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一部描写战争的书,既有陆战,也有水战,而且水战的作用还非常巨大,如决定中国三分天下格局的赤壁大战,就是以水战为主.只是该场战役尽管气势恢弘,场面宏大,但其中的相关细节却语之甚少.唯一比较详细的内容是借东风,似乎只有风向对于水战是非常重要的.也仅此而已.# d, N, H) @/ O; D6 C- V
& k- k t0 f$ G' } " O! p, t, w: R+ l/ g2 I6 @ ) p9 r+ b/ i: o' l9 U4 @) a 三国中,水军究竟是如何作战的,装备如何,战船是啥造型,书中均只字未提.演义中仅有,赤壁大战前,曹军与东吴水军初次交锋,便大败而回.蔡瑁,张允二名荆州降将,奉曹操之命训练水军.沿江一带分二十四座水门,以大船居于外为城郭,小船居于内,可通往来.但具体如何操作,并未提及.这也给后世研究我国军事史和战争史的军迷们留下了一个不解的难题.个人根据国内外的影视剧和一些资料,胡乱猜测,可能基本上是这么一种情况:首先,无论大船,小船,都不可能是目前我们所知渔船或货船的模样,必是沿船舷建有像城墙那样的墙垛,中间留有空洞,便于船上军士观察和射击.大一点的船,中间可能盖有高楼,桅杆上应有瞭望哨,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楼船.至于小船究竟怎样,不得而知,想必也类似吧!只是没有高楼而已。双方军队在水面交战,一般都是以弓箭为主要作战武器.这在三国里也有说明.第四十六回孔明草船借箭中,东吴水路统帅* l4 |9 u' m8 H& _0 m" A% L/ l
周瑜问孔明曰:"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亮曰:"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由此可见一斑.不过这也得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行,而且风向对于射箭的精准度可是非常的重要。曹操因大雾而上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的当;又因东南风给了孙刘联军以取胜的可乘之机。可见,在冷兵器时代的水面战争,气候往往成了决定战役胜败最主要的因素。, F. {, l4 A' O4 E9 R5 Q3 i* {
% I$ o! L4 E( L% W: A
: m5 t# T3 ^3 p1 _4 P3 |( U1 W4 ~ 其次,个人估计,水面战船的交战方式,应该是先把船横过来,用弓箭对射.如站在船头射箭,因射击面狭小,起不到很大的杀伤效果。然后当战船逐步靠近到一定距离,双方水军将士采用"跳帮”的手段跃上敌船,展开厮杀。三国第四十八回,东吴周泰一手提刀,一臂挽牌。两船相离七八尺,即飞身一跃,跳到曹军船上,手起刀落,砍曹将张南于水中。我看周泰很可能是借助了绳索之类的工具,才能实现在这么远的距离飞跃而过的本领。此画面有点类似国外海盗片中常出现的镜头。 8 A! E; |; L9 ?- G! a! k n& x0 [2 K" f5 d6 E8 U" G
只是我不明白一件事,三国时曹军的水军为何要将大船居于外,小船居于内。要是遇上火攻,大船由于外面无船保护,自身行动不便,是很容易受损的。我们现在都是最大的军舰居于中间,两边是担任护卫任务的较小些的军舰。比如航空母舰编队。再说,大船居于中央,视野开阔,便于统一指挥。而三国曹军的水军却反其道而行之,却被吴大都督周瑜赞曰:“此深得水军之妙也!”实在是不解。9 ?4 f7 p' E2 b" E+ J# a$ a
6 G y/ G0 z- M* U5 j
在欧美国家拍的古代水军相互作战的电影里,常常会看见军舰用撞击的方式来击沉敌舰。其奥秘在于,战船的船头都安装有一个非常粗壮结实,巨大锋利的锐角,上面还往往包有金属。一旦对方船只被其撞上,必沉无疑。不过在三国里没看到这种作战场面。不知是我们的水军作战方法落后呢?还是人家外国水军作战方法太先进了。$ \. s4 p2 R1 u. I; u
; ^6 A5 T: S/ B- M; {5 ?& {
另外,外国影片中的战船都是靠锁在铁链上的奴隶们一齐划桨来行驶的,三国中的战船究竟靠什么作为动力的呢?也许真的只能借助风力才能驱动吧!怪不得要唱借东风一出戏呢!- C6 Z8 p v' e* i" 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