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n5 l: m' I! T1 P `. R C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一部大家耳熟能详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全书描写了北宋年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如何在梁山聚义,及以后受朝廷招安后,四处征战的故事。该书以刻画的人物性格特征鲜明,形象生动而著名。108将中,有不少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豹子头林冲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本是禁军的一个教头,衣食无忧,生活安逸。只因为老婆长得漂亮,被顶头上司高俅的儿子高衙内看中。在对方的设计陷害下,林教头被发配充军到了沧州。本以为老老实实忍气吞声,等到刑满释放就可以回家继续过小日子。却不料铁了心要夺走他美丽妻子的高衙内,为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竟派出了爪牙赶到沧州,企图放 火烧死林冲。忍无可忍的林教头终于以手刃仇人的方式与社会彻底决裂,走上了亡命天涯之路。后来在柴进的推荐下,来到水泊梁山落草,寻找一个安身之地。岂料,梁山此时的当家人白衣秀士王伦,忌惮他的武艺,百般推脱,不愿收留。林冲是苦苦哀求,王伦不得已提出了一个条件:“你若真心入伙,把个投名状来。”(第11回)从此,投名状一词为广大读者所熟悉。林冲不知就里,还以为是要他写个保证书呢,就满口答应。另一个梁山头目朱贵笑着解释:“教头你错了。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谓之投名状。”林冲道:“这事也不难,林冲便下山去等,只怕没人过。”王伦道:“与你三日限。若三日内有投名状来,便容你入伙;若三日内没时,只得休怪。”林冲应承了,自回房中宿歇,闷闷不已。朱贵的解释,把投名状的真实内容和本意向读者介绍得一清二楚,就是用别人的鲜血来污染自己的双手和清白,以此来向组织或个人证明自己的忠诚。这是一个非常血腥和残酷的证明方式,广泛存在于社会的灰色地带和边缘群体之间。至今在某些团体内还保留着这种效忠方式。“投名状”这事,在非法团体出现的概率非常的高。这也可以理解,在那些社会非法组织里,新人要取得首领和伙伴们的信任,只有通过让自己犯下和大家一样罪不可赦的人命案子,才能获得团体的信任,并使得整个组织感到安全。至于那个被所有林冲们作为见面礼的投名状是无辜的路人甲,还是一个恶贯满盈的大坏蛋,并不重要,也不会有人关心。朱贵,王伦辈的表态就说明这一点。很残忍,却非常的有效。不过尽管“投名状”始见于《水浒传》不假,但108个好汉中,真正上交过投名状的寥寥无几,林冲最终也没有向王寨主交纳投名状,反而在晁盖等人上山后,亲手砍下了王伦的脑袋,向晁盖交上了自己的投名状,这是王秀士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事。不过说起投名状,在我国古代社会里并不新鲜。无独有偶,就拿我国另一部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深为广大读者所熟悉,比《水浒传》知名度更高的古代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来说,虽然是以描写发生在东汉末期社会精英层人物故事为主,但像水泊梁山好汉入伙前需要靠交纳投名状以表忠心,这种只在下等阶层才会发生的事情却是屡见不鲜。其中既有如雷贯耳的大人物,也有泛泛之辈的小人物。他们的投名状各不相同,但目的都一样:以表自己的忠心!那么,三国里究竟有哪些人缴纳过投名状,又出于什么原因要交纳投名状,结果又如何呢?让我们先从发生在三国年代里社会精英层人物的投名状看起!. p" t' \- u9 m# \# I
1 l" i4 S5 P; r 一,十常侍的投名状:第2回,中平六年夏四月,灵帝病笃,召大将军何进入宫,商议后事。那何进起身屠家;因妹入宫为贵人,生皇子辩,遂立为皇后。进由是得权重任。帝又宠幸王美人,生皇子协。何后嫉妒,鸩杀王美人。皇子协养于董太后宫中。董太后乃灵帝之母,解渎亭侯刘苌之妻也。初因桓帝无子,迎立解渎亭侯之子,是为灵帝。灵帝入继大统,遂迎养母氏于宫中,尊为太后。董太后尝劝帝立皇子协为太子。帝亦偏爱协,欲立之。当时病笃,中常侍蹇硕奏曰:“若欲立协,必先诛何进,以绝后患。”帝然其说,因宣进入宫。进至宫门,司马潘隐谓进曰:“不可入宫。蹇硕欲谋杀公。”进大惊,急归私宅,召诸大臣,欲尽诛宦官。座上一人挺身出曰:“宦官之势,起自冲、质之时;朝廷滋蔓极广,安能尽诛?倘机不密,必有灭族之祸:请细详之。”进视之,乃典军校尉曹操也。进叱曰:“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正踌躇间,潘隐至,言:“帝已崩。今赛硕与十常侍商议,秘不发丧,矫诏宣何国舅入宫,欲绝后患,册立皇子协为帝。”说未了,使命至,宣进速入,以定后事。操曰:“今日之计,先宜正君位,然后图贼。”进曰:“谁敢与吾正君讨贼?”一人挺身出曰:“愿借精兵五千,斩关入内,册立新君,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天下!”进视之,乃司徒袁逢之子,袁隗之侄:名绍,字本初,现为司隶校尉。何进大喜,遂点御林军五千。绍全身披挂。何进引何顒、荀攸、郑泰等大臣三十余员,相继而入,就灵帝柩前,扶立太子辩即皇帝位。百官呼拜已毕,袁绍入宫收蹇硕。硕慌走入御园,花阴下为中常侍郭胜所杀。硕所领禁军,尽皆投顺。绍谓何进曰:“中官结党。今日可乘势尽诛之。”张让等知事急,慌入告何后曰:“始初设谋陷害大将军者,止赛硕一人,并不干臣等事。今大将军听袁绍之言,欲尽诛臣等,乞娘娘怜悯!”何太后曰:“汝等勿忧,我当保汝。”传旨宣何进入。太后密谓曰:“我与汝出身寒微,非张让等,焉能享此富贵?今蹇硕不仁,既已伏诛,汝何听信人言,欲尽诛宦官耶?”何进听罢,出谓众官曰:“蹇硕设谋害我,可族灭其家。其余不必妄加残害。”袁绍曰:“若不斩草除根,必为丧身之本。”进曰:“吾意已决,汝勿多言。”众官皆退。次日,太后命何进参录尚书事,其余皆封官职。 + O& F9 f4 E, q* r/ X7 N, u 7 H- d' M l7 H- o- S 十常侍是东汉末年最让世人痛恨的一个特殊的政治团体,他们相互勾结,利用其常年与皇帝相处的有利地位,残害忠良,损公肥私,鱼肉百姓,以饱私欲。为了保持其权势长盛不衰,十常侍首脑之一的骞硕甚至干预起了像杀掉大将军何进,选择于自己有利的皇位继承人这样的国家大事。俗话说的好:“多行不义必自毙",曾经令全天下人深恶痛绝,不可一世的十常侍们的好日子终于走到了尽头,随着他们的护身符---东汉王朝最高统治者汉灵帝的一命呜呼,失去了保护 伞的十常侍们立刻面临了生死关头,以袁绍为首的社会清流们,鼓动他们的上司,东汉朝廷实际的政权操 控者大将军何进,以“正君讨贼”的名义,先下手为强,带领军队杀 进皇宫,除掉十常侍,控制住新皇和太后,把朝廷所有的权利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个建议得到了何进的支持。为了保命,十常侍中的郭胜赶在袁绍大开杀 戒之前,抢先一步宰了过去的同僚,与何进家族有结下死仇的骞硕,此举马上赢得了何进及其妹妹何太后的好感,从而不但避免了杀身之祸,更保住了其继续控制国家政治中心---皇宫的权利。这也为十常侍日后最终除掉何进奠定了基础。十常侍们用其中一个常侍人头的代价,换来了其他常侍的人头免遭落地,并赢得了原本应该是仇敌的东汉皇朝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何太后无比的信任。这个投名状可谓是非常的及时而且高效,尽管最终还是没有让剩下的常侍们免于一死,但至少为他们赢得了暂时喘息的时间和寻找报复的机会。十常侍的投名状应该是三国里第一个投名状。0 j/ H$ _( q* `+ y; X
6 Q8 T0 E' s# Z. g+ F4 D8 ?& h 二,吕布的投名状:第3回,董卓入京,准备废少帝,改立陈留王,以便自己独揽大权。遭到了荆州刺史丁原的反抗,双方兵戎相见。初次交锋,因丁原义子吕布武艺过人,骁勇善战,董卓大败,退三十余里下寨,聚众商议。卓曰:“吾观吕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帐前一人出曰:“主公勿忧。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可乎?”卓大喜,观其人,乃虎贲中郎将李肃也。卓曰:“汝将何以说之?”肃曰:“某闻主公有名马一匹,号曰赤兔,日行千里。须得此马,再用金珠,以利结其心。某更进说词,吕布必反丁原,来投主公矣。”卓问李儒曰:“此言可乎?”儒曰:“主公欲破天下,何惜一马!”卓欣然与之,更与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李肃赍了礼物,投吕布寨来。伏路军人围住。肃曰:“可速报吕将军,有故人来见。”军人报知,布命入见。肃见布曰:“贤弟别来无恙!”布揖曰:“久不相见,今居何处?”肃曰:“现任虎贲中郎将之职。闻贤弟匡扶社稷,不胜之喜。有良马一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特献与贤弟,以助虎威。”布便令牵过来看。果然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后人有诗单道赤兔马曰:“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布见了此马,大喜,谢肃曰:“兄赐此龙驹,将何以为报?”肃曰:“某为义气而来。岂望报乎!”布置酒相待。酒甜,肃曰:“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布曰:“兄醉矣!先父弃世多年,安得与兄相会?”肃大笑曰:“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肃曰:“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布曰:“兄在朝廷,观何人为世之英雄?”肃曰:“某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布曰:“某欲从之,恨无门路。”肃取金珠、玉带列于布前。布惊曰:“何为有此?”肃令叱退左右,告布曰:“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将此奉献。赤兔马亦董公所赠也。”布曰:“董公如此见爱,某将何以报之?”肃曰:“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布曰:“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 肃曰:“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布沈吟良久曰:“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何如?”肃曰:“贤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迟,在于速决。”布与肃约于明日来降,肃别去。 是夜二更时分,布提刀径入丁原帐中。原正秉烛观书,见布至,曰:“吾儿来有何事故?”布曰:“吾堂堂丈夫,安肯为汝子乎!”原曰:“奉先何故心变?”布向前,一刀砍下丁原首级,大呼左右:“丁原不仁,吾已杀之。肯从吾者在此,不从者自去!”军士散其大半。次日,布持丁原首级,往见李肃。肃遂引布见卓。卓大喜,置酒相待。卓先下拜曰:“卓今得将军,如旱苗之得甘雨也。”布纳卓坐而拜之曰:“公若不弃,布请拜为义父。”卓以金甲锦袍赐布,畅饮而散。卓自是威势越大,自领前将军事,封弟董旻为左将军、鄠侯,封吕布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6 x. `# ^6 E; L. z
4 \5 d. S) q7 y% R/ d9 g7 a
要说三国里武艺最高的人,当属吕布吕奉先。虎牢关下,关羽,张飞二人联手也只不过和他打了个平手,可见其武艺之高。时人有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第五回)。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贪财好色,见利忘义。这在三国里是表露无遗,吕布刚一出场,在骏马,珠宝,高官,贵爵的诱惑下,迅速改换门庭,另投主子了。为了表示他本人的忠心不二,不惜砍下了其第一个干爹丁原的头颅,作为自己向第二个干爸董卓表明忠诚度的投名状。此举果然博得了老董的欢心,吕布也得到了他想要得到的一切,包括不想得到的一切---千古骂名!自此,小温侯吕奉先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到死都没有被取下来。吕布杀丁原的全过程在演义里交待的非常的详尽,前因后果,自始至终,作者不厌其烦描写得清清楚楚。让读者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吕奉先向董卓交纳投名状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有没有为客观环境所迫,是否另有其他原因。通过这段描写,读者们可以明明白白的了解到,吕干儿子杀丁老干爹并不是二人因政见不合或老丁亏待了小吕,完全是出于吕布个人主观上见利忘义的结果。在“利”的驱使下,谁都可以成为吕温侯的投名状,至于这个不幸的倒霉鬼是丁原,还是李原或张原,并不重要。吕布的投名状堪称是三国里最为卖 主求荣的一个。, r$ ?" C: T1 i; \& a
! m) |9 b" ?4 J& Z! c2 B9 e& `' X 三,徐晃的投名状:第14回,曹操在谋士董昭,荀彧等人的建议下决定迁都许昌,队伍出发没多久,遇到杨奉,韩暹带兵阻拦,交战中,杨奉部将徐晃表现出色,引起了曹孟德的注意,希望将其纳入麾下。部下满宠自告奋勇,愿担此重任。行军从事满宠曰:“主公勿虑。某向与徐晃有一面之交,今晚扮作小卒,偷入其营,以言说之,管教他倾心来降。”操欣然遣之。是夜满宠扮作小卒,混入彼军队中,偷至徐晃帐前,只见晃秉烛被甲而坐。宠突至其前,揖曰:“故人别来无恙乎!”徐晃惊起,熟视之曰:“子非山阳满伯宁耶!何以至此?”宠曰:“某现为曹将军从事。今日于阵前得见故人,欲进一言,故特冒死而来。”晃乃延之坐,问其来意。宠曰:“公之勇略,世所罕有,奈何屈身于杨、韩之徒?曹将军当世英雄,其好贤礼士,天下所知也;今日阵前,见公之勇,十分敬爱,故不忍以健将决死战,特遣宠来奉邀。公何不弃暗投明,共成大业?”晃沈吟良久,乃喟然叹曰:“吾固知奉、暹非立业之人,奈从之久矣,不忍相舍。”宠曰:“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晃起谢曰:“愿从公言。”宠曰:“何不就杀奉、暹而去,以为进见之礼?”晃曰:“以臣弑主,大不义也。吾决不为。”宠曰:“公真义士也!”晃遂引帐下数十骑,连夜同满宠来投曹操。早有人报知杨奉。奉大怒,自引千骑来追,大叫:“徐晃反贼休走!”正追赶间,忽然一声炮响,山上山下,火把齐明,伏军四出,曹操亲自引军当先,大喝:“我在此等候多时。休教走脱!”杨奉大惊,急待回军,早被曹兵围住。恰好韩暹引兵来救,两军混战,杨奉走脱。曹操趁彼军乱,乘势攻击,两家军士大半多降。杨奉、韩暹势孤,引败兵投袁术去了。 ' ~, t( j! M2 @5 ~) F
" g( t% o c$ K! d8 @. k- [ 徐晃,字公明。与吕布背主相同的是,徐晃也是在熟人的牵线搭桥下,下定了和旧主子决裂,改投新领导的决心。不同的是,徐晃没有像吕布那样,以献上旧领导的人头作为投名状来表明自己的忠心。不是曹操接纳徐公明背叛的条件上没有要求他这么做,作为曹公派来劝降的密使满宠说的非常露骨:“杀了杨奉,韩暹,作为你投靠新主人的见面礼”。至于这个提议是出于曹操的本意,还是满宠个人的自作主张,我们不得而知。总之徐公明拒绝了这么做。他的理由很简单:这是不义的行为,我决不会去做!在做人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徐晃的态度十分的坚决,我可以背叛,但大义的底线决不会背叛!令人意料不到的是,曹方对此表示了赞同。协议达成,徐晃立刻脱离了老单位,向曹军方向飞奔而去。并得到了曹操亲自带兵前来接应救援的待遇。徐公明的投名状虽然没有成功,但为他赢得了一个“真义士”的美名,这使他从此在曹氏集团里站稳了脚根,为其日后成为曹军“五子良将”中的一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人中吕布”之所以在白门楼想再次改换主人而不得,最后不得不被一尺白布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就是由于他缺少了一个“义”字!徐晃的投名状如不出意外,应该是三国里第一个没有成功,也可能是唯一一个被缴纳人拒绝交纳的投名状。 ( k& ]- o K$ g, r5 x, W; Z5 d0 |& p a: U8 a6 u) `" u p
四,关羽的投名状:第28回,关公挂印封金,离开许都,保护着二位嫂嫂甘,糜二夫人,踏上了寻找义兄刘备之路。在历经“过五关斩六将”之后,终于来到了古城,见到了义弟张飞。哪知道张老三二话不说,提起丈八蛇矛就要杀关二哥,任凭关云长和二位嫂子如何解释,张三弟就是不相信。他的理由很充分,你是投降过曹操的人,不可信。只见张飞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吼声如雷,挥矛向关公便搠。关公大惊,连忙闪过,便叫:“贤弟何故如此?岂忘了桃园结义耶?”飞喝曰:“你既无义,有何面目来与我相见!”关公曰:“我如何无义?”飞曰:“你背了兄长,降了曹操,封侯赐爵。今又来赚我!我今与你拼个死活!”关公曰:“你原来不知!我也难说。现放着二位嫂嫂在此,贤弟请自问。”二夫人听得,揭帘而呼曰:“三叔何故如此?”飞曰:“嫂嫂住着。且看我杀了负义的人,然后请嫂嫂入城。”甘夫人曰:“二叔因不知你等下落,故暂时栖身曹氏。今知你哥哥在汝南,特不避险阻,送我们到此。三叔休错见了。”糜夫人曰:“二叔向在许都,原出于无奈。”飞曰:“嫂嫂休要被他瞒过了!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关公曰:“贤弟休屈了我。”孙乾曰:“云长特来寻将军。”飞喝曰:“如何你也胡说!他那里有好心,必是来捉我!”关公曰:“我若捉你,须带军马来。”飞把手指曰:“兀的不是军马来也!”关公回顾,果见尘埃起处,一彪人马来到。风吹旗号,正是曹军。张飞大怒曰:“今还敢支吾么?”挺丈八蛇矛便搠将来。关公急止之曰:“贤弟且住。你看我斩此来将,以表我真心。”飞曰:“你果有真心,我这里三通鼓罢。便要你斩来将!”关公应诺。须臾,曹军至。为首一将,乃是蔡阳,挺刀纵马大喝曰:“你杀吾外甥秦琪,却原来逃在此!吾奉丞相命,特来拿你!”关公更不打话,举刀便砍。张飞亲自擂鼓。只见一通鼓未尽,关公刀起处,蔡阳头已落地。众军士俱走。关公活捉执认旗的小卒过来,问取来由。小卒告说:“蔡阳闻将军杀了他外甥,十分忿怒,要来河北与将军交战。丞相不肯,因差他往汝南攻刘辟。不想在这里遇着将军。”关公闻言,教去张飞前告说其事。飞将关公在许都时事细问小卒;小卒从头至尾,说了一遍,飞方才信。 . f% d; p+ |2 O$ g8 o" G; v7 x( F! D5 V: G$ A6 }# ?
张飞在三国里有“莽撞人”之谓,做事爱冲动,不计后果。不过在古城相会时,张翼德认为关云长投降过曹操,早已背弃了当年桃园结义的誓言,现在又背叛了曹孟德,来投靠昔日的老领导老同事,不可相信。欲杀了关公不要为其所骗的朴素想法也十分正常。叛徒一向被人所瞧不起,没人相信背叛者的忠诚,更不会相信叛徒回到原来被其背叛过的组织里是完全出于真诚的。大家如果设身处地站在张飞的角度来看关羽的回归,就不难理解老张出格的举动了。而关公这个时候正如俗话说的:“黄泥掉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怎么解释也无法消除张飞的疑虑。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献上一份投名状!命运给了关羽一个机会,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曹将蔡阳,为了给自己那被关公斩杀的外孙秦琪报仇,主动送上门来了。喜出望外的关云长是毫不客气,在张飞规定的投名状缴纳时间里,用超过张老三意料之外的最快速度砍下了蔡阳的脑袋,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和忠诚。随着关羽投名状的交上,张飞终于相信了关二哥对自己和刘大哥的忠心。武圣关公的投名状与他本人盖世武功一样,都是依靠激烈而又迅速成功的战斗获取的。它不仅为关云长重新赢得了昔日伙伴战友兄弟的信任,而且更加增添了威名。关羽的投名状可谓是三国里最具武勇的投名状。 " g; a. u, g# ], c. h5 v$ |) _ ' K7 w' ?, a/ k ?. W8 z 五,马超的投名状:第65回,马超奉张鲁之命,领兵去益州救援刘璋,在葭萌关下被刘备率军阻击,无法前进。刘玄德见马孟起英勇过人,与诸葛亮商量如何收服马儿。玄德曰:“吾见马超英勇,甚爱之。如何可得?”孔明曰:“亮闻东川张鲁,欲自立为‘汉宁王’。手下谋士杨松,极贪贿赂。主公可差人从小路径投汉中,先用金银结好杨松,后进书与张鲁云:‘吾与刘璋争西川,是与汝报仇。不可听信离间之语。事定之后,保汝为汉宁王。’令其撤回马超兵。待其来撤时,便可用计招降马超矣。”玄德大喜,即时修书,差孙乾赍金珠从小路径至汉中,先来见杨松,说知此事,送了金珠。松大喜,先引孙乾见张鲁,陈言方便。鲁曰:“玄德只是左将军,如何保得我为汉宁王?”杨松曰:“他是大汉皇叔,正合保奏。”张鲁大喜,便差人教马超罢兵。孙乾只在杨松家听回信。不一日,使者回报:“马超言:未成功,不可退兵。”张鲁又遣人去唤,又不肯回。一连三次不至。杨松曰:“此人素无信行,不肯罢兵,其意必反。”遂使人流言云:“马超意欲夺西川,自为蜀主,与父报仇,不肯臣于汉中。”张鲁闻之,问计于杨松。松曰:“一面差人去说与马超:‘汝既欲成功,与汝一月限,要依我三件事。若依得,便有赏;否则必诛:一要取西川,二要刘璋首级,三要退荆州兵。三件事不成,可献头来。’一面教张卫点军守把关隘,防马超兵变。”鲁从之,差人到马超寨中,说这三件事。超大惊曰:“如何变得恁的!”乃与马岱商议:“不如罢兵。”杨松又流言曰:“马超回兵,必怀异心。”于是张卫分七路军,坚守隘口,不放马超兵入。超进退不得,无计可施。孔明谓玄德曰:“今马超正在进退两难之际,亮凭三寸不烂之舌,亲往超寨,说马超来降。”玄德曰:“先生乃吾之股肱心腹,倘有疏虞,如之奈何?”孔明坚意要去,玄德再三不肯放去。正踌躇间,忽报赵云有书荐西川一人来降。玄德召入问之。其人乃建宁俞元人也,姓李,名恢,字德昂。玄德曰:“向日闻公苦谏刘璋,今何故归我?”恢曰:“吾闻:‘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前谏刘益州者,以尽人臣之心;既不能用,知必败矣。今将军仁德布于蜀中,知事必成,故来归耳。”玄德曰:“先生此来,必有益于刘备。”恢曰:“今闻马超在进退两难之际。恢昔在陇西,与彼有一面之交,愿往说马超归降,若何?”孔明曰:“正欲得一人替吾一往。愿闻公之说词。”李恢于孔明耳畔陈说如此如此。孔明大喜,即时遣行。 恢行至超寨,先使人通姓后。马超曰:“吾知李恢乃辩士,今必来说我。”先唤二十刀斧手伏于帐下,嘱曰:“令汝砍,即砍为肉酱!”须臾,李恢昂然而入。马超端坐帐中不动,叱李恢曰:“汝来为何?”恢曰:“特来作说客。”超曰:“吾匣中宝剑新磨。汝试言之,其言不通,便请试剑!”恢笑曰:“将军之祸不远矣!但恐新磨之剑,不能试吾之头,将欲自试也!”超曰:“吾有何祸?”恢曰:“吾闻越之西子,善毁者不能闭其美;齐之无盐,善美者不能掩其丑;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此天下之常理也。今将军与曹操有杀父之仇,而陇西又有切齿之恨;前不能救刘璋而退荆州之兵,后不能制杨松而见张鲁之面;目下四海难容,一身无主;若复有渭桥之败,冀城之失,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超顿首谢曰:“公言极善,但超无路可行。”恢曰:“公既听吾言,帐下何故伏刀斧手?”超大惭,尽叱退。恢曰:“刘皇叔礼贤下士,吾知其必成,故舍刘璋而归之。公之尊人,昔年曾与皇叔约共讨贼,公何不背暗投明,以图上报父仇,下立功名乎?”马超大喜,即唤杨柏入,一剑斩之,将首极共恢一同上关来降玄德。玄德亲自接入,待以上宾之礼。超顿首谢曰:“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E# c- l8 E! |6 {/ [5 J% N
% e' U% q# T1 ?# { 马超,字孟起,出身将门名门,相貌英俊,武艺出众,英勇过人,有“锦马超”的美誉(第65回),难怪刘备初次与马孟起见面,就下定了将马儿收服的决心。不过马超尽管武功超群,敢打硬仗,但他也有一个硬伤,就是好勇斗狠,缺乏谋略,轻信武断,能攻不善守。做什么事情往往都是虎头蛇尾。这在三国里屡见不鲜:年方十八,随父马腾讨伐李傕,郭汜,阵斩李蒙,王方(第10回),但最后还是大败亏输而逃;反曹操,打得曹大丞相是割须弃袍,狼狈不堪。可在一封经过“抹书计”伪 造后的书信面前却败下阵来,仅以三十余骑仓皇亡命,把父亲苦心打下的地盘和基业丢得是一干二净;就算投降了刘备,最终还是郁郁不得志,没有受到重用不说,默默无闻而死,连怎么死的,什么时候死的也没有明确提及。张鲁大将杨柏曾曰:“马超妻子遭惨祸,皆超之贻害也”(第64回)以此打消主子准备招马孟起为女婿的念头。杨柏在小说里虽有汉中大将之名,但翻遍演义却乏善可陈,几乎没有什么描写。最后还被马超宰了,作为献给刘备的投降见面礼,说明也是一个小人物。不过他对马超的评价还是十分中肯的,一个连自己的妻儿都保护不了的人,不但是一个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而且很不可靠!造成马超如此不堪的情形,主要还是由于他没有脑子的缘故,老部下庞德对这位故主的评语是“有勇无谋”(第74回),可谓是一语中的。这不,葭萌关下,在新领导面前狂拍胸脯,打下包票,兴冲冲带兵而来,满以为成功唾手可得的马超立刻发现自己遇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地步。形势正如李恢分析的那样:向前,完成救援刘璋打退刘备的任务已是毫无可能;往后,退回去接受张鲁对自己夸下海口的处罚根本不愿意。的确,要说这时候的马儿是走投无路也不为过。此时,摆在锦马超面前的只有二条路:要么像他的旧部庞德一样,死战到底,以此向新主人表明自己的忠心。但显然小马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这么做;那么,他就只剩下了最后一条路,再换一个东家。李恢的到来,为他打开了通往另一条人生之路的大门。为了表示自己再次改换门庭的诚意,及让新东家对自己没有遵守“忠臣不事二主”这一社会普遍公德行为的放心,马超砍下了副手杨柏的头颅作为向刘备投诚的投名状,同时也间接地报了杨柏曾经坏了自己成为张鲁的东床快婿好事之仇。与其他人的投名状不同,马孟起的投名状有客观因素,进退无路,左右为难之下的不得已而为之。当然也有主观原因,如报复。马超的投名状算是三国里最无奈的投名状吧。 5 A/ w+ Y2 e6 ]' \" H# X8 X* s8 V9 a/ [, Z+ L0 z
六,魏延的投名状:第53回,关羽领兵攻打长沙,太守韩玄怀疑老将黄忠有二心,喝令刀斧手推下城门外斩之。众将欲告,玄曰:“但告免黄忠者,便是同情!”刚推到门外,恰欲举刀,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当日救下黄忠,教百姓同杀韩玄,袒臂一呼,相从者数百余人。黄忠拦当不住。魏延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云长大喜,遂入城。安抚已毕,请黄忠相见;忠托病不出。云长即使人去请玄德、孔明。却说玄德自云长来取长沙,与孔明随后催促人马接应。正行间,青旗倒卷,一鸦自北南飞,连叫三声而去。玄德曰:“此应何祸福?”孔明就马上袖占一课,曰:“长沙郡已得,又主得大将。午时后定见分晓。”少顷。见一小校飞报前来,说:“关将军已得长沙郡,降将黄忠、魏延。耑等主公到彼。”玄德大喜,遂入长沙。云长接入厅上,具言黄忠之事。玄德乃亲往黄忠家相请,忠方出降,求葬韩玄尸首于长沙之东。德待黄忠甚厚。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魏延喏喏连声而退。 3 n" x/ a8 S" Q! P% c 9 c- M& o5 h6 D" N) Z3 u/ ~4 ]6 n 0 A! Y; q4 c0 i2 Z; u& P 魏延,字文长,在三国里也是一个充满了争议的人物,虽然有勇有才,但其一生与反叛不断。和素有三姓家奴之称的吕布有得一拼。现在有许多人是魏延的拥护者和支持者,认为诸葛亮在一出祁山时不采纳魏文长的奇谋妙计是出于嫉妒;六出祁山失败后,设计杀掉魏延也是为了嫉妒。究竟有没有这个事情,这里不讨论,因为不是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从他杀韩玄,救黄忠,投刘备整个过程来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缴纳投名状的过程。尽管魏文长对他杀韩太守的解释是:韩玄残暴,非常的不仁道。但接下来还有非常关键的一句话----轻贤慢士。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就是对待有才能的人不礼貌。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位韩太守由于收留了走投无路的魏延,却没有见到其上赶着来拍自己的马屁,很是不满,认为小魏太傲慢了,太目中无人了,从而对待魏文长是非常的不礼貌,不肯提拔重用。“屈沉”二字,个人估计是,韩玄不仅在待遇上是委屈了魏延,更让他混迹于普通群众里,刻意降低和打压魏文长的身份地位,仅此而已。这使得魏延相当的愤怒,按俗语说,这叫“狗眼看人低”,是每一个自视甚高的人最不能容忍的。一有机会,非报复不可。终于,机会来了。刘备派关羽来攻打长沙,而韩太守轻率地下令处决没有任何通敌证据的老黄忠给了魏文长一个绝妙的反叛借口:“韩玄杀掉长沙的保障者黄忠,就是杀我们长沙人啊”,在这个不是长沙人的魏延的鼓动下,许多长沙老百姓也纷纷站出来协助他造反了。个中原因,与其说是被魏将军的言语感动了,还不如说是由于这个原因:却说长沙太守韩玄,平生性急,轻于杀戮,众皆恶之(第53回)。韩太守在平时是动不动就砍人脑袋,大家早就恨透他了!祸根其实早就埋下了,火山终有爆发的时刻,民众只不过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罢了。长沙百姓久已积压的怨恨就是那炸 药包,黄忠事件只不过是个导火索,而魏延就是那个点燃导火索的人。韩玄之死说到底,是他自食其果。魏文长献上韩太守的脑袋作投名状,既名正言顺地报复了怠慢自己的韩主子,出了长久闷在胸中的一口恶气;又向刘主子表示了自己的忠心和干练。可谓是一举两得。只是诸葛亮却出乎意料地给了满心以为自己交纳的投名状一定会得到新领导夸奖的魏延当头一棒:“拖下去砍了!”孔明此语让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马上诸葛军师为他的惊人之举给出了正大光明的解释:“吃人家的饭却杀了给你吃饭的人,这是不忠诚的;住在别人的家里却把别人的家送掉,这是不讲道义。非杀不可。”诸葛亮的态度很明确,原则问题上犯了错误的人不可留!刘备也明白过来了,魏文长究竟犯了啥严重的错误。不过刘玄德终究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他很清楚,如果杀了魏延,会给自己这个弱小的集团在政治上带来难以弥补和估量的灾难:“要是杀了这个人,恐怕以后不会再有人来投降我们了。算了,看我的面子饶了他吧”刘大耳替魏文长求情的话,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刘备集团不但在人才资源的拥有量上是极度的匮乏,而且在招募人才方面也是明显的力不从心。不得已寄希望于其他政治集团内部的反叛者。这也是刘皇叔因自身实力尚处于孱弱而被迫采取的无奈的妥协。同是优秀政治家的诸葛孔明也清楚这个利害关系,于是就坡下驴,在给予了魏延一番义正词严地口头警告后,放了魏文长,算给自己也给领导一个台阶下。从此,魏将军总算是在刘备集团里安下身来了。魏延的投名状可称得上是三国里最有惊无险的投名状。* x* Y: }% _8 T% {. m
4 q* P. T0 c: n3 M+ j) g
七,庞德的投名状:第74回,却说曹操欲使于禁赴樊城救援,问众将谁敢作先锋。一人应声愿往。操视之,乃庞德也。操大喜曰:“关某威震华夏,未逢对手;今遇令明,真劲敌也。”遂加于禁为征南将军,加宠德为征西都先锋,大起七军,前往樊城。这七军,皆北方强壮之士。两员领军将校:一名董衡,一名董超;当日引各头目参拜于禁。董衡曰:“今将军提七枝重兵,去解樊城之厄,期在必胜,乃用庞德为先锋,岂不误事?”禁惊问其故。衡曰:“庞德原系马超手下副将,不得已而降魏;今其故主在蜀,职居‘五虎上将’;况其亲兄庞柔亦在西川为官,今使他为先锋,是泼油救火也。将军何不启知魏王,别换一人去?” 禁闻此语,遂连夜入府启知曹操。操省悟,即唤庞德至阶下,令纳下先锋印。德大惊曰:“某正欲与大王出力,何故不肯见用?”操曰:“孤本无猜疑;但今马超现在西川,汝兄庞柔亦在西川,俱佐刘备。孤纵不疑,奈众口何?”庞德闻之,免冠顿首,流血满面而告曰:“某自汉中投降大王,每感厚恩,虽肝脑涂地,不能补报;大王何疑于德也?德昔在故乡时,与兄同居,嫂甚不贤,德乘醉杀之;兄恨德入骨髓,誓不相见,恩已断矣。故主马超,有勇无谋,兵败地亡,孤身入川,今与德各事其主,旧义已绝。德感大王恩遇,安敢萌异志?惟大王察之。”操乃扶起庞德,抚慰曰:“孤素知卿忠义,前言特以安众人之心耳。卿可努力建功。卿不负孤,孤亦必不负卿也。”德拜谢回家,令匠人造一木榇。次日,请诸友赴席,列榇于堂。众亲友见之,皆惊问曰:“将军出师,何用此不祥之物?”德举杯谓亲友曰:“吾受魏王厚恩,誓以死报。今去樊城与关某决战,我若不能杀彼,必为彼所杀;即不为彼所杀,我亦当自杀。故先备此榇,以示无空回之理。”众皆嗟叹。德唤其妻李氏与其子庞会出,谓其妻曰:“吾今为先锋,义当效死疆场。我若死,汝好生看养吾儿;吾儿有异相,长大必当与吾报仇也。”妻子痛哭送别,德令扶榇而行。临行,谓部将曰:“吾今去与关某死战,我若被关某所杀,汝等即取吾尸置此榇中;我若杀了关某,吾亦即取其首,置此榇内,回献魏王。”部将五百人皆曰:“将军如此忠勇,某等敢不竭力相助!”于是引军前进。有人将此言报知曹操。操喜曰:“庞德忠勇如此,孤何忧焉!”) V ?( e, X h9 k) G, h
$ v) ]3 D# b) N6 Y5 Q,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