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A( C- J- w2 w9 n* h 换个角度想,如果关羽投降曹操后,死于白马之战,那史书会怎么评价呢? : U% ~, G$ d7 S3 m3 I- z4 h! g( n8 l* w
要是历史如此发展的话,关羽恐怕连个正经列传都不会有,顶多在某些不起眼的角落点缀个名字、衬托其他人的丰功伟绩罢了。4 y; w4 f$ |6 i g; F ~% a
& @$ ]" X# T/ L- a, v& `& x z
于禁得有时间证明自己啊,可惜他没有了。投降遂成一生污点。于禁是个刻薄寡恩的人,不会为了士兵的性命考虑的。. r6 V9 c. g; e. f
% \; B8 O+ C. m# D# j$ n
! m, b5 J! K" @4 M) @ “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说白了就是做事只讲原则不讲情理,铁面无情。 2 i D, J8 s6 z& ]9 h" D) S& B) p 3 H4 L$ ]! w6 ^4 a 这样的人我们在当今社会上也见得很多,这种人做事一般非常严谨、苛刻,吹毛求疵,为人特别刻薄,只讲制度规矩,不通人情,对下属是非常严厉的,出了问题绝不护犊子。& p7 o; T. v$ h7 [
7 M) m' f3 J9 q- q
这种人往往表面上严谨厚重,其实做事功利性特别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做他们的下属是很苦逼的,但是做他们的上司是很舒服的。这样的人怎么肯为士兵的生死考虑这么多呢? , ]2 R& I5 X1 ]( ?- G% J% `4 q $ @' v, \5 F' p% X 再次,这么大规模的大战,刘曹孙三方都在紧密关注战局,如果是于禁真的是被迫投降,曹操怎么可能会一点都不知道呢。4 Z" y, U# ]! w8 v- I! P4 j
0 v3 W- |, @' y7 M& D8 d0 l4 L: ]
7 H2 {( I( f" f7 ]& [
看看曹操的评价和曹丕的做法,就知道于禁投降就是贪生怕死而已。/ s8 ^2 q& L+ K3 g# Y: P. N
: h/ D- \6 g \: H
“吾知禁三十年,何以临危处难,反不及庞德也!”仔细体会曹操说出这句话的失望和不解,如果于禁投降真有一丝的无奈或被迫的话,曹操绝对不会这么说的。 * t2 N+ P/ A: y! g: {0 D8 p( w ! G) i4 ]. ] |* {3 M1 J; [ 曹操这个人,绝非刻薄寡恩之人,胸襟似海。他恼怒于禁投降,主要有三点。 & ~5 v( \7 E- J' {4 Z9 X6 F9 X% O9 k5 d# A' b9 z+ V
第一,如曹操自己所说,于禁跟了他三十几年了。张辽跟吕布、关羽跟刘备,都没那么久。. e3 O% z/ K4 _6 |) P5 a! S. ?
K' U. V; \4 E5 q3 v; P/ ~
三十多年的时间,是什么概念?古时候人们的寿命短,三十多年,几乎就是大半生。( x! P4 S) k& | u
4 J! {9 W3 i, e& ]7 S# |% Y: ~ A/ c7 v& k( T/ g
第二,于禁被擒时是左将军,假节钺。2 J; e" I% W& Z9 E; o; N
' ?' q8 d: s% R* A) }, w3 F6 K* l1 u1 G
假节钺,地位有多高?“假节钺”代表皇帝的出行,凡持节的使臣,代表着皇帝亲临。武将“假节钺”,他在战时状态就不必请示汇报,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将士。 . E4 B# K+ {; \- a; W/ j7 P ( T* e* W7 z, d }' {; ] 当时曹操属下,除了夏侯惇,差不多就于禁地位最高了。张辽跟关羽投降时,都没有假节钺。/ L+ ^0 x) w5 u& ]7 F* W) L
0 [/ h6 I% q/ P' M+ N# |- m
第三,史书记载,于禁的性格特点是:“最号毅重”,非常的刚毅稳重,非常的严格。$ v- L2 V1 O, U: P
0 a9 o4 j; M8 j; D1 C! o
宛城之战时,夏侯惇所部大肆劫掠,于禁当场就杀。就是这么个刚毅正经、一丝不苟、勇猛霸气的人,碰到了自己的一生之敌,关二哥,然后投降了。: u$ ^" M' H" l& x J" u
: p$ F( P# i1 z$ F3 k/ p6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