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版主
- 积分
- 6220
|
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 x8 y2 K$ `! Q# q' W4 g; A
祢衡,字正平,是汉末三国时代的名士,也是一个大大有名的喷子。尤其是在《三国演义》第23回中,祢衡将曹操麾下的几乎所有将帅谋臣,都一阵大损,将每个人都贬得一无是处。
! C# g: w3 c, x8 b! x6 K4 ^4 f4 z+ ?' g( V3 Q' @
接着,祢衡又在大庭广众之下,在击鼓奏乐之后,再将全身衣服脱光,并怒骂曹操,搞得老曹脸上无光,面子也完全挂不住。就此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裸衣骂贼”的经典典故。
. y9 n( v9 x# R# m+ ^
% h! Q z$ g5 x% K6 L, \- }% w- e再后来,祢衡又在曹操的命令下,出使荆州,招安刘表,却因讥讽刘表而让后者心里不爽,将他派到镇守江夏的黄祖麾下。最终,由于在一次酒席上的侮辱言论(汝似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被黄祖一气之下斩首,时年不过26岁……
0 b' c0 A- A3 Q$ l$ T2 q! D8 n# A3 ?' P6 l# k5 \
应该说,演义中的祢衡,给人是一种“有才而又张狂”的感觉。尤其是他对自己的评价: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似乎,天底下除了他祢衡以外,再无人配得上“有才”之称;他如果自称第二,那就没有人敢称第一……7 X _6 |6 Z: H2 |. h% I
8 I2 z5 }9 T, m0 W5 H2 x$ u* k3 l' J总之,祢衡这张狂劲,简直可以和《天龙八部》里面的丁春秋相并肩。完全可以来一段“祢衡正平,德配天地,威震寰宇,古今无敌……”的赞词。
# f/ K" h! k! u' v) x7 E: X* l/ n. T% P' y) y' l
他骂人也骂得非常精彩,不管是骂老曹手下的文武官员,骂曹操本人,还是骂黄祖,都骂得是狗血喷头!令被骂的人无地自容,也令旁听的人忍俊不禁……- w# b+ `' x, s. D9 f
& Y. G4 R) J5 }( b x历史上真实的祢衡正平,是否也是这样一个才能出众,骂人水平更出众的人?% o: C- C6 t% w7 P) ]) M5 @3 B
! p2 }3 ]& [7 M0 N) K其实,史书上的祢衡,确实和演义中的形象也差不多,同样是裸衣骂贼,侮辱刘表,得罪黄祖,最后被斩首在江夏。( E2 \) Y- r: A( q
1 a g! }* H# r9 M: u* q7 P
当然,演义虚构的事迹也有:! }3 E2 Y* n) r6 P: x
' S) b0 _1 p F# s6 l其一是他那段眼高于顶的自我评价:“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 _" F3 T3 T+ B! J( P6 m! n( K8 }4 ~
" n2 p4 O$ D( A. Y2 Q0 F3 P# F其二,便是他大损曹操麾下文武官员的骂词:“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 y6 b" F6 N7 Z
8 G7 Z4 R7 q9 g7 S
史料上并无这些记载,可以判定,这都是罗贯中笔下的故意夸张描述……; g5 N w( a; |9 S
$ N" S2 l B% i# O6 r+ M( F至于祢衡的才能具体如何,是否真如演义中所写的那样牛逼,我们还是需要翻开史料的记载,来探寻和分析一番。
( ?% T1 u( t+ N& |( K4 Q* H
K6 S' d5 r/ @; J" u( E+ h6 R0 ]1 f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没有祢衡的独立传记,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对他提及也非常少(除了孔融的一篇《荐祢衡表》)。
6 ~# r. H0 j4 y' Q p- v) T7 [; r6 C
倒是在范晔的《后汉书》中,给祢衡单独立了传记,而且有着不算太小的篇幅。! L X( J. k! [' k
4 X$ I9 n: N; w: [+ W$ B
在《后汉书—祢衡传》的记载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祢衡和孔融比较类似,都是从小就头脑灵光,机敏善辩,而且年纪轻轻就名气传开,为众人所知。1 b+ A; V8 m) y, L# N0 _/ h
$ r6 Z/ y0 J: \4 f- R只不过,和孔融小时候的“谦逊让梨”事迹相比,祢衡可就张狂了许多。《后汉书》上说他是“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任谁都入不了他的法眼。唯一能得到他赏识的,就只有孔融和杨修二人……0 c& p; d, d# i; ~$ f: c9 l
$ B* A( f* @4 B) i7 P+ L! @6 u
可以想象,一位年轻的才子,就是这样一副眼高于顶的傲气模样。而且嘴巴还尖酸刻薄,动不动就骂人骂得往祖坟上刨……祢衡的名声,怎么样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 }* w: N$ y( J6 _: ^( t# g" y* p. i5 u+ m
但也就此可以看得出,祢衡这个人,确实还是很有些才学的。至少,他的文笔和口才都挺好,当个文书一类的官,还是绰绰有余的。
/ v5 S" _ p, Q3 l% |9 q
2 u7 @' H1 k" ~" f2 B按理说,以他的才华,随便找个县衙州府,谋个相关的事情做,应该问题不大。然而,祢衡却一直都没有入仕为官,这恐怕和他“出口成脏”的张狂性格有关。
0 i/ E+ v1 o* N5 b1 c
+ [" {7 Q8 J9 n c! Q4 o) x据史料记载,他喜欢指摘时事、轻视别人,而且口无遮拦,想到什么说什么,从来不考虑别人的面子。这样一个“刺头”般的人物,自然是一般人都避之而唯恐不及,所以自然得不到太多的赏识。
; W+ {7 a" A T9 G/ c* X/ l7 P1 E' Z. B6 Q
建安年间,祢衡来到了许昌游学,这时候的许昌,因为迎来了汉献帝,刚刚改名叫许都,正是朝政初兴的时候。很多读书人,名士,都从全国各地往这里集中,形成了一定的学术氛围。' `7 [% C' U9 c/ T' y& z+ i
8 ^1 p+ z6 F0 ~7 ~# G
然而,这时候的祢衡,依然不改之前的持才自傲和轻慢自大,对谁都是一副眼高于顶的态度,所有当世的豪杰人物,都在他眼里不值一提。$ J+ G" n: c% i+ p
6 E) L# N! @1 k/ P' t2 [, l; R, ~( T有人建议他投奔到陈群或者司马朗的门下,祢衡却高傲地回答道:“我怎么能和杀猪卖肉的人结交呢?”(《后汉书》记载:或问衡曰:“盍从陈长文、司马伯达乎?”对曰:“吾焉能从屠沽儿耶!”)( R- i. ~9 p; _# f6 O5 X
) s" ~+ ?: F4 n8 L5 r3 J O. Y
要知道,陈群可也是当世的名仕,才能十分出众,后来还是“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而司马朗,虽然名气不及他弟弟司马懿那么大,但好歹也是个著名的政治家,受到曹操器重,在地方的治理也颇有一套。5 J1 j2 h2 m+ }5 i4 [2 \ n5 z6 a, [9 X. S
- n% B; n L7 F
而这样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在祢衡口中,居然莫名其妙和杀猪屠夫扯到一起。这种毫无根据(可能唯一的根据就是两人体型都偏胖)的扯淡,都让人难以跟上他的思路,更不知道他的脑洞到底有多大。/ g6 k) b& d6 h- i& f' Y
8 w6 c" V2 Q* m; N9 G4 O& K
之后,又有人请他评价一下荀彧和赵融。祢衡见荀彧长得比较英俊,是个白面书生的模样,就直接批了一句:“荀文若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又见赵融有些肚腩,便说:“赵稚长可以让他管理厨房膳食。”……
/ d$ [2 a U4 c4 t4 J- m
$ j. |' ]; \" p1 D, z(《后汉书》记载:又问:“荀文若、赵稚长云何?”衡曰:“文若可借面吊丧,稚长可使监厨请客。”)1 n2 E* n+ L$ |; ]$ U+ L6 |: g8 u
; N$ W4 u) X/ {: N
谁都知道,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号称“王佐之才”,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而赵融虽然名气不大,却也是汉末将军,曾与曹操、袁绍等同列“西园八校尉”(具体头衔为‘助军校尉’)。2 D( o" M' I6 F& [ J! e
- Z& k* I( h3 j, S$ D5 b. y! _6 O而祢衡却拐着弯子骂人家,隐喻荀彧也就脸长得好看而已,是虚有其表;赵融则只会请客吃肉,是个酒囊饭袋……也幸亏他只是在旁人面前大放厥词,没有当着人家的面说长道短。要不然,非得是挨上两巴掌,让他这歪嘴和尚长长记性才行……2 T& Y" e7 A7 W0 i7 {( ?+ b, w
2 @& ?% V% W0 [) s/ j不过,借助口无遮拦之功,祢衡的名气也确实起来了。 S. O( F Y6 w2 c9 ]; R
# d* d6 q9 _% ^慢慢地,整个许都也逐渐知道了祢衡这号伶牙俐齿,外加口尖舌利的人物。而且,祢衡在许都也交到了两个真正的朋友,一个是年长他20多岁的忘年交——孔融,另一个是和他年纪相仿,也聊得非常投机的杨修。
/ t/ c5 }- Q) |3 g; X1 p Q3 c) |* d) d2 y5 ]* E
应该说,祢衡对两个朋友的评价还是挺高的。: r7 [9 }+ k5 b* m% ~- k
3 a4 f+ U5 V3 v+ K) J0 s经常在旁人面前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 k3 }4 p* d7 Q+ h5 M
" ^8 U- W# A+ @+ K只是,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孔融和杨修二人后来的下场。
6 d T7 l4 X% D2 n3 Y. o1 t e8 {5 m% n; b# k3 C
而祢衡和他们两人混到一块,甚至还比这两个人更张狂自大,到头来他的下场,恐怕也是可以预知的了。* n4 ]% r% _1 A0 N- l5 N, y; s5 R$ L7 G
% }1 M+ P; ] x( B
我们再来解读一下,祢衡“击鼓骂曹”这件事情,这可是他留在历史上,最广为人知的事迹。
) [; O0 }" N" _! U$ H( \% i8 l
2 }% _6 P, h2 `" s8 U; q/ h/ Y首先,是孔融推荐祢衡入朝为官。要知道,孔融也是汉末三国时代的文学巨子,文章写得洋洒而漂亮。连他都推崇祢衡的才华,说明祢衡确实在文学和辩才方面有一套。4 U" K6 e( e: B
' o8 R) o( l7 j4 f+ |4 [+ O, x
而且,孔融还写下了一篇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荐祢衡表》,文中将祢衡称赞为“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强烈将祢衡推荐到曹操麾下效力。9 y; ?$ W& M; T9 m
/ y! x( }: `1 P/ h0 f; [/ ?
众所周知,曹操也是个文学家,一生留下过经典词句无数,号称“建安七子”之一。他也是很重视在自己麾下,文人团队和文学氛围的建设(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也是有名的诗人)。
9 y# h. M+ U8 t4 I0 S. k
( |4 O% S3 d/ H: E* n) ?" n$ e以祢衡的才华,在曹操帐下,应该也能有充分的用武之地。而且,曹操已经是汉朝第一权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天底下已经没有比他更大的官了。就算是祢衡之前眼高于顶,看人不起,现在加入了曹操集团这个最高的平台,也应该能满足他的心气了……0 ]/ ~) }* h& }1 g7 E
: Z* H! T: ]4 v2 B然而,祢衡却还是像以前一样的性子,即便是有孔融的引荐,曹操也挺想见他,他却自称身体抱恙,就是不去见老曹。甚至于,他对于曹操的言论,也有颇多不敬之词(《后汉书》记载: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8 `3 M H/ W7 k
: p8 [7 ]2 |2 {毫无疑问,祢衡的自大轻狂和目中无人,搞得曹操非常尴尬。作为一方霸主,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人对他都只有敬仰的份,却在祢衡这里碰了个冷钉子。而且,祢衡这时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还得到孔融的推荐和赏识。这时候杀掉他,对于自己的名声也会有相当负面影响。
( f: O7 o: k$ v, ]/ p ^7 L
: l+ b' \9 f+ a, k1 I; ^由此也看得出,祢衡并不像历史上大多数狂士一样,一开始口出狂言,大言不惭,只是为了给自己堆名声,以求得到君王的注意和召见,好提升自己的表演平台。5 a8 m9 ^9 O( m# Y7 ^
1 q+ d8 a- b6 N! [3 p# Q' f
而祢衡的狂傲和自大,却是长在骨子里的。' K. ~2 J5 q" m0 ?
5 t# w% P7 \4 E, x. W, A- O% A
他本质上就是狂,是为了狂而狂,而不是想以“狂”为工具,去实现自己的什么目的。- e8 m* J, Q' L( N- T. b1 x
# q' Y! x" M1 S" ?7 T8 P8 d- O接着,便是我们所熟悉的“击鼓骂曹”这场戏开演了。
% }* U3 Q ~/ s* W d" g$ |( q
, Z& P8 h* h2 O9 [ H- g一般认为,曹操是对祢衡怀恨在心,故以此报复,有意给他安排一个“鼓吏”的低贱职位,想让他当场出丑。不过,演奏“鼓曲”本身也是祢衡的特长,曹操让他干击鼓奏乐这件事情,也算是给了他一个展现才华的机会。
% C, L3 `1 q" o9 c
: N0 Q% `9 x r7 V" Z5 a/ y, {结果,祢衡演奏的鼓曲《渔阳》,确实是大放异彩,不但鼓声铿锵有力,而且鼓曲节奏悲壮,在场宾客无不听得如痴如醉,感慨万分。2 V& q) `3 d9 Z6 h
9 r7 A& W* y/ r0 e3 {% \- c
然而,他却没穿鼓吏所特有的表演服装,而是身着他自己的便装,被掌管鼓乐的官员看到过后,大声呵斥他为什么如此轻慢,不守宫廷衣着法则。' s( p7 ~+ q+ V; a
0 [4 k+ a8 J' j( k. T/ {/ p
这时候,祢衡就干出了一件足以流传千古的事情:在大庭广众之下脱光衣服,赤身裸体,而且脸上毫无羞愧之色,完全是一副堂堂正正的表情……
6 |. H9 o, N3 f; U% G8 ^
, f* r5 x/ S2 I$ F% Z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祢衡这是觉得曹操缺乏伯乐之眼,识不得他的通天才能,却让他干鼓吏这类低等工作,才以此为反击,骂曹操目中无人,不能慧眼识英雄。(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 h. ?9 L' d& N/ b* @5 h
& w. z6 Q. U& K- d1 K$ a
然而,在《后汉书》的记载上,祢衡并没有说以上这番话,而是在当众换好鼓吏的衣服以后,又演奏了一通鼓曲,然后拂袖而去……
2 L( e R; W! L; z
) c1 G* g' K$ y这说明什么?说明祢衡根本就不是在抱怨曹操,抱怨他眼光拙劣不识货。+ ^( ^7 u" j6 ~# s) I* n4 _
O; s a% p1 Q而是依然在张狂,和以往一样,为了张狂而张狂。
) b7 T' p$ O5 n/ h9 t! i6 w- [/ N! }4 n3 `' z7 _" O
不否认,曹操让他打鼓奏乐,确有轻慢他,想打击一下他嚣张气焰的想法。但曹操之前已经给足了他面子,在孔融的推荐下召见过他,也是想给他封官,发挥他的才能。只是他自己不收这个面子,还对人家出言不逊……
; _1 O5 Y8 m, C: f; [5 H( P- c4 \. Y5 H6 r
而今,曹操让他当鼓吏,他要是觉得这样的职位怠慢了自己的才华,也完全可以像以往一样,选择托病不去。而不是裸体打鼓,在众目睽睽之下,干出如此出位的事情来……" B( u( ]$ R$ Q/ I' f
; z* Q: Y+ k6 c- r+ |$ `
看得出,真正目中无人的不是曹操,而是祢衡自己。
( `, @* E" {+ ^6 V3 j& S& ~$ n+ B' E7 C2 d" ^/ W
但即便如此,曹操也没有怪罪于他,反而是在祢衡离开打鼓现场以后,在众宾客面前自我解嘲:“本想羞辱祢衡,没想祢衡反而羞辱了我”……老曹这样的说辞,等于是承认了自己之前对祢衡的“轻慢”之举。试想一代君王霸主,能在众人面前坦白心扉,承认错误,曹操已经算是做到了仁至义尽,不愧为心胸开阔的伟人。: w; t$ L5 H" M; r% V
. w- ?4 u6 H* U& C# y# _, X+ Y
应该说,祢衡这时候只要将心比心,同样认个错,他和曹操之间的尴尬气氛,就可以瞬间化解。从此曹操会将他任命到文书修史,宫廷事务一类的官职上,他也可以发挥出自己在文笔,口才,器乐方面的才华。说不定,还会在后世的史书上留下一段君臣佳话,“裸衣骂曹”的典故,也可以就此翻篇……- W% s x G5 W) O& F, `- l
) V" V. A! `) k! ?不过,要真是这样的话,那祢衡也就不是祢衡了。/ x2 k0 e7 T) ]2 S
. ` C- T9 |8 N: o6 V1 I: {2 P, _
据史料记载,孔融在听说了这件事情以后,赶紧登门责备了祢衡,告诉他这样太轻狂不好,而且告诉他,曹老板其实是欣赏你的才华的。但是,你也要拿出诚意来,亲自去给老板赔个不是,从今以后你也可以入朝为官,我们朋友共事,又有什么不好?$ ]' Q0 A7 x1 c# q* j
2 q" L- P J4 O9 O结果祢衡是怎么做的呢?他先是满口答应了孔融,要登门谢罪。大喜过望的孔融赶紧告知曹操,也令曹操欣喜不已。
# Q% O. E+ {+ c" w4 T
% n9 N2 d& E7 B$ L+ X3 ]2 E然而,祢衡来的时候,却依然是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衡乃着布单衣、疏巾),来到曹操门前,手持三尺长的大杖,锤着地上打着拍子,就开始大声唾骂(手持三尺棁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这就是他的“登门赔罪”,在大庭广众之下赔罪赔成这个样子,这次带来的负面效果,可丝毫不比之前的“击鼓骂曹”要差。
/ V9 y! a9 k% e$ ~# C0 [7 R
% `; z1 U |3 m; t \6 `' a毫无疑问,祢衡的所作所为,已经完全毁掉了自己和曹操之间,所仅有的最后缓冲空间。一而再再而三的出位演出,张狂气焰,换作涵养再好的人,恐怕也忍受不了了。; {% q2 f* B, ] f0 [1 }' P
! x; v4 q- s4 \* R# O不过,曹操虽然气愤(操怒,谓融曰:“称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却并没有对祢衡下杀手。在他看来,狂士出言不逊,也就只是嘴上功夫,带不来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 q7 F0 X2 q6 }% O) |) P! H0 O6 C$ q3 y2 s) v* T
这时候杀了他,反而是给了天下人一个把柄,认为自己心胸狭窄的理由。倒不如疏远他,将他流放至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来个眼不见耳不闻,则心不烦。 O( |" }% Y: b9 F9 U6 r# C
+ M- v3 V+ _; U% {4 Z, P
和《三国演义》上的描述一样,祢衡被曹操派到了荆州,刘表的麾下。结果在出发的时候,祢衡也依然不改张狂和出口辱人的风格,将前来送行的人比作坟墓和死尸,而自己是身处一群行尸走肉中间,搞得这些为他践行的人也十分尴尬,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要真是说了什么,恐怕祢衡又要骂人家死人诈尸什么的……)。1 N! \) R0 ?2 q: T$ {
$ O4 y; B) ~$ p$ F% l: h到了刘表的门下,祢衡倒是似乎收敛了一些,大概是刘表对他待以了上宾之礼(刘表及荆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宾礼之)。也给了他不错的薪水和官职待遇,让他专门主管写文著字方面的工作。1 t) ?# V5 g1 u4 I* s& R4 L
! c; T& l" K9 p, D! U0 k而且,祢衡在这个职位上,确实也干得不错,但凡是经他手写出来的文章,不仅文字工整,而且言辞义理都颇有值得借鉴和观赏之处。很快,凡荆州地界内,需要做文字工作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祢衡的身影(文章言议,非衡不定)。
5 {; F/ W9 U6 g8 f' D* Y" U3 F8 F6 o
应该说,祢衡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才华也能得以发挥,有用武之地了。荆州不是许都,刘表也不是曹操,刘景升一向以宽厚仁德而著称,年龄也比祢衡大很多,不会因为一些小过错而责罚他,而且还颇为欣赏他的才华。
3 h. U* {4 g8 s4 @8 C1 p" |& y* c9 r1 ?' f, g
只要收敛起以前的坏脾气,少说狂话,祢衡就能在荆州的地界上混得风生水起。就此下去,说不定还能成为一代诗文大家,留下很多千古名句,令后人所敬仰。1 w& l7 ]1 f" R
0 v/ J" v* g. S8 `* X/ m
只不过,还是那句话,祢衡要是不骂人,不做出格的事情,那就真的不是祢衡了。
$ l! P6 \2 Z2 `3 O% h( k( P, E9 ]& x& ]* n& _2 h7 n6 L
据史料记载,祢衡在一段时间的收敛过后,又恢复了以往的张狂和臭嘴,而且令刘表都受到了大大的羞辱(后复侮慢于表,表耻不能容)。试想刘表已经是很宽厚的人,连他都感到深深受辱,难以忍受的事情,可想而知祢衡做得有多么过分了……
" ~& I7 p9 O2 [& @$ X. ?3 |; L# u5 y) O# P9 |" L
于是,刘表也学了曹操的手段,来个疏远流放,将祢衡送到荆州的东大门——江夏郡,大将黄祖的麾下任职,依然是干文书一类的工作。
/ y; ]) S" T. P
8 a I* Y& y0 D1 ^应该说,黄祖也不是个小人物,他镇守荆州东门十余年,屡次挫败江东孙权集团的进攻,也算是一名武略过人的将军。只不过,由于是行伍出生,随时都在战场上拼杀,刀头舔血的事情见的多了,黄祖的性格也偏急躁,没有曹操和刘表那么好的涵养。
% w5 ^. Q2 N0 p( D8 Q# j, ^# E5 W7 \- g5 S. t; p0 i* w; p
所以,祢衡来到了黄祖的麾下,恐怕就不会再像以往一样,自我嚣张无人治,反而是会碰到真正的硬钉子……
: E; O6 Q9 O* A4 K; Z% V
0 V1 t! F$ d; }; b/ f果然,祢衡刚来到黄祖营中的时候,还有所收敛,不仅受到重用,将江夏郡中的文书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还和黄祖的儿子黄射的关系很好(祖亦善待焉。祖长子射尤善于衡。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
+ |& [( n8 Y8 l: V+ J* i$ _$ r& q8 C4 y. s
然而,在后来黄祖举办的一次大型宴会上,祢衡又一次出言不逊,令黄祖和在场宾客都十分难堪(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大怒之下的黄祖,借着酒劲将祢衡治罪处斩。虽然黄射在听闻这件事情以后,连鞋子都没赶上穿,就光着脚赶来营救,但还是没能赶上……4 T0 h) P: N" L& c9 e+ s0 i, M4 \
8 @$ \+ B# O! N. b
就这样,出口成脏的祢衡,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这张臭嘴上,这对于他来说,几乎是必然的结局。这时候的他,才年仅25,6岁,他在江夏所写成的《鹦鹉赋》,也是他在历史上的最后印记。但见此赋结构精巧,语言清丽,骈俪工致,托情微妙,却不想成为了他的绝笔之作……, T+ g' w8 z) X2 ]2 S
& b$ B, J+ I- l/ o; l应该说,祢衡的死,让人惋惜,也让人哀叹,却并不让人觉得可怜和同情。因为他的下场,都是他自己“作”出来的。他之前能有幸碰上心胸开阔的曹操,和宽厚大度的刘表,并不追究他的过错。但也不可避免,会在后来遇上黄祖这类性格急躁,做事冲动的人,降罪于他,砍下他项上人头。
- O, T" E L7 ?6 [, l/ F" E0 R4 q9 ~- u7 D
就此,我们可以给祢衡这个人,来一个简单的总结。
5 r; z3 A7 |) u3 R4 v. c1 U: S' S+ ~2 c9 k0 Z
首先,他有才吗?不否认他确实有才,不管是在文字口才上,还是在器乐演奏上,他都有相当的才华,无愧于聪明绝顶四个字的评价。
+ s' V) G( b: s7 x( v" H, t: S$ ]; c! H# S, x9 u
但是,他的聪明,也仅限于此。也许他的智商确实很高,但情商却完全为零。或许,说情商为零都是抬举他了,他的情商完全可以说是负数。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人情世故,也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随时随地都仗着自己的“舌矛”锐利,往别人的心窝子里面戳!4 i; E. {0 k0 U+ m) v4 @4 {
t/ n! W3 E3 P n. H/ n: b- w" a或许,真如孔融所评价的,祢衡有“疯病”,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有精神疾病。如果抛开他的才华不论,那他的行径,简直就类似于疯子骂街,将任何人都贬低到无所适从的地步,除了他自己,以及他所看得起的孔融杨修二人。! V/ P4 Q- I* i/ g7 H+ U
+ y4 V9 T, [# Z/ y2 Y然而,孔杨二人虽然也是嘴炮,喜欢呈口舌之利,但也还多少有些收敛和注意影响。而且,他俩人除了文学和口才上的长处以外,多少也有些其他方面的成绩,对当时的世道也有些贡献。
% [: w, M- `, k+ ] E/ O' U7 y0 V. A* k
孔融好歹当过北海太守,而且在任期内还颇有治绩,还留下过类似《孔北海集》这样的著作,供后人解读。杨修也担任过丞相府的主簿,工作成效斐然,后世还评价他为“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 U" B2 m* ~: ^7 w9 h! i1 t ^9 W8 n
而祢衡呢?除了他文字和器乐上的特长以外,看不出有任何其它的才能。而且即便是在文采方面,他也仅仅是留下《鹦鹉赋》这么一篇华丽的词句。至于其它,人们还能记住他的事迹,就只有脏口喷人,裸衣击鼓,持杖骂曹这些……0 p- B! z V3 d6 w# Y
4 u; i) U8 l$ X3 |
也许,给祢衡打上一个“喷子”的标签,是再适合不过了。他是个典型的说话爽了就行,哪管他下一秒脑袋在哪儿……他这样的人,对社会的作用是有限的。
0 G2 g9 m% j4 r1 `9 N/ {' b) ^0 D' B4 V: Y5 P: G, m. |6 s
相反,真正对当时的社会有贡献,对历史有推进作用的,还是他批驳唾骂的人,如陈群,荀攸,司马朗,曹操,刘表等。因为“治国安民”四个字,可真不是嘴上说说就足够,还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行……
! f" S: h9 d/ c, G% n) m* \. R) g" {; b8 k \4 I7 g
写到这里,关于祢衡这个人物的讨论,也可以告一段落了。* E# u, q, i2 E' g
5 N" k+ l& C8 ]; ?倒是笔者觉得,他在三国时代,也算得上是个“点缀者”的角色。他的牙尖齿利,和嘴毒舌辣,倒是在群雄并起的乱世逐鹿中,带来了一种不随大流的迥异风潮,令人叹为观止,忍俊不禁,也由此诞生了不少的幽默笑料……$ Q( i$ c9 z) `' c' \! {* T
3 o* l9 e, H9 Y0 U只是这个笑料,到头来,到底是祢衡取笑的那些人,还是他自己呢?( } X$ W$ a' J
, \( {+ @$ g( n# e- h
PS:《三国演义》中,祢衡骂尽曹操麾下人物的段子,除了头一句“荀彧可使吊丧问疾”,在史书上有所记载之外,其它均为罗贯中虚构。
0 A6 E; t) A9 z; w0 S9 G# d C4 Z0 x
在这里,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祢衡骂这些人的根据和出处,完全文娱,大家权当一乐:
* M% v3 f, Z: a. o- |1 W
% S" J, v) {4 s7 ~& ^/ f+ e荀彧可使吊丧问疾+ w+ ~* Y9 H* | I" {
9 k7 l* W6 M: K0 t a史书记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总之,他给人的印象应该就是那种白衣飘香的帅男,文质彬彬如许仙一般。加之脸长,祢衡说他长着哭丧脸,治病治得了就是问疾,若是治不好,那就正好搭灵堂送纸钱丧葬一条龙服务。! z% R2 {3 N6 M e) K: q7 u3 g9 K
8 v7 f: a+ e {. h) L8 d荀攸可使看坟守墓
( h( Y8 x5 m# z8 P6 H: }6 E/ T7 U2 v1 Q8 `
曹操曾评价荀攸:“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看得出,外表来看,荀攸是个外表人畜无害,实则诡计百出的人。在他计谋里丧生的,都可以埋一个陵园了,荀攸管杀也管埋,干脆就去当守个陵人吧!
& ?, o$ ]: z4 \9 e( V' M4 k
+ E+ u& ~! V* d程昱可使关门闭户. I6 @" `2 j3 v6 ]! C) }
( c; v1 D( d7 O, i" B( ]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程昱为:“昱性刚戾,与人多迕”。说的是程昱性格刚戾,不善于人际交往,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然而,程昱作为曹操的后方大总管,不但长期保障老曹后方稳定,还精通守城保地的战术。曹操征徐州时,张邈等军作叛,迎吕布入兖,幸亏程昱所镇守的鄄城、范县、东阿等地巍然不动,才保住了曹家的根本……所以说,程昱替曹操看家是看得挺好的,称之为关门闭户也可以理解。! M6 d# T5 o& z% n. j3 I; ^
1 k5 f3 x6 @" [6 ]9 d* j郭嘉可使白词念赋
! z7 h3 n! c7 N) \, P- V8 V( w- C9 Z# I1 l9 a, M
郭嘉一向身体不佳,面有病色,一副白面书生的样子,干些白词念赋之类的事宜,再合适不过。而且,郭嘉的文采其实也非常出色,最有名的就是“十胜十败论”,文采斐然,对仗华丽,语言能力不在话下。& M" F! f5 `2 X! Y) L& s# z
6 _% n/ i ^; }: T! {
张辽可使击鼓鸣金
% F. P9 C/ X% Y2 E. ]! i4 B* _/ L* W: g3 q m! M
在演义中,张辽的外表被描述为“姿容正气,英武不凡”,这样英俊的人去击鼓鸣金激励,似乎也确实能鼓舞士气。而且,这时候张辽才刚投到曹操麾下不久,没有什么战绩,差其做个击鼓鸣金的小兵似乎也合情合理……" C9 `2 [+ t- R
3 F7 N- G! r7 D& D& U许褚可使牧牛放马: p: a+ k* \! x& M. m: K$ c
, A. Z O G. N$ D
许褚是曹操的护卫队长,力大无穷,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在投效曹操之前,许褚曾组织乡勇,与贼人对抗,一次与贼寇长时间相持后,粮食短缺,于是他与贼人商量好拿耕牛换对方粮食。
1 I% v: ?; Q: _' J5 Q. L8 y5 ~: L% U1 f4 [/ f1 W" j& I4 e/ d
拿到粮食后,由于耕牛只识旧主人,就转头往村里跑。许褚为表示自己守信用,拉着牛尾巴把牛倒拖回来一百多步,给山贼说:牛我可是给你们拉回来了。山贼被这场面震住了,吓得牛也不敢要,一哄而散……就此牵强附会“牧牛放马”,意思是说许褚一身蛮力,只配和牛马之类为伍。
- i( \# ]# c+ F6 ~0 r# y u
" k7 A4 S Q* q& m- v% _ } Y乐进可使取状读诏' c" v; R/ e; p! n7 H# J m
, @8 V. J" P0 E% d: P+ I0 y4 |( ~' M: _据史料记载,乐进乐文谦身材短小,他最早跟随曹操,职位就是“帐下吏”。他的本职工作,就是跑腿的,做杂活,处理些日常琐事,至于“取状读诏”的事情自然也是不在话下。祢衡在这里,一来是揭乐进的老底,二来是嘲笑人家五短身材,在军营中跑来忙去的滑稽场景。! r6 O* q+ |8 {
- P2 A8 m/ Z4 e; q李典可使传书送檄
" F5 I/ L; t8 T! A- ]2 t' O/ y& ?6 p- o9 n3 n7 G* _: _% G
据《魏书》记载“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看得出,李典是地方豪族出身,和曹操手下大多数出身寒门的将领不同,是一员有文化也能打仗的儒将,在曹营中的人缘也相对比较好。这样的人跑去传送文书一类,自然也是比较合适,至少能收到书文的人买他的面子,不会怠慢。. s% k, ^, x1 v; l8 F- z" Z6 y
$ U. T( A: ^9 [. y) |
吕虔可使磨刀铸剑
- `. F7 ~# k3 H6 x" o% c2 H( o' O# k x5 Z1 s1 G
据《晋书-王祥传》记载:当年吕虔有一把佩刀,工匠观摩后认为佩此刀的必登“三公”高位。吕虔于是对王祥说:“我做不了三公,这刀对于我说不定还有害。而您有公辅的器量,所以送给您。”王祥坚辞不受,在吕虔几乎强迫下他才勉强收下。* F) Y) m) G: r- N( U
/ G$ s, N- j: |( ~后来王祥官至太保,封淮陵郡公。王祥临死前又把此刀送给其弟王览,并说:“你以后前途远大,足以配此刀。”果然王览后来官至光禄大夫……看来,吕虔真的是品剑高手,这样的才能,不去“磨刀铸剑”岂不是浪费?" ?' n3 Z: l% v: M# m
5 P$ }" g( M& H7 J# W# L' H2 j满宠可使饮酒食糟
0 d1 N% d& V( j0 |$ S& ?4 n; H6 k( ] W6 B& j# a
满宠本来就是酒鬼一个,而且酒量很大。虽然并没有因为喝酒而误过事情,但他的“酒段子”早就传得是满城风雨。而且,他为人严苛肃纪,让其管理军士饮酒和军中粮草食禄之类的事情,自然是非常合适。
$ T9 f8 H9 w7 d* ^. N; | B: d! i0 X. _3 W& ?4 Q
于禁可使负版筑墙! t& b9 {! L% y% ^
# h' f. E3 g7 ^5 q( @, a4 G
于禁为人治军严谨,沉稳仔细,曹操讨伐张绣失败的时候,只有他的部队是败而不溃,反而扎下营盘,构筑防卫营垒,以防止敌人的进一步侵袭。而且,于禁为人铁面无私,威严毅重,由他筑起来的城墙,肯定是远离豆腐渣工程,质量杠杠的!# k4 C, ^9 R/ B9 K7 K2 |
9 x A! M( t D" o徐晃可使屠猪杀狗
; a. A8 R9 T$ b6 G; T& d2 a+ r+ B+ k0 x. V/ [+ F
无论是史书还是小说,均无关于徐晃和“猪狗”的任何关系描述。当然,徐晃是猛将,而且是曹营中的第一流猛将,杀敌斩将就像是杀猪狗一般轻松容易……不过也可以解释为,徐晃只能倚强凌弱,杀些猪狗之类的弱鸡对手来赚取军功。# U( U, E W, O0 M/ x- @. g" P! c
& L9 W4 p# e# h+ q% l! O! K$ @
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 @( s9 x1 ~" O/ N9 e4 [! a+ B
2 M. T1 E5 O, n4 E5 }, [
众所周知,夏侯惇是独眼龙,之前在征讨吕布的战斗中,不慎被暗箭所伤,损了一目。祢衡这里完全是拿人家的身体缺陷开涮,讽刺人家为“五体不全”,赤裸裸地往人家伤疤上撒盐。
, |* B$ R+ s: w4 ?6 [8 e% H$ Z" r' s7 y$ v- P: N
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 ^/ F2 D J7 m2 z
$ A( l4 i7 W1 u$ O! K6 P这里应该是祢衡将曹洪曹仁两兄弟搞混了(也可能是罗贯中搞混了)。曹洪,字子廉,家境殷实富裕,又是出了名的铁公鸡。曾经曹丕找他借钱,他不给,后来曹丕即位以后,差点将曹洪一刀咔嚓了……这里应该是讽刺他守财奴,要钱不要命! d( Y4 q. f4 @* e8 h6 T0 q# k
* C: _! n5 ?9 o6 F7 `+ R,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