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 j+ j- F9 e* n8 f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的计算基数是应发工资还是实发工资?是否包括加班加点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季度奖、半年奖和年终奖是否应当计入?对此,还没有全国统一的规定。9 P" d. _ u1 `% j8 s' R4 y
8 E) R6 k( ^) Z- J h9 U0 G( r: }* w
不过有些地方对此有规定,因此,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单位所在地的规定处理,这里列上广东、上海和北京上地的规定: 7 J. w3 a1 g1 U! m$ E3 @1 ?- |6 E- [3 z! @& h6 X- ~
第一、广东地区:《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座谈会纪要》第14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或者虽通知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劳动者无正当理由拒不签订,用人单位未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工资。二倍工资差额的计算基数为劳动者当月应得工资,但不包括以下两项:(一)支付周期超过一个月的劳动报酬,如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年底双薪以及按照季度、半年、年结算的业务提成等;(二)未确定支付周期的劳动报酬,如一次性的奖金,特殊情况下支付的津贴、补贴等。” ' u) ]1 a) V) @/ l4 ]9 S0 P0 ?0 a, n' l! s- k/ U
第二、北京地区: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第28条规定,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超过一个月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支付二倍工资。二倍工资的计算基数应以相对应的月份的应得工资为准。) L6 t8 Y7 b* U& i( X% V. }) _# M- O
/ \0 x# [+ A* V4 ?2 g) o" f/ I
第三、上海地区: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9年二中院辖区工作会议综述》则认为,考虑到工资与收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目前对二倍工资罚则的运用原则上应该主要以正常出勤工资为准(不包括风险性、福利性的补贴),但不排除个别特殊情况。 " n: y k0 `! S , N }% i& H% ]: _( \五、如何应对员工拒签劳动合同? : F/ c ]: x1 ~& ^) n( V% V3 l) Y2 D2 |* N5 K: w
员工拒签劳动合同,首先应当分析其拒签的原因。对于非因用人单位原因的拒签,用人单位应当打起十二分警觉。对此,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员工,在通知书明确说明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限并告知如果员工在规定时限内不签订劳动合同,企业将予以终止劳动关系,由员工签名后,人力资源部存档。 3 W$ J: b9 j$ h! d9 D) z. D3 P9 E9 ?* ^
员工拒绝签收的,可以采取邮政快递方式送达。3 n1 N9 u7 o7 u6 G p
# F8 @' a- P2 s6 a" ^0 ^7 l
六、员工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过错的,是否支付二倍工资? : k3 m( Y* e9 m2 a+ ?, z $ ~7 ?9 q1 M5 Q8 e% E(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时候过错在员工。对此,用人单位是否还须支付二倍工资呢? 8 r6 M6 p( E1 a, N u8 V7 X. h - o' h7 f* C# M0 F/ ]对此,尚未有全国统一的规定,学界和司法实务中也没有统一的共识。7 T- G/ \# Y$ P2 z/ d+ }+ x4 f) O
5 m) {9 \# ?% k; t! ~9 Y第一种意见认为,员工对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过错的,可以不支付二倍工资。例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民一庭 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规定,如确有证据证明,劳动者以获取不当利益为目的,通过找替身代签等手段,致用人单位未与其本人签订真实的书面劳动合同,上述行为既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第三条关于诚实信用的原则,也不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关于支付二倍工资请求权成立的构成要件之一——须用人单位主观上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故对其请求用人单位支付二倍工资差额的诉请应不予支持。+ R3 C2 J; [; [
/ X# a5 T+ y8 @6 ]* Q
对于一些企业经理、人事主管等负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高管,通过隐匿书面劳动合同等不良手段,使用人单位无法提供已签订过的书面劳动合同,企业高管以此为由主张二倍工资差额的,我们认为,用人单位虽无法提供书面劳动合同的原件,但有其他证据证明双方已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的,不属于《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关于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对其提出要求用人单位支付二倍工资差额的诉请不予支持。6 l5 _& t" j' \ j' w* ^
7 D' Q1 g0 a+ t& K* Q2 {" M# D6 f
又如《2014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二)》规定:用人单位高管人员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向用人单位主张二倍工资的,可予支持,但用人单位能够证明该高管人员职责范围包括管理订立劳动合同内容的除外。' c( C2 j2 Q; L* E' o* W, e" d
# f, z4 b5 ^' A" N
对有证据证明高管人员向用人单位提出签订劳动合同而被拒绝的,仍可支持高管人员的二倍工资请求。用人单位的人事管理部门负责人或主管人员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向用人单位主张二倍工资的,如用人单位能够证明订立劳动合同属于该人事管理部门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可不予支持。有证据证明人事管理部门负责人或主管人员向用人单位提出签订劳动合同,而用人单位予以拒绝的除外。 , V; ?) h0 c$ j7 R) G' t0 m' J" n3 @+ P
第二种意见认为,只要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即使过错在劳动者,用人单位仍然需要支付二倍工资。因为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和第六条的规定,在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是劳动者拒绝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在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如果用人单位未在法定期限内依法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而是继续用工,应视为用人单位放弃了终止劳动关系的权利。- i/ ^, o9 t3 W2 }& o/ r- r. k
; I0 }1 h# h# h) `$ a5 } T6 h
例如2012年6月发布的《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座谈会纪要》第14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或者虽通知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劳动者无正当理由拒不签订,用人单位未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工资。”即自2012年6月份起,在广东地区,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过错即使在劳动者,用人单位仍然须支付二倍工资。1 s' z' C, `9 Q6 Q6 E# Y
1 h% W1 s: @8 f$ F! {六、劳动者获取二倍工资的常见“损招”7 S: ?& |6 K/ ^9 M% q) n7 |: _
; [. `6 Z. c+ t$ H+ ?1 c
实践中,有些劳动者入职之后不愿意立即签订劳动合同,有的是因为只是想在该单位暂时工作一段时间,还没有做好在该用人单位长期工作下去的打算;有的是因为双方对薪酬福利待遇、职务等关键内容尚未谈妥;有的是因为尚未了解所在单位,打算深入了解之后再签订。 - q) ~( o+ [0 P. k& Q- ^ 8 D6 }3 i0 D9 d M+ V( `还有一种就因为未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要求支付二倍工资,对其而言,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因此,实践中,存在极少数千方百计拖欠、拒绝甚至盗窃已签劳动合同的情况,从实践经验出发,这里对此总结如下: + h, x7 _! R- S/ u* K3 Z& s & V5 B4 R1 ^5 S- h) z' M1、利用漏洞法: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单位劳动合同签订查验不严的漏洞逃避签订劳动合同,甚至存在有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资深利用工作便利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管理权限方面的漏洞,不签订自己的书面劳动合同。 - ~6 U/ s9 E. ~: G8 C1 q( v+ h* K) [1 _4 `: r
2、落井下石法:例如在企业搬迁时,不慎将劳动合同丢失,用人单位要求补签时,趁机提起劳动仲裁,说用人单位未与自己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要求支付二倍工资。 . b) J; a9 [1 p0 `) b: d% D: r% u" \0 z) Y$ n, K/ M) f
3、监守自盗法:例如劳动合同档案管理人员利用工作便利,将用人单位保管的自己劳动合同盗窃,然后提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二倍工资。 % J) H0 ~( [5 _; Q3 L+ `, [$ B/ O6 H! \( \6 g n2 ], D
4、狸猫换太子:例如劳动者用左手签名,导致难以鉴定其真实性。应当方法:要求当面签订劳动合同并按手印。9 G4 z; t& _1 t' E" o) Y1 Q4 R
8 e, c- G; c& T! \! j( P
5、毁尸灭迹:例如借口要求看劳动合同,要求用人单位给自己查阅,到手之后趁机撕毁等。 5 z4 @/ D; B/ {1 L+ e ? z 2 w" G9 @7 h$ v+ c9 b+ l6、瞒天过海:例如请人在劳动合同上代签姓名等。 ! T3 x9 q" c3 \1 m6 \/ `- h + Q. F1 F1 g4 u1 B% s6 R( @7、偷梁换柱法:例如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员工在工作时使用英文名,有些员工趁机使用英文名或艺名签名。 0 G3 w5 E2 w& Y {/ H $ M3 m6 I' ?2 D. i4 ~ m8、空城计:例如使用褪色墨水签名。4 @% q$ k6 g) B' u) N
4 w G) l2 v9 y' j; N9 q2 ?
八、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最多支持多少个月? : \1 {# }1 j6 {( Q* S% A , X1 w. x( ^! _! K$ [, z" g y- D如果是劳动者入职一个月内,用人单位未与其签书面劳动合同的,最多可以支持11个月的二倍工资差额;% w7 d9 E3 F7 o" [* S9 M
' z2 s. }; j) A
如果是在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后,双方未及时续签劳动合同的,不同地区有不同规定,有些地区最多可以支持12个月的二倍工资差额,有些地区则仍然是最多支持11个月的二倍工资差额。/ P7 @5 {( R6 y) g) M- ^
4 [0 ~: X% b* j7 H/ G$ O H: o九、被强迫补签劳动合同等劳动合同无效情形下,能否要求二倍工资? * {: L. f g' c! _6 o+ n$ S6 ^$ g- a. `1 p. N. s
无效劳动合同与事实劳动关系是不同的法律概念。《劳动合同法》禁止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规定劳动用工的必须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签订劳动合同,不签订劳动合同的,需要支付二倍的工资。" M- A2 u+ }6 F* o$ n5 K
1 ~. M. s4 F( _' u9 h! a
立法禁止事实劳动关系,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用工的随意性,以建立长期劳动关系;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书面形式确定双方的劳动关系,以避免将来发生争议。 ; x9 h4 W S, U0 g5 m; N( F z4 g8 _6 l' n: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责任,排除劳动者的权利或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都属于无效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参照本单位相同岗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 f% X9 v" R5 ~3 p, I
) c& K, ~2 k. Y& Z1 j2 B2 Q1 v
由此,可以看出,无效劳动合同的前提是双方签订过合同,但是因为合同没有合法地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所以导致签订的合同无效。事实劳动关系指的是用人单位雇用劳动者,但是不与劳动者签订任何合同。由此,可见无效合同与事实劳动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0 D8 C" l3 J) G) }" g! L8 e, {
: y8 H. \/ k2 n" E1 {. u在无效合同的情形下,用人单位应当向付出劳动的劳动者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在事实劳动关系下,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二倍的工资。 - C4 U; p7 @9 y4 D/ ~) M X# |4 E2 I7 f- d. J" K; [# _! J( j) E
因此,在劳动合同被认定无效的情形下,用人单位无须支付二倍工资。- X; ]8 d' X7 X7 }
% X! S7 N; E- k/ h
十、聘任书能否视为已签订劳动合同?3 Q0 ] h- f4 k% J- B
2 _. t. M! E5 _. O. H! Y4 v6 u0 G
实践中,学界和实务中有两种意见: * L' u6 a+ |0 [. H( L) J5 a2 X, A& E 3 d9 S7 i t9 c; k, L$ Q Y. `第一种意见认为聘任书可以视为签订劳动合同。例如《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二)﹥》第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其高级管理人员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能够提供聘任决定或聘任书,证明双方存在劳动权利义务且已实际履行的,高级管理人员以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为由请求用人单位每月支付二倍工资的,不予支持。. k1 ~. V. e! n/ Y! x8 a6 v
) q; l4 `8 f2 k* J- c第二种意见认为聘任书不能代替劳动合同。因为:' o! F( W. Y1 k: c& p+ F
4 Y4 d/ D' P# y8 a首先,聘任书只是一个要约。劳动合同的成立需经过要约、承诺、签约三个步骤。聘任书属于用人单位希望与应聘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单方意思表示,即要约,应聘者对此可以接受或要求修改相关内容,也可以拒绝接受。接受则意味着承诺,双方应当据此签订劳动合同。. j) n' l! \8 x3 Y% y& n* u
i: d5 [3 B2 D' s, a# C4 Q
其次,聘任书不具有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六)劳动报酬;(七)社会保险;(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a" r2 N, g y0 n' f
3 V; a4 ~- v) o' n" }$ J: `第三、聘任书没有应聘者的签字。《劳动合同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由此可见,如果聘任书的内容具备了上述必备条款,并且应聘者已经直接签字认可,表明双方对劳动关系的权利义务协商一致,聘任书才转化成劳动合同,而具备劳动合同的效力;如果劳动者未签字认可,则意味着尚未具有劳动合同的效力。1 t% D& h2 }: f6 U( }) P) Y
) N% z5 o+ n- Q" c, k. A第七、工会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员任职期间劳动合同期满的。《工会法》第十八条规定:基层工会专职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员自任职之日起,其劳动合同期限自动延长,延长期限相当于其任职期间;非专职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员自任职之日起,其尚未履行的劳动合同期限短于任期的,劳动合同期限自动延长至任期期满。但是,任职期间个人严重过失或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除外。& g6 x0 ]6 O4 S7 R k# C' _(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