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版主
- 积分
- 6220
|
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逝。临死前,他没有立儿子为继承人,反而留下让位遗命,将徐州托付给了刘备。这样的行为,可以称得上是心胸宽广、大公无私。《三国演义》更是对此大加渲染,创造出了三让徐州的经典情节。
" [ n) M% W& Y" R, b9 D
" Z( q5 i9 R/ v" ~2 \/ ^- V S) ?: g) r8 j \6 G8 \7 s5 j
以前看电视时总感觉这事太假,除了细节经不起推敲以外,一个根本的疑点是,历史上所谓的禅让要么都是骗局,要么就是试探,哪里会有人真的会心甘情愿地放弃至高无上的权力呢?/ n/ x2 f3 T+ x, t- X( J
- G( R3 o$ F5 k 其实,针对这件事,早就有史学家提出了质疑,认为“让徐州”一事极有可能是个阴谋。
H- `/ y7 _2 I5 O( d/ O* ]! h
w, J; d8 D* B% ^' M% T: y8 W& a+ p a; ? O$ Q
一、异议提出
, v7 _, m9 h5 y* ?( d9 J 异议的提出者是史学家方诗铭先生。他在《论三国人物》一书中指出,陶谦病危之际的遗命——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乃是出自糜竺、陈登等人的伪造,他本人恐怕并没有将徐州托付给刘备的意图。: Z- K7 L* q, L6 C
: E r! x, R1 d. r6 ~+ c% O
他给的理由如下:
9 ?; E( U3 o+ L 其一,根据《三国志·陶谦传》的记载,陶谦对徐州名士非常疏远。典型的事件,便是排斥以忠直著称的徐州名士广陵太守赵昱。2 ~% u( O: p% Z% b1 j; \
* t& [6 I/ A2 Z" N4 E3 c0 {6 c) l
从中可以看出,陶谦作为外来人士,与本地士族势力斗争不断,双方彼此排斥。只是因为手里掌控着一支来自家乡丹阳的精兵,陶谦才能维持住在徐州的统治。
5 Y2 g0 }% ?5 [+ e: B
[/ w, a; E: s! Y6 X' O+ P; { 糜竺、陈登都是徐州本地豪族势力,陶谦虽然任用他们为官,但不会把他们真正视为自己的心腹。但蹊跷的是,传达陶谦让位遗命的却恰恰是糜竺这个徐州人,而非陶谦的亲信——丹阳势力的代表如中郎将许耽等人,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怀疑。# n% N \! _5 D# x f* @
. P+ y! ]) k* p6 i& }
其后,许耽等丹阳势力趁着刘备外出迎战袁术之时,勾连吕布,里应外合拿下了徐州,进而使得刘备成了丧家之犬,这样的行为又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怀疑,而这些人恐怕正是因为不满糜竺等人伪造遗命才投降的吕布。
2 e: X, L& ` `5 L. k K; E% _ O8 t
其二,刘备入主徐州以后,糜竺与他的关系非比寻常。当刘备取得益州后,糜竺的官职是安汉将军,其地位甚至在诸葛亮的军师将军之上。
+ j ]. M) Z- n( g( s* \% @. ?5 z% E5 q( c
然而,纵观历史,糜竺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劳。既无显著功劳却居这样的高位,按理是不可能的。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对于刘备担任徐州牧一职,他立有大功。这大功极有可便即是伪造陶谦遗命。4 U. e# Y) _* e# s, ^
2 p8 N) ~: U) `5 M9 z4 d) o
其三,曹操讨伐陶谦一共两次。第一次,陶谦是独自迎战,但遭遇惨败,不过曹操因为粮草不济而暂时退兵。第二次,刘备加入战局,但仍是惨败,当时的陶谦已经打算放弃徐州而跑回自己老家丹阳了。
+ C' F+ y# ?& D
6 r; ?/ d) P7 c 幸好此时曹操后方起火——陈留太守张邈联合吕布攻取了兖州,这迫使曹操不得不回家灭火。如果不是因为出现这一意外,徐州恐怕早已是曹操的囊中之物了。由此可知,刘备并非曹操对手。
: f" P7 W) }+ ~: N) k; G0 x$ S, y- k$ j; R; y; E. ]* r! m
既然如此,所谓的遗命——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不是很蹊跷吗?也就是说,陶谦将徐州托付给刘备的前提很难成立。
% B V9 M& i: q* B
+ P) [, Z$ x) J2 R2 `7 N9 D' N 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陶谦让徐州一事的确有很多疑点。那么,真的如同方诗铭先生所言,整个事件其实是个阴谋吗? v; U% C+ e' b8 `; G
' z0 {( H& u; J$ Y3 Y
; q" B: ^+ [- q( X$ F: o9 d
二、论点分析
. \: x! x% {" h$ L 我们先一一分析方先生的论点,然后再做结论。! Y( P3 p7 f, l
) ^' {# ]3 f6 ` 先说第一个论点。方诗铭根据《三国志·陶谦传》中赵昱事件的记载,推论出陶谦与徐州本土豪族之间的矛盾,进而推断出糜竺并非陶谦的亲信,最终由此得出结论——糜竺传递的遗命属于伪造。+ e% V3 |1 z9 H0 ?: f" t
9 A. d* \6 g, k 但这种论证其实有些薄弱。5 x+ Q9 _$ i! f: E8 l3 J( T
/ w% s( e! n3 Z' a: c
一则,被疏远的赵昱乃是被陶谦煞费苦心给逼出来的。陶谦最初征辟赵昱做别驾从事,他推辞不肯,后来又派人再次请他,仍不肯。直到最后用刑罚胁迫,他才勉强答应做了官。
2 C) e8 c$ A1 o
* x! k/ i3 \9 v9 l; U* S2 Z! T 赵昱被委任的官职是广陵太守,太守为两千石的高官,广陵更是徐州辖区内数一数二的膏腴之地,陶谦如此对待赵昱,怎么能说是有意疏远呢?
4 f+ }* T P6 g6 Y w
1 O" i5 L1 r# I4 k6 I4 r4 u 更进一步地,即便说赵昱是被陶谦所疏远,但我们怎么能由一个人地位的变迁而推断出陶谦势力和徐州本土豪族之间彼此对立呢?
* M( i+ r9 F1 |. o& W: k$ B
. E: u# g$ J1 K" R$ p' a 二则,糜竺的职务是别驾从事,这个职务是刺史或州牧的私人属官。而州牧的属官,最重要的就是别驾和治中。
5 t _. d i8 `
& q( T2 @$ r7 U# l4 u1 e7 W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去邀请刘备入蜀。不过,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切都是他手下别驾张松和法正的阴谋。) s5 ?( h/ N$ \6 ]+ v/ E# m
( u1 |: b: ^, Z( G. k8 K# q
法正到荆州后,向刘备献计取益州,他这样劝谏:张松是刘璋的股肱之臣,由他在内响应,取益州,易如反掌。由此可知,别驾地位相当重要。如果糜竺不是陶谦的亲信,陶谦怎么会让糜竺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呢?3 F4 o# T/ c. N4 p' w! i4 y
1 }8 Q" r M$ N/ Y( r L
所以,方诗铭的第一点推论并不成立。8 w6 k- G/ G2 r9 E" y. t
: c' u& |& Q) L; C% `3 ~1 a
再说第二点,即糜竺官职问题。8 [( {8 |/ c8 z8 X7 [/ N [
5 M2 L% O# \1 ~, f* q- s/ K 其实,对于刘备来说,无论是否有伪造遗命事件,糜竺都有很大功劳。首先,糜竺是最早投靠刘备的徐州豪强,对于他在徐州站稳脚跟,糜竺的支持至关重要。# j6 s, ?7 O$ O- Z
# O( |" ?" B2 e9 ?" t: g 随后,吕布趁刘备迎战袁术而袭占了徐州,使得刘备失去了大本营,进而陷入非常困窘的地步。
" J' a! C& T; }! Z. q7 j% i' m, K5 E g \8 T1 W
史书记载,失去下邳后,刘备屯军广陵,但不久便粮草不济,士兵相继离散。而此时,糜竺又挺身而出,不仅将妹妹嫁给刘备,而且还捐献财产、家奴,帮助刘备渡过了最危险的境地。
- N% I2 ^, y7 ~7 x3 m1 x6 N4 o4 z$ o$ ~) l* s9 u7 b
有着这样的交情,刘备日后给他一个安汉将军的高位,恐怕并不为过。更何况,这个安汉将军只是一个名誉上的高官罢了,糜竺并没有太多的实权。
/ A' K Z Z" \3 t( K- m% V
}% M0 H+ l A% j# C3 G 所以,第二个论点也并不充分。
/ `% N% W! z) N' Y" u( F% y4 { F# W9 j
最后说第三点。刘备迎战过曹操,但也战败,因而那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貌似很难成立。然而,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还原一下陶谦当时的境遇。
! J8 e, A5 j. F- x' W: ?# v: b! B
) u* y* ]+ s4 D( d: @) U" \
三、三种选择& \/ ^6 _1 u$ x$ |
病逝前,陶谦有三种选择,第一,把徐州交给自己的儿子;第二,把徐州交给临近的袁术,他是自己的盟友;第三,把徐州交给刘备。
4 ^0 t& M) [& j: T8 ~9 Q& D5 a
- y, u+ a0 _, a# | 哪一个最优呢?
) R- A0 z$ V5 B5 F4 N& B
6 z- H! R4 f5 d" F+ q4 L2 H! y 曹操两次进攻徐州,在曹军的攻势下,徐州军力全是不堪一击,这种情形让陶谦意识到,仅仅依靠内部的力量是无法保证徐州的安全的。自己抵抗不了曹操,自己的儿子恐怕同样如此。
0 s+ L6 E' {- S1 x- a* H: n& s5 p1 a
因此,在当下的境遇中,子承父业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7 t2 @7 E3 M; N/ a h7 p! n
) b2 N2 i" y& Y) P/ v% T 那么交给袁术呢——毕竟袁术名声远超刘备,而且双方还是联盟关系?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1 }+ Y) [# P+ I5 C# Y- S- G! C4 d5 Y6 | i2 P# B; S; w& v
一则,当曹操两次大规模进攻徐州时,袁术都没有发兵援助。这无疑使得陶谦对其大为失望,彼此的联盟关系也名存实亡。) u8 |. G4 N6 i W9 u A
) }- A/ V; ]9 u3 i& \+ @ 于是,便有了陶谦上表刘备为豫州刺史的举动。要知道,豫州原本被袁术视为自己的地盘。$ t& v- z4 W* A6 { t$ @- k
% N8 z' U$ h* k6 ]1 u
二则,当时徐州内部很多人对袁术大为轻视,如名士孔融说袁术为“冢中枯骨,不足为惧”,他们都非常反对袁术接管徐州。陶谦自然要考虑这股势力的态度。6 L# X7 ?/ o! _% |, p& O+ U0 \
4 b$ \) l) k: F: X E+ }
三则,初平四年,袁术刚刚大败给曹操,双方关系非常紧张。这一方面使得陶谦对袁术的能力非常怀疑,另一方面,陶谦也明白,如果把徐州交给曹操,后者一有机会肯定会再次东征徐州,而以袁术的能力,他很难守住。
5 I1 ^ I+ G) P
5 Y* f( a8 o; { 四则,袁术和袁绍虽是兄弟,但彼此对立,关系非常紧张。一旦袁术占据徐州,袁绍难免要插手进来。到了那时,要守徐州更是难上加难。
0 {) [5 f% q; J0 l3 V5 B
# @# v O5 G+ v. K7 e8 t 正是在上述种种因素的作用下,陶谦放弃了托付袁术这一选项。) ^# p4 p1 e9 p1 R
/ b- a& f- |" V! m 最后还剩一个刘备,这个选择是好是坏呢?9 Y2 H5 R b% d9 V7 L" U, a5 x
" ]7 U) q2 Q* ?$ ^6 W+ q
/ H7 Q, @8 n2 w! T1 e( H0 g% S' ~9 a 首先,在陶谦最困难的时刻,是刘备挺身而出积极率军救援的,雪中送炭的行为无疑会使得陶谦对刘备有很大好感和信任度。7 S) v1 g6 C- D, U5 d
4 }) B, P, M" x5 r) @! v: j 其次,徐州部分势力大力支持刘备,如别驾糜竺、下邳陈登、大名士孔融等。虽然也有不少人反对,但他们提不出更好的替代方案。; `$ M9 ]: E) m2 ` Y4 e* q! f
9 v! c' ?: t" H p, l4 ]0 s
最后,刘备与北方的公孙瓒关系密切,并且他不像袁术那样与曹操、袁绍矛盾尖锐。: _2 j! r- U; }% |# P
& ~0 t. x' Q, z( d
由他接任,一方面可以维持与公孙瓒的联盟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改善与曹操、袁绍的对立关系,甚至有可能借助袁绍的影响力来劝阻曹操向徐州的进攻。
2 W) m$ @. U4 P: R6 z0 w. [. b
0 f" e* R& {( w; x+ Y/ C 因为此时,袁绍不仅是曹操的盟友,而且还是他的老大哥。两者虽是同盟,但袁绍不会放任曹操做大,否则会威胁自身利益。
6 I& I! N9 j3 @0 W7 r: z8 v v; O
) N; u! Q7 x+ e& F: _" |6 t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将徐州托付给刘备,是当时的局面下,陶谦所能想到的最优方案。所以,让徐州一事或许仍有一些疑点,但它应该不是一场阴谋。
2 m' n( C( x3 e
, a/ h' C) |/ U( M&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