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3 y w' J% E9 i0 \, d% B7 Q2 q0 M7 V/ f7 R# ~. u H
3,孙权,三国中吴帝国的开国领袖,也是曹操非常欣赏的一个对手.在第61回,曹操在见到孙权军队严整的军容后,不由得惊呼曰:"生子当如孙仲谋!"不过孙大耳虽然颇有王者气概和才能,但绝对不是一个好将军.他也曾亲自带兵打过几仗,胜少败多,尤其在第67回,逍遥津一仗,自己险些被送命不算,更被曹操大将张辽以少胜多,打得是大败亏输.此战对孙权方面造成的后果,书中第67回中曰:"这一仗杀得江南是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连小儿也不敢夜啼了.第68回,在濡须,更是损兵折将,连丧陈武,董袭二员大将,自己也被困一时,靠着周泰三进三出,舍命保救,方才脱离险境.其实早在第53回,他在合肥,与张辽的作战中就吃了大亏,损失了大将太史慈和偏将宋谦,全军为之夺气,后听张昭建议,不得不撤军而回.反过来,孙碧眼放手任用的几名统帅,都打赢了大仗.如周瑜赢赤壁;吕蒙取荆州;陆逊胜彝陵.显而易见,孙权只能是个优秀的皇帝,而不是像他哥哥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将领.实在是对打仗,孙权是个门外汉.# O9 u2 q9 C) u% O1 W
1 c4 E0 N3 R& J- I U3 B- j% d0 T. D4 ~; L0 J- e' w7 \
4,诸葛亮,蜀汉国的大丞相,也是蜀国军队前期的统帅.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是在他的直接指挥和领导下.其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七捉七放蛮王孟获,使其彻底心服口服,成为了三国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六出祁山"更是打得对手司马懿不得不关上大门,高怪免战牌,避而不战.诸葛孔明的战绩尽管辉煌,但他吃的败仗也不少.就拿"七擒孟获"来说吧,第90回,在三江城被蛮兵的十连发的弩箭射退;在银坑洞,被祝融夫人连擒张嶷,马忠二将;被木鹿大王的兽兵打败过;在桃花渡口,被乌戈国王兀突骨的藤甲兵打败过.而在"六出祁山"中,一败街亭(第95回),二败陈仓郝昭(第97回),三败北原渭桥,损兵万余人,折副将吴班.最后在五丈原面对老冤家司马懿只守不战的消耗战术,无计可施,急火攻心,忧愤而死,北伐不竟,成了诸葛大丞相永远无法实现的遗憾.所以,诸葛亮虽说是智计过人,但绝非是常胜将军. : |7 S7 V0 z5 B$ y" r0 S8 g8 }) |# L9 c5 d. f% C# k6 |6 c
& A5 [" q. k3 k5 H; C3 l8 i+ \
5,孙策,外号"小霸王".东吴大业的开创者,吴大帝孙权的大哥,打遍江南无敌手.败刘繇,胜王郎,降华歆,破严白虎.尽得江东之地,威名震天下.曹操曾惊呼曰:"狮儿难与争锋也!"(第29回);袁术亦感叹曰:"使术有子如此,虽死无恨!”(第15回)。可见孙伯符之风采。尤其在第15回,喝死繇将樊能,挟死于糜,令世人为之惊叹;其与太史慈的决斗,堪称是三国中最为精彩和诙谐的一场英雄之间的决战。二人从马上打到马下,双方从手握兵器到赤手空拳,可谓是酣畅淋漓。不打不相识,二位勇将最后义结金兰,成为了三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佳话。从表面上看,小霸王孙策没有打过败仗,应该够得上常胜将军的标准。其实不然,孙策打了他人生旅程中最后一场仗,也是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败仗。第29回,孙策在丹徒西山的打猎中,被为主复仇的吴郡太守许贡的三个门客杀成重伤,不久因伤重而死。匪夷所思,如此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个虎将,竟死于三个非正规军人的普通人之手。书中也说他与三人酣斗良久,险些丧命。最后靠部将程普带人赶来相救,才免于当场被刺死的尴尬。这也是三国中最说不过去的一个地方,堂堂的小霸王,空着双手都能和其他将军对打的那对令人生畏的铁拳,却硬是挡不住三个复仇勇士的满腔怒火。也许孙伯符的这场唯一一次的败仗的原因,正如曹操的智囊郭嘉所预言的:“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郭嘉在三国里的预言常常是十分的精准,孙策之死的主要原因诚如所言。故孙策也不得被列为常胜将军。$ u6 `% p2 ^# C5 L w
$ \# J4 Q. o( ]/ o
/ F, |" o& y( z9 j7 d# e! B
6,关羽,三国中最大名鼎鼎的将军.其个人光荣历史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一通鼓斩蔡阳;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种种英雄事迹是彪炳史册,以至于曹军远远见之,就已闻风丧胆,不战先走了(第73回).连曹操大将徐晃也奉承之曰:"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知,不胜叹羡."(第67回).虽有敷衍之意,但也不失为实情.如不是日后大意失荆州,走麦城,落得个父子皆被吴人斩首的可悲下场.关公的人生可谓是非常的完美.其实关云长的败仗不止是荆州一败,在第74回,就中了魏猛将庞德的冷箭,败回军营,一连十余日不敢出来应战,这可是即荆州之役后,关羽最灰头土脸的一场败仗;而早在第25回,关公就因轻易出战,被曹军诱出下邳,包围在土山上,乃与曹操约法三章而降.这就是他最早的一场败仗.但被作者巧妙掩饰,成了关公大义的标志.因此,关羽离常胜将军还差得远了./ d* z% A8 m4 G7 G% U( ?- Y
9 K/ Z; ` D5 F* J" G$ R
0 t& Y: Z' O! @7 M
7,张飞,三国中最莽撞的将军,一杆丈八长矛名闻天下。长坂桥头,持矛而立,威风凛凛,一声怒喝,吓退曹军千军万马,操将夏侯杰竟被吓死。可见其勇。连关羽都盛赞他这位三弟曰:“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耳”(第25回)。曹操闻听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故在长坂桥,曹军会被单人独骑的张飞给喝退。那燕人张翼德在三国中的表现也着实不简单,第63回,在巴郡“义释严颜”,感动得严老将军甘为张飞的马前卒,自愿前去说降了沿途关隘四十五处,使得猛张飞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轻松进入蜀地,比孔明还要提前到达预定地点,与刘大哥胜利会师。连诸葛亮都为之称赞;第70回,猛张飞更是智取瓦口隘,大败操名将张郃。为刘备集团成功夺取汉中要地立下了头功。不过张飞虽然有如此骄人的战绩,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嗜酒成性,凌虐部下。为此也带来了恶果。第14回,因酒后毒打曹豹,失了徐州;第81回,酒后责打部将范疆,张达,被二人所害。输得是彻彻底底。张飞,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常胜将军。 ! u% \, [, [; ^2 M+ x! ]6 ] 9 m; A; v; y/ Q3 r) m5 P6 H( l4 v. V0 l7 ~! l. T$ M8 A3 U9 m
8,赵云,三国中素有“常胜将军”的美名。第41回,在长坂坡单枪匹马,连斩操军名将五十余员,勇救小主人刘阿斗,并全身而退,刘备亦为之感激涕零,掷阿斗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第71回,勇救老黄忠及副将张著回营,立于寨前,大开寨门。操与诸将疑有伏兵,皆不敢动。赵云把枪一招,营中万箭齐发,操军大败。云与黄忠,张著等随后追赶,操兵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河边,落水死者,不计其数。刘备赞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第95回,蜀军一出祁山失利后,赵云不但全军而返,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器,亦无遗失。还阵斩魏先锋苏颙,吓退魏军追兵。孔明赞曰:“真将军也!”似乎不负其名。只是大家细看一下,赵云其实也打过败仗。第7回,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的界桥。绍闻前军得胜,与田丰引着帐下持戟军士数百人,弓箭手数十,乘马出观。呵呵大笑曰:“公孙瓒无能之辈!”正说之间,忽见赵云冲到面前。弓箭手急待射时,云连刺数人,众军皆走。后面瓒军团团围裹上来。田丰慌对绍曰:“主公且于空墙中躲避。”绍以兜鍪扑地,大呼曰:“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众军士齐心死战,赵云冲突不入,绍兵大队掩至,颜良亦引军来到,两路并杀。赵云保公孙瓒杀透重围,回到界桥。绍驱兵大进,复赶过桥,落水死者,不计其数。长坂坡中那么英勇无敌的常山赵子龙,一个在曹操千军万马中如入无人之境,斩数十上将的人,竟然对袁绍区区数百普通士兵奈何不得。这不是太滑稽可笑了吗?而且他身边还有其他士兵跟随。最后竟大败而逃。虽然书中非常委婉地说是保护主人而撤,但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赵云败了;第93回,在天水败于姜维之手。我们由此得知,赵云也并非是什么常胜将军。 ! i* Z& H9 d: P( ~0 R* n) A+ _. F1 f8 _6 w' s2 ^8 v6 d0 \
- _: q e; ~& L1 f: t8 V. G0 P 9,马超。尽管有“锦马超”之称,亦曾在渭河边杀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但马儿委实不是一位良将!第59回,先中曹操的“抹书计”,和同盟军韩遂大叔反目为仇,被曹阿瞒杀得大败,仅剩三十余骑而逃;后在第64回,被无名之辈杨阜杀败,连老婆孩子都被人家宰了。最后只剩下五七骑跟随,逃到汉中,依附张鲁,暂时安身。连张鲁大将杨柏亦谏主子勿招马超为婿:“马超妻子遭惨祸,皆超之贻害也。主公岂可以女与之?”所以,马超与常胜将军四字是八字还没一撇。) O; J" n6 T7 \/ f
$ X3 n2 s) W0 Q ~6 e \
# w, s0 P4 @& N, @, y% Y
10,黄忠,三国中最有名的老将,其个人绝技“百步穿杨”之术,在三国里是罕有对手。黄汉升最辉煌的胜利,是在定军山力斩曹操大将夏侯渊,那可是曹操军中真正意义上的大将,这功劳连关羽都无法与之相比。为刘备集团最终夺取汉中这块战略要地立下了决定性的不世之功。故刘备称汉中王时,封他为后将军,五虎上将之末。确实是名副其实。黄忠除了定军山一役,还取得过天荡山大捷。不过老黄忠随后在第71回,因偷袭操军不成,在汉水被打败,若非赵云相救,性命危矣;第83回,中吴军埋伏,伤重不治而亡。因此,黄忠远算不上是常胜将军。! ~* B- o0 \2 U8 o% }2 a8 x
- H4 W8 Z2 z$ o, _2 J/ z$ G; Q3 J" b; C# f% j# R
11,周瑜,能文能武,歌舞俱佳。赤壁大战中最大的大赢家。看书中,素有三国中最奸诈人之称的曹操,竟然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可见周公瑾之聪慧过人。其治军本领亦相当高明。第44回,赤壁大战前,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副之,统军抵抗曹操。程普无论资历和威望,当时都在周郎之上,今瑜居其上,心中不乐。乃托病不出,令长子程咨自代。程咨见周瑜调兵,动止有法。转告其父。普大惊曰:“吾素欺周郎懦弱,不足为将。仅能如此,真将才也,我如何不服?”遂亲诣行营请罪。瑜亦逊谢。不过周瑜虽然获得了赤壁大胜,但在接下来的战役中,却遭遇了不少挫折。第51回,被曹仁二次在南郡杀败。第二次更是中了对方的暗箭,差点送命。以后又被诸葛亮三气而死,而南郡等地还是落入刘备囊中。周郎因此成为三国中最大的一个笑柄。周瑜也与常胜将军相去甚远矣。. C. H! a6 i: U; \+ u# m
+ U7 ?: s9 M( n/ @& F! [) E/ n
# \8 p1 A! C' |; S) O9 i0 d: Y
12,吕蒙,一个从普通士兵成长起来的将军。其个人最经典的战例是“白衣渡江,夜袭荆州”。该役也把吕子明送上了个人荣誉的巅峰。不过吕蒙虽然获得了“取荆州,擒关羽”,还有攻克皖城的出色军功,但他也打过败仗。尤其在逍遥津一仗,作为先锋大将,吴军中最主要的出谋划策者,竟然不知道预防,被操将张辽奇兵打得江东军队后防大乱,溃不成军。主子孙权也差点一命呜呼,最后整支部队全线崩溃,吕蒙也不得不夺路死命而逃,才得生还;第68回,孙权军队又在濡须大败,吕蒙也只能做到教军士射箭,救周泰,徐盛二将下船而已。看来,吕蒙虽是三国名将,但要说是常胜将军还不够格。 1 a5 J6 ^* v9 Z8 Y( [' P3 @* R: O% z) L$ S2 ? `
# T- Y' |2 z% W3 N" b
13,陆逊,吴蜀彝陵大战中笑到最后,笑得最美的一个。江东因此战的完胜,不仅使得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吴国也从此自为一朝,划江而治了。由于陆伯言的特殊功劳,第98回,孙权在武昌称帝,封其为上将军,统帅吴军在荆襄的全部兵马。不过小陆虽然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但也打过败仗。第102回,吴主孙权终于答应蜀国的请求,令陆逊,诸葛瑾出江夏,沔口取襄阳;孙韶,张承出广陵取淮阳;自率兵居巢门,取魏新城。魏主曹睿闻之,亦起三路迎之。第103回,魏将张球,满宠趁夜袭湖口,杀败吴军,烧毁战船,粮草器具无数。诸葛瑾败回沔口。陆逊得知,上表奏孙权,欲撤新城之围,以兵断魏军归路,再率众攻其前,使彼首尾不敌,一鼓破之不其。表文被魏军伏路兵获得,谋遂泄。不得不撤军回国。诸葛瑾是陆逊副将,吴国三路大军,又是以他这一路最先且唯一溃败。要说陆逊在这里没打败仗,恐怕是说不过去的。故陆逊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常胜将军。& Z [& m3 A4 ~( V1 k0 Z
* f. \# ?+ K5 b n6 q7 c
7 n u5 R/ X1 n% Z( {6 ] 14,张辽,曹操手下第一名将,最出名的逍遥津一战,使得他是天下闻名。其曾将计就计,设伏射杀东吴大将太史慈。令江东是又恨又怕。但张文远也不是常胜将军,他以前是吕布的手下,与曹操作战数次,皆胜少败多,最后降曹,始获重用,并在对吴作战中一举成名。不过张辽虽屡胜孙权,却屡败于曹操,因此绝非常胜将军。 * N, P" ]6 w5 H# a% S4 k0 O b , b4 m# Q" O& T1 i/ t7 e$ Z' @9 E7 N H1 R Y5 }0 |
15,徐晃,曹操手下第二名将,曾在襄阳城下击败过不可一世的关羽,使得曹操集团转危为安,其功不可没。第76回,曹操亲至四冢寨,周围阅视,顾谓众将曰:“荆州兵围堑鹿角数重,徐公明深入其中,竟获全攻。孤用兵三十余年,未敢长驱径入敌围。公明真胆识兼优者也。”见晃军皆按队伍而行,并无差乱。操大喜曰:“徐将军真有周亚夫之风矣!”遂封徐晃为平南将军。徐公明不仅能战胜当时令人望而生畏,刚取得“水淹七军”大捷的关羽,并能获得用兵三十多年的老手,自己顶头上司的曹操的首肯和敬佩,其将才可知也。不过徐公明也打过败仗。第58回,协助曹洪守潼关,却被马超设计袭取。曹操责之曰:“洪年幼躁暴,你须晓事!”经解释事发时自己不在现场才作罢;第72回,拒绝王平的建议,渡汉水攻击刘备的军队,被打得大败,连王平都投降刘玄德了,自己弃营逃走。& v, n* C- Q- }, ^9 P
5 a5 G0 _% F6 G/ S1 ~: r0 M : G8 t c) E5 \# R. q3 P' ? 《水浒》中有一个好汉叫“百胜将韩滔”,不过徒有虚名,只是地煞星中一员,征方腊时一战即死,算不得英雄好汉,更谈不上是常胜将军。尽管世人都希望能有常胜将军的出现,但仅从三国来看,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常胜将军,所谓的常胜将军,只是吃的败仗少一点,败得没别人那么惨罢了。 % }* i- b# n( z, C2 p9 S# Y . ]4 K- w2 D; r# i 5 V4 C( s*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