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中的第19计名叫"釜底抽薪",是"混战计"系列里的第一计,十分有名.该计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又春秋时文子曰:"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易懂,但把道理阐释得十分清楚.要想让一锅烧得滚开的水冷却下来,最好的办法不是往锅子里不断的添加冷水,而是把灶膛里的柴薪给抽出来.火没有了柴,自然就烧不起来了.锅里沸腾的开水没有了火的助威,当然也就冷却了下来."釜底抽薪"之计用于军事,是指如果遇到强大的不容易对付的敌人,切不可采用正面对抗,硬碰硬的方法.而应该充分运用谋略,避其锋芒,采用侧面迂回的战术,寻找到对方的要害,并且防范措施相对薄弱的部位,狠狠的加以痛击,在削减了敌军的气势和信心后,再利用取胜后形成的良机,大举进攻,赢得最后的胜利.而攻击敌人的粮草辎重或要害环节,就是“釜底抽薪”之计的最显著的体现。在三国里,就不乏这样的场面和实例." A) r. c; W' U6 w" N2 n$ R
% f% i1 I# Y7 _/ f4 Y' g0 C : j/ }, \8 a+ }0 n# x& N. Y 6 Y. ~' [; {) M7 b; w 釜计一:第30回,曹操军粮告竭,急发使往许昌教荀彧作速措办粮草,星夜解赴军前接济.使者赍书而往,行不上三里,被袁军捉住,缚见谋士许攸.攸径来见绍曰:"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绍曰:"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攸曰:"今若不取,后将反受其害."正话间,忽有使者自邺郡来,呈上审配书.书中先说运粮事;后言许攸在冀州时,尝滥收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狱矣.绍见书大怒曰:"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遂欲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纳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只这两句言语,点醒许攸;于是许攸径投曹操.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忙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攸曰:"某不能择主,屈身袁绍,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见故人.愿赐收录."操曰:"子远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攸曰:"明公以孤军抗大敌,而不求急胜之方,此取死之道也.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明公还肯听否?"操喜曰:"愿闻良策".攸曰:"袁绍军粮辎重,尽积乌巢,今拨淳于琼守把,琼嗜酒无备.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间烧起粮草辎重,则绍军不三日将自乱矣."操大喜,重待许攸,留于寨中,自选马步军士五千,往乌巢劫粮.$ W: }3 K( l. s- N! y
7 ]& p1 C0 J" u! a7 _6 @
" k4 [. k7 h' c
许攸是在三国里笔墨不多,但绝对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正是他为曹操进献的夜袭乌巢之计,彻底改变了官渡大战的走向,也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有道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只有吃饱了肚子,才有力气打仗嘛!因此,历来切断对手的粮草补给是获取战争胜利的一条捷径。许攸为曹孟德献的火烧乌巢是一条不折不扣的“釜底抽薪”之计,因为人越多,对粮食的需求量也越大。袁绍的军队数倍于曹操,对粮草的需求更为迫切。而要凑足能供应庞大军队每天必需的粮食,不是短时间就能办到的。故烧了囤积袁军最大的粮草供应基地,就如同“釜底抽薪”一样,袁军要再想把火烧起来,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做到。饿上几天,十几天甚至时间更长的肚子就足以致袁军于死地。到时候,曹军打都不用打,就可以轻松地赢了这一场战役。这就是曹操一听到许攸献上的这条“夜袭乌巢”的大计,立刻会毫不犹豫的实施的原由。曹阿瞒深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其实袁绍本来应该赢得官渡这一战的。许攸最初是向他献的“釜底抽薪”之计。利用曹军也发生粮食短缺,后方又空虚的机会,派遣一支军队,连夜奔袭曹操的老巢许昌,端了曹大丞相的老窝,既彻底断绝曹孟德的后勤补给,又把皇帝抢到手中,取得名义上的正统地位,造成曹军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产生巨大的恐慌。然后用大部队正面进攻,配合奇兵,猛攻曹军。双管齐下,夺取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许谋士为袁绍献的这条“釜底抽薪”之计,连曹操听了后都觉的脖子发凉:“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但如此一条妙计,却被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的袁本初认为可能中了曹公下的套而予以拒绝。再加上审配投诉许攸的不法行为,使得袁绍对许攸产生厌恶之情,将许谋士驱逐了出去。狗急跳墙的许才子把自己献给袁主子的“釜底抽薪”之计重新改头换面包装了一下,送给了曹孟德,反而成就了曹操的一世英名。历史似乎在开玩笑,但又十分的公平。它平等地给了每个人机会,就看你能不能利用。袁绍出于谨慎推走了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他失败了;曹操由于他的胆识接受了这块从天上的馅饼,他成功了。许攸的前后两次为不同的主子献计堪称是三国中最敌我不分的釜底抽薪之计。9 w: A. j! b8 ~" H
) H H3 @: w: h: L9 c. o
: u' N, q2 f; @' O
釜计二:第64回,诸葛亮设计擒杀川中大将张任后,刘备率军轻松地攻下了雒城.刘循逃回见父,说雒城已陷,刘璋慌忙聚众官商议.从事郑度献策曰:"今刘备虽攻城夺城,然兵不甚多,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不如尽驱巴西梓潼民,过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尽皆烧除,深沟高垒,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彼兵自走.我乘虚击之,备可擒也."刘璋曰:"不然.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备敌也.此言非保全之计."遂不从.9 P o" l, ^9 S
: C( T; p- @8 c9 \/ [+ X
6 C$ L; v1 ~1 Z+ d- l
郑度在三国里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属于小人物一个,官职也不高,在书中出现的次数非常少。但看他为主子刘璋献上的这条坚壁清野之计,可见其才干也不在川中高级智谋人士之下。单看刘玄德和孔明在得知了郑度的这条“釜底抽薪”之计,双双不约而同地产生恐惧:“若用此言,吾势危矣!”(第65回)说明这二个三国中最顶尖的和谐君臣对郑度此计的高度评价。坚壁清野,避而不战是弱旅对付强敌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郑度根据战场的态势,对手的情况,适时提出了这条以坚壁清野为战术的“釜底抽薪”之计,也算是因敌制宜,对症下药了,只可惜被郑从事的虽庸暗但却不失仁慈的主子刘璋认为这样做会让百姓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而拒绝了。后世许多人在读了三国后,都认为刘备是仁义君子,但如果再深入地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在仁义方面,被刘皇叔赶下台的同宗兄弟,素有暗主之称的刘季玉做的并不比他差!要是刘璋当初采纳了郑度的“釜底抽薪”之计,二刘之间的这场兄弟之争究竟会鹿死谁手,尚未可知。郑度的坚壁清野的建议可谓是三国里最令人遗憾的釜底抽薪之计。 * h' S, p" j, `' b: c2 B' M4 x. r- ^ . z; ?5 H1 [* l+ G2 U( ^; ?, W2 i4 _% \+ w; |8 O
釜计三:第95回,孔明一出祁山,连拔魏国安定,天水,南安三郡.魏主曹叡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诸葛亮得知后,令参军马谡为主将,王平副之,高翔,魏延协助,领兵固守街亭,以防魏军前来,断了蜀军的咽喉之路.司马懿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亲何故自堕志气耶?男料街亭易取。”懿问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换衣服,引百余骑亲自来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围巡哨一遍,方回。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传令与诸将:“倘兵来,只见山顶红旗招动,即四面皆下。”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懿乃命张郃引一军,当住王平来路。又令申耽,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次日,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蜀兵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尽皆丧胆,不敢下山。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谡大怒,自杀二将。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魏兵自辰时困至戊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马谡料守不住,只得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奔。司马懿放条大路,让过马谡。3 q. Q+ X# ^" r3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