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最近网上冲浪时,被精准推送了一波「在银行买保险的心得」。
, B" q, t. R3 E+ w+ I; z& D4 \6 a9 k( P3 d
" w7 J- V% p/ ]7 u% u5 V有趣的是,连续看到两位博主,分别展示了不同的体验。
/ w6 ]) ?( d: I: v# o
+ m$ Q3 N9 [7 y7 N, O/ B0 Y% V8 M8 M
A博主说「银行卖的储蓄险真香,大家快冲」;
6 t" B& l- W1 O2 r3 |
- n/ j1 l% F- @6 f9 h$ Y) C3 e+ qB博主说「去银行存款,被骗着买了保险,大家紧急避坑!」。
: N/ K, l6 Y2 U& L1 D; ?) L! |0 V2 O4 t$ _- o0 J- V( |0 \. g
然后我循着两位博主po出来的保单现金价值,进行了收益测算;
" w$ j9 t3 t' L- f7 r. J1 G* \
) t4 {. r2 t7 [. k0 o( }% M
本来是想看看银行卖的储蓄险,收益是啥情况,然而算出IRR(内部收益率)时,结果让我有些吃惊。
3 h( c" v) A0 i6 J! H/ r- d( ]6 N
$ F' z: X# y) C. \# i4 y01
. l. {7 n9 \7 }$ _; nA博主的保险方案是每年交3万,连续交5年;
) i: I+ I" d: P2 i) J
1 N4 {; s6 e+ V& ~2 lB博主的保险方案是每年交10万,连续交5年。
! a) z$ }) H' i0 R
$ {+ I/ [, I* ^) [' L7 s& u- Y缴费期一样的情况下,每年交费金额不同,也不会影响IRR的基本测算,因此,我们可以把A博主和B博主的现金流&现金价值演示贴在一起进行对比。
# ]" d8 n' U5 T6 F; k7 k' F% }+ w" T4 e' r9 ?8 _' o0 h
, R. \. `: M& b6 |% X& t% {$ D
) K# b- J: T9 |" V( o- S6 P) _% V: h, Q! B9 ~4 K- S/ e' c
根据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保单的相同年度,两份不一样的产品,拿到的IRR收益非常相似,而且B博主的收益还要略高一些。
9 h8 T/ o* l# m4 z" ?! h/ t0 @9 t* { [8 U0 }
那既然两款产品收益都差不多,为什么会有A博主向大家安利,B博主却让大家避雷这么大的差别呢?
( H; J& X7 ?# y- ]
8 m1 g+ P/ `) A- I `1 }+ D2 c4 Y: h我发现,主要问题是两位博主对于「现金流」的看法不一样。
6 h6 v& O$ j" `" Y+ Y. k
/ {$ E0 j/ J) n在第10个保单年度,两款产品的单利分别是:2.62%,2.7%。
9 q6 l) T& A3 b; l0 M
/ P9 w! Y" i9 Y7 p4 V3 Z
A博主刚大学毕业不久,短期内不会用到这笔钱。
- k' L) a3 e2 N3 ]. {
+ J8 S; C7 E; N! l/ I
对于「闲钱」理财来说,可以把这份保单看成存10年,年化利率2.62%的存单;在利率持续走低的大背景下,能提前锁定长期收益,还是非常「划算」的。
6 P2 u! M9 @! i# j$ y" T3 M* D
7 a' @9 F/ m0 V3 x! {0 bB博主的宝宝刚过完周岁生日,小家庭花钱的日子刚刚开始。
4 m7 o$ {/ i2 l+ e( p
, w. H" a2 l/ r1 }除了一家三口的正常花销,每年还要继续往这个账户存10万,压力未免有些大了;即使是2.7%的年化收益,看起来也没那么「香」。
5 n6 G' \9 j8 h* N; k+ x
8 d" V1 J6 |) p$ b z v
所以,哪怕是同一款产品,不同的人生阶段,金额投入,带来的后续答案,都会有很大的差别。
# G @6 Q: H' K: E- ]8 B0 Q, f
# }4 {" C! s% f/ d/ `( h02
5 R5 H/ ]2 E" T. i
, @8 l0 \6 s/ f: S4 V5 e) [在我浏览了几个「银行买保险」的案例后,大数据开始疯狂推送类似的帖子。
4 ?2 |3 z% l7 s6 a5 X/ p. }) S' }+ }/ w. i4 P! k+ R$ i
我又算了几款来自不同银行、不同保险公司产品的收益,总结出两点:
8 ]/ k2 d a3 B! V. x3 u
, y f; h# G I! J" e1 V S: s1)银行买保险,可行
- c/ ~% W. g& S. l9 g$ c( X8 i) e
/ v' e+ ]( a8 h: B& _7 _$ ~银行在很早之前就是保险销售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些银行会自己出产品,有些则是和保险公司合作代销;从销售渠道来说,是靠谱的。
3 K4 d, `: S+ `8 T
, ?) y1 h' j! _' z大家不满意的点在于:明明我是来存定期的,你凭什么私自给我存成保险?
- i$ o! N" r5 J2 R0 k# \
) Q7 y) G2 L' o3 D* [这当然是误导销售,不靠谱的既不是银行,也不是保险,是业务员。
" x; e1 G; |+ u7 {% A( G. |
" D* N B k( u) y8 m无论产品收益有多强悍,违背了我们消费者意志的操作,都建议大家打12378进行投诉、撤销保单。
. G* }& {6 c# M5 f, S) B
2 F4 M0 M9 v) ^) n就像上面说的B博主的案例,产品不错,但人家存不了那么长时间,人家就想5-6年取出,这产品满足不了人家的需求,甚至会带来负担,就会出现「甲之蜜糖 乙之砒霜」的局面了。
, Y" L( U: b9 w7 i2 W
H- O$ X+ L6 n4 `+ r; W0 O& [
2)关注产品的IRR
* L4 \" t- Y- G9 q
1 ]# N1 N* @2 l1 W; ^8 V E% e
银行卖的储蓄险,也有很多形态。
: }; }; h! T; D" L k+ s* O
! a2 n4 D% I! ]' ~有的海报上印着IRR(内部收益率)突破4%,这个收益很可能是真的。但是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满足。
4 F0 X! B" I# N* s
2 G n5 E" B1 O+ Q比如,这款产品可能是养老年金,但是需要被保人满100岁才能拿到这个收益;调整到被保人80岁,那可能顶格IRR也就是3.5%左右了。
7 m4 z; l2 e# }
5 u8 H' Z+ I- O5 v: `" W# X1 }再比如,这款产品还有可能是分红险,分红险的收益是由「保底部分」+「分红部分」组成的,4%是演示收益,并不完全代表我们最终拿到手的收益;可能低于这个演示结果,也可能高于。
4 O4 g2 w8 j9 R, A0 k* g# {4 c5 t" L% x+ _
在定期存款、国债利率连续下调的背景下,「打个时间差」的储蓄险,依然很值得入手,但现在也不再是可以「闭眼入」的时代了。
i+ t2 z: \- A: F8 X
\, ?0 r) Z6 t" m8 Z# U03
: E7 c. e& t8 F/ P6 A3 T6 _
9 v+ _5 u9 q7 M" A) M+ Q
打算存点「安心钱」的朋友,我有两个建议分享给你。
: @$ r/ f+ x' E, X/ w
5 E. B7 V& K$ U
1)当下的产品中,「养老年金」更有优势
: M! k0 V4 v3 Y. S9 |6 I/ J- B8 D; E" u8 ]8 c- W* n9 A) q
增额寿受限于预定利率3%的影响,目前最佳产品的长期IRR也只能做到2.9%出头,而养老年金依然有大把能突破3%、3.5%,甚至4%。
* A' B5 r, a9 I
7 S# e6 D; E! ~2 C5 X' @很多朋友对于养老年金的印象可能是:需要到退休年龄才能领钱,缺乏流动性。
/ y! y8 v Q, U% f. _4 o% Z
$ W1 s( H; y/ r* _7 S8 _但现在的产品,一样可以做减保、退保(退保单现价,相当于直接把钱拿回来),甚至有的产品比增额寿还要灵活。
$ J& H1 c6 c* x% V; e1 l2 ~
# @8 z# |( _3 t" g" [2 F( t, q+ F
所以,养老年金来到了一个进可攻(收益上限更高,保证老年期的现金流)、退可守(第10个保单年度IRR就超过增额寿)的位置;无论是中期持有,还是长期持有,都很合适。
/ z' {: n. w' _( h& P9 c. p k/ {
2)关注IRR
& H4 u3 g2 Z Y- i. e1 q
9 Z7 Y+ R7 R5 y$ g+ V无论是增额寿、护理险、养老年金、快返年金,还是分红险,万能险。
, Q+ ^, ]6 V$ w& i/ k. @% @0 O- S6 |3 K, ^3 \# F
最重要的是聚焦到产品保证收益部分的IRR。
9 y6 T# {# l$ H' E
5 u- x# w4 B5 k大家可以打开Excel,建立3列数据表,分别是:保单年度、现金流、IRR。
, y6 S/ i" U% f2 |# W' l9 k' \
5 L# J4 F* o- J) K, D8 o
然后回车一下,结果就出来了~
& u, i% W7 D; \9 d" A: I8 x9 z$ ^8 h6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