 ~$ i 第一:他有文韬,有谋略,才能出众,而且为人正直,心怀天下,正义感满满,确实是庙堂之才,国家栋梁。
* M- `0 M. p$ e/ u( v. s) r6 M ( a; g$ O: g Y* M, e
第二:王允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极度坚持心中的善恶标准,并带有几分文人的书生意气。" `/ r/ C; ~1 n N. W( q
, H: }+ Q( E8 q% q* ?, _ 第三:正是在儒家思想和文人思维的影响下,王允做出了为民请愿,揭发张让等义举,也策划了刺杀董卓的正义行动。
5 {! V. e6 Z. _( ^
5 a6 A0 h& _" B# T3 W0 m 第四:也同样是受儒家善恶标准的影响,使得王允在除掉董卓过后,对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并在政治上出了一系列的昏招。最终导致被西凉军余党反扑,丢掉自己性命的同时,也再次陷东汉朝廷于水深火热之中……/ Z9 d, L( p$ u' M4 X. W5 d
, O1 P! K4 m- Q
客观来说,王允是个能人,也是个好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定义的“贤人”。
, \7 p# M- F% ~+ [; U9 _
2 X: h8 j ^) i" f! }! j 但是,他并不是个成功的人,至少不是个成功的政治家。而影响他成功最大的因素,就是他内心的儒家文人思维:黑即是黑,白即是白,原则性太强,不懂变通,死板固执,也缺乏圆滑……- `% D5 l0 s" L, q0 e/ ?
0 X9 z% l3 D& w0 w) Z: V$ _
或许,真的如某人所说过的:文人最好不要从政,即便是从政,也当不得一把手。( |9 H# b& f7 [0 K4 ?/ K
8 T* f' b, T; |
这句话并非是贬低文人能力差(历史上能力强的文人不在少数),而是说文人的思维太僵化,内心黑白太过分明,善恶标准也太死板,会导致政治上的短视,和重大决策上的错误。$ v6 W# Y) P, T; i/ D
' m* E- ?' U" G ~6 I: n! q2 o
换句话说,文人一旦成了最高领导,就很有可能会导致一些重大悲剧的事情发生……
$ m6 L0 ~- t% v4 o; H 9 m1 ~8 i( e5 z( b2 X
PS:有人认为,汉末的乱世,也有王允的一份责任。
9 i, w# y2 R% e/ E/ l, }$ M
9 M( ~9 d) w9 R4 i) B6 _, k 王允错过了,东汉王朝最后一次中兴的机会。
% u- z7 ^, K4 K! o& x* x, A 3 q: d" U$ J! \( x, L
如果不是他在除掉董卓以后的昏招频频,则汉廷完全有可能声威再盛,朝纲重振。而之后群雄逐鹿的乱世,三足鼎立的时代,也不会出现。$ k7 [7 o0 S5 i. y" a3 R3 l% L1 ~
6 s1 D0 I# H* c# F 个人觉得,即便是王允能成功瓦解西凉军,也顶多只能再延续汉室招牌几年的寿命而已,很难阻挡乱世的来临。毕竟,东汉王朝的社会矛盾,在好几年前,就已经积累到了爆发的顶点。几番农民起义,庙堂权力变更,各地藩镇割据……朝廷实际上早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2 l. k! Z6 m# e% {/ I
6 B6 k) n6 K+ t; X% a8 s) F( V
而今,关东诸侯并起,而且已然形成了气候,开始了相互的征讨和伐战。试问,已经衰落凋零的东汉朝廷,又有何资本,能够去重塑朝纲,并控制曹操,袁绍,袁术,公孙瓒这些地方大权在握,而且拥兵自重的霸主呢?% W9 Q8 _5 Z, Q% Q; @ g4 h' T+ g
/ `' R* w% }! R6 }- A 一句话,让区区一个王允,来挽救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并改写历史的进程,这真的是不太现实……
' a% M0 N+ N. f# ?7 Z & z, @; r' a. w7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