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P5 _0 s# v1 }- p$ r" \6 J可在蜀汉集团,论叛变,魏延排不上号。比如糜芳,作为刘备妻子糜夫人(甘夫人是妾,死后扶正,糜夫人很可能是正妻)的兄弟,投降吴国,致关羽被杀。再如孟达,三次叛主,反复无常。诸葛亮为何不吓唬他们,偏拿魏延练手?难道真是魏延的长相太奇特? , T$ r+ h! d8 }. E& h. {5 }+ ^0 q/ u; j' h5 ~. b3 J8 N
在《三国演义》前身《全相平话三国志》中,刘备见魏延的场面完全不同:“军师班军入荆州见皇叔。皇叔看三将:为首者是庞统,皇叔言:‘贤人也。’又看魏延,‘贤德也’。言:‘不若吾弟关公。’”并没提及反骨。5 H5 g' V8 _0 @2 \2 Z) n
, L5 J* g0 ]+ J8 Q7 U2 y
显然,这块反骨是罗贯中安上去的,又经毛宗岗添油加醋,坐成事实。 . A' t( z- z! ~4 W5 n! _) [- ]4 q' _* f3 c2 B/ D/ R3 u& s
刘备为什么重用魏延? # H- ?' h: L" C" q' W/ M" A- l) {9 B% H W6 u
在《三国志》中,魏延的传不足千字,未记其生年和相貌,只知他带部曲(私兵)随刘备入蜀,屡立战功。 ' }2 J+ M1 |* X0 N$ P: c6 N ( A9 y. ~" K% q, W. I1 t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时,治所迁往成都,准备在汉川留一名大将镇守,大家都认为肯定是张飞,张飞自己也这么看。没想到,刘备竟任魏延为汉中太守。魏延此前只是牙门将军(属杂号将军,陪伴主公左右,参赞军谋,此前赵云在长坂坡立功,曾任此职),跟随刘备才10年,资历较浅。 , c, k' _. }# v* F B4 F " o' \2 F3 {7 C E刘备重用魏延,原因有三: 5 i3 _$ M" }) y2 r 0 S/ W5 x) C! s$ y6 }其一,魏延有军事才能,胆子大。 : }, w6 [! Z* P& j3 W! @. w4 M: h% {
其二,善于带兵。《三国志》说他“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他死后,手下士兵为他收尸并守墓。! r* s: \2 j1 E
; J7 w! K$ S& p& A
其三,个性傲慢,不拉帮结派。“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这一点很像关羽。 ; f- ?$ t* l" [3 p( I/ O o% g& V, @! X0 |# M刘备用人,从不让全才独当一面。他在世时,诸葛亮几无兵权。刘备去世后,魏延在名义上一度成为蜀国第二号大臣,却长期受制于诸葛亮,再无独当一面的机会。 ( ^7 u( D* Z4 Y$ A5 d1 k- }, p8 ~0 i
据《三国志》载:“(魏)延每随亮(诸葛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A& s+ l# x }/ V, c \# m+ T
- H% W8 U* E2 u. u( E3 I H- i' [, i |在《三国演义》中,则称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建议诸葛亮兵出斜(音如爷)谷,直取长安。斜谷在今陕西终南山,谷长“四百七十里,昔秦王取蜀之道也”,风险较大。但从《三国志》的意思看,魏延要求的是分兵,并非行险,《三国演义》的作者刻意进行了篡改。+ C9 Y7 H- ?9 i! h* g
W$ u' x' a4 L. c# e( z% t, g* _写魏延,是为衬托关羽 + S' }" ~. B7 e, _* c* z# A! B: }$ N+ {3 J/ v% [! B3 }+ u) A
据学者齐裕焜研究,在《三国志平话》《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似乎存在两个书写系统:一个来自下层文人,他们比较了解历史;一个来自说书艺人,他们更关注故事的趣味性。这两个系统自说自话,给整部小说带来难以弥合的裂缝。: }5 Q1 p" d% y9 ]: A
0 k. K6 a3 D7 Q7 O魏延形象很可能是说书艺人们最早创造出来的,目的是和关羽对应。在明代各版中,魏延“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模样,武艺独魁”。这是传统叙事常用技巧,即以副线衬主线、以配角衬主角。所以魏延不仅和关羽长得像,连使用的兵器也很像,都是大刀。 6 M, p4 T# v0 \+ y( J W' x 3 s1 j6 n! j" r j. @4 s将一人分成两人,叙事空间扩大了,易形成戏剧效果——关羽、魏延都是性格傲慢、抗上护下的人,诸葛亮对关羽百般退让,对魏延则毫不客气,且屡下黑手。: r. k: N7 {1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