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版主
- 积分
- 6220
|
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阿斗流浪记
0 y$ w# w8 o) I
+ S4 P' F# F. f4 m- W& F3 y6 y8 S5 G7 h+ h
公元194年,刘备帮助徐州牧陶谦击败了来犯的曹操,随后驻扎在小沛。在这里,33岁的刘备结识了小家碧玉甘氏,并迅速坠入爱河。由于刘备此前多次丧偶,出于迷信心理没有娶甘氏为妻,而是纳为妾室,但由于感情深厚,甘氏实际上主持着刘家后院的工作。# _7 m* P; [# k! O7 P3 _7 o( }
. t/ g7 X, U5 C% ?' V0 T# O6 D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甘夫人嫁给刘皇叔后的命运,可以说是历尽艰险,活着已属不易。196年,夹在曹操和吕布中间的刘备,被曹操表奏为镇东将军,在袁术的北上入侵中首当其冲。在刘备率部抵抗袁术时,吕布趁虚偷袭小沛,甘夫人被俘虏。后来刘备收拾残兵,向吕布求和,吕布归还了小沛和刘备的老婆。1 J0 ?, ]+ ?# F$ K6 V
$ J; U3 I- T* f两年后,刘备又受曹操怂恿,夺取了吕布的黄金,吕布一怒之下又攻陷了小沛,甘夫人再次被俘,击败吕布后才被营救出来。后来刘备投靠曹操,参与董承衣带诏事情败露,刘备战败出逃,甘夫人再次被落在敌营,后被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带回身边。
" x* u) G, @+ C" m3 ]2 p: g/ B5 A0 S; i) P/ i, a
颠沛流离的日子持续了很久,直到207年刘备落脚在荆州,在这里他“鱼儿有了水”,终于得到了诸葛亮。也是在这一年,甘夫人在婚后的第13年,生下了一名可爱的男宝宝。据说此前甘夫人梦到自己吞下了北斗七星,因此给这个孩子取名叫阿斗,寄托了对他的美好期望。
9 D6 w' p% q9 y& e! C b% o- J% W' Z6 F0 ]( V0 O/ _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的外貌“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根据《拾遗记》,甘夫人“玉质柔肌,态媚容冶”。如果遗传没有“正正得负”,阿斗一定是一个胳膊长、耳朵大、皮肤白的可爱宝宝。
0 r1 J7 w) H4 B) `8 Z, v, z: U; r4 F2 [* @2 @; W- L
关于阿斗的可爱喜人,从一个侧面也可以证明:几年后,已经嫁给刘备的东吴孙夫人,在要回娘家时还不忘带上5岁的阿斗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 ,这恐怕不是绑架人质能解释的。
1 p, ^9 E- J) m0 n3 a
1 L. W* x4 h3 ]9 o' l弗洛伊德曾说,“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我想不出比获得父亲保护更强烈的儿童需要”。阿斗的童年肯定算不上幸福。' y4 K" A( _1 l9 _+ n
) J& `/ |' R* Y% C8 \0 h6 k甘夫人在阿斗一两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在去世前不久,还经历了长坂坡之战中刘备再一次的抛弃。
$ Y6 S* j# Q9 o/ B! w
# P. m, i" y! V3 L& I1 I好不容和和后妈处出了感情,5岁的阿斗又经历了离别。 许多年后,令人唏嘘的是,在白帝城穷途末路的刘备,还要从诸葛亮的口中来了解阿斗的表现。虽然不知道阿斗是“长于妇人之手”,还是被诸葛亮带在身边,但可以确定的是,和10岁就被曹操带在身边征战的曹丕不同,阿斗不仅对蜀汉的征伐毫无体验,父子之间也有很深的隔膜。5 D# X5 u1 |) v. ~/ {
( r* l+ Y% t( v+ e) F$ z: x
刘备在207年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日子,开始为实现《隆中对》的战略而忙碌。在这一年阿斗也来到了世界上,开始了在父亲身边的精神流浪。离谱的是,在曹魏郎中鱼豢私撰的史书《魏略》中,阿斗的童年中多出了一段被拐卖的经历。6 [! h3 A, `! R, C& Q
) s- R) V8 G7 u2 N
根据《魏略》记 载 ,刘备从小沛逃亡时遗弃了家眷,当时已经好几岁的阿斗被人带到汉中,随后被人拐卖。扶风人刘括把阿斗买下,养大成人。16年后刘备取得汉中,已经长大的阿斗记得自己的爸爸叫玄德,通过一个姓简的将军,刘备和阿斗得以父子相认,随后阿斗成为了汉中王世子刘禅。
f6 e$ U% ?( @. u. _1 T( S4 \
4 k4 {% C+ t V6 t这个充满恶趣味的“阿斗流浪记”,已经被裴松之辟谣,他指出这个故事的时间线根本和实际对不上。但这段记录告诉我们,起码同时代曹魏的鱼豢,愿意相信这样的催泪故事,并正儿八经地把它写进严肃的历史作品里。
! _8 Z- o$ G Z9 K' M) }) }
/ N# L0 i- T: M# `# \阿斗童年的不容易,仿佛是三国人士的共识。$ N" G9 k2 q M5 C* X" b/ B# a
# t& n" V( m/ W6 D# e' s; y. u! W3 a听过很多道理,
" [$ Z& F0 Z: ^$ @; m' q, _5 A
% o" u# y' U# ~$ Y! _4 A# O( s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3 P& b+ }. c/ B Y/ {, }- Z: J n
: i( u5 ^: S; _* i
阿斗出生的那一年,刘备收荆州人寇封为养子,改名刘封。为了一家人整整齐齐,阿斗被命名为刘禅。“封禅”的名字中,承载了上古时期政治纯真年代的记忆。
9 J% c9 Q8 D* _3 v) [
/ M* d6 G) w' D% O( j3 Y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12岁的刘禅成为王世子。仅仅1年后,哥哥刘封就因荆州失守,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被赐死。和刘封长期共事的孟达曾说:“自立阿斗为太子以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 (《三国志·蜀志·刘封转》) ,因为刘封常年征战,经验和才干不是刘禅比得上的。但这一安排,使得蜀汉避免了曹魏和东吴那样的继承人危机。223年,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17岁的刘禅顺顺当当地即位为蜀汉第二代君主。) F3 E3 q& u! G( x
) i% K. U4 ~; j# s! d在诸葛亮的眼中,刘禅的人品很不错,他评价18岁的刘禅说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4 d; j1 U! W8 P5 t# X! o% W, ^
8 k! b! V; t5 d; @1 T [) @这一评价用在青年刘禅身上,应该是中肯的,诸葛亮并不是阿谀或者客套之人。比如对自己的亲侄子诸葛恪,诸葛亮就曾给东吴都督陆逊写信,直言说诸葛恪性情疏阔、难堪大任。诸葛恪后来的命运也证明了诸葛亮的判断。
& I5 I5 o, D' P! Q0 L; R5 _9 ?1 d$ m( ^; C! V4 y
刘禅虽然资质平庸,但他在团结人的天赋上,应该很有父亲的风范。比如后来诸葛亮去世后,投机分子李邈揣摩上意,认为刘禅也许会觉得长期被诸葛丞相管教很压抑,上书说诸葛亮的坏话,结果被刘禅处死,他是刘禅在位期间少有的被杀的大臣。 在魏国高平陵政变之后,夏侯霸来投降蜀汉,刘禅派人到大山里接来迷路的夏侯霸,拜为车骑将军。
+ r5 b5 ]2 ^2 Z. N7 W) O7 k. P7 b9 z9 M) f- W7 C4 K3 Y
终其执政的41年,刘禅没有像曹叡一样大兴土木,也没有像孙皓一样滥杀无辜,的确可以算得上个厚道人了。' O4 a7 F/ w& y, F& H6 U/ Y( M! P
$ \! \/ G; ] {: d% m( p0 o2 H& A继承创业遗志又肩负托孤重任的诸葛亮,倾注全部心血的弟子不是马谡也不是姜维,而是刘禅。成都北面的射山,曾经有阿斗学习射箭的身影,诸葛丞相一字一句手抄的《韩非子》竹简上,留下了阿斗认真学习的笔迹。创业难,守业更难,被给予厚望的刘禅,按部就班地茁壮成长着。+ i# b0 Z! H! V% y0 s
+ e# D6 K9 B) B' e( |- o& S在刘禅继位后的头11年,蜀汉平定南方叛乱,与东吴重修旧好,发展农业生产,五次北伐,这些都不是他干的,天塌下来有丞相顶着。刘禅在诸葛丞相的呵护下度过了缓冲期。234年,诸葛亮病逝于渭水之滨的五丈原,27岁的刘禅不得不开始独自面对自己的使命。& s* s2 w% a2 r8 L2 T* l( ^
; q* J) N# T; ]: @* }3 e- {# n3 }1 d在“后诸葛亮时代”,对《出师表》中提到的贤臣,刘禅无条件地信任蒋琬和费祎;对总是给自己添堵、妨碍自己热爱生活的董允,仍然委以重任;对姜维的北伐,刘禅是坚定的支持者;对蜀汉英杰的事迹,刘禅是积极的传扬者。6 h3 Z2 M" s' p* T% ?2 J- x5 s
7 p- N$ n/ n' @, v- |- j: \
在位的最后3年中,刘禅做了一些耐人寻味的事情,给“五虎将”、庞统等蜀汉名将名臣追赠了谥号,给诸葛丞相立了庙,仿佛是要准备给蜀汉创业史盖棺定论了。
Q0 D8 o: n" H+ D9 e
+ p* b' ?3 a* K, n- i新三国五虎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4 f/ ~' v* O' l7 D7 U* \( j8 Z$ B; x# c( Z
6 B8 M& Z3 C2 Q. ^& P
刘禅这时是否认为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已经破灭?早在刘禅即位之初,诸葛亮当年“跨有荆益”、从两路进攻的战略就已经瘸了一条腿。支撑着蜀汉上下的,只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大家的一股精气神了。战略目标的不断落空、上一代人才的逐渐凋零,刘禅应该是最感同身受的。
7 u* c! P) f% i# j- \! E7 L: L& c# K9 ^9 F$ ?0 _
诸葛亮死后,刘禅又执政了30年,祸国殃民的宦官黄皓,实际上在最后的5年中才登上舞台。然而刘禅的随波逐流、不务正业早有端倪。 局势一天天坏下去,面对满朝恨铁不成钢的忠臣脸,刘禅选择了逃避。刘禅经常神出鬼没,可以说是“薛定谔的皇帝”。《三国志·蜀志·谯周传》中说刘禅“四时之祀,或有不临,池苑之观,或有仍出”,各种各样的正式活动,有时候找不到人,在各种游乐场所没准能把刘禅逮个正着。' b8 |$ t/ y% \1 ?! e5 V7 S ^
& Y- X1 o5 t; @5 A. ^蜀汉的年号经常改来改去,为了补充兵源,刘禅在位期间一共有30多次大赦,后期更是一年一赦。但是改元不能改命,蜀汉国力逐渐难以支撑三足鼎立的局面。260年,东吴五官中郎将薛珝到蜀国买马,他眼中的成都,“野民皆菜色”,刘禅“主暗而不知其过”,弥漫着要完蛋的气氛。
# m; I |/ M7 W, b) @; Z5 h1 m% A* {
对益州本土人士来说,刘备集团的政治理想是强加在他们头上的负担,在危难时自然最先动摇。263年,当邓艾伐蜀的奇兵从深山老林里冒出来的时候,土生土长的光禄大夫谯周,站在刘禅个人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局势,认为逃又没地方逃,打也打不过,不如投降以求瓦全,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刘禅当即决定照办。! o/ l0 g$ i* A1 V
1 |4 |; k3 w4 ?, C! T: b8 ]谁说阿斗扶不起来?扶我起来,我要去送。# h: B( n9 G" `7 A5 T6 X( ^4 i1 q
7 w6 e; ]. ]! |# O& Q; _刘禅和谯周带着60多名大臣,把自己绑起来,车上载着棺材,出门向邓艾投降,用蜀国君臣的真心换来了邓艾将军的笑容,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邓艾在受降时说,这多亏是遇到了我,如果像东汉时期吴汉入蜀那样,各位就死定了。( W& w5 A. d" O1 E
# D# a3 `% R& S
刘禅还给司马昭送去了感人肺腑的投降书:粮食在仓库里,我们在棺材上。百姓仍在耕作,窗外草长莺飞,我们送给您一个完整的蜀国。 (原文语出《蜀书·后主传》:“现即谕令各军将领抛戈解甲,官府国库一丝不毁,百姓列队郊野,所有粮食留于田地,以待天朝赐惠,保全百姓生命。”)
! b2 \. g% h l* p7 s; V- A. P
先辈的事业至此灰飞烟灭,但起码人还在吧?
, {2 \9 _5 Z, ^) z! G% G. w0 w; z$ p! q4 }4 y F6 X$ i9 c
“将士正欲死战,奈何陛下先降?”元初诗人陈世崇凝练地概括了蜀汉最后的抵抗:“孔明之子瞻、孙尚战死,张飞之孙遵,赵云次子广亦战死,北平王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乃自杀,魏以蜀宫人赐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不仅事业灰飞烟灭,英杰后人也都玉石俱焚。
6 y$ M2 ~3 K6 l. \+ g" d+ C
+ v/ K9 B/ r( j6 i1 ?连本可以得到保全的成都也在劫难逃。还希望“国家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的姜维,想与灭蜀的钟会发起兵变,结果三败俱伤,谋划者被阴谋反噬,邓艾、钟会、姜维皆死,成都终究没能躲过兵燹之灾。
$ g" Y& R& | {7 c! Z2 }: y& P& w' d- j5 p; l7 [! S; X3 K
陈寿称刘禅是“素丝”,是近朱则赤近墨则黑的一张白纸,可以说非常恰当。裴松之认为,刘禅是中下等水平,他个人的存亡,和国家兴亡无关 (“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 。对刘禅来说,天下苍生有我没我都一样,但命是自己的,要好好爱护。
" Y7 Q, T" \6 ?, [& z2 b: e# M$ h& t/ [! n5 q6 t* e0 h
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的苦心教导,终究变成一语成谶。知易行难,虽然听过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刘禅以一种苦涩的方式,实现了诸葛亮《出师表》中“还于旧都”的理想,被邓艾押送到了洛阳。
: I, d$ Z4 a t/ l& `
7 \) o, p: |# E3 m) q好在人没事儿。3 s, R+ D( h8 `# R8 _
% c; R% `8 h" l4 ]! T# k% E3 o
演员的自我修养2 R% p& r8 f, D* z" x$ S
8 g) E+ \1 y4 Z+ X
其实奠定刘禅风评的“乐不思蜀”事件,包含三次紧张刺激的对线。" I. r% x0 M# u5 K: j( {' d' T* D1 R
# j1 p/ U0 c8 T3 J, q
根据《汉晋春秋》的记载,第一次是司马昭在宴会上安排蜀地节目,蜀汉旧臣看了节目,此起彼伏潸然泪下,只有刘禅还在嘻嘻哈哈。回去之后司马昭就发出了著名的议论:这个人无情至此,诸葛亮都扶不起来,何况姜维呢?$ ]4 d. [* W8 \+ Z
$ B2 D6 l- c% i( \' I第二次是司马昭和刘禅的对话。司马昭问刘禅:有点怀念在蜀国的时光了吧?刘禅的回答是“此间乐,不思蜀”。
# a% s) ?% h( e9 q. n' j* T |" _
% f7 ?; X9 j! V第三次是原来在蜀汉担任秘书令的郤正,觉得刘禅的回答太假了,不能令人信服,因此好心向刘禅建议说,下次司马昭再问的时候,要哭着说“我的先人都安葬在蜀地,想到这就每天都伤心思念。”果然司马昭再问起来的时候,刘禅除了眼泪没挤出来以外,原封不动地背了一遍这些话。司马昭当然觉得奇怪,问起来说:“这话不像你能说出来的啊,倒像是郤正教你的。”刘禅听了很吃惊,脱口而出说你怎么知道的?在场的人看他这么老实,都笑了起来,殿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5 i- f: ~. J2 ~3 C
. A# y* f5 \/ [4 m% p" z! |- Y此后,刘禅平平安安地度过了人生最后8年寄人篱下的时光,享年65岁。
7 R- X9 L5 g4 d" U# O) }& t# w) q/ s7 Y l4 u: l. ~
有人说刘禅的应对,体现了大智若愚的明哲保身策略,展现了比较高的智商和情商。但这并不重要。眼前有三碗寄人篱下的饭,谁来告诉刘禅,哪一碗叫大巧若拙,哪一碗叫卧薪尝胆,哪一碗叫全无心肝?故国可以回首,但没必要。
- d9 ]. E8 i7 o: k6 V
7 Y4 T1 H0 j5 [* ?/ U, A0 r现在看这三次考验,有两个明显的感觉。一是司马昭显然把调戏刘禅当成日常节目,有事没事就问一问,说不放心可能谈不上,但仿佛在试探他的底线到底存不存在。二是可以看出亡国之君的演员自我修养有三层境界——
. i1 U4 y! ~. J# W) B, f" _ |" q# n2 f+ |+ K, t
俄国戏剧理论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的表演,应该调动以往的一切亲身经历和情感资源,用于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基于角色身份或性格的表面层次。亡国之君的表演——
3 G- N, a0 }: e: {
0 D7 E( H/ U7 ?4 \+ x8 V第一层是心怀故国但不露声色;
" x: E0 A. o/ c* U5 L$ @4 e& z4 ?+ n9 i* `+ L1 v
第二层是黯然神伤却坦坦荡荡;
. l5 h! ?8 [& E" f6 r6 {: l4 X9 E' q t4 J
第三层是当空心人,随心所欲不逾矩。* a5 \$ O( m! M+ N% j
, V- c- H3 K- ~2 ]: \2 c第一层的表演肯定感动不了把韬光养晦当成传家本领的司马昭。郤正是站在第二层,让刘禅用逆向思维,向司马昭表现出清澈见底的诚恳。而早已全无底线的刘禅是站在第三层:当年作为国君的胸中城府已经被夷为平地,在享乐层面上,眼前洛阳的舞谢楼台,和成都的美酒佳肴又有什么分别?天真烂漫的快人快语足以让司马昭君臣相信,刘禅已经彻底成了大熊猫式的活宝。4 q# v0 ~& \' z' ^$ W3 H
# l& q& ?' y* l" c5 d* [. K( L三国的历史是一段群星璀璨、壮丽悲怆的英雄史诗,而这一切和刘禅基本无关。穿过赤壁的硝烟,越过北伐的车辙,我们可以重新发现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刘禅。才能如此平庸、气节如此低下却无人唾骂,而只是让人仰天叹息的人物,三国中再难找出第二个。
$ H0 I: L) i$ r, g: f) F5 d6 l) A/ }0 B# [* y$ ~
对于一个好故事来说,如果没有拖油瓶阿斗,白马银枪的赵云七进七出救谁?
/ @4 C& z, O8 |2 o, N3 |( E
; L3 ~0 R, {# F& n没有扶不起来的阿斗,诸葛亮又怎能“长使英雄泪满襟”?
& E9 l, y& J$ G& y* W
+ s4 ]/ c$ `2 J0 d' _$ G后人很难不对刘禅报以“理解之同情”,毕竟正是透过这个以“活着”为最高目标的平庸心灵,人们才能看清三国英雄伟岸的身影,正是这种平庸使得悲壮史诗得以成立。; R# T) Y! z! J3 o) n1 b* V2 _
) J+ ^2 n; P9 j# R( O2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