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 H$ Z4 }: N; `. Q( x " t2 e7 F. j4 U" d2 u6 o( S; L 其后,丁奉虽在书中又出现过多次,但基本上还是处于偏裨将领的地位,不是很重要的角色.转眼到了第83回,吴蜀爆发了彝陵猇亭大战,陆逊被孙权任命为江东负责抵抗刘备的吴军统帅.并连夜筑坛,搞了一个非常隆重,郑重的仪式来举行这场授衔形式.逊领命下坛,令徐盛,丁奉为护卫,即日出师.看,虽然距离赤壁之战已数十年了,当年的毛头小伙子估计已是人过中年了.丁奉与他的老搭档,老战友徐盛的地位依旧没有多大改变,仍是负责吴军主帅的安全保卫工作,和前次他们为之效力的领导一样,其个人地位没有多大改变.可能级别上去了,毕竟过了这么多年了嘛!早就该提了,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与过去并没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是,在赤壁战役时,丁奉与徐盛只是跟在周公瑾后面的马弁,几乎没有作为主力人马,正面参与军中的重大战斗.而在陆逊时代,他们二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用.第84回,为躲避酷暑的炎热,刘备终于把蜀军转移到了深山密林之中去了.陆逊得知后,命令末将淳于丹率五千军前去偷袭,徐盛,丁奉各领三千兵马负责接应.未料刘备早有防范,前去偷营的淳于丹是大败而归,幸得丁,徐二将赶来救援,方才脱险.徐盛,丁奉很是沮丧,曰:"蜀兵势大,难以破之,空自损兵折将耳."逊笑曰:"非丹之过也.吾欲试敌人之虚实耳.破蜀之计,吾已定矣."果不其然,在陆逊的周密安排下,吴军火烧刘备的七百里连营,大破蜀军.丁奉与徐盛作为主力部队,投入到了这一场战役中.二人曾合兵将刘先主包围在马鞍山上,险些把刘大耳捉住.幸得赵云相救,刘备才得以成功脱离了险境.而负责断后的蜀军将领傅彤则被吴军团团包围,不得脱身.丁奉大叫曰:"川兵死者无数,降者极多.汝主刘备已被擒获.今汝力穷势孤,何不早降?"傅彤破口大骂,宁死不降,力竭而亡.刘备与孙权之间的这场恶战,也是三国里的一场重头大戏,更是一场决定三国未来形势的经典战役.吴军统帅陆伯言在此役的表现最为光彩夺目.而丁奉和其他吴军将领的表现一样,虽忠勇过人,但缺少谋略.打起仗来十分的勇猛和勇敢,是把好手,可不善于用脑细胞多考虑一个为什么?也就是说,只能做一个供主子驱使的"功狗"而已.丁奉在此处尽管还是一个配角,但比上一集<<赤壁大战>>好多了,那时候的他只是个跑龙套的.: i+ K$ r6 _2 U; T( Z
}( U) `9 j: D5 h, i" X ; r0 s$ s" C& s3 P/ b# A6 n3 O 真正让丁承渊露出峥嵘的时候是在小说第108回里.吴国开国皇帝孙权死后,魏国权臣司马师令其弟司马昭为大都督,率三路大军侵吴.司马昭决定先攻打吴国的东兴郡,为防止吴军救援,命令征东将军胡遵为先锋,总领三路兵前去,先搭浮桥,夺取东兴大堤.吴太傅诸葛恪闻知后,聚众商议.时为平北将军的丁奉曰:"东兴乃东吴紧要处所,若有失,则南郡武昌危矣."恪然之,令丁奉为先锋,领三千军前去破敌,自率后军接应.丁奉慨然领命,引三千水兵,分作三十只船,望东兴城而来.随即,三国中一场最出人意料的战斗打响了,丁奉也迎来了其人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次胜仗.该役也成为了三国中一场最著名的短兵相接的战斗,更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纯粹凭借勇气而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魏将胡遵渡过浮桥,屯军于堤上,差桓嘉,韩综攻打拱卫东兴郡的左右二城.因二城险固,一时难以攻下.时值严寒,天降大雪.胡遵与众将设席高会,忽报吴军战船来到.遵出寨视之,谓诸将曰:"不过三千人耳,何足惧哉!"只令部将哨探,仍前饮酒.丁奉将船一字儿抛在水中,乃谓部将曰:"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贵,正在今日!"遂令众军脱去衣甲,卸了头盔,不用长枪大戟,止带短刀.魏兵见之大笑,更不准备.忽然连珠炮响了三声,丁奉扯刀当先,一跃上岸.众军皆拔短刀,随奉上岸,砍入魏寨.魏兵措手不及.韩综急拔帐前大戟迎之,早被丁奉抢入怀内,手起刀落,砍翻在地.桓嘉从左边转出,忙绰枪刺丁奉,被奉挟住枪杆,嘉弃枪而走.奉一刀飞去,正中左肩,嘉望后便倒.奉赶上,就以枪刺之.三千吴兵,在魏寨中左冲右突.胡遵上马夺路而走.魏兵齐奔上浮桥,浮桥已断,大半落水而死.杀倒在雪地者,不计其数.车仗马匹军器,皆被吴兵所获.司马昭,王昶,毌丘俭,听知东兴兵败,亦勒兵而退.丁奉在东兴一战中表现神勇,和前二次大战相比,他的表现是令人刮目相看,而且绝对称得上是主角.此时的丁奉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将了.估计应该是爷爷的年龄了.而丁老将军在此仗中的老辣程度,丝毫不亚于昔日威名赫赫的老黄忠和有吴国第一勇士之称的甘宁,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孙权的老班子人马中,丁奉可以说是当时硕果仅存的一位了.但他个人在以后的表现,却越来越出色了. ( X5 j5 z+ j# o+ K! S5 _9 y# B - y* Z' s9 B) D" m: O1 k & T9 h D! L) N+ R# t 第113回,吴权臣孙峻死后,其弟孙綝专权.吴主孙亮深恨之,与国舅全纪谋诛之.事泄,亮为綝所废,改立孙权第六子,琅琊王孙休为君.休对綝是阳示恩宠,内实防之.冬十二月,綝奉牛酒入宫上寿,吴主孙休不受.綝怒,乃以牛酒诣左将军张布府中共饮.酒酣,乃谓布曰:"吾初废会稽王时,人皆劝吾为君.吾为今上贤,故立之.今我上寿而见拒,是将我等闲相待.吾早晚教你看!"布闻言,唯唯而已.次日,布入宫密奏孙休.吴主大惊,与布商议.布奏曰:"老将丁奉,计略过人,能断大事,可与议之."休乃召奉入内,密告其事.奉奏曰:"陛下无忧.臣有一计,为国除害."休问何计.奉曰:"来朝腊日,只推大会群臣,召綝赴席,臣自有调遣."休大喜.奉同将军魏邈,武卫士施朔掌外事,张布为内应.该计大获成功,孙綝被张布在酒席上当场拿下,丁奉等擒孙綝兄弟至.休命尽斩于市.宗党死者数百人,灭其三族,命军士掘开孙峻坟墓,戮其尸首.将被害者诸葛恪,滕胤,吕据,王惇等家,重建坟墓,以表其忠.其牵累远流者,皆赦还乡里.丁奉等重加封赏.老丁在这一回的表现,可以用"大智"二字来形容.可以说,凭着他的智慧和忠勇,挽救了孙权家族的生命,保存了以孙权血脉皇族为正统地位的吴国江山.丁奉可谓是功不可没.和东兴一战的勇气相比,丁奉在维护其老领导一家的宝座时,更多的是展现出了其过人的智慧一面.加上他在先前作战时的表现,用"大智大勇"来形容他一点都不过分. 6 X: M# g/ U: @, f, c# _6 Q! `( Z8 \4 \# c) N
1 g8 x! v' {. N, g+ e. E3 L* G6 {
直到最后的第120回,丁奉对吴国的特殊作用还是十分重要的.狂妄自大的吴后主孙皓欲北伐中原,谓中书丞华敷曰:"先帝纳卿之言,分头命将,沿江一带,屯数百营,命老将丁奉总之.朕欲兼并汉土,以为蜀主复仇,当取何地为先?"由此看来,丁奉至少在此时,已是一个为国驻守一方的大军区司令员了.其个人地位已接近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了.因为这几人都曾经有过一个极其重要的职位,就是担任东吴守备长江天险的吴军统帅.与丁奉不同的是,这几人都是在年富力强时接手这个职务的,而丁老将军却是在垂暮之年承担了这个重要的任务.更难能可贵的是,吴主孙皓素以残暴著名,吴臣中稍有不顺其意者,必杀之.十余年里,死在他手里的文臣武将多达四十余人.吴国群臣,人人为之侧目,敢怒而不敢言.但这个昏暴之君,唯独却十分重视丁奉这样的老将,不但没拿老丁怎么样,相反听他的口气,还相当看好丁老将军,准备拿老丁派大用场呢!书中最后一回说,丁奉,陆抗死后,吴国已无良将.晋帝司马炎这才下了决心,派遣五路大军讨伐东吴,不费吹灰之力,灭掉了三国中最后一个国家---孙吴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丁奉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已俨然成为了东吴江山的最后的几根中流砥柱之一了.他一去世,意味着吴国也已走到了尽头了.个人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局,可能是丁奉在东兴一役中,给司马家族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毫不客气的说,已是到了望而生畏的地步了.确实,在三国里,还没有哪一位将军能在头发都白了的时候,在大冬天里穿着厚棉衣都害怕会被冻僵的日子里,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之时,毅然指挥全军脱去衣甲,赤裸着身子,并身先士卒,带领着小股部队,仅凭短兵器,以血气之勇打败了骄横不可一世,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敌军.丁奉是三国里唯一的一位.; ^7 b; u" P5 P) g4 p# z& X
; y$ i# I- l0 n, ]+ S
e @, p- u# T( U2 _+ a 曹操曾有诗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列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二句诗,可以说是对丁奉最传神的写照.丁奉在三国里绝对是一匹志在千里的老骥;他在暮年时期的杰出表现,更是说明了,老丁不仅有一颗无比豪迈的壮心,更有一颗永不退缩的雄心.人们常说某人是"大器晚成",与同时代的那些三国名将相比,丁奉的成名的确是晚得让人快打瞌睡了,因为老丁在青壮年时几乎是默默无闻的.这可能与他的前任们都太出色,不知不觉地掩盖了他的锋芒有关.但俗语说的好"是金子总要发光的",丁奉应该就是那块会发光的金子,尽管这光芒发得非常的晚.但丁老将军的故事,真实的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事实:"姜还是老的辣"!9 n3 ~4 D9 m) V6 n4 c9 U! W
/ O7 @* @0 f2 y5 S; ?6 ~)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