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胜战计>>中的第二条名叫"围魏救赵",说起这条计的出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大大的有名.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臣向齐国求救.齐王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田忌打算带领军队直接赶赴赵都邯郸,与正在围困邯郸的魏军决战.孙膑制止了他.说道:"要解开乱成一团的绳结,不可以握拳去打.替人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魏将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在接到自己的国家遭到齐军攻击的消息后,不得不撤了邯郸之围,火速回救.结果在半路上被早就埋伏好的齐军打得大败.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就是"围魏救赵"故事的由来.这段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以其实战性强,针对性强,效果极佳而闻名于世.它也因此深得"三十六计"作者的青睐并被收录其中,成为"胜战计"中的一条.而在三国里,这条广为中国历代兵家所推崇的"围魏救赵"之计也多次出现在读者面前.; \5 E: s8 D2 } L. |
$ ]" [. M; ?2 {6 Q0 s% L- v ) f; P {' E% U- d6 q( b) H 2 w. K' |8 t. z3 X( A! ] 围计一:第24回,曹操起二十万大军,远征盘踞在徐州的刘备.玄德闻知,遣孙乾至河北,向袁绍求救.乾先见田丰,具言其事,求其引见.丰入见绍曰:"今曹操东征刘备,许昌空虚,若以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此不易得之机会也,惟明公裁之."绍曰:"吾亦知此最好,奈我心中恍惚,恐有不利."丰曰:"何恍惚之有?"绍曰:"吾子中惟此子生得最异,倘有疏虞,吾命休矣."遂决意不肯发兵,乃谓孙乾曰:"汝回见玄德,可言其故.倘有不如意,可来相投,吾自有相助之处."田丰以杖击地曰:"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遂跌足长叹而出.) U2 ?" x: p8 `: H. F
2 w1 C9 `) B" x
( [4 { N: X8 C
田丰在袁绍的谋士集团里向以高瞻远瞩,智谋出众而出名,看他为袁本初献的这条"围魏救赵"之计,可见其的确是名不虚传也!此计袁绍若能实施,上可以把皇帝抢到手中,自己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可以解刘备之围;下,就算不能成功,亦为自己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留下一个好帮手,使得曹操能有所顾忌,不敢过于放肆.而袁公与刘备互为犄角,以待时机.可以说这是条"一箭三雕"的妙计.但令人遗憾的是,老田头虽然聪明,机关算尽,可偏偏遇上了一个糊涂的主子.将田丰的"围魏救赵"的妙计弃之不用,理由竟然是小儿子的病比军国大事更重要.难怪老田听了主子拒绝他的"围魏救赵"计策的荒唐理由之后,气得直拿拐杖敲打地面.胸闷憋屈啊!袁绍真是奇怪,明明知道田谋士进献的"围魏救赵"之计是一条好计,可就是不采用.其实他儿子生病并不妨碍该计的执行.袁本初完全可以派遣一员大将,再配上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带领一支精兵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就如田忌,孙膑故事一样.袁绍可以呆在家里一边照顾心爱的小儿子,一边坐等好消息的到来.根本用不着他亲自出马,劳思费神的.怎么老袁就偏偏没想到这样做呢?匪夷所思!田丰的"围魏救赵"之计甫一形成,尚未呱呱落地既胎死腹中,可谓是三国中最令人惋惜的"围魏救赵"之计!6 |. f$ d3 F/ s$ a! p: u
* C' G8 r/ J) E; g8 Q4 K) ]5 \2 e! ]' h: m5 D
围计二:第31回,曹操在仓亭又一次大败袁绍后,正与众谋士讨论下一步的战略方向.忽然接到荀彧的急报,说:"刘备在汝南得刘辟,龚都数万之众.闻丞相提军征河北,乃令刘辟守汝南,备亲自引兵乘虚来攻许昌.丞相可速回军御之."操大惊,留曹洪屯兵河上,虚张声势.操自提大兵往汝南来迎刘备.经过一番鏖战,终于将刘备赶跑.1 H* X$ C- C9 n( q: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