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Z; j3 s' k! r. E. M' J: W8 e; n4 g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这是文章第三节的开头语,蜀汉国大丞相诸葛亮就是一个非常重视这方面事项的人,第87回,孔明南征蛮王孟获,就任用熟悉南方地理环境的吕凯为行军教授,兼向导官。吕凯又为诸葛亮献上《平蛮指掌图》,供诸葛丞相征蛮一用。凭此图,孔明取得了一擒孟获的胜利。在第88回,孔明又是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克服毒水,三擒孟获;第89回,在孟节的帮助下,克服了瘴气,四大毒泉,五擒孟获;第90回,孔明在土人的引路下,利用险峻的地形,于盘蛇谷火烧藤甲军,七擒孟获。最后使得蛮王孟获心服口服,投降了蜀军,从此安定了蜀国的大后方,为全力北伐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向导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诸葛亮在“七擒孟获”一役中,多次在向导的帮助下,利用已被己方熟悉的当地地形,采取诡诈多变的灵活战术,七次用不同的方法擒获了孟大王,迫使对方无条件的认输。其中有时候采取分散用兵,有时集中兵力攻打一处;蜀军在他的指挥下,真正做到了“其疾如风,其缓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如知阴,动如雷震。”而在对魏国的北伐中,我们看到的诸葛亮更多的是采用分遣兵众,掳掠敌方的乡邑,分兵扼守要地,扩展自己的领土这一策略,“掠乡分众,廓地分利”。然后权衡利害关系,相机行动。“悬权而动”。争夺制胜条件的原则,就是要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这样的将帅才能取得胜利,“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诸葛亮确实做到了。 0 s: k$ h( I% l# i7 r0 n. s 4 H! J S" }- I# R 8 l' k. h9 S ?/ F( ?- O5 |# i 军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保证把指挥官的命令迅速有效地传达到每一个士兵的耳朵里。尤其在战斗正在进行时,如何确保各级指战员能精确地接收到上级的指示,并正确地执行他的命令,在冷兵器时代,的确是一桩相当头疼的大事。如果这支军队人数在上万或十万,甚至数十万的情况下,要做到让这么多人在战斗正酣时,一接到统帅指令,能有条不紊的做到或撤退,或进攻,或分散,或迂回,或重新布阵,或集合迎敌,难度极大。不过好在这个难题很快被聪明的古人给轻松地解决了。文章的第四节里说道:《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语言指挥不到的地方用锣鼓的打击声来指挥部队;动作指挥不到的地方,依靠各种颜色旗帜的晃动来指挥军队。说明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相当熟练的用锣鼓,旗帜来作为指挥官指挥队伍的替代品了,而且已经拥有了一套相当完善的指挥系统和装备了。利用这些设备,指挥自己的队伍,并借以激励鼓舞士兵们的勇气和斗志。根据孙子在文中的介绍,我们得知古人们甚至已知道按照时间的不同,区别使用传令工具。如在夜间利用火光,锣鼓来传达指挥命令部队,在白天利用旌旗来部署调动军队。三国中有许多地方都涉及到这一方面的事情,甚至连交换战俘都用到这一方法。第71回,夏侯渊活捉蜀将陈式,黄忠捉得魏将夏侯尚。大家相约在定军山脚下交换战俘。次日,双方军队到山谷开阔处,布好阵势。一声鼓响,交换俘虏开始。夏侯尚,陈式各自朝本阵奔去。老辣将黄汉升可没那么好的脾气,在己方被俘人员脱离了对方的射程之外后,利用自己“百步穿杨”的绝技,一箭将夏侯尚射成重伤。夏侯渊大怒,亲自出马径取黄忠。二人大战二十余合,曹营内忽然鸣金收兵。渊慌拨马而回,被忠乘势杀了一阵。渊回阵问押阵官:“为何鸣金?”答曰:“某见山凹中有蜀兵旗幡数处,恐是伏兵,故急招将军回。”渊信其说,随坚守不出。这就是金鼓传递消息的一个例子。当然,在三国中,还有由于个人有私心的缘故,利用这方法,传递假消息,使得别人功败垂成的事。第74回,魏将庞德射伤关公,正欲追击,忽然本营锣声大震。德恐后军有失,急勒马回。原来是主将于禁心生妒嫉,恐他成了大功,灭己威风,故鸣金收兵。却骗庞德曰:“魏王有戒:关公智勇双全。他虽中箭,只恐有诈,故鸣金收兵。”庞德不知于禁之意,只懊悔不已。从这二个小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军队中是如何传递军情和指令的。/ L+ `7 m7 D% A7 F* F
' M' [3 r7 r+ N, J8 r 最后,孙子归纳总结了八条“用兵之法”:“高陵勿向”,敌人占领山地就不要去进攻。如曹操在延津败文丑,黄忠在定军山斩夏侯渊都是先抢占高地,然后趁敌军松懈,突然冲下,大获全胜的战例。不过任何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得灵活运用。如马谡的街亭之败,虽然他占居了高山,按他的说法:“兵法有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但没想到魏军采取了切断蜀军水源的妙招,使蜀军不战自乱,彻底的失去了意志和战斗力,也是一个反面例子;“背丘勿逆”,敌人背靠高地就不要正面去迎击。第71回,法正谓黄忠曰:“定军山西巍然有一座高山,四下皆是险道。此山上足可下视定军山之虚实,将军若取得此山,定军山只在掌中也。”黄忠立刻带兵赶走了山上的魏军,让法正在山顶上观望指挥,自己带兵守在半山腰。而夏侯渊从正面率军屡次攻打没有得手,不由得倦怠起来了,锐气尽堕,部下多下马休息。法正见之,以红旗招展。黄忠一马当先,冲下山来,突入魏阵,将夏侯渊劈为两段。取得了定军山战役的大捷。夏侯渊死就死在忘记了“背丘勿逆”这一用兵之法;“佯北勿从”,敌人假装败退就不要跟踪追击,魏将王双在追击蜀军时被蜀将魏延斩杀,就是犯了这一兵家大忌;“锐卒勿攻”,敌人精锐就不要去攻击。第25回,袁绍的谋士田丰就曾向主子建议,曹军比我们精锐,我们应该采取固守之势,静观其变。但被袁绍下了大狱。而袁本初主动进攻的结果是,迎来了白马,延津二仗的大败,和大将颜良,文丑的阵亡;“饵兵勿食”,对敌人的诱兵不要加以理睬。第84回,蜀先主刘备令部将吴班带领老弱残兵万余人,到吴军关前挑战。自引精骑八千伏于谷中。蜀兵在关前挑战,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裸体,或睡或坐。吴将皆怒,争请出战。陆逊笑曰:“此彼诱敌之计也。三日后必见其诈。”吴诸将皆晒笑而退。过三日后,陆逊会诸将于关上观望,见吴班兵已退。未几,见蜀兵皆全装惯束,从谷中拥先主而过。吴兵见了,尽皆胆裂。逊曰:“吾之不听诸公击班者,正为此也。”诸将方才叹服;“归师勿遏”,对退回本国途中的敌军不要拦截。第18回,曹操与刘表,张绣联军作战。忽接到荀彧告急文书,言袁绍欲兴兵犯许都,即日回兵。刘表,张绣欲追击,贾诩言“不可。”二人不听,结果被操后军打败。回去后,贾诩却说:“今可整兵再往追之。如其不胜,可斩吾首。”刘表不信未去,张绣整军再追,果然获胜。刘表惊讶不已,询问其故。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车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贾诩不愧三国一流谋士之名,既熟知兵法,又能灵活运用;“围师必阙”,包围敌人一定要虚留缺口。第77回,吴将吕蒙把关公包围在麦城。权问蒙擒羽之策。蒙笑曰:“关公虽有冲天之翼,飞不出吾罗网矣!吾料关某兵少,必不从大路而逃。麦城正北有险峻小路,必从此路而去。可令朱然引精兵五千,伏于麦城之北二十里。彼军至,不可与敌,只可随后掩杀。彼军定无战心,必奔临沮。却令潘璋引精兵五百,伏于临沮山僻小路,关某可擒矣。今遣将士各门攻打,只空北门,待其出走。”权从之,果擒关羽父子斩之;“穷寇勿迫”,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第110回,姜维领兵至洮水,魏雍州刺史王经率军七万来迎。姜维吩咐张翼,夏侯霸如此如此。二人领计而去。姜维自引大军背洮水列阵。王经大驱士马,一齐杀来。维引兵望洮水而走。将次近水,大呼将士曰:“事急矣,诸将何不努力?”众将一齐奋力杀回,魏兵大败。张翼,夏侯霸又抄在魏兵之后,把魏兵围在垓心。魏兵大乱,自相践踏,死者大半,逼入洮水者无数,斩首万余,垒尸数里。王经引败兵百骑奋力杀出,径往狄道城而走,奔入城中,闭门保守。5 @6 Q1 c9 Z# B3 [. G
g. {6 Y( m$ [" @0 F
+ j) N3 y3 p8 C" u( w$ q/ ^! z 孙子十分重视对有利作战地位的争取,在本篇中再三强调要作好对军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要求指挥者坚持和运用各项军争原则,以确保对战争主动权的掌握。孙子并从辩证思维的高度,论证了“军争”的有利面和不利面,以期军队的统帅们能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精髓。从书中看来,三国里的那些优秀军事家们,对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我国优秀军事文化传统中的精华还是吃得非常透的!, s7 O/ z7 `. b9 }4 H' j+ L2 m
4 G0 P6 R* F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