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攻战计>>中的第二计名叫借尸还魂,也是整个三十六计里的第14计.原意是说已经死亡了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战争中往往有这类情况,对双方都有用的势力,往往难以驾驭,很难加以利用.而没有什么作为的势力,往往要寻求靠山.这个时候,利用和控制这部分势力,往往可以达到取胜的目的.(以上出自<<三十六计.借尸还魂>>).在三国中还真有这样的事. 4 ]0 s7 Z) e V" C4 x Q; h- }& p' T0 S
! s' s/ a' Y' t! S9 t% J5 r# _8 [+ ~" d7 d
借尸计一:第7回,袁绍屯兵河内,缺少粮草.冀州牧韩馥,遣人送粮以资军用.谋士逢纪说绍曰:"大丈夫纵横天下,何待人送粮为食?冀州乃钱粮广盛之地,将军何不取之?"绍曰:"未有良策."纪曰:"可暗使人驰书与公孙瓒,令进兵取冀州,约以夹攻,瓒必兴兵.韩馥无谋之辈,必请将军领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绍大喜,即发书到瓒处.瓒得书,见说共攻冀州,平分其地,大喜,即日兴兵.绍却使人密报韩馥.馥大惊,听从了谋士辛评,荀湛的意见,决定迎袁绍入冀州共同主政.长史耿武谏曰:"袁绍孤客势穷,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乳哺,立可饿死.奈何欲以州事委之?此引虎入羊群也."馥曰:"吾乃袁氏之故吏,才能又不如本初.古者择贤而让之.诸君何嫉妒耶?"耿武叹曰:"冀州休矣!"于是弃职而去者三十余人.数日后,绍引兵至。耿武,关纯欲刺之,不果被杀.绍入冀州,以馥为奋威将军,以田丰,沮授,许攸,逢纪分掌州事,尽夺韩馥之权.馥懊悔无及,遂弃了家小,匹马往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7 o; Z! J0 s0 p) N4 | 0 t1 W8 x' l5 Y. U% L* r4 u; P o* q) R7 d' l; I) s( b
袁绍是东汉末年拥有地盘最大的一个军阀,当时国家的黄河以北地区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可以说东汉的半壁江山都已姓袁了。但老实说,这么大的一块土地,他得来的手段却不大光彩。袁氏产业的主要基地是冀州,这也是袁绍最先得到的一块根据地。当时,18路讨董联军半途而废,英雄四散,袁本初也正处于困境之中,是父辈们的老部下韩馥在危急时刻拉了他一把,方使他转危为安。按理袁绍就算不粉身碎骨来报答,至少也应当心存感激吧!但他却听了小人的挑唆,甘作一条忘恩负义的毒蛇,狠咬了韩农夫一口。社会顶级精英阶层的人物竟然做出了只有下等小人才敢做的勾当,这倒是令老实过头的韩刺史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曹操曾评价袁绍道:“色厉而内荏,好谋而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为英雄也。”(第21回)袁本初在三国里的表现也确实如曹孟德所说的那样,对于大事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目光短浅,喜欢听顺耳的话,心胸狭窄。不过在夺取冀州这件事上,他却绝对是做对了。虽然有过河拆桥之嫌。逢纪号称袁绍的第四大谋士,看他为主子设下的这条“借尸还魂”之计,颇有歪才。先用空头支票让公孙瓒替袁绍当枪使,然后再给韩馥通风报信装好人,诱使韩刺史主动迎接袁本初以协助抵御公孙瓒为名,进入冀州。等到把所有权利都掌握在手中之后,再香火赶走和尚,一脚踢开韩大人。逢谋士的计策实在是高,巧妙地帮助袁绍兵不血刃就轻易夺取了被誉为中国九州之一的冀州,而那韩馥还蒙在鼓里,希望袁本初能看在他主动让贤的份上,给他保留一个有职有权的一席之地。事实把他的美梦击得粉碎,袁绍一点也不客气的把他给晾了,涮了。等韩刺史醒悟过来,一切已为时太晚了。一山难容二虎,他是彻底的清醒了。为避免惹来更加可怕的杀身之祸,韩大人连老婆孩子都不要了,不管了。独自一人逃跑了。韩馥也因此成为了三国中一个既悲剧又可笑的人物。逢纪此计从战略方向上来看,相当正确;从战术效果上来看,也是极其成功。但从道义上来看,非常的下流无耻,卑鄙阴险。俗语说的好:“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惯于出损招的逢纪还是被新主子袁绍的小儿子袁尚和以前的同僚审配给无情地抛弃了,死在了袁绍长子袁谭的刀下,也算是罪有应得吧!逢纪为袁绍献的这条谋取冀州之计,堪称是三国里最为巧取豪夺的“借尸还魂”之计。( B4 p, n* O5 y0 I5 J) n$ [' r& j2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