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M: t' W. _ 4,逢纪,字元图,南阳人,在袁氏集团的谋士圈里当老四。逢元图在小说中给人的印象很不好,可谓是袁绍身边品行最差的一个小人,如在第31回,在袁绍兵败官渡,表达出悔恨之意后,唯恐田丰得到重用,乃在袁主子面前说其坏话:“丰在狱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果不出我之所料。’”以此激怒主子下令杀掉田丰。委实是个小人。看他给主子们献的计策,也多为损招阴招。如第7会,袁绍屯兵河内,缺少粮草。向冀州刺史韩馥求救。韩牧二话不说,立即派人送来了军粮。按理说应该知恩图报吧,但这位逢元图却跑到袁大帅面前献上如此一计:“大丈夫纵横四海,何待人送粮为食?冀州乃钱粮广盛之地,将军何不取之?可暗使人与书公孙瓒,令进兵取冀州,约以夹攻,瓒必兴兵。韩馥无谋之辈,必请将军领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绍大喜,依计而行,不费吹灰之力得了冀州。事后,逢纪被委以重任,与田丰,许攸,沮授等共掌州事。作为谋士,文化人,不教人好的,反挑唆人家恩将仇报,翻脸不认人,过河拆桥,真不知逢纪究竟是何心肠!看他出的计策,不但不要脸,也够下三滥的。由此可见逢纪在为人方面是有问题的。做人太不地道,终会遭到报应。第32回,郭图借二袁尚未翻脸之时,请袁尚派审正南和逢元图二人去协助袁谭。袁尚不肯,经讨价还价,决定审,逢二人以抓阄的方式,抽一个人前去,很不幸,逢纪被抽中了。明知此去无好结果,迫于无奈,逢元图硬着头皮跟随郭图来到袁潭的军营,立即被袁谭扣为人质。当谭与操军相战败绩后,遣人求救于尚。尚与审配计议后,止发五千人来救,又被操军于半路坑杀之。潭大怒,唤逢纪责骂。纪曰:“容某作书致主公,求其亲自来救。”纪书到冀州,尚与审配共议。配曰:“郭图多谋,前次不争而且者,为曹军在境也。今若破曹,必来争冀州矣。不如不发救兵,借操之力以除之。”尚从其言,不肯发兵。使者回报,谭大怒,立斩逢纪。素以狡猾多端著称的逢元图最终被他的主子和盟友给抛弃了。不过以逢纪为袁绍贡献的这条夺取根据地之计来看,虽不大光彩,但也不失为一条战略方针大计。单凭此计,逢纪在袁绍的谋士团中当个老四还是很称职的。3 ~: v7 ^5 R/ q$ p8 h
( j% c J3 n. G2 O5 }8 X* m2 P ( C; c( r1 {& G3 k' ]. y& b 5,田丰,字元皓,矩鹿人。老田在演义中的表现,是一个足智多谋,但经常与袁绍唱反调的一个人物.正史中记载,他是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重大战略方针的人,只是被袁绍拒绝了.小说中没见到这一说法,只是在第24回里,田丰曾向袁绍建议,趁曹操正忙于对付刘备之机,派一支精兵乘虚攻占许昌,此举最大好处是,一把皇帝抢到手,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二可解刘备之围,为曹操多竖一个不共戴天的敌人;三拔掉曹操老窝,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打击曹操的士气和实力.但被袁绍以爱子得病,无心理事为由给拒绝了.尽管袁大将军自己也知道田丰此计"大好也",但在他的心目中,军国大事愣是赶不上自己儿女子的病更重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袁绍在政治上实在是个低能儿.或许是田谋士还未意识到这一点,也可能是他对主子尚报有幻想,认为自己在袁绍的心目中是有重要的地位.老田还是一如既往的不断地向袁绍进他的那些个逆耳忠言.但事实很快让老田头清醒过来了,自己在人家眼里,其实根本就是一个屁而已.只是当他发觉到这一点时,一切都已为时太晚了.第25回,袁绍与刘备商议破曹之策.领导们在商量事情,你一个下级做顾问的就不要挤进去凑热闹了.但不识相的田老儿还是硬插了进去,谏曰:"前操攻徐州,许都空虚,不及时进兵;今徐州已破,操兵方锐,未可轻敌.不如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动也."绍向刘备征询意见,刘皇叔给袁大将军戴高帽子,极力怂恿他出兵.袁绍立即心动了.田元皓急了,拼命阻止.绍怒曰:"汝等弄文轻武,使我失大义!"丰顿首曰:"若不听臣言,出师不利."本来就对老田头刚才的揭短耿耿于怀,现在又见他在触自己霉头,绍大怒,欲斩之.玄德力劝,乃囚于狱中,等以后发落.而田丰在小说中最出彩的地方,就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第31回,袁绍在官渡遭到惨败,狱吏闻知,跑来向田丰道喜.丰曰:"何喜可贺?"狱吏曰:"袁将军大败而回,君必见重矣."丰笑曰:"吾今死矣!"狱吏问曰:"人皆为君喜,君何言死也?"丰曰:"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狱吏未信.忽使者至,传袁绍令命,欲取田丰之首.狱吏方惊.丰曰:"吾固知必死也!:狱吏皆流泪.丰曰:"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乃自刎于狱中.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分,田丰才总算看清了袁主子的真面目,可惜他自己也都明白,晚了!田丰在他的临终遗言里,充满了愤懑和自责,后悔和感慨.田谋士在三国里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深谋远虑,智计出众,实在是袁绍谋士团里的第一号智者,但和沮授一样,他出的计谋都被主子袁绍无情的扔进了废纸篓里,连同他们的那颗火热的忠心.不过以田丰的老辣和智慧,虽然他的妙计无一不采纳,但他过人的谋略还是值得肯定的.在袁绍的谋士团里排第五,有些亏了,实是无奈也!; ^+ S9 \/ z2 T& {6 A" Z
3 T5 `/ X2 M: E; p6 n 0 u, B \& z) r2 R 6,沮授,字公与,广平人。沮公与是除了田丰以外,袁氏集团内第二个保持清醒头脑的重要谋士.他也是袁本初在刚夺下冀州时,被其任命的四大管事人员之一,说明在那时,他还是颇受袁绍青睐的.不过沮授并没有因此而对主子俯首贴耳,从书中他的表现来看,沮授也是一个忠心耿耿,但又坚持真理的人.但他这样做的结果是,引起了官五代袁绍的强烈不满和反感.但沮授依旧我行我素,对主子袁绍的许多举措,都表达了不同的见解.第25回,在知道田丰因谏阻袁绍对曹操用兵被下了大狱后,乃会其宗族,尽散家财,与之诀曰:"吾随军而去,胜则威无不加,败则一身不保矣!"众皆下泪送之.绍遣颜良作先锋,进攻白马.授谏曰:"颜良性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绍曰:"吾之上将,非汝等所料."最后颜良被关羽所斩,果不出沮授所料,但绝对出乎袁绍的意料之外.第26回,当袁绍另一大将文丑表示要为颜良报仇时,沮授又出来进行阻拦:"不可.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乃为上策.若轻举渡河,设或有变,众皆不能还矣."绍怒曰:"皆是汝等迟缓军心,迁延日月,有妨大事!岂不闻兵贵神速乎!"沮授出,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遂托疾不出议事.如果沮授真的从此不出的话,那倒好了.事实是,沮授直到死,都在为紧紧追随袁绍而贡献他所有的一切.也许是为了忠诚,抑或沮授是属牛的,有股犟脾气.他至始至终都在为袁绍着想,就算被老袁抛弃,还矢志不渝,忠心不改.第30回,袁绍兴兵,望官渡进发.旌旗遍野,刀枪如林.行至阳武,下定寨栅.沮授曰:"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速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绍怒曰:"田丰慢我军心,吾回日必斩之.汝安敢又如此!"叱左右:"将沮授锁禁军中,待我破曹之后,与田丰一体治罪!"转眼之间,沮授成了囚徒.由此可见,袁绍在当时已经极其的妄自尊大,根本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了.不接受良言相劝罢了,还非得把进忠言的人给抓起来,实在已是骄傲自满到极点了!关押只是给了沮公与一个警告.但沮授实在是太固执了,在曹操夜袭乌巢的当日,他披枷带锁夜见主子,恳切的请求袁主子:"祸将至矣.乌巢屯粮之所,不可不提备.宜速遣精兵猛将,于间道山路巡哨,免为曹操所算."沮授此建议可以说是挽救袁军命运的最后一个机会.可惜袁绍此时对沮囚徒已经是极其的厌恶了:"汝乃得罪之人,何敢妄言惑众!"因叱监者曰:"吾令汝拘囚之,何敢放出!"遂命斩监者,别唤人监押沮授.授出,掩泪叹曰:"我军亡在旦夕,我尸骸不知落何处也!"沮授最后的良策非但没被采纳,反送掉了一个无名好心人的性命!袁绍在官渡兵败而逃,沮授因被囚禁,急走不脱,为曹军所获,擒见曹操.授见操,大呼曰:"授不降也!"操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言,君何尚执迷耶?吾若早得足下,天下不足虑也."因厚待之,留于军中.授乃于营中盗马,欲归袁氏.操怒,乃杀之.授至死神色不变.操叹曰:"吾误杀忠义之士也!"命厚礼殡殓,为建坟安葬于黄河渡口,题其墓曰:"忠烈沮君之墓".沮授的人生之路至此全部走完.沮公与对局势的判断可谓有先见之明,可就是看不清他的主子究竟是何种样人,所以成了三国时期的一个悲剧人物.但以沮授对袁绍的赤胆忠心和见识深远来看,他的才能在袁绍的谋士团里,不排第一,也能排在第二.但由于他进献的良计几乎没有被采纳过,虽然都是绝对一流的计谋,但也只能屈居在老六的位置上了. / k, X9 f+ y5 o3 @6 d* r, D" V$ U$ S 0 P p7 z! g+ w- H6 ~' f! y( k6 ?9 \4 P9 T: W: L1 z( t
7,许攸,字子远,南阳人。许子远在三国中初次露面并没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第7回中,在袁绍背信弃义从韩馥手里夺占冀州后,他被袁绍任命为四大掌州事人员之一,可见袁本初对他还是非常信任的.第22回,在袁绍向他征求是否对曹操用兵时,他投了赞成票.但语气近乎阿谀奉承,丝毫没有谋士的风采.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许攸的聪明才智很快就显露出来了.第30回,正当袁曹两家在官渡相持不下,战事呈胶着状态时,曹操因军中乏粮,派使者往许昌教荀彧作速措办粮草.未料使者被袁军俘获.许攸得知后立即向袁绍献计:"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袭;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承此机会,两路击之."许攸此计的成功率和可行性究竟有多大,在他投降曹操,合盘托出此计后,曹操大惊曰:"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一条已经被对手束之高阁的计谋,竟让奸诈出名的曹阿瞒立刻惊慌失措起来,只能说明一点,许攸此计正打中了曹操的要害,而且成功的概率大得惊人!可惜的是,如此一条妙计竟被主子袁绍抛弃,理由是:"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估计袁大将军平时被曹操骗得够苦了,够怕了.许攸也急了:"今若不取,后将反受其害."但一向颇受主子赏识的许攸,这回却碰了一个钉子.正在这关键时刻,命运的天平开始朝曹操一方倾斜了.从邺都送来的一封紧急书信,彻底的恶化了袁绍和许攸这对原本亲密无间的主仆关系,也从此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信是袁绍身边第二大谋士,为袁本初掌管大后方的大管家审配写来的.书中言许攸在冀州时,尝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狱矣.绍见书大怒曰:"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文他作奸细,欲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又惊又怕,又羞又愤的许攸逃出袁军大营,思前想后,一咬牙,一跺脚,转身投降了老同学曹操,并向曹大丞相献上了奇袭乌巢的妙计,此断人命根子之计,既报复了前主人对自己的无礼,又可让自己摆脱被追究责任的厄运.一举两得,何乐而2 C" |; h @1 [ B" U
不为!那么审配举报许攸违法乱纪之事究竟是无中生有,还是铁证如山呢?小说中没有明说,但从曹操的第一谋士荀彧对许子远的评价就是一个"贪"字,估计许攸有贪腐行为也是八九不离十的事了.许谋士反投曹操之举,更多的是为个人避祸而采取的狗急跳墙之策,而决不是什么弃暗投明之见.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许攸是个高明的谋士,但也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人,是一个一切只为了他个人利益而打算的人.最后,自以为是的许攸被操将许褚斩之,结束了他并不光彩的一生.不过以许攸献的几条计谋的质量来看,他的才干其实远高于郭,审,辛,逢四人,只是由于主子袁绍的个人原因,导致了他的奇谋妙计没能在袁绍那里获得实现,因此只能在袁绍的谋士团里排在了相对靠后的老七位子.* W# p, M) N4 A4 ?
! p" [: F9 \0 S/ _7 B2 H0 U3 t& C$ u. R( J
8,荀湛,字友若,颖川人,据说与荀彧是兄弟。第7回,冀州刺史韩馥听说过孙瓒要来攻打,慌召荀湛,辛评二谋士商议。湛曰:“公孙瓒将燕,代之众,长驱而来,其锋不可当。兼有刘备,关张助之,难以抵敌。今袁本初智勇过人,手下名将极广,将军可请彼同治州事,彼必厚待将军,无患公孙瓒矣。”作为下级,竟敢公开地,明目张胆地劝主子引狼入室,并让位于狼。荀湛可谓是大胆矣,张松张矮子也只是羞羞答答,半遮半掩地请主子刘璋迎刘备入蜀御敌,然后伺机献地投降。荀友弱献的这条计策真叫人摇头,不可思议的是韩大人却答应,结果是香火赶出和尚。如梦初醒的韩馥只能弃其家小,匹马往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而荀湛摇身一变,成了袁绍的谋士。在袁绍与谋士们商讨要不要出兵攻打曹操时,荀湛也是积极赞成出兵的一方。袁绍败亡后,书中似乎未介绍其下落,估计多数是降曹了.要是真的是这样的话,那荀湛明显就是一个惯会见风使舵的机灵鬼. " h7 @# o+ u2 k4 J! C0 B8 h( c9 d: B. x8 r A0 L' {
) a& Y( v' a/ H7 I( O7 @/ o
第22回,袁绍聚集众谋士开会商议,为对付曹操究竟采取是战还是守的策略,请大家各自发表意见。谋士们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由此可看出袁绍谋士们的优劣和个性。田丰曰:“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仓廪无积,不可复兴大军。宜先遣人献捷天子,若不得通,乃表称曹操隔我王路,然后提兵屯黎阳;更于河内增益舟楫,缮置军器,分遣精兵,屯扎边鄙。三年之中,大事可定。”审配曰:“不然。以明公之神武,抚河朔之强盛,兴兵讨曹贼,易如反掌,何必迁延日月?”沮授曰:“制胜之策,不在强盛。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比公孙瓒坐受困者不同。今弃献捷良策,而兴无名之兵,窃为明公不取。”郭图曰:“非也。兵加曹操,岂曰无名?公正当及时早定大业。愿从郑尚书所言,与刘备共仗大义,剿灭曹操,上合天意,下合民情,实为幸甚!”四人争论未定,绍踌躇不决。忽许攸,荀湛自外而入。绍曰:“二人多有见识,且看如何主张。”二人施礼毕,绍曰:“郑尚书有书来,令我起兵助刘备,攻曹操。起兵是乎?不起兵是乎?”二人齐声应曰:“明公以众克寡,以强攻弱,讨汉贼以扶王室:起兵是也。”绍曰:“二人所见,正合我心。”乃令审配,逢纪为统军,田丰,荀湛,许攸为谋士,颜良,文丑为将军,大起兵望黎阳进发。遂揭开了三国历史上第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战-----官渡之战的序幕。而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大家也都早就知道了,这里我就不再啰嗦了。不过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袁绍的谋士团里,只有田丰,沮授二人还是清醒的,他们对己方和敌方的认识远比其他人要深刻。而别的谋士,或是因为狂妄,或者由于乐观,更有的是为了讨好而在拍马屁。曹操谋士荀彧在得知此事后,曾对袁绍的谋士们有一段精辟的点评:“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后果不其然,皆如荀彧所言。俗语说的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袁绍身边并不是没有一流的谋士,只是他不用。受到他重用的却是一些二流谋士,这只能说明问题还是出在他袁绍自己的这条根子上。 * z/ T+ {4 Y% ?5 x9 i$ I* r9 b7 y6 X% O; B, S
9 u9 S. s+ a& j# ^/ I6 H5 O "四世三公"袁绍的谋士团不可谓不精干,亦不可云不忠诚,但它却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应.究其原因,内耗严重,内斗白热化.这一点,曹操的谋士荀彧和郭嘉都看得非常清楚.荀文若对袁绍谋士们的评语是:"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后事果不出荀彧所料.而郭奉孝更把矛头直指袁氏集团的上层:"袁氏兄弟,各自树党,急则相连,缓则相图."上梁不正下梁歪,郭嘉对袁绍集团的内部矛盾的形成根源可谓是一语道破.荀,郭二位曹操的顶级谋士对袁氏集团的情况是了如指掌,故他们能对症下药,为曹操开出如何正确应对袁绍大举进攻的绝好药方.观袁绍谋士们的各自遭遇,留给我们后人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一个人有才华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对自己的领导人! 6 ?7 U6 k! j" k( [; `. q/ l( G% \: h/ x+ u% q2 W% z*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