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版主
- 积分
- 6220
|
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首先声明一下,本篇讨论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内容。当然会涉及三国历史,笔者也会注明和分开。故而读者朋友们既可畅谈演义,也可考证历史。
E6 {! N: n3 `, L( Y" \0 P7 x+ n' b, g) O% d- `4 t( b% q9 `
所谓历史、演义不分家——其实你就根本分不开。历史党、演义帝“本是同根生,何必分高低”?这应该才是“三国魅力”所在。# z+ V/ R# o& Q! V
+ T. P/ f0 t1 c$ Z* O( E- f p$ f一、正史中的长坂坡和麦城# @$ N: l; Q) s# o
《三国演义》中,赵云“封神长坂坡”之战,是基于《三国志》中的这句话创作而出的。原文是: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赵)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5 E* P& ?9 k2 j1 {0 I3 f& ^先谈这段史料,首先要明白的是,长坂坡之战中,曹操追击刘备的兵力是他的精锐“虎豹骑”。具体有多少人数?这个史料就不明,有人说是五千,最多超不过一万,大致如此。" j* H( k; e! V
那么曹操这虎豹骑到底有多恐怖?《三国志》等相关史料,有过零星记载,除了长坂坡之战外,还有曹操征乌丸时的白狼山一战,就是张辽斩杀乌丸单于蹋顿的那一战,也是这支虎豹骑的杰作!1 m! O& K: Q! P' X7 \
因而从这两战中,就能看出虎豹骑的特点,一是速度快。如追击刘备的长坂坡之战,虎豹骑是“一昼夜行三百里”并“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其二是装备精良。这不需要解释啥,都明白。: n* `7 g/ ^# a2 C
% k9 j+ {5 x. n- b# M- H3 q如今,有了对虎豹骑的认识,那么再看赵云,他又是抱着小阿斗,还要保护甘夫人,显然绝不会主动招惹虎豹骑。而是会避免战斗,甚至不排除化妆啥的。毕竟当时,有荆州百姓跟着刘备一起逃,场面必会混乱不堪。8 j, Q# A; R2 W" S6 q% E
虎豹骑的目标是刘备,再加上“速度快”这个特点,就决定了不会跟百姓纠缠啥。1 w# b- G1 E3 { t7 W
因而结论是,真实历史中,赵云之所以在长坂坡,能保护着阿斗和甘夫人安然逃脱,主要依靠的是他的机警,和临机反应能力。利用虎豹骑急于寻找和干掉刘备的这种心理,进行各种躲避。虽不排除会有拼杀,但规模绝不会大,时间也绝不会长。因为一旦吸引来了更多的虎豹骑,赵云再牛,在这种情况下,也无法逃脱!
: r3 [: O& v* H# m+ c/ k! B明白了历史上赵云在长坂坡的表现,那么再来看,关羽兵败被东吴围困时。5 g. n/ z/ d1 T. o9 ]( W, d# k
5 s. B3 {$ A; g4 ?: b必须要明白,孙权偷袭的目标很明确,就两个:拿回被刘备占据的荆州,并竭尽全力地杀掉关羽。也就是说,当吕蒙拿下荆州地盘后,关羽就成了唯一的终极目标了。吕蒙调动所有资源,都是奔着关羽而来。& e3 X8 ~& X* a! U
这就跟赵云在长坂坡时,就有了本质的不同了。所谓目标不同,过程岂能一样?9 z& |8 b/ R; O q, O7 Q
如赵云在长坂坡时,可以躲避,甚至化妆等,但关羽却不能。他是主帅,虽主力四散,却始终都有亲随等跟着。也就是关羽始终目标都很大,显得很明确。而且身边还有儿子关平(正史中,关平是关羽的亲生儿子),他岂能丢下儿子,自己化妆逃脱?这也不符合关羽的性格。
4 C& s) j; s6 T) ^; B9 i7 F5 h就算关羽化妆逃脱了,可谁掩护他?对比赵云的长坂坡,赵云完全可以化妆,然后一头扎入乱哄哄的老百姓堆里去。虎豹骑只顾着抓刘备,哪可能严密盘查。可关羽那时还有老百姓做掩护吗?麦城里倒是有,可被东吴围困得死死的。* H) D. d# b4 j/ E! ]9 a/ R
故而这时的关羽,只能“兵者诡道也”,我诈降。可问题他的对手吕蒙也是人精。更何况当年曹操对关羽那么好,他都说走就走,故而关羽最后这一招诈降,毫无疑问惨遭失败,最终被活捉并杀之。* q4 e" e7 e& h8 f
# Q* `2 y' }9 F8 D7 ?5 P
二、演义中的赵云和关羽
# M( S- E' z9 {% N, B# O3 f《三国演义》中,赵云之所以面对百万曹兵,能杀个“七进七出”,从《三国演义》中就能推测出来。
: c5 i7 Q7 O; u4 U其一:赵云堪称“混战王”。也就是说,场面越混乱,赵云就越牛逼。这点从赵云的第一战中就看出来了。袁绍和公孙瓒在界桥血拼,公孙瓒被袁绍手下大将麴义揍得撒丫子逃命。
' J2 |: J9 J2 L麴义引军直冲到后军,正撞着赵云,挺枪跃马,直取麴义。战不数合,一枪刺麴义于马下。赵云一骑马飞入绍军,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R- Z+ r0 x5 i* e9 Q8 n
这就是赵云在《三国演义》中的处子秀,在混战——情况异常混乱下,杀了大将麴义。再看赵云在长坂坡,是不是也一枪就杀掉了另一位名将高览?所以,混战中的赵云,堪称是王者。: U( l( q2 C7 r
对比关羽,《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单挑王,什么斩颜良,过五关斩六将,关黄对刀等等。也就是说,关羽最拿手的就是一对一单挑,环境简单下的对决。这也是为何关羽非要跟马超单挑,同时也是他为何总被射中的原因——没有赵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 b4 s6 S& n) R, u, n1 ?
i( ^# V+ V1 S而兵败荆州后,混战中的关羽,便再次暴露了这个弱点,明明拥有最牛的坐骑赤兔马,却被绊马索给绊倒了,于是被活捉。咱看下原文: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
# E- K* C+ F9 ^- B- H" @4 x! q也就是说,是两人不同特点决定的。关羽是单挑王,死于混战。赵云是混战王,故而他杀名将时,都是在双方混战情况下得手。而正面单挑时,显然赵云就成绩很一般。
% J0 |$ Y+ N3 t& W2 q5 q) k8 O其二:年岁原因。长坂坡时,赵云还是位帅小伙,很年轻,精力旺盛,体力充沛,所谓“拳怕少壮”。因此“七进七出” ,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8 p9 j. R( ~+ R$ R
再看关羽荆州兵败时,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且箭伤还没好利索。这种情况下,关羽就算再能打,其战力也折损了最少三分。所谓岁数不饶人,关羽也要符合这条规律,毕竟《三国演义》不是写神魔。
3 o- [" h/ D: n) n
' _4 h- Q0 d3 i; {6 p其三:人物待遇不同3 d6 ~0 X& F2 P0 F
长坂坡之战中,曹操一眼就“爱”上了赵云,于是连忙下令“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故而虽曹兵有百万,但一不能射箭,二不能下死手,战将也是如此。这就使得赵云,拥有了护身符一般。再加上赵云抢来了一把削铁如泥的神兵利器青釭剑,装备也牛! z. X5 _, I- |) L% J: G
关羽那时可就不同了,就是要关羽死!所以东吴啥手段都招呼上了,比如最恐怖的乱箭。而兵士也好,将领也罢,全无负担,铆足劲对着关羽就招呼,全是下死手。因而关羽岂能轻易逃脱。
- ?% i% E7 a; A f这三条原因综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三国演义》中,赵云虽被百万曹兵围困,却能杀个“七进七出”,关羽就算再“神”,也终究没法逃脱。
' Q+ A+ s8 d4 I. I; [. V
$ d& E; F& B$ Y, v0 ^; A三、总论分析
1 Y+ i& {" v: A$ D5 m, N总之,无论历史还是演义,关羽的地位始终都要高于赵云,这是没跑的。都说《三国演义》把关羽神化得太过分,但实则对赵云的“神化”也是不弱的。, O! R* i. j( w$ |2 R$ p: G. J
比如麴义,历史上他最终是被袁绍给杀了,跟赵云无关。高览自投降曹操后,就突然变得沉默的可怕,再没啥记载了,也跟赵云没关系。
, ^0 x- w# G# y+ x! ~那么为何《三国演义》要如此突出赵云?一则是为了给咱仁义刘皇叔,增加些分量,不然手下仅有关羽和张飞,有点寒酸。二则就是赵云的品德,堪称是所有三国武将中,最完美的。
( |4 ?. |5 U; q4 d. e比如《资治通鉴》中,曾记载了赵云的一件事。如下: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瓒,瓒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群何独迷而能反乎!”云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W( g; O2 k! a/ `
翻译过来就是,赵云带着一彪人马投奔公孙瓒而来。公孙瓒很奇怪就问:听说你们那地方的人,都是跟着袁绍跑,可你为何却独独反其道行之,却投奔我呢?' L0 D4 w6 M% f: V1 |$ {0 a
& ?! G* x- n1 s4 R" ^0 k2 _赵云说:“如今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才能拯救。而百姓遭受的苦难,就如被倒吊起来一样,完全是乾坤颠倒了。所以,我们冀州的百姓,只向往仁政。,我也不是因轻视袁绍,而亲附你公孙将军。”
9 m1 N! o* n, Z3 \一句话,让寄居在公孙瓒手下的刘备大感意外,从此没事就找赵云来谈心。最终赵云舍掉了公孙瓒,追随了刘备。
0 e. Y8 M& g( Q8 a! Z( f- [这就是赵云的可贵——无论历史上,还是演义中,他就不在乎谁牛谁弱,而在意谁仁德。谁仁德他就追随谁,故而这就使得赵云,跟其他三国名将有了本质区别。) h4 F G; K% N5 E$ V
因此《三国演义》中,赵云的长坂坡封神之战,从这个角度来言,何尝不是对赵云的一种讴歌和赞美呢。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应该才是《三国演义》中,赵云长坂坡之战的“精神内核”
7 }, v- ^8 o+ x, M
`' r3 ~- Y- K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