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A8 L: w( J L 李计二:第109回,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姜维起兵二十万,令廖化,张翼为左右先锋,夏侯霸为参谋,张嶷为运粮使,大兵出阳平关伐魏。魏国权臣司马师派出其弟司马昭为大都督,徐质为先锋,领兵迎战。两军刚一接战,魏军先锋徐质勇猛过人,连败蜀军廖,张二先锋,蜀兵大败,退三十余里。姜维与夏侯霸商议曰:“徐质甚勇,当以何策擒之?”霸曰:“来日诈败,以埋伏之计胜之。”维曰:“司马昭乃仲达之子,岂不知兵法?若见地势掩映,必不肯追赶。吾见魏兵累次断吾粮道,今却用此计诱之,可斩徐质矣。”遂唤廖化,张翼如此如此。二人领兵而去。一面令军士于路撒下铁蒺藜,寨外多排鹿角,以示久计。徐质连日领兵搦战,蜀兵不出。司马昭唤徐质曰:“昔日所以胜蜀者,因断彼粮道也。今蜀兵在铁笼山后运粮,汝今夜引兵五千,断其粮道,蜀兵自退矣。”徐质领令,初更时分,引兵望铁笼山来。果见蜀兵二百余人,驱百余头木牛流马,装载粮草而行。魏兵一声喊起,徐质当先拦住。蜀兵尽弃粮草而走。质分兵一半,押送粮草回寨;自引一半追来。至山僻窄狭处,车仗横截去路。两边火起,一声炮响,张翼,廖化两路军杀来。魏兵大败,徐质冒烟突火,纵马而出。正奔走间,前面一枝兵杀到,乃姜维也。质大惊无措,被维一枪刺倒座下马,徐质跌下马,被众军乱刀砍死。质所分一半押粮兵,亦被夏侯霸所擒,尽降其众。霸将魏兵衣甲马匹,令蜀兵穿了,就令骑坐,打着魏军旗号,从小路径奔魏寨来。魏军见本部兵回,开门放入,蜀兵就寨中杀起。司马昭大惊,慌忙上马走时,前面廖化杀来,姜维引兵从小路杀到。昭四下无路,只得勒兵上铁笼山据守。% P) z' t+ M/ e" [
6 y. e, g! b' ?6 |: A# o9 A
( i* x; T1 v d2 l0 ~6 x4 R+ f. s 魏国名将邓艾曾如此评价其老对手蜀将姜维曰:“真将才也!”。语不谬也,并非是他的自谦之辞。姜伯约为人虽然酷爱弄险,非常固执,但不可否认他深谙兵法,善于用兵。就拿姜大将军这次“李代桃僵”来说,就可以看出其才干确实不同一般了。根据对手的身世背景及个人经历,制定相应的对敌策略,连老奸巨猾,心狠手辣的司马昭都上了他的当,这才真叫是名将也!根据敌方指挥者的实际情况,使用相对应的诱敌策略,不墨守成规,善于变化。姜维此计可谓是三国中最因人而宜的“李代桃僵”之计。 ( N A: T) Y! q) Q9 ]" [. f7 m* ]8 |8 n- H
, e' ?' @1 X' R$ l* P/ N 李计三:第112回,司马昭闻诸葛诞会合吴兵前来决战,乃召散骑常侍裴秀,黄门侍郎钟会,商议破敌之策。钟会曰:“吴兵之助诸葛诞,实为利也。以利诱之,则必胜矣。”昭从其言,遂令石苞,州泰先引两军于石头城埋伏,王基,陈骞领精兵在后,却令偏将成倅引兵数万先去诱敌。又令陈俊引车仗牛马驴骡,装载赏军之物,四面聚集于阵中,如敌来则弃之。是日,诸葛诞令吴将朱异在左,文钦在右,见魏阵中人马不整,诞乃大驱士马径进。成倅退走,诞驱兵掩杀,见牛马驴骡,遍满郊野,南兵争取,无心恋战。忽然一声炮响,两路兵杀来,左有石苞,右有州泰。诞大惊,急欲退时,王基,陈骞等精兵杀到。诞兵大败。司马昭又引兵接应。诞引败兵奔入寿春,闭门坚守。昭令兵四面围困,并力攻城。 ; g! P- G5 T% Y5 p9 {: K0 @" D* C) s" b4 \9 i/ O
% J, R! w) _. Z
古人有一句话,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尽管应诸葛诞的请求,吴国出兵前来协助他起兵反对司马昭。但外人毕竟是外人,正如钟会指出的一样:“实为利也。”人家离开自己的祖国来为昔日的敌人卖命,这本身对于绝大多数吴国军人来说,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何况又没有得到啥好处。只是碍于军令难违,才不得不勉强而来。一般来说,如果没有严厉,严酷的命令逼迫,出工不出力,明哲保身,有害则避,有利则趋,是外军最典型的特征。钟士季不愧是司马氏集团的小军师,一眼就看出了对方的弱点。于是,聪明的小钟对症下药,以一招“李代桃僵”的良方,打得叛军是落花流水,从此只能龟缩在寿春城内,再也不敢出来应战了。不仅为魏国部队打出了军威,而且更为司马昭平定诸葛诞的反叛奠定了基础。钟会此计的成功,也与魏军的对手才干有关。吴国权臣孙綝为人强暴专横,但却寡谋少智。之所以会答应诸葛诞的请求,出兵相助。与他的个人野心有关:“量一寿春不能救,安可并吞中原?”(第112回)。可见其志不小。不过孙子通志向虽大,怎耐其才小了一点。其派出的吴军将领朱异,全怿,全端,唐咨等人,根本不是魏军的对手。一触即溃,一败再败,最后只能困守孤城,坐以待毙。孙綝在屡战屡败之下,归罪于部将朱异,将其斩首。自己一走了之。救援诸葛诞的吴军终于全军覆没,全怿,全端二人则选择了投降。而诸葛诞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钟会提出的“李代桃僵”之计只是一个战略计划,司马昭将其更加具体化和战术化。在司马氏主仆二人合力的打造下,该计成为了三国中最是互补型的“李代桃僵”之计。 0 X( K+ G, v+ c9 K) L" Z1 i: l 2 V1 b% Q- s' c3 T* A0 D" M+ T 7 M/ \+ E" \5 @5 B7 I; | Y “李代桃僵”这个成语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具体什么意思,却没多少人能语之甚详。我也一样。看了《三十六》中对它的有关解释,应该就是一条用于诱敌的“丢卒保车”之计。也就是说用局部战争的失利来换取整个战役的成功;用暂时的失败来换取长远的胜利;用眼前的小损失来换回今后的大赢取。这情形就如同我们耳熟能详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古人有云:“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以少量的损失换取很大的胜利,这笔帐是划得来的。而“李代桃僵”,就是要求军队指挥员在敌优我劣或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趋利避害,学会“算账”,具有敏锐的综观全局,不计较小得失的本领。当机立断,作出某些局部或暂时的牺牲,来保全或争取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一个优秀统帅的高明之处也正在这里。从军事层面来看“李代桃僵”之计,更多的觉得其与诱敌深入的意思有些接近。以损失自己小利为代价,诱使敌方放松警惕,从而为自己赢得大利。这就是“李代桃僵”的中心思想。三国中像这种以让敌人尝到短期的蝇头小利,来换取日后大胜利为目的的诱敌之计“李代桃僵”还有很多,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总的看来,成功的还是多数,以上三个例子就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诱敌之计能否获得成功,取决于己方下的这个诱饵是不是大,是不是合对方口味。而根据敌军指挥官的个人能力不同,相应调整诱敌的规模和策略,这就是“李代桃僵”之计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三国为此作了最充分的阐释! 0 D v/ M: f( ~0 H/ T" R) Q8 o. i9 a4 U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