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I4 ^; U' U, B M2 H
香港导演程小东曾执导过一部影片,名叫《冒险王》,主演是李连杰,关之琳,金城武,杨采妮等一批明星。该片于1996年3月在香港上演。只是尽管片名很噱头,演员也都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大明星,但内容却是平平,老套的寻宝+美人爱情+打斗,没有新意,华而不实。故这部影片上映后反响一般,资深影评人对它的评价也不高,观众也只记得其中的几个大明星们,对于电影的具体情节鲜有深刻的记忆。说起“冒险”这个词,人们其实并不陌生,它的意思是不顾危险而进行的活动,中国俗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这个意思。在军事上对其尤为重视,所谓“兵行险着”,不冒险就不会获得成功。兵法有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也是对“冒险”一词的肯定和解释。古今中外的战争军事史上,不乏惯于敢于冒险的人和因冒险获得成功的战例,这样的例子和个人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是俯拾可得。如曹操的夜袭乌巢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案例。要说曹阿瞒这个人打仗爱冒险,这话不假,但大家要知道,曹公敢于冒险的根本原因,是他在冒险之前往往预先留下了后手,作为预防万一。准备工作充足,才最后下定决心去冒险的。他之所以赢得偷袭乌巢的胜利,就是如此。第30回,操自选马步军士五千,准备往乌巢劫粮。张辽曰:“袁绍屯粮之所,安得无备?丞相未可轻往,恐许攸有诈。”操曰:“不然,许攸此来,天败袁绍。今吾军粮不给,难以久持;若不用许攸之计,是坐而待困也。彼若有诈,安肯留我寨中?且吾亦欲劫寨久矣。今劫粮之举,计在必行,君请勿疑。”辽曰:“亦须防袁绍乘虚来袭。”操笑曰:“吾已筹之熟矣。”便教荀攸、贾诩、曹洪同许攸守大寨,夏侯惇、夏侯渊领一军伏于左,曹仁、孙典领一军伏于右,以备不虞。教张辽、许褚在前,徐晃、于禁在后,操自引诸将居中:共五千人马,打着袁军旗号,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黄昏时分,望乌巢进发。袁绍在得知了乌巢被袭后,采纳了谋士郭图的“围魏救赵”之计,企图乘曹军中无主之时,以大兵反击夺取曹孟德的大营,一举扭转袁军在战场上的劣势,抢回战场主动权,从而反败为胜。但在曹操提前做好了周密防备,严阵以待的情况下,袁军碰得是头破血流,无功而返。最终曹公赢得了官渡大战胜利,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了日后曹魏政权建立的基础和他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对于曹操善于做好自身防卫工作的本领,诸葛亮也曾予以积极肯定的表示:“操贼多谋,他平生惯断人粮道,今如何不以重兵提备?”(第45回)由此可见,要想通过冒险获得成功,首先要做到小心谨慎,计出万全才行。任何人在军事上如果单靠一味的冒险是很难永远保持成功的。不过同样在三国里,却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至始至终酷爱冒险行动,到死都没有改变这个特性。这个人就是蜀汉国末期的军队统帅----姜维。如果要想了解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冒险人物,就让我们翻开《三国演义》去全面的了解这个人吧。7 {- H/ _9 b8 ? ]' {% Q) S0 R
) q! |) [% u* _( T4 k4 n1 f1 q9 h ' j" | s5 t, g5 _$ K1 p" N8 d: ] 姜维在三国里是这样出场的,第92回,诸葛亮连克安定,南安二郡,擒获魏军大都督夏侯楙。接着依葫芦画瓢,仍旧采用攻占上述二郡的老办法,利用夏侯楙被俘,二郡丢失的消息还未传播开来。先派人假冒夏侯楙和安定郡的使者,来到天水郡,催促太守马遵火速派兵救援夏侯楙。然后一方面派遣伏兵埋伏在半路上准备伏击前往南安解救夏侯楙的天水魏军,另一方面又派大将赵云领兵待天水魏军倾巢离开后,突袭防御力量空虚的天水城,切断天水魏军归路,如先前夺取安定郡的那样,一战可得。起初,事情的发展正如诸葛亮事先计划好的一样,天水郡太守马遵害怕因耽误救援夏侯驸马而获罪,于是亲自带兵准备赶往南安,解救夏侯楙。马遵正欲起兵,忽一人自外而入曰:“太守中诸葛亮之计矣!”众视之,乃天水冀人也,姓姜名维,字伯约。父名冏,昔日曾为天水郡功曹,因羌人乱,没于王事。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本郡军事。当日姜维谓马遵曰:“近闻诸葛亮杀败夏侯楙,困于南安,水泄不通,安得有人自重围之中而出?又且裴绪乃无名下将,从不曾见;况安定报马,又无公文,以此察之,此人乃蜀将诈称魏将。赚得太守出城,料城中无备,必然暗伏一军于左近,乘虚而取天水也,”马遵大悟曰:“非伯约之言,则误中奸计矣!”维笑曰:“太守放心。某有一计,可擒诸葛亮,解南安之危。”随即姜维献计于马遵曰:“诸葛亮必伏兵于郡后,赚我兵出城,乘虚袭我。某愿请精兵三千,伏于要路。太守随后发兵出城,不可远去,止行三十里便回;但看火起为号,前后夹攻,可获大胜。如诸葛亮自来,必为某所擒矣。”遵用其计,付精兵与姜维去讫,然后自与梁虔引兵出城等候;只留梁绪、尹赏守城。原来孔明果遣赵云引一军埋伏于山僻之中,只待天水人马离城,便乘虚袭之。当日细作回报赵云,说天水太守马遵,起兵出城,只留文官守城。赵云大喜,又令人报与张翼、高翔,教于要路截杀马遵。此二处兵亦是孔明预先埋伏。却说赵云引五千兵,径投天水郡城下,高叫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汝知中计,早献城池,免遭诛戮!”城上梁绪大笑曰:“汝中吾姜伯约之计,尚然不知耶?”云恰待攻城,忽然喊声大震,四面火光冲天。当先一员少年将军,挺枪跃马而言曰:“汝见天水姜伯约乎!”云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时,两路军夹攻来,乃是马遵、梁虔引军杀回。赵云首尾不能相顾,冲开条路,引败兵奔走,姜维赶来。亏得张翼、高翔两路军杀出,接应回去。 ( e6 X0 X, Y4 x. p9 H2 ^: x0 e: m: ` C n9 f4 p3 ~+ t K
9 t: D9 `8 i' _2 l3 q) p. L1 S% ] 与其他三国名将不同, 姜维出山的第一仗是大获成功,可谓先声夺人。在这里,姜伯约的表现十分的出彩,料敌如神,有勇有谋。在采取迎敌的方针和策略上,他是将计就计,从容不迫,应对合理,攻守兼备,表现出了一个优秀将领应有的素质。在这里我们没看到姜维有任何冒险的举动,似乎把“冒险王”的帽子戴在他的头上有些不妥。那么,就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吧。第93回,赵云归见孔明,说中了敌人之计。孔明惊问曰:“此是何人,识吾玄机?”有南安人告曰:“此人姓姜,名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之英杰也。”赵云又夸奖姜维枪法,与他人大不同。孔明曰:“吾今欲取天水,不想有此人。”遂起大军前来。却说姜维回见马遵曰:“赵云败去,孔明必然自来。彼料我军必在城中。今可将本部军马,分为四枝:某引一军伏于城东,如彼兵到则截之。太守与梁虔、尹赏各引一军城外埋伏。梁绪率百姓在城上守御。”分拨已定。 却说孔明因虑姜维,自为前部,望天水郡进发。将到城边,孔明传令曰:“凡攻城池,以初到之日,激励三军,鼓噪直上。若迟延日久,锐气尽隳,急难破矣。”于是大军径到城下。因见城上旗帜整齐,未敢轻攻。候至半夜,忽然四下火光冲天,喊声震地,正不知何处兵来。只见城上亦鼓噪呐喊相应,蜀兵乱窜。孔明急上马,有关兴;张苞二将保护,杀出重围。回头看时,正东上军马,一带火光,势若长蛇。孔明令关兴探视,回报曰:“此姜维兵也。”孔明叹曰:“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收兵归寨。 9 O" V; J1 c- }$ l 0 \8 g8 U: B( M5 P0 h: r' P 2 G5 u* O( u4 v4 R* M 和第一次一样,姜维的第二仗也打赢了,而且比第一次胜得更加的漂亮。这一仗,连对手诸葛亮都不得不佩服他是个“真将才也”。既然打得这么的好,那还有什么不对的吗?当然有!那就是赢得冒险,胜得侥幸。姜伯约的第二场胜仗之所以会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有二个方面,客观上,诸葛亮和蜀军全体上下麻痹大意,轻敌无备是姜维获胜的基础;主观上,姜伯约对敌情的正确判断,是赢得此次胜利的另一个关键。姜维的第一次胜仗后,蜀军统帅诸葛亮虽然粗步了解了对手是怎样一个人,但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仅以“不想有此人”作为对自己失败理由的解释。而蜀军因为刚刚取得了连克安定,南安二郡的大胜,虽然遭遇了第一次失败,不过由于损失有限,没有伤筋动骨,所以无论是主帅诸葛孔明和蜀军官兵在整体上尽管刚遇到挫折,但对目前战场上仅剩下的这一个敌人还是掉以轻心的。受此固定思维的影响,面对姜维在城墙上使的“树上开花”之计的欺骗下,诸葛亮掉入了姜维预先布置好的圈套,打了他本人“一出祁山”以来亲自遭遇的第一个大败仗。正因为对手是无备,姜伯约是有备,所以他才能打赢了这第二次战役。要是诸葛亮在事先能提高警惕,和张辽一样未雨绸缪,做好充足的御敌准备,姜维就不会取胜,说不定反遭败绩也未可知。因此,姜伯约虽说打了一个按照兵法上所说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漂亮胜仗,但可以看出,此战的胜利还是具有一定的冒险性。二次胜仗让姜维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也让诸葛亮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了他的军事才能,从而萌生了把姜伯约这个人才尽快地收纳到自己阵营里的想法。没有丝毫的犹豫,诸葛大丞相立刻就行动了起来。+ Y& f& E p* i" Y4 ~" x# Q
5 j& N, e" |2 ?7 H* _. z; O
+ |: _/ Z* s! j. `7 }2 y8 w 魏国的对手没有因为姜维的屯田避祸行为而放过了他和蜀国。魏国权臣司马昭派遣钟会为主帅,邓艾为副将,分三路大军前来灭蜀。其中邓艾,诸葛绪两路军队负责拖住姜维的军队,使其无法增援蜀地;钟会率主力部队直取汉中。很快,钟会的军队攻下了汉中,打开了护卫川蜀的北方篱笆。远在沓中的姜维得知后,紧急出动,赶往救援。在实施了“声东击西”之计后,姜维摆脱了魏军的前堵后追,赶在钟会的前面进入了剑阁,牢牢地卡住了魏军前进的咽喉之路,一时间让魏军是一筹莫展。可见,卻正教给姜维屯兵沓中的计策只能保护姜大将军自己,对于国家是弊大于利。要不是姜伯约个人的努力,魏军早就攻下了剑阁,提前灭亡了蜀国,结束了战争。最后,在第118回,魏将邓艾冒险偷 渡阴平小道,出其不意地出现的蜀国腹地之上。经过浴血奋战,终于迫使蜀后主投降,并派人向姜维和他的部下传达了放下武器,向邓艾投降的命令。且说太仆蒋显到剑阁,入见姜维,传后主敕命,言归降之事。维大惊失语。帐下众将听知,一齐怨恨,咬牙怒目,须发倒竖,拔刀砍石大呼曰:“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号哭之声,闻数十里。维见人心思汉,乃以善言抚之曰:“众将勿忧。吾有一计,可复汉室。”众皆求问。姜维与诸将附耳低言,说了计策。即于剑阁关遍竖降旗,先令人报入钟会寨中,说姜维引张翼、廖化、董厥等来降。会大喜,令人迎接维入帐。会曰:“伯约来何迟也?”维正色流涕曰:“国家全军在吾,今日至此,犹为速也。”会甚奇之,下座相拜。待为上宾。维说会曰:“闻将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司马氏之盛,皆将军之力,维故甘心俯首。如邓士载,当与决一死战,安肯降之乎?”会遂折箭为誓,与维结为兄弟,情爱甚密,仍令照旧领兵。维暗喜,遂令蒋显回成都去了。 , y0 c3 C) G- n" o1 o9 ^5 Q3 d1 b1 k$ U
8 E! N0 k8 A2 s J( j! w1 {- ? 面对亡国的败局,姜维不但仍旧表现得十分的从容镇定,而且显得胸有成竹,一副力挽狂澜的样子。果然,不愿接受失败的姜伯约再度捡起了冒险的法宝,试图仍以拿手的诈降计打入魏军内部,实施分化离间,为复国寻找机会。他首先忍气吞声,违背主子和邓艾的命令,改降钟会,以此来挑拨魏军二大主将的不合。这个目的很轻松地就达到了。接下来,姜维又找到了离间邓钟二人的机会。钟会既受封,即请姜维计议曰:“邓艾功在吾之上,又封太尉之职;今司马公疑艾有反志,故令卫瓘为监军,诏吾制之。伯约有何高见?”维曰:“愚闻邓艾出身微贱,幼为农家养犊,今侥幸自陰平斜径,攀木悬崖,成此大功;非出良谋,实赖国家洪福耳。若非将军与维相拒于剑阁,艾安能成此功耶?今欲封蜀主为扶风王,乃大结蜀人之心,其反情不言可见矣。晋公疑之是也。”会深喜其言。维又曰:“请退左右,维有一事密告。”会令左右尽退。维袖中取一图与会,曰:“昔日武侯出草庐时,以此图献先帝,且曰:益州之地,沃野千里,民殷国富,可为霸业。先帝因此遂创成都。今邓艾至此,安得不狂?”会大喜,指问山川形势。维一一言之。会又问曰:“当以何策除艾?”维曰:“乘晋公疑忌之际,当急上表,言艾反状;晋公必令将军讨之。一举而可擒矣。”会依言,即遣人赍表进赴洛阳,言邓艾专权恣肆,结好蜀人,早晚必反矣。于是朝中文武皆惊。会又今人于中途截了邓艾表文,按艾笔法,改写傲慢之辞,以实己之语。 3 Y' o5 b7 u' x! K ) Y) s8 w" e/ T' g! e% H- m* [+ w, D& _5 O4 @( E, U9 y: v/ M
姜维先利用钟会对邓艾的嫉妒之心,挑拨二人的关系,肆意扩大钟会对邓艾的仇恨,这个目的也非常容易地达到了然后,姜伯约又利用钟会的野心,进一步获取了对方对自己的信任,并把他当作是除掉邓艾最有力的帮手和心腹。很快,在第119回里,魏国的灭蜀第一功臣邓艾被捉了起来,押进囚车,送往洛阳。见到自己的仇人按照姜伯约出的计策成为了阶下囚,钟会对姜维愈发信任了。会入成都,尽得邓艾军马,威声大震。乃谓姜维曰:“吾今日方趁平生之愿矣!”维曰:“昔韩信不听蒯通之说,而有未央宫之祸;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死:斯二子者,其功名岂不赫然哉,徒以利害未明,而见机之不早也。今公大勋已就,威震其主,何不泛舟绝迹,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子游乎?”会笑曰:“君言差矣。吾年未四旬,方思进取,岂能便效此退闲之事?”维曰:“若不退闲,当早图良策。此则明公智力所能,无烦老夫之言矣。”会抚掌大笑曰:“伯约知吾心也。”二人自此每日商议大事。维密与后主书曰:“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 z4 i m2 e Q6 [- @; I, z/ I# _& l6 v: \
' q) b J8 U: m% z8 C . E% O. c8 }' S5 x 自己复国道路上的二大敌人,已经除掉了一个,姜维对成功的信心更加足了。他不仅在明面上开始加速鼓动钟会背 叛魏国的主子,自立门户,做个刘备第二;暗中还与老领导联络,让他安心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却说钟会正与姜维谋反,忽报司马昭有书到。会接书。书中言:“吾恐司徒收艾不下,自屯兵于长安;相见在近,以此先报。”会大惊曰:“吾兵多艾数倍,若但要我擒艾,晋公知吾独能办之。今日自引兵来,是疑我也!”遂与姜维计议。维曰:“君疑臣则臣必死,岂不见邓艾乎?”会曰:“吾意决矣!事成则得天下,不成则退西蜀,亦不失作刘备也。”维曰:“近闻郭太后新亡,可诈称太后有遗诏,教讨司马昭,以正弑君之罪。据明公之才,中原可席卷而定。”会曰:“伯约当作先锋。成事之后,同享富贵。”维曰:“愿效犬马微劳,但恐诸将不服耳。”会曰:“来日元宵佳节,于故宫大张灯火,请诸将饮宴。如不从者尽杀之。”维暗喜。次日,会、维二人请诸将饮宴。数巡后,会执杯大哭。诸将惊问其故,会曰:“郭太后临崩有遗诏在此,为司马昭南阙弑君,大逆无道,早晚将篡魏,命吾讨之。汝等各自佥名,共成此事。”众皆大惊,面面相觑。会拔剑出鞘曰:“违令者斩!”众皆恐惧,只得相从。画字已毕,会乃困诸将于宫中,严兵禁守。维曰:“我见诸将不服,请坑之。”会曰:“吾已令宫中掘一坑,置大棒数千;如不从者,打死坑之。”- Y: k/ K* ^- [- a( W
6 _3 a7 m1 U" W & k. N" I3 H) e1 ?& C, k6 m; k5 h 从头到尾,姜维都在拿钟会当枪使。为了把这支枪更加牢固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姜伯约复国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步,剪去钟会的羽翼爪牙,让其成为自己捏在手里的傀儡,就立刻摆上了议事日程了。姜维仍旧是利用钟会急于当蜀地之主的野心和对司马昭的步步紧逼的恐惧,终于促成钟会彻底地与司马昭决裂,并下了杀掉所有不听话魏将的决心。一旦众高级魏将被除掉,姜维的复国大计算是成功了。失去了高级军官领导的魏军只能听命于他们唯一的领导人钟会,而钟士季又因为高级部下的失去,又不得不依仗姜维和他的手下,再加上原有的蜀军,最终钟会被架空,成为任姜大将军摆布的玩偶,这时,蜀国的复国大业也终于可以完成了,这就是姜维不惜向灭国仇敌强颜欢笑,忍辱负重以期完成的复国大计。计划只差最后一步就要大功告成了,但就在这最后的关键时刻出了岔子。魏军的高级将领们尽管已经束手,但没有坐以待毙;魏军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们,也并没有安分守己,老老实实地呆在军营里听总司令钟会的话。时有心腹将丘建在侧。建乃护军胡烈部下旧人也,时胡烈亦被监在宫。建乃密将钟会所言,报知胡烈。烈大惊,泣告曰:“吾儿胡渊领兵在外,安知会怀此心耶?汝可念何日之情,透一消息,虽死无恨。”建曰:“恩主勿忧,容某图之。”遂出告会曰:“主公软监诸将在内,水食不便,可令一人往来传递。”会素听丘建之言,遂令丘建监临。会分付曰:“吾以重事托汝,休得泄漏。”建曰:“主公放心,某自有紧严之法。”建暗令胡烈亲信人入内,烈以密书付其人。其人持书火速至胡渊营内,细言其事,呈上密书。渊大惊,遂遍示诸营知之。众将大怒,急来渊营商议曰:“我等虽死,岂肯从反臣耶?”渊曰:“正月十八日中,可骤入内,如此行之。”监军卫瓘深喜胡渊之谋,即整顿了人马,令丘建传与胡烈。烈报知诸将。却说钟会请姜维问曰:“吾夜梦大蛇数千条咬吾,主何吉凶?”维曰:“梦龙蛇者,皆吉庆之兆也。”会喜,信其言,乃谓维曰:“器伏已备,放诸将出问之,若何?”维曰:“此辈皆有不服之心,久必为害,不如乘早戮之。”会从之,即命姜维领武士往杀众魏将。维领命,方欲行动,忽然一阵心疼,昏倒在地;左右扶起,半晌方苏。忽报宫外人声沸腾。会方令人探时,喊声大震,四面八方,无限兵到。维曰:“此必是诸将作恶,可先斩之。”忽报兵已入内。会令闭上殿门,使军士上殿屋以瓦击之,互相杀死数十人。宫外四面火起,外兵砍开殿门杀入。会自掣剑立杀数人,却被乱箭射倒。众将枭其首。维拔剑上殿,往来冲突,不幸心疼转加。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时年五十九岁。宫中死者数百人。卫瓘曰:“众军各归营所,以待王命。”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其胆大如鸡卵。众将又尽取姜维家属杀之。 $ H, j( J- |. Q4 y' W5 j+ Z : u, f `- K: ]( V3 S+ m' X2 h) w7 |: u4 k1 C- S
从没有被姜维重视的 魏军下层将士们在最后一刻集体造了他们统帅的反了,他们在监军卫瓘的带领下,杀进了蜀皇宫,宰了他们以往畏之如虎的司令员。姜维也没有落得好下场。由于他在其中起的反作用,差一点杀光了魏将。使得魏军人人对姜伯约是痛恨无比,他的死也是最惨的,死后不仅被开膛破肚,家属也被魏军杀了个精光。姜维的复国行动最终失败,还是在于他个人的冒险主义在作怪!姜伯约是将才不假,但他却不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只看到通过自己个人的努力,是有完成复国大计的可能性。姜维以为,只要简单地把魏军主帅钟会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可以翻盘了。实在是太天真了。复国是一项政治行动,与军事行动有本质的区别。姜维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但决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只看到了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不利因素。而老谋深算的司马昭早就看到了:“朝臣皆言蜀未可伐,是其心怯。若使强战,必败之道也。今钟会独建伐蜀之策,是其心不怯。心不怯,则破蜀必矣。蜀既破,则蜀人心胆已裂。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会即有异志,蜀人安能助之乎?至若魏人得胜思归,必不从会而反,更不足虑耳!...”(第116回)司马昭对于灭蜀前后的军事及政治形势的预判,是极其的精准。所以,姜维的复国之举,说到底不过是一次没有结果的,徒劳无功的垂死挣扎,和钟会的反 叛一样,最终归于失败。只是姜维从来就没有意识到,也不相信他会失败。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姜伯约正如他的胆一样,大胆无畏,富有冒险精神,总是坚信以他的智慧和才干,就算是冒险也是值得去尝试的,何况在他的冒险生涯里,获得成功的概率还是挺大的。 z2 x8 |( P. p# h4 S$ `8 G, j* a% J $ P) _ x! u5 C+ T. T; Z) f% m( B3 }, c& G7 T
诸葛亮在获得姜维的投诚后,曾欣喜地将之比喻为:“今得伯约,得一凤也”(第93回)。孔明自号“卧龙”,把姜维比作“凤凰”,说明了对姜伯约高度的器重和赏识。在军事上,诸葛孔明以谨慎稳重著称,思虑周详缜密,凡事必以计出万全为准则,虽然有“空城计”的冒险之举,但也是不到万不得已决不用之的手段。但姜维正与他的性格截然相反,非冒险不用,十足的姜大胆。这一方面由于姜伯约对自己才能的信心,另一方面,可能也由于其个性天生酷爱冒险有关。最终,冒险王姜维没能力挽狂澜,重整河山,却付出了自己和全家人的生命。令后人每当读到此处,便唏嘘不已。姜维留给我们的教训是,人是需要有冒险精神的,但更需要的是在小心谨慎保护下的冒险。 0 w; y" s: ~ T" ]2 M B6 Y6 ~ & L# M+ n( |+ p6 c2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