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241|回复: 0

袁绍其人推论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1008

主题

49

回帖

6220

积分

版主

积分
6220
发表于 2024-2-25 19: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7 h8 u6 E+ c6 V0 z, ?  `
    提起袁绍,一般都会以为他是典型的无能者+野心家。演义中描写他:“sè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而事实上的袁绍,是什么形象呢?
' ?8 \  l' \9 |5 B1 K. c
% P9 j- g& ]) L2 H9 i, U" L记得曹cāo攻陷邺城后,亲往祭拜袁绍,不能否认这确实有收买人心的一面,但问闲认为,此时作为一个诗人的曹孟德,更多的是在悼念自己年少时的挚友,壮年时的伙伴,以及一个壮志未酬的英雄。. H8 l# |. d7 O/ i6 A

( A9 Q  h) _* ?$ N' F1、少年俊才
+ Q2 d0 {4 N- N9 c
3 `- n1 Z/ v9 \) \0 K) H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豪门,然而其为庶出,在古代嫡长子继承制中,地位是很低的。袁绍又生而丧父,幼年生活抑郁。这两者结合,养成了袁绍的孤傲xing格。2 t8 V( Q# _9 f, i' C& T

  Y' W4 h0 k! c' }5 ^& F袁绍深知其出身的弱点,因而极其注重自身的修养。东汉以孝治天下,袁绍丧母,以古礼守丧三年,又追服父丧,共六年,因而为人所重。袁绍将见许子将,去宾客车马,单身而行。袁绍少年养名,以品行高洁名动天下,为将来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9 _( _  J- j# L/ {/ a$ |
2 ~* h  y4 s" C; H3 y+ R袁绍又好游侠,因而结交天下豪杰,他有四个“奔走之友”:名列“八厨”的张邈,为友复仇的何颙,赴难不惮的许攸,仗义刺卓的伍孚。俗话说“物以类聚”,由此可以想见袁绍少年时的形象——清高正直、勇于赴难,其名声远在嫡子袁术之上。袁术曾嫉妒的说:“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天下豪杰岂能从无德才之人?本初少年豪杰,名不虚传。/ f1 n7 }- ]; B- \0 G( l

# U% R- A2 v0 q# |& `0 m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世人不满。袁绍等游侠奔走联络,救济时难的行为,为人所称道。禁军重编,绍被征为西园八校尉,同时受命的还有他自小的挚友——曹cāo。从此袁绍正式进入历史舞台。
2 T+ m0 \. Q! m- H
  |. p+ j# W7 N2 Q2、讨逆扶汉
9 C# m/ z' m" c3 w9 B0 ?5 @$ B7 E! x; d4 D- u
何进谋杀宦官,袁绍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史载——$ x. s  M/ K' J) P; T
, m9 Z/ _9 [7 A  d$ [' `9 |
绍说进曰:“黄门、常侍累世太盛,威服海内,前窦武yu诛之而反为所害,但坐言语漏泄,以五营士为兵故耳。五营士生长京师,服畏中人,而窦氏反用其锋,遂果叛走归黄门,是以自取破灭。今将军以元舅之尊,二府并领劲兵,其部曲将吏,皆英雄名士,乐尽死力,事在掌握,天赞其时也。今为天下诛除贪秽,功勋显著,垂名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将军以诏书领兵韂守,可勿入宫。”( _2 T  _( d2 f4 ~
7 z0 ?& K; G( F6 U; F- B, t& q& M
何进屠沽小辈,不纳嘉言,身死宫中,袁绍带头尽屠宦官,救帝回京。此时董卓进京,从此天下大乱,董卓yu废帝立威,与大臣商议,袁绍公然反对。绍曰;“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来久。今帝虽幼冲,未有不善宣闻天下,公yu废适立庶,恐觽不从公议也。”卓谓绍曰:“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绍曰:“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引佩刀横揖而出。
9 {% C; u% j' a- e2 \4 p8 ]: ]
' B7 V2 K7 a+ P4 y“天下健者,岂唯董公?”此句常使忘了热血沸腾,忘乐认为可以列入三国十大豪言,演义不载,惜哉!; f2 `  @, i9 t+ m& n/ |" _0 x2 ]

6 f, U! a4 u. y% F袁绍赴渤海兴义讨贼,被公推为盟主,对此,曹丕曾有生动描写——6 J5 u: x2 S3 B" \
7 ^1 d  ]% P0 r4 O/ H4 o3 d' }
“山东牧守,咸以chun秋之义,‘韂人讨州吁于濮’,言人人皆得讨贼。于是大兴义兵,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卓遂迁大驾,西都长安”( P% n' o) P8 @/ K' `% s! B5 x, h' ?

' G: a2 H' v" k3 T曹丕不愧文学大家,生动的写出了天下群雄兴义讨贼的气势,同时也反映了袁绍的强大号召力。董卓被迫迁都。( m8 g! e/ m! L1 t
, y1 U4 I1 O& a3 P4 N$ q
3、纵横乱世; n" Q! W; ]8 u  T1 H
( Q6 l* G$ i& O1 p+ O4 Y: m
后,同盟解散,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人认为这说明袁绍的野心,可问闲认为这正说明袁绍扶汉之志!天子之立乃董卓之意,况且幼弱,实为傀儡,刘虞汉室宗亲,有德望于天下,忘了认为袁绍是效仿西汉周勃立文帝以安社稷的做法,实无取而代之的野心。' ~6 r' q$ }( G9 d& Y4 M

0 U  `& h6 [! u不久袁绍取得冀州,曹cāo此时在袁绍的支持下取得兖州,这个以袁绍为首的政治集团成为最大势力。! P2 O, `6 S8 \) ~2 O8 ~
- S# G. V- C6 R
值得一提的是,袁绍对曹cāo的态度,一直是推诚相信,这段对话大家想必听过:+ ^' ]2 a7 D, E# H5 Q' \

, F* u8 ]) d# h' _6 s! J“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觽,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 B: l; w) v" p' d, K9 c  n
" U$ ?1 j' W4 ?" Z2 H( {  x/ q$ u
袁绍推心置腹,将计划和盘托出,认为自己可以与好友曹cāo一同创业,而曹cāo却含糊其词,敷衍了事,二人品格高下自明。0 m! g+ H3 R7 d0 V. l
7 J+ x2 P, p; I; c2 E' |( a
后来在创业初期,袁绍给了曹cāo极大的帮助。而曹cāo后来的背叛,想必是给他的感情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 S: |! p7 E+ i
2 [8 [2 B$ s) N9 B6 w6 K% D2 ?陈琳那篇著名的檄文里提到:“……与cāo参咨策略,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虑,轻进易退,伤夷折耱,数丧师徒。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太守、兖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师,銟蹙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而cāo遂乘资跋扈,肆行酷烈,割剥元元,残贤害善……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唯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布觽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任,是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cāo也……”
4 X. j! l8 I* H, b* Q  a) R( ?0 C" b0 s2 m5 z2 _
这些感情sè彩强烈的措辞,与其说是在声讨国贼,倒不如说是对一个忘恩负义者的强烈谴责,难怪曹cāo看来,字字诛心!9 v9 h# O" I' u4 r, d: c7 N

. O( ]/ ~( O4 v至于讨灭公孙、击黑山、败官渡等事不再赘述。
- [4 |' H" n9 d7 ?( D' [% ?9 g! H* _+ {% f
人们论及袁绍多谈其野心,而忘了认为袁绍的所为基本算是汉室的忠臣,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见事不可为而起取而代之之心,也属常情,不能据此倒果为因,讲其开始就是以篡汉为目的。
; ~6 \+ U8 z- r
8 o2 S+ u) E: D2 q" a7 c时人评价袁绍有三个优点:一、宽仁从众,天下所服;二、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三、世布恩德,天下受其惠。看袁绍用兵,重势而不重诈,典型的谋定而后动。如果不是遇到曹cāo这种绝代豪杰,在一般的乱世,也许他会顺理成章的取得天下……
  v3 H4 ^' A( W& S. T" k: Q5 h7 ~. s: z
在某些地方,问闲认为袁绍倒是象战国时的今川义元,二者的相似之处太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都不是想象中那么无能。当然,本初要强的多。z. Y& c8 G8 B# D* ?$ D# a
, x( k, l, H& R. n3 u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7-7 22:50 , Processed in 0.16383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