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A3 \% U9 t 第14回,满宠接受曹操交给他说服徐晃归顺的任务后,扮作小卒,趁夜混入杨奉的军营里,找到了徐公明。只见晃秉烛被甲而坐。宠突至其前,揖曰:“故人别来无恙乎?”徐晃惊起,熟视之曰:“子非山阳满伯宁耶?何以至此?”宠曰:“某现为曹将军从事。今日于阵前得见故人,欲进一言,故特冒死而来。”晃乃延之坐,问其来意。宠曰:“公之勇略,世所罕有,奈何屈身于杨,韩之徒?曹将军当世英雄,其好贤礼士,天下所知也;今日阵前,见公之勇,十分敬爱,故不忍以健将决死战,特遣宠来奉邀。公何不弃暗投明,共成大业?”晃沉吟良久,乃喟然叹曰:“吾固知奉,暹非立业之人,奈从之久矣,不忍相舍。”宠曰:“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晃起谢曰:“愿从公言。”宠曰:“何不就杀奉,暹而去,以为进见之礼?”晃曰:“以臣弑主,不义也。吾决不为。”宠曰:“公真义士也。”晃遂引帐下数十骑,连夜同满宠来投曹操。早有人报知杨奉。奉大怒,自引千骑来追,大叫:“徐晃反贼休走!”正追赶间,忽然一声炮响,山上山下,火把齐明,伏军四出,曹操亲自引军当先,大喝:“我在此等候多时。休教走脱!”杨奉大惊,急待回军,早被曹兵围住。恰好韩暹引兵来救,两军混战,杨奉走脱。曹操趁彼军乱,乘势攻击,两家军士大半多降。杨奉,韩暹势孤,引败兵投袁术去了。曹操收军回营,满宠引徐晃入见。操大喜,厚待之。 : X3 A% r: m0 b3 W' Q0 w: Z4 A% \4 i
& m4 t" }0 t7 }% v 徐晃归顺曹操一事,在书中介绍得也非常详细,前因后果讲得是明明白白。中国虽然自古就十分提倡“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但其实都是后代君王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通过一批御用文人编造出来,灌输给子民的麻醉思想。在更久远的过去,古人对怎样选择自己的事业道路还是有相当大的自由的。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那时有一句名言,“不惟君择臣,臣亦择君也”。可以称得上是双向选择。对于三国里的许多有才之士来说,挑选一个能让自己更加发挥特长,并能使个人获得最大利益的“明主”,才算是自己走对了人生之路了!徐公明弃杨奉,改投曹操之举,就是这种情况。徐晃对于自己旧主杨奉等人的人品,抱负及所作所为应该是极其不满意的,对于在他们手下打工的自己的将来前途也充满了失望。老实说,徐将军肯定在自己的心里认为替这些废物流血卖命是委屈了自己。当满宠认为他呆在杨,韩二人手下是“屈身”时,提醒徐公明“遇可事之主,交臂失之,非丈夫也”。徐晃并没有进行反驳,而是以“吾固知奉,暹非立业之人”一语表示了赞同。徐公明对旧领导简短的评价已说明了一切!他早就想离开了,只是没有机会而已。现在这个机会来了,而且就摆在了徐晃的面前。徐公明稍微犹豫了一下,立刻就把它放入了自己的怀里,从此就再也没有丢开。当满宠要他拿杨奉,韩暹二人的脑袋作为送给曹操的投名状时,徐晃是坚决予以拒绝了。理由再简单不过了,不愿做不义之事,不义之人。这也得到了满宠的谅解和尊敬。比起动不动就拿干爹的人头当见面礼的三姓家奴吕布,和现在许多人为之奔走呼吁要求平反,那砍了曾经收留无家可归自己的韩太守头颅的魏延要光明磊落得多了。徐晃在决定改投曹操后,如何处理旧主子的态度上,做得十分的漂亮。那就是公私两尽,不失情理。于情,毕竟是自己跟了这么多年的老领导了,可能平时并没有亏待自己,虽说无能,无才了一点,但也实在下不去这个辣手;于理,背叛本身就够让人瞧不起了,再用以下犯上的方式去杀掉老上级,作为自己投靠新主子的阶梯,在道义上更让人看不起。只会使自己身败名裂,从而可能影响自己在新阵营里的地位。因此,徐公明在满宠要他交纳投名状这个问题上摇了头。这样做的给徐晃带来的好处是,于公,在道义方面赢得了对手的尊重;于私,使自己在世间留下了一个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好名声,为自己将来的人生之路打好了基础。徐晃这么做不仅没有受到曹操的冷遇,反而赢得了曹阿瞒的赏识。这也是曹孟德情愿宰了主动要求投降和他并肩作战的三国里武艺第一的小温侯,而挖空心思非要徐晃投诚过来的原因。有道是惺惺相惜,曹操看人的眼光也是很准的,被他看中的人也都是三国里非常有才干的人物。为了得到徐晃,曹公甚至亲自带兵前去接应。可见他对徐公明的重视程度,而这种器重,都缘于徐晃那给曹操第一次见面就留下的好印象。说服他人背叛不是件容易的事,自然一个人如果要脱离自己的阵营,投入敌方的怀抱怎么说也是件丢脸的事。不管是投降,投诚,还是归降,归顺,为了让自己的面子好看些,这理由总要编得冠冕堂皇一些。当已明确表示对老上级很不满意的徐将军尚以“奈从治久矣,不忍相舍”来推脱离开杨,韩二主,去归依曹操时,满宠用了“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一非常光明正大的借口来作为对徐公明的开导。卸去了心理负担的徐晃则就坡下驴,顺水推舟,正式加入到曹操的集团里来了。他这一反身事敌的举动,带给曹操最大的好处是,杨奉,韩暹的小军事集团被彻底的击溃,此后就再也没能翻过身来。而曹阿瞒在扫清了通往许昌道路上最后一道障碍后,平安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从此奠定了曹魏政权在三国中最根本的基础。曹操收降徐晃之举,为其带来的不仅是军事方面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 4 P5 W$ w \. P8 F) h! A! \- E% F
$ ?2 M$ q) Z4 w' N6 U- P$ O) Y
不过 徐晃在参加曹操阵营后,尽管屡立战功,但作者对他的介绍却开始变得模糊起来,顶多是作为一个不太重要的配角出现在读者面前。如第25回中战颜良,第26回里战文丑,都打了败仗,似乎也没什么了不起。直到第30回,他方才有所表现,与部将史涣并力,火烧袁绍大将韩猛押运的粮草,大获全胜。关于这场小规模的偷袭,书中这样写道,徐晃部将史涣获得袁军细作,解见徐晃。晃从袁军俘虏口中得知袁绍派大将韩猛运粮至军前接济的消息后,立刻报告了曹操。操遂差徐晃将带史涣引轻骑数千,从半路击之。当夜袁将韩猛押粮车数千辆,解赴袁军前线。正走之间,山谷内徐晃,史涣引军截住去路。韩猛飞马来战,徐晃接住厮杀。史涣便杀散人夫,放火焚烧粮车。韩猛抵当不住,拨回马走。徐晃催军烧尽辎重。这也是书中自徐晃投顺曹操后,记载得比较详细的一次重大立功表现。在这次与袁军的遭遇战中,徐公明和以前一样,还是一名英勇善斗的武将。在随后的夜袭乌巢中,徐晃作为曹大丞相亲自钦点的参加此役的四大将领之一,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只是由于小说在此为了突出了曹操,把徐晃和其他人的表现都忽略了。但火烧乌巢的胜利,徐公明也是一份功劳的。直到此时此刻,徐晃的表现依然不错,颇为可圈可点。之后,徐将军又参与了曹军许多重大的军事行动,只是由于作者把描写的角度转移到了其他人物身上,徐晃如同曹军的其他将领一样,尽管多次出现在书中,但基本上已属于起不了重大作用的二流配角。 . r- v4 R; @! K- }, W2 l & p& w2 K- S0 `' ^8 M% V, \/ R: t) f" L# U
三国里对徐晃的描写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与三国里其他著名将领不同,书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徐公明曾打过二次败仗的细节。这在曹氏名将中也属于是少见的。第一次发生在第58回,马超为报父仇,起兵造了曹操的反,并攻克了长安。曹阿瞒闻知后,遂唤曹洪,徐晃吩咐:“先带一万人马,替钟繇紧守潼关。如十日内失了关隘,皆斩。十日之外,不干汝二人之事。我统大军随后便至。”二人领命而去。到了潼关,马超领军来关下,把曹操三代毁骂。曹洪大怒,要提兵下关厮杀。徐晃谏曰:“此是马超要激将军厮杀,切不可与战。待丞相大军来,必有主画。”马超军日夜轮流来骂。曹洪只要厮杀。徐晃苦苦挡住。至第九日,西凉军都弃马于关前草地上坐,或于地上睡卧。曹洪便教备马,点起三千兵杀下关来。西凉兵弃马抛戈而走。洪迤逦追赶。徐晃正在关上点视粮草,闻知大惊,急引兵随后赶来,大叫曹洪回马。但为时已晚,西凉军伏兵齐出,曹洪折兵大半,奔到关上。西凉兵紧紧跟随,洪等弃关而走。洪奔见曹操。操曰:“与你十日期限,如何九日失了潼关?”洪以实告。操曰:“洪年幼躁暴,徐晃你须晓事!”晃曰:“累谏不从。当日晃在关上点粮车,比及知道,小将军已下关了。晃恐有失,连忙赶去,已中奸计矣。”操大怒,喝斩曹洪,众官告免;徐晃的第二次败仗发生在第71回,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操令徐晃为先锋,前去决战。帐前一人出曰:“某深知地理,愿助徐将军同去破蜀。”操视之,乃巴西岩渠人也,姓王名平,字子均,见充牙门将军。操大喜,遂命王平为副先锋,相助徐晃。操屯兵于定军山北。徐晃,王平引军至汉水,晃令前军渡水列阵。平曰:“军若渡水,倘要急退,如之奈何?”晃曰:“昔韩信背水为阵,所致之死地而后生也。”平曰:“不然。昔者韩信料敌人无谋而用此计。今将军能料赵云,黄忠乎?”晃曰:“汝可引步军拒敌,看我引马军破之”遂令搭起浮桥,过河来战蜀兵。蜀将黄忠谓赵云曰:“今徐晃恃勇而来,且休与战。待日暮兵疲,你我分兵两路击之,可也。”云然之。徐晃引兵从辰时搦战,直至申时,蜀兵不动。晃教弓箭手向前,望蜀营射去。黄忠谓赵云曰:“徐晃令弓箭射者,其军必将退也,可乘时击之。”言未已,忽报曹兵后队果退。二将领兵两下夹攻,徐晃大败。晃死战得脱,回营责王平曰:“汝见吾军势将危,如何不救?”平曰:“我若来救,此寨亦不能保。我曾谏公休去,公不肯听,以致此败。”晃大怒,欲杀王平。平当夜引本部军就营中放起火来,曹兵大乱,徐晃弃营而走。王平渡汉水投赵云。徐晃逃回见操,说王平反去降刘备矣。 # S1 d/ E) p6 {; W$ f 3 q) ]' u1 N, L4 Y8 f5 L; l' B/ ~# Y" {% u' v1 ]
平心而论,徐晃的第一次败仗,责任真的不在他身上。作为主将曹洪的副手,徐公明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当曹操企图把丢失潼关的罪责转嫁到他的身上时,徐晃不愿代人受过,据理力争,毅然说明了事情的真相与来龙去脉,迫使曹阿瞒只能让曹洪独自承担失败的全部罪责。公与私,徐公明分得很清楚,没有丝毫为领导遮羞的打算;不过徐晃的第二场败仗就完全是他的责任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这位名将不为人所熟知的另一面,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气量狭小,见识肤浅,简直和马谡是同一个人。汉中之战,徐晃给大家的印象很失望,无论于公于私,他都乏善可陈。此仗,徐公明的个人形象可以说是被毁了。他没有像张辽那样,变得那么的高大了,也许,这才是完整的徐晃吧。个人认为,恐怕这也应该是徐公明尽管以后击败了有三国第一名将之称的关羽,但也只能位列曹操的“五子良将”中的老二的原因吧。 4 }' L4 x( g4 W1 N7 i; C* v0 @. C' X% a8 [7 ^
: q( M0 n% c+ v+ F( w. A& M, n
有道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徐晃在汉中一役给世人留下了相当不好的印象,但没过多久,他用自己的行动彻底地洗刷了留在自己身上的耻辱。第75回,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一度打算迁都以避其锋芒,后在司马懿的劝说下才停止了。曹大丞相一面派人去东吴,请其出兵为助;一面准备派遣一位大将领兵再去解樊城之围。言未毕,阶下一将应声而出曰:“某愿往。”操视之,乃徐晃也。操大喜,遂拨精兵五万,令徐晃为将,吕建副之,克日起兵,前到阳陵坡驻扎。第76回,徐晃来到前线,即差副将徐商,吕建,假着徐晃旗号,前赴偃城与关羽义子关平交战。晃却自引精兵五百,循沔水去袭偃城之后。关平果然中计,被徐晃夺去了偃城。不甘心失败的关平与部将廖化带兵前去偷袭徐晃的大营。却又中了计,不但大败,连有鹿角十重防护的四冢寨也丢了。只得逃回樊城大寨,向关公汇报失败的经过。言未毕,忽报徐晃兵至,公令备马。平谏曰:“父体未痊,不可与敌。”公曰:“徐晃与吾有旧,深知其能。若彼不退,吾先斩之,以警魏将。”遂披挂提刀上马,奋然而出。魏军见之,无不惊悚。公勒马问曰:“徐公明安在?”魏营门旗开出,徐晃出马,欠身而言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公曰:“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并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公大怒,亦挥刀迎之,战八十余合。忽闻四下里喊声大震。原来是樊城曹仁闻曹操救兵至,引军杀出城来,与徐晃会合,两下夹攻,荆州兵大乱。关公急渡襄江,望襄阳而奔。却说樊城围解,曹仁引众将来见曹操,泣拜请罪。操曰:“此乃天数,非汝等之罪也。”操重赏三军,亲至四冢寨,周围阅视,顾谓众将曰:“荆州兵围堑鹿角数重,徐公明深入其中,竟获全功。孤用兵三十余年,未敢长驱径入敌围。公明真胆识兼优者也!”众皆叹服。操班师还于摩陂驻扎。徐晃兵至,操亲出寨迎之。见晃军队皆按队伍而行,并无差乱。操大喜曰:“徐将军真有周亚夫之风矣!”遂封徐晃为平南将军,同夏侯尚守襄阳,以遏关公之师。 3 i. C% i3 \% @. d0 \( G. D! l. y' i. P( G6 F! B1 W8 h
" S0 i6 s* H- ~4 `* v 樊城解围,是徐晃的成名之战,也是他人生的巅峰。此战最大的看点,不是徐公明如何击败不可一世的关公的经过,而是他在两军阵前,对关羽前恭后倨的有趣态度。刚与关云长见面,他表现得十分友好,都接近于讨好。徐晃既像一个老朋友那样,大拉家常;又像一个粉丝一样,不停地给关公戴高帽子,表现得是那么的自然,得体,完全是一个崇拜者的模样。连关羽都被感动了,开始与徐将军谈起了友谊。但没料到徐公明突然变脸,喝令部下去砍关老友的脑袋作为升官发财的路径。被徐晃这一当头一棒打得措手不及的关羽晕了,根本回不过神来。他以为自己在做梦,竟发出了“公明何出此言?”的呓语。关公已经忘了他们之间是敌我关系,还沉浸在对老朋友的甜蜜回忆之中。徐将军丝毫没有客气,又给了他结结实实的一棍:“今日乃国家之事,某并不敢以私废公!”私交是私交,公事是公事,一码归一码。与你谈私人友谊,并不妨碍我要你命的公事。徐晃与关羽的初次交手,便首先获得了心理战的胜利。徐公明这么做的目的,我认为有这二方面的原因:一,由于关公的威名实在是太盛了,已到了令魏军闻名丧胆的地步了。连徐晃带领的魏军,一见到关云长亲自出马,都到了“无不惊悚”的地步。所以,在心理上战胜关公,为己方士兵打气是徐公明急待解决的当务之急。徐晃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的成功;二,徐晃与关羽私交深厚在曹军内部已是众人皆知的事,要说两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见面,一点也不谈些私事,多疑的曹操是根本不会相信的。于是,徐公明特地选择了在一个公开的场合,和关羽先简略谈起了私人之间的友谊,然后再用公事宣布与老朋友正式决裂。徐晃通过这个方法,向曹操传递出自己是一个忠诚和讲情义的人。他这一手玩得非常的出色,不像是个将军,倒更像是一个老奸巨猾的政客。至于徐晃的军事才能,在这一回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连关公都承认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对手:“吾深知其能”,言简意赅说明了徐公明的才干。作者又通过战后曹操在审视敌军严密的布防后发出的感叹,和对徐晃带领的军队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描述,都从侧面证明了他是一个良将,更是一位名将。 " o. W& Z1 B: a% e, S. w6 r! S8 V$ S$ O& T' i, H4 v5 ~4 t
: T% l# o; t$ N- T7 J6 R3 u 樊城之役结束后,徐晃又参加了以后曹魏政权与蜀汉政权的几次规模不大的战争,都获得了胜利。顶峰过后,迎来的就是低谷。没多久,徐公明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第94回,司马懿得到新城太守孟达暗通一出祁山的诸葛亮,准备谋反的消息后,不等圣旨,立即起兵赶往新城。路遇右将军徐晃。晃下马见懿,说:“天子驾到长安,亲拒蜀兵,今都督何往?”懿低言曰:“今孟达造反,吾去擒之耳。”晃曰:“某愿为先锋。”懿大喜,合兵一处。孟达在城中,忽报城外尘土冲天,不知何处兵来。达登城视之,只见一彪军,打着右将军徐晃旗号,飞奔城下。达大惊,急扯起吊桥。徐晃坐下马收拾不住,直来到壕边,高叫曰:“反贼孟达,早早受降!”达大怒,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额头,魏将救去,到了寨中,取了箭头,令医调治,当晚身死。时年五十九岁。司马懿令人扶柩还洛阳安葬。一代名将,至此终于告一段落。8 T! Y8 o3 s! O( b4 { Y. b( I
1 d6 e* Z) X+ i( y. }- s& u" ?/ p2 K) L
徐晃之死,在三国里介绍得也算是详细的。与五子良将中的张辽,张郃相同的是,徐公明也是死于箭伤。不同的是,他的结局比张辽不幸,但比张郃要好的多得多了。张辽是在作战时中了敌方的暗箭,回到洛阳后,因箭疮崩裂而亡;张郃是中了诸葛亮的暗算,被万箭齐下射死在木门道里。估计在密集的箭雨下,连人带马都被射成刺猬了。是五子良将中下场最为悲惨的一个。徐晃则是因为自己的轻敌而送了命,死得有些不值得。但好歹落了个全尸,有一副棺材和专人护送回家安葬的待遇。二战时,美国名将巴顿对自己的死亡曾有过这样的要求,希望自己被人类最后一场战争中的最后一颗子弹打死。不过他的愿望没有实现,是被车祸夺去了性命,有些滑稽。徐晃虽不是如巴顿所言的那样,被三国里最后一场战争里的最后一支冷箭结束了生命,但毕竟也是战死的。对于一个职业军人来说,于公于私,也算是死得其所了!9 V+ L1 e) J1 |* u/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