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2 C- G( B东吴陆家,声名显赫,与吴郡顾氏、吴郡朱氏、吴郡张氏并称“四姓”。 早在汉光武帝时,陆氏就已经声名鹊起,其族人陆闳官至颍川太守、尚书令。 这位陆闳有一位孙子叫陆续,堪称东汉名士。 陆续有一个儿子叫陆褒,陆褒有很多孩子,其中一位叫陆纡,另一位叫陆康。 这个陆纡,就是陆逊的爷爷。( f! h" B! Y" N
# t$ M8 p- j6 V( s( `8 w, h
汉献帝时,陆康官至庐江太守。跟荀彧一样,陆康是当时少有的仍对大汉王朝忠心耿耿的人,他虽不在京城,却排除万难坚持为天子进贡,为朝廷推荐孝廉,被破格加封忠义将军,薪酬待遇也被直接提到九卿级别。 2 v+ O2 l( D0 V2 ?# S6 c+ n0 U6 L5 T. j7 z) g D V" ~6 @
出身寒族的孙氏第一次和陆家直接接触,是在孙坚担任长沙太守期间,当时,孙坚属于袁术的势力。孙坚违背东汉的律法规定,越界出兵,帮助时任宜春长的陆康之侄平定其境内动乱,这也是孙氏对陆家的恩情。. b5 z2 `+ d' r' N! }
+ u, S% P, X* |- _* A孙坚的上司袁术跟陆康互相看不顺眼,袁术有一次向陆康索要三万斛军粮,被陆康断然拒绝。这倒不是陆康抠门,而是因为在陆康眼中,袁术属于篡汉自立的乱臣贼子,这种人千刀万剐都不解恨,何况是给他粮食?袁术为了报复陆康,就派孙坚的儿子,人称“小霸王”的孙策攻打庐江。庐江军民在陆康的领导下,固守城池,拼死抵抗,以致这场战争惨烈无比,持续了两年。最后,庐江城内的陆氏宗族百余人在战乱中死亡过半,陆康本人也在城池陷落的一个多月后去世。 ! W5 F. \$ S7 Z$ a1 f! n5 u ) Y# d b3 g. v$ T孙策渡江,其依靠的军队主要是来自江北的部曲,给人一种入侵者的形象。而且孙氏又出自寒微,被世家大族所蔑视。因此,孙策严厉打击江东地方豪强,消磨他们的抵抗意识。' l9 |; a0 X: N# _% R
0 o0 U- H. Y2 E& l) G V1 z, o
不过,陆康的小儿子陆绩,愿意投身孙策帐下。而陆绩的侄子,也就是陆逊,一直帮忙着照顾陆绩。这是因为,陆绩虽然是叔叔,但是却比陆逊小六岁。' G' W9 u [+ i7 l
* n9 R% G8 T3 [3 W* O, H4 f. w孙策去世后,孙权继位,他一上来,就招纳俊秀,聘求名士。当时江东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严峻的局势逼迫孙权必须和江东世族们达成和解,得到他们的支持。而对江东世族们而言,继续与孙氏集团对抗下去,终归不是长久之计,新仇旧恨也只能暂时搁置。所以,在孙权当政最初的几年里,江东世族们纷纷进入幕府,双方由对抗开始转向了合作。而以陆逊、顾雍、张温、朱据为代表的江东世家大族们,为孙氏集团的后方安定,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 A2 G9 L- w, ~/ A+ ?( X- ^: t, g- f# D, m( H# t# n/ h
陆逊是21岁那年被孙权纳入自己幕府的,陆逊登上政坛后,很快崭露头角,让孙权对陆逊另眼相看,并将孙策的闺女许配给了他。此后,陆逊又写信给关羽,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结果让关羽不但“大意失荆州”,而且命丧黄泉。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看着满地尸骸,痛苦不已,仰天大喊:“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而后仅过了一年,就在无尽的后悔中死去了。 0 z( o, u/ z8 t7 d( o* p1 Y( Y, m% H' a
陆逊,也正式成东吴的肱股之臣。# ]& G M2 U/ s* B4 y% q
) Z& }( v9 Q, y+ b% K孙权逼死陆逊, _) y9 j7 Y5 Q5 I2 F& x$ f
$ V6 _/ b4 l g- @% Z8 w/ C孙权称帝后,在大将军之上又设置上大将军,地位高于三公。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 ,在整个东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孙权甚至把自己的印都放在陆逊那里,“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以印封行之”,可见君臣之间的互相信赖。) A* g0 B" J0 A. O
6 ~* F, o4 o6 n4 m, ]3 n+ v: e
然而,孙权到了晚年,开始对自己的统治地位产生了严重的不安全感。当初,为了获得江东世族们的全力拥护,孙权绞尽脑汁,例如为充分弥补孙陆两家的裂缝,不但大量起用陆家成员,陆逊、陆瑁、陆凯、陆绩等均出仕幕府,还将孙策之女许配给了陆逊,两家结为婚姻。江东豪族也基本垄断了东吴的上层统治秩序。 9 m; I8 s/ z t. G/ B4 [ ; i: j/ P% y, i& E: Q* H出身寒门的孙权虽然与江东大族们达成了合作关系,但是内心里依然对他们充满了戒备之心。例如曹操,他毕生致力于打压世家大族,大搞“唯才是举”,提拔寒门士人。再例如诸葛亮,他多用流寓士人担任蜀国要职,其刻意培养的接班人中,蒋琬、费袆由荆入蜀,姜维由雍凉入蜀,而蜀国本土大姓均被排斥在中央轴心之外。所以,刘禅虽然是一个平庸的君主,但其终世不受权臣的威逼之祸。8 \0 V/ O& o+ N, ~
" @" P" b1 N# s$ `2 L
孙权曾经压制过江东豪族,但是没有成功。黄武三年,选曹尚书暨艳,主要掌管东吴人事,在孙权的授意下推行了一次改革,目的是改变东吴郎署机构中浑浊淆杂、贪污渎职成风的朽败状况。这次改革遭遇到了四姓的强大反抗,因为改革的官员考核思想是清议,即重个人品行胜于重个人能力,考核不合格者降级。特别差的,送往军营。要知道,江东豪族的子弟根本不必经由郎署,就可以直接作官。陆逊及其弟陆瑁明确表示反对此次改革,并分别写信劝诫暨艳。 $ ^# b R2 ?- D6 | 3 k+ {& B) o+ ]9 G- Z+ `在强大的反对压力下,孙权被迫采取妥协态度,取消了这次改革,而暨艳也很识时务,相当自觉,悄悄地选择了自杀。由此可见,江东豪族的势力之强,根本不是羽翼未丰的孙权可以应付的。 6 `6 `5 c1 k' r( F- n8 `! ~6 c- \0 s( V0 K. a- m* E' h) t
如今,孙权已经站稳脚跟,他觉得可以收拾江东豪族了。而豪族的最高代表,无疑就是陆逊。( u! c2 s) P+ ~
9 k/ Q0 z& k' O4 x% t9 V3 }7 d% P很快,孙权就找到了解决陆逊的机会,那就是“南鲁党争”。孙权称帝那年,东巡建业,将太子孙和、皇子及尚书九官等留在武昌,让陆逊辅佐太子,并掌管荆州及扬州豫章等三郡事务,主持吴军国大事。后来,在吴国接班人的问题上,东吴高层分为两个派系,一个支持太子,另一方支持鲁王。陆逊从太子是一国之本的原则出发,选择支持太子。更何况,太子还是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但是,孙权在鲁王孙霸和长公主孙鲁班的谗言之下,最终决定废掉太子。 2 v0 Z* z( ?( k) P. ~! j& u* x) F" O8 G# `7 @5 y
接着,孙权借陆逊是太子一党的理由,将其贬出中枢,并数次斥责,最终导致陆逊忧愤而死。我们甚至可以合理推断,当初孙权任命陆逊辅佐太子,都是在为未来除掉陆逊提前布的局。8 `- X; x" O L) i. s* [
; @1 j2 ~2 w, w; k0 M其实,陆逊的悲剧,就是由东吴独特的政治结构所决定的。" @3 R& L' }7 A- m {
3 ]) L5 f! @0 @( }
陆抗不死,东吴不灭6 o, h$ l$ z7 G% ?; Q
+ S2 F7 p S9 @& u' T; T然而,孙权显然低估了江东豪族的势能。 东吴政权的权力基本盘依然是江东豪族,孙权无法摆脱他们而完全独立。& W6 {: h! V( G
& {8 {5 H. C1 _" E
认清这个现实后,孙权便又重新启用了陆逊的儿子陆抗,任命其为奋威将军。事实证明,孙权用对人了,陆抗的才干丝毫不逊其父,两人并称为"逊抗",甚至有一种说法,陆抗不死,东吴不灭。陈寿同样不吝赞美之词,“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微,可谓克构者哉!" 2 z7 z4 O, L0 l0 \8 ?$ ]- t' I4 ~( R3 m: p( c; D
孙皓继位后,任命陆抗为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镇守西陵,也就是从关羽濑到白帝城这一段的防务。 & o0 n, W' `- {: D% R / q& {0 ?. B$ ]+ s2 P# i5 D西陵“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失去它,就相当于撕裂东吴的水军防线。太康元年 (280) ,西晋灭吴之战即以西陵作为突破口。此时晋朝军队已经灭亡了蜀汉,占据了川蜀之地和长江上游,可以组建水师从巴东地区顺江东进了。西陵上游的长江江水流速较快,利于战船顺流而下,但是逆流而上却十分困难,因此,镇守西陵,就成了东吴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 1 i: i# M# K: M$ B) M) [; S, j % q8 z4 A: _$ @5 I公元272年,东吴的西陵都督步阐背叛东吴,投降了晋朝。晋帝司马炎十分高兴,随即命大将羊祜率军5万攻打东吴,与步阐遥相呼应。而陆抗得知步阐叛逃之后,立即调兵遣将,围困西陵。但他手中只有区区3万兵马,与司马炎前后投入的8万大军相比,兵力相当悬殊。 / ~0 P8 D/ b' I4 J5 K4 F! X% _: N8 t2 L0 @( Q* m3 i# t) g7 l3 Y
江陵一带地势平坦,道路通畅,西陵在江陵之西,地势较高。于是陆抗就命军士筑造大坝,拦截江水,准备水淹晋军。当西晋大军准备水师大举东进之时,陆抗掘开堤坝,水淹敌军船只。晋军又派陆军来营救步阐,以步代船,空费军力,延误了主力救援步阐的时间。乘着这个时间差,陆抗率领东吴大军,大败晋军,让羊祜损兵折将。终于在公元272年冬,陆抗攻破西陵,诛杀了叛将步阐。而且为了稳定军心,他释放了所有的叛军,《三国志》中记载: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脩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f; `9 K6 K- y4 ]/ [& F
1 i5 N3 l* E7 y# X西陵之战,陆抗挽救了东吴政权,公元273年,陆抗进位大司马,荆州牧。: k- Y+ W+ K/ f( @# Z7 D0 u.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