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 `/ b' H. o, H当时是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他临死安排魏延断后,大军撤回蜀中。当时诸葛亮就感觉魏延有可能不服从这一命令,告诉身边人,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别管他,其他人撤回来。 9 r% }) j& s) L$ _' u* F. r; K% \
费祎去魏延的军营传命令,魏延果然不打算服从安排听指挥。他跟费祎说:“丞相死了是死了,该发送发送,但没必要撤军啊,我还能带兵打败魏军,现在杨仪掌管所有军队的调动,我能听他的吗?”; i. S$ G9 A( _; J0 Q9 L4 t
" w5 s! e# M9 G% `( Y8 R! D费祎为人机灵,一听魏延这口风,就知道他不可能按照诸葛亮的安排行事。费祎骗魏延说要回去跟杨仪说,让杨仪把兵权都给魏延,他就跑了。回到那边一说,大伙就按照诸葛亮的遗命,大军撤回去,把魏延扔那儿不管了。 + {* I" i- _5 L7 @6 F _% x ^/ w: J; L2 E P6 n
魏延一看就急了,带着兵先撤下来,断了主力部队的归路。然后魏延和杨仪都上书中央,告对方的状,说对方造反。. ^4 h7 m2 o% H4 h) S. J' Z
+ m# q6 E! e" g9 G
刘禅把蒋琬、董允这批人找来商量,大伙都保杨仪,觉得是魏延的问题。那边商量着,这边魏延也没闲着,带兵就进攻杨仪,跟自己人动上手了。但杨仪派出大将何平对着那边的士兵喊话,要团结不要分裂。结果魏延的士兵一听,全都不打,各自散去了。魏延没辙,带着自己的儿子跑了,最后被马岱追上砍了脑袋。/ r' p( E! l' y% {2 p8 `2 H
" i7 A( }* h/ d# F
《演义》中魏延的幽默死法 $ l$ C6 k) X6 r$ h G1 d' x5 J v
结果后来后主一调查,发现魏延没有造反的意思,就是和杨仪有矛盾,两个人一直不对付,诸葛亮一死,他们就闹内讧,造反是没有的。 # ^1 }; e/ o2 ^, z( F 8 @; @9 [4 \. A, [这就是魏延之死的整个过程,很多人为魏延翻案的依据就是后来的调查结果显示魏延并没有造反,而且杨仪这个人为人也不怎么样。 # p! T* ~ x) j. L. t$ `. p- M; `/ f9 f
魏延的脑袋送来之后,杨仪踩着人头说:“孙子,你还闹杂吗?”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而且后来杨仪不服蒋琬接替诸葛亮,认为应该是自己接班,就跟费祎念叨,“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在诸葛丞相死的时候我就带着兵投降魏国呢。”6 g( p `, M8 x5 j" h. I4 w: [2 v
8 A5 Z: U: v2 I0 e. J- m- Q; J
结果费祎往上一汇报(费祎也有意思,他总告密,谁还都愿意跟他聊心里话),杨仪贬官为民。然后杨仪还不老实,造谣传谣,捏造举报信,想搞掉蒋琬,结果蒋琬没搞掉,他被抓了,最后自杀。5 v. h' `9 u+ `# I/ { N
: n9 X1 N% Q9 J1 B c/ d- O
说魏延冤的依据就是这两个,一是他确实没造反,二是他的对头是个小人,但魏延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 V5 a, e. @8 L0 K , o0 _% ^7 c6 q z他是没造反,但是他先是自以为是,不服从上级的命令。你毕竟是执行层,执行是第一位的。要是谁都觉得决策层命令不对,自己就不执行,那这个集团就乱套了。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都惦着主事,就离完蛋不远了。 3 O, }2 i; y3 Z6 u$ f& j% o, t" ]6 ^6 ]& d' B: ?4 ~8 v
魏延就是这个问题,你独立思考可以,但向前一步,付诸行动就错了。而且魏延不但自己不服从命令,还主动挑起内讧,先向自己人进攻,这就是犯罪了,而且绝对是死罪,所以魏延后面的结局并不冤。& x. N7 [. o# e% m/ @$ B
! O: L$ p$ M9 r H9 S无论杨仪为人怎么样,在这件事情上他没有什么问题,最多就是后来对魏延人头的态度有点过头而已。 g6 E/ R3 z* ~/ e 6 R4 |' e a% q/ c6 Q- E* R4 x所以我的结论就是,魏延确实没造反,但是死的也确实不冤。 4 v. h" f% v; ^: |+ l# [4 \+ Q/ ]5 S5 ?
正因为魏延喜欢独立思考,所以有了子午谷之谋,但被诸葛亮否决。除了性格与诸葛亮龃龉外,这个奇谋生效的可能性是不是不高,诸葛亮才没有兴趣?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m) Z, b5 o0 J+ m& _
. f, l$ ?& Y- i1 H$ i2 [$ X p这个子午谷之谋不是《三国演义》的杜撰,在《三国志》上面就有记载。在魏延的传记当中,原文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 M7 G# y- L* ~# \* L9 [, r. u! J8 a1 r) s0 C! p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魏延跟着诸葛亮出兵,都惦着让诸葛亮给他拨一万人马,他和诸葛亮分兵前进,分进合击,两军在潼关会师。就像韩信当初那样,但诸葛亮从来都不听他这个。魏延认为诸葛亮胆小,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发挥出来。9 }- x; O/ t! w. F
5 F8 G* j1 H( j- w7 C7 U- i4 X您看,这里面没提子午谷,哪提的?《三国志注》引用《魏略》的记载,说当时魏国镇守长安的是夏侯楙,魏国的驸马。魏延觉得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让诸葛亮分给他五千精兵,带着五千人的口粮,沿着秦岭向东前进,到了子午谷折而向北,十天之内可以到长安。 4 f3 L" t# s4 e4 S. e' ^, h( q9 H% B. B* z2 \
魏延觉得夏侯楙这小子听说自己杀到长安,肯定直接就吓跑了,他就拿下长安了,然后和诸葛亮会师,这是对《三国志》子午谷之谋的补充说明,《三国演义》里基本上原文照搬了《三国志注》的记载。 . |3 d* J n4 ~9 U5 K$ u% c" Y2 t5 V# o! ~/ G
前面说了,千百年来,关于子午谷之谋到底可不可行的争论就没有断过,最近这些年,随着网络等自媒体的不断发展,这种讨论就越来越激烈了,我也想谈谈我的看法。4 z- d6 M0 o# @. d9 ] ?
. a% q- {0 b) c* `
要说子午谷之谋,先要说说《三国志》记载的魏延的这段话当中所谓的“韩信故事”,这个说的就是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1 |7 U6 _4 D6 m; U" G' T/ w7 @. Y1 @0 D4 E' ]& M( N3 Y7 q0 F: ]2 B& Y/ q
当然,其实当年韩信暗度陈仓是有的,明修栈道则是元朝戏剧家编的戏文。虽然也是出奇制胜,但韩信当年是派灌婴沿着祁山道做佯动,吸引了对面章邯的注意,然后韩信亲率大军出陈仓道,奇袭成功,平定三秦,将关中地区拿到手中。 # F' Y. \0 O' ?9 w2 Z0 W1 ~4 [4 E* d9 G
魏延的子午谷之谋也是要效仿韩信,把诸葛亮出祁山的大军就当作是当年灌婴的部队,自己这五千或者说一万的部队就当作当年韩信出陈仓的军队,要的也是出奇制胜的效果。 : i; p2 G# T7 ^- d- k: E5 \. w7 ~( W9 E6 C D6 ^
先说魏延这个思路是没有问题的,《孙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出奇制胜,而且诸葛亮六出祁山确实也是缺少出奇制胜的手段,导致劳而无功。 0 T% z4 x N9 t3 b , [$ E1 \7 C6 k( E不过魏延说要效仿韩信故事,而韩信暗渡陈仓据魏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四百年,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 * x# G" v7 D& [+ k 3 P7 g! j) ~; ]2 b/ M5 c特别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是,韩信的时代,汉水流过整个汉中地区,河道宽,水深,大船可以通行。在当时,水路运输比旱路运输要快捷很多,有了汉水作为保障,韩信运兵运粮的效率很高,保证了部队的机动性和后勤补给的充足。 , @- p: v8 s- V$ ]2 t! Q; @ ! v+ H" a% J6 o8 u2 j, T但在西汉初期,汉中发生了一次地震,这次地震的后果是汉水断流,变成了不同流向的两条河流,不再贯通汉中全境,而且河道和水深都差了很多,大船已经没有办法通行,水路运输彻底没指望了。 3 I4 u" Q6 m3 V7 B6 \7 u. q 1 }! T5 \* t7 c因为这个原因,三国时期,蜀汉的军队的调动和后勤补给只能走旱路,效率反而低于四百年前。这也是诸葛亮进军速度比较慢,魏军布防比较从容的原因。 9 |. Q9 m6 {$ O, g # [* @1 j: t0 Y武都大地震改变了中国西部的军事地理, o1 |$ b7 `, I-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