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7 g2 x: k# i% g" S" q/ S6 D投降者最忌讳的就是受到世人的唾骂。罗贯中深谙此理,所以便要刻意寻找一些投降的理由,比如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些借口,这些话可以对吕布、徐晃这么说,对姜维则不可。姜维作为诸葛亮去世后的接班人,在一定意义上不是一般的武将,而是作品后期的主角之一,所以他的投降也要上升一个高度,故而我们看到姜维的两次投降,“大义”二字贯穿始终,义之所存,心之所存。; {; m, F6 M" B$ l' i' s
$ x$ a5 |: H* d, [7 O0 Z
8 x2 s. q9 f; [5 e! L Q“天水关收姜维”以姜伯约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并进一步巧妙的设下埋伏,反而使孔明中计为开头。这里依旧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甚至不惜让丞相“屈尊”中了次计,以突出姜维的才华。《收姜维》的戏曲里唱道:“居相位数十年屡把贤访,到如今才遇着个国士无双。有山人重定计排兵点将,要收那姜伯约降顺汉王。”接着设下一个基调,说明收姜维的意义,并不是一般的招降纳叛,而是为复兴汉室找到接班人。接着又写诸葛亮设下计策,引诱姜维上钩。其中姜维的母亲又是重要的一环,自古忠孝为立身之本,强调姜维对母亲的孝,也暗示了他对国一定会忠。最后,诸葛亮对姜维晓以大义,书中写道:“孔明慌忙下车而迎,执维手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维大喜拜谢。”这里层层渲染,步步升华,最终消除了读者的心理障碍。姜维的第一次投降不是为了金银财宝,而是为了大义,回到书中也就是为了复兴汉室。! n( `% F ]0 r- |8 m3 b$ m- @3 d
1 p1 j3 ?. o6 q; {1 T! J1 s4 K, }6 y9 Q
而姜维的第二次投降,则是后主投降以后,书中写道:“维大惊失语。帐下众将听知,一齐怨恨,咬牙怒目,须发倒竖,拔刀砍石大呼曰:“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号哭之声,闻数十里。维见人心思汉,乃以善言抚之曰:“众将勿忧。吾有一计,可复汉室。””先写明姜维实质上还是忠于汉室的,投降钟会是假,是他的计策。接着姜维利用魏国各武将之间的矛盾和钟会个人的野心,巧施离间计,以图光复蜀汉,却不幸失败“维拔剑上殿,往来冲突,不幸心疼转加。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这里完成对姜维最后的升华,舍生取义,杀生成仁,为复兴汉室尽忠而死。 ) y# G2 p5 V) v# q) A3 n' I) S 1 ~" ]( K$ N4 w; G7 ~- K! Q, ~/ W) h1 ~8 G% U0 X' W
可以说,在形式上,姜维是投降了两次,但是在心理上,姜维一直坚守着心中的大义,从没有背叛。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与吕布等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从而也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3 A: H7 q& M0 ~4 F: Y* ^ & X3 G# ?! u" _1 g ' O4 y6 Y+ K8 d v* l7 d三、出现降将的背后 : `7 K) n9 V5 K/ O 4 k/ G! K- L" d; W6 k; b4 { + ]& l& a m7 Q9 `6 a降将向敌人屈服,背叛自己原有集团,是一种丧失骨气的表现。以此衡量,他们谈不上是“大丈夫”,甚至会遭人鄙视。然而,罗贯中却大书特书降将,其中不乏褒贬之意。那么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4 u: T; Y4 g+ u * N! C" V3 y( g/ ?- R, g" e# E3 ?) d$ w. H% N7 f
1、各势力集团需要人才- P8 w6 a4 s5 ~5 V. s$ f0 p0 d
/ r4 }8 f+ R/ B . j+ r- I+ I0 M' U, r! X1 [战乱年代什么最重要?人才!各势力为了生存发展,不遗余力地网罗人才。军阀混战的成败,直接取决于人才: 武将武艺高强,就可以取对手首级如探囊取物,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文臣韬略过人,便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故而,惟有人才才是图王称霸、安邦定国的关键。掌握着的人才并不是永久性人才,人才会在不同集团之间流动,而人才流动的媒介是战争。战争的结果,会产生战胜者与战败者,战败者出于某种考虑可能会归顺于战胜一方,成为降将。因此,不管从哪个渠道来的文臣武将,也不管他曾经属于哪个阵营,只要能为己所用,他们都一概网罗。因此招降纳叛,扩张实力,是各国都明确的战略思维和治国之策。正像曹操诗中所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心归心。”他们对那些被战败的敌将和俘获的谋士,一般先要求其投降,并不轻易杀戮,哪怕其以前做过什么不利于自己的事。 6 u1 ~+ t, E4 i9 I* a+ O- `* n- L. z( l+ h) @6 B
3 f9 W+ y5 e( s/ v曹操深知刘备乃世之枭雄,但为了招揽天下英雄,也不肯加以谋害。刘备为吕布所逼而投靠曹操时,荀彧和程昱劝曹操除之。曹操却认为:“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郭嘉则说得更透彻:“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穷困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天下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 s* X- u9 f+ R. N7 D3 F6 Z* e. z
- j0 {* @. l& J1 H) o& q' H
孙策与太史慈打得难解难分,战袍都被扯得粉碎,差点杀个你死我活。即便如此,当太史慈被活捉后,孙策依然亲自出迎,“自释其缚,将自己锦袍衣之,请入寨中”。如此厚待,太史慈感恩而降。孙策不仅不计前嫌,而且对降将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太史慈初降便对孙策说:“刘君新破,士卒离心。某欲自往收拾余众,以助明公。不知能相信否?”众将都认为太史慈“此去必不来矣”,孙策却慨然允诺。果然,在约定的时间,太史慈引一千多人到寨,大家才深服孙策知人。 ! K D8 \: k+ @! M% m( l , r' [2 t: ^# ^( B& O4 o- t3 V# h7 r: w: r% S
黄盖诈降,阚泽去曹营献诈降书。曹操将降书看了十余次,感觉有诈。但阚泽一番辩驳,曹操又觉得在理。这时收到了己方前去东吴诈降者蔡和、蔡中的密报,曹操对黄盖、阚泽的假投降终于深信不疑,最终也因此遭到惨败。各势力的主公有时虽有较高的警惕性,但为了笼络人心、网罗人才,往往对投降者抱有欢迎和宽容的态度,故而难免在人才这个利益的驱动下,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受骗上当。$ J6 |; t" c* |
5 z3 T, t6 Z; v' [' p% A% x) m' M) q4 `" i
2、当时价值观的认可2 O. }. F0 [# r$ s7 Y, t) Y) O
( @' E0 R1 h3 x5 _% ?
# q5 w7 l6 Z3 G) B# e; _
《三国演义》在赞扬“忠臣不事二主”的同时,对弃暗投明者也给予了肯定,公正的评价了降将。给予了投降者较大的转圜余地,更营造了对投降者在思想意识上的宽容。在书中,择主观与忠君观达到了辩证统一。 3 m: }) u' h6 Z" F2 t. s A1 c0 t# W. D. L9 @- x3 J7 j
! r3 z5 B* d; _
但是择主也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择主观只适用于乱世中诸侯的层次,对东汉皇帝一定要忠;二、旧主是否仁德贤明,假如旧主残暴不仁,或是愚昧暗弱,则赞扬人物的弃暗投明。 / a7 X% c/ ], v& v$ j$ ~, n " `3 W6 k1 Y! g; `( F4 U; P8 |( j
比如陈宫、沮授、审配、傅佥、于诠、张任等人,一个个慷慨悲壮,视死如归,令人敬佩。 3 p0 q8 A. k" O n$ e; i 5 n* z! u8 ~; G4 B6 H- h% N& s 7 Q4 b5 g" U4 T3 k' w7 N5 d" V而谯周却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他本是益州大儒,刘备攻刘璋时,他用所谓天象、童谣来印证天道,力劝刘璋投降刘备。邓艾兵临城下时,有的大臣劝后主投奔吴国,谯周说不行。并且他还提出了一套投降理论:“臣料魏能吞吴,吴不能吞魏。若称臣于吴,是一辱也;若吴被魏所吞,陛下再称臣于魏,是两番之辱矣。不如不投吴而降魏。魏必裂土以封陛下,则上能自守宗庙,下可保安黎民。”这是无耻的投降论调,还是着眼现实的审时度势之见?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8 h- M- b1 O% z8 S 0 L9 A% O( c) x2 g3 V& z9 w+ `, F/ J# y* P: {6 E5 ]' q
3、降将自身建功立业的需要/ x) {- K/ G3 M7 {* O$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