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389|回复: 0

要了解三国历史,十本必读的三国历史书籍推荐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1008

主题

49

回帖

6220

积分

版主

积分
6220
发表于 2024-2-21 19: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1 |' R9 j) L2 O6 o国人所熟知的历史中,必然是少不了三国时代的,而我们对三国的了解,很多时候是通过各种形形式式的渠道,比如说戏剧、小说之类,这种程度的了解,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想要更深入的了解,我们还是要多看看下面这些书。  ^! J2 Q! ]2 }" t) f

5 H4 X  G! E0 z2 @1、《三国志平话》
$ J! W0 R4 @7 e3 ]' i! v9 D& A1 ?( I: w, j+ F( Z
《三国演义》的前身,宋元时代说话艺人的话本。/ L7 \: |8 U& ]0 z

, o- c/ Y, ~4 [- H它被认为是当时民间艺人“说三分”的底本,有人还说是《三国演义》成书前唯一的平话小说。
( R/ o1 \# ^/ z# O$ C7 q( i+ p) S2 G! A0 W, f' M
《三国志平话》分上、中、下3卷,69节(《三分事略》略去6节,只有63节),书中开头叙述了一个有关转生的“司马仲相阴间断狱”的故事,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时将其删去,现在在冯梦龙所编的《三言》之中还能看到这个故事。2 `. J" S" M! s" M2 ]! v) x
- t9 d- c* P7 [4 |6 l
除了这之外,全书前半部门主要描述张飞“勇冠天下”(后来被神化的赵帅哥也是他的手下败将),而后半部分则尽情讴歌诸葛亮的斗智。
5 Z+ F; A. k$ D* d& C* M+ e
' C) |4 Y4 p% g2 i# A* T* b  G, m鲁迅所看到的那个版本为“《全相三国志平话》分为上下二栏,上栏为图,下栏述事,以桃园结义始,孔明病殁终。而开篇亦先叙汉高祖杀戮功臣,玉皇断狱,令韩信转生为曹操,彭越为刘备,英布为孙权,高祖则为献帝,立意与《五代史平话》无异。”: ]2 d. \9 Y9 w+ r9 n' Q
/ u% n  i. m# z/ I8 f7 L9 `1 H
全书基本故事不完全符合史书记载,但和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大致相同,如张飞见黄巾,史书不载,而与杂剧《张翼德大破杏林庄》情节相同;又如刘玄德黄鹤楼私遁和朱士凯的《刘玄德醉走黄鹤楼》同;至於貂蝉其人其事更是史书中没有的,也同於元杂剧。
" q( X1 ^/ }& z5 R9 s' @9 B, P2 \% g- [8 H! ]' ~
所叙事迹多为民间传说,如庞统变狗,诸葛亮是庄农出身,刘备在太行山落草,汉帝斩十常侍,把头颅拿去招安,与史实无关,符合广大读者的心理需求。! L, H! {9 P& W7 `( q6 m
" p& [/ ?8 i- C; n4 {& Z- y& \$ m
全书以诗作结,说“汉君懦弱曹吴霸,昭烈英雄蜀帝都。司马仲达平三国,刘渊兴汉巩皇图”。这天下最后还是属於姓刘的,突出鲜明的封建正统思想。: n' u* u) j. U  e- @7 k' I

0 Q7 m& Z  d5 J. a7 j# H《三国志平话》作为话本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之处:“惟文笔则远不逮,词不达意,粗具梗概而已……观其简率之处,颇足疑为说话人所用之话本,由此推演,大加波澜,即可以愉悦听者,然页必有图,则仍亦供人阅览之书也。”
! `5 U- D- C) z& T
# X& ^0 Y4 m1 D3 \不仅是文字粗糙,而且还前后矛盾多多,情节多有脱漏,让人看了不知所云,有些事过于离奇,人物性格也多模糊,文字过于精略,所叙人与事往往缺乏必要的交代和照应,有了《三国演义》珠玉在后,实在是让人没有耐心将其全部看完,但作为《三国演义》前的平话,有其一定的承上启下的意义。' q: o4 O9 h  L( b
  Y# A+ a& m5 Q& Y
2、《品三国》8 L  b4 b$ s; X: H/ ~

* _9 B0 L. y  J4 ^& z《品三国》一书是易中天根据自己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所讲的《品三国》讲稿改编而成,分为上、下两部。! s( R" S& w. h% ~1 |

& n3 J( R# k! Z4 _  h0 k有些人认为,易中天的《品三国》中的所讲的事多为戏说,不仅是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混为一谈,还将各种没有依据的史料,不加分辩的大谈特谈,但有一个事实是不能忽视的,他给三国知识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了人们对三国历史的热情,毫无疑问的,在讲《三国》的书籍中,除了《三国志》、《三国学演义》外,这是卖得最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本书。
4 s; u0 Z4 O. l% e9 c
6 a7 W  L1 j; C* a7 n$ H个人认为,易中天《品三国》个人的意识过于严重,全是凭着自己的主观理解、兴趣或是好恶去评说人物,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还是最喜欢他的《帝国的终结》,但他用现代的眼光、以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让人们在轻松娱乐之余,又得了一次三国历史的畅游,其利大于弊,绝对是一部不错的书,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也是无可厚非,倒是有些人,不知是何原因,非得出来叫嚣上几句才满意。
' U/ ~/ k5 E' ]* L0 Z
3 I+ l2 D6 d, c9 m- a3、《柏杨品三国》% b* A* D: J# n; s8 S
( r. T0 C1 t: H$ s, W8 L  H; ]
这是一本以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为蓝本,结合了作者读史心得,用白话文而写,以现代人的观点去解读三国那段历史的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6 \$ \" V! _0 K9 ^7 S/ Y7 r

& O* ], |# U$ b: h5 p" D! m这书是本辑选本,节选了《中国人史纲》、《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柏杨曰》等几部书中有关三国部分,整理组合加工而成,其中《中国人史纲》是柏杨先生在狱中写成,更被列为台湾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则是柏杨先生多年读史的领悟,《柏杨曰》则颇有独到的读史见解。4 S6 S, S8 C$ h8 u0 Q3 S

+ d$ ^3 g9 N3 T2 m* l8 n对于三国这段历史,柏杨也是颇有感触,他在序中说:“三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最诡谲的时代,权力的争霸,给我们思考上无限激荡与智能。”
( k& O0 `, w( i4 L5 @* S
& p2 S0 e1 c# i: C1 h0 ]% i8 }( ]柏杨先生认为,“历史必竟不能全然被“演义”或“戏曲”取代,而必须有一种恰当的史学表达方式,才能够彰显它的史实与光芒。”0 n, n- A6 L7 o# Y% N5 P

" j; Y  b: c& {* M% H4、《三国志集解》
9 ^3 a$ o& ]* g: n; j5 I! u% Q# Q6 i! o5 ~
民国时,卢弼汇集历代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所作的注释、版本校勘和考证,仿王先谦《汉书补注》体例,并将本人的注释和按语统一编纂为《三国志集解》,可供读《三国志》时参考。
- L& l3 `5 u/ M" h+ |+ U& {4 w9 q
该书征引浩博,辩证详明,是目前《三国志》注释本集大成之作,可以说是历代注解《三国志》的一次总结。
; ]$ F* B$ ~: ~1 [. k! R2 Y6 {" C4 C  H6 U4 P6 ?; U; j
毛泽东读《三国志》,留下较多批语的,便是卢弼《三国志集解》。
& G1 e" ]8 h4 ?8 J6 j, \: I" u0 Q" h* f& a* ^1 B5 c
5、《三国史话》
, l- H: _/ m2 ~0 X+ G- Y9 D' h
5 C, @0 [6 s* Q易中天在他的《品三国》里屡次提到的书有三本《曹操评传》、《闲话三分》与《三国史话》,其中说的最多,引用最多的当属《三国史话》。  r) z& o0 X) V8 H

* |- i% S: i) B9 y2 M" y' N! }作《三国史话》的吕思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与陈恒、陈寅恪、钱穆一起被人推重为“现代史学四大家”。
9 `7 c* h' F7 H; R+ R1 f# l6 }- b: e0 J" K
吕思勉这大半生都是以教书为业,主讲的便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是一位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有着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3 W  m) b, n3 I6 U: L2 C6 ~
' C/ H; b' ]/ L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所写的一部有关于三国人物、地点、事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通俗性历史读物,如果觉得读《三国志》比较艰涩难懂,这倒是一部不错的入门读物。4 P6 i8 l# O4 E
, b4 J7 x7 M: _4 G6 n* p9 V
6、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 M1 K1 w; X3 p) |0 L/ V+ r8 k7 B; M6 M; Z( T" Z
《三国志》是纪传体式,以人物的一生为其篇章,对于涉及到多个人物的重大事件,散落在各个人物的传记中,要想将一件事理得清楚,要翻阅众多人物传记,往往还有不少的出入;
1 V% {- q  X  H  l# r' z0 n$ o
《资治通鉴》是以编年的方式来写的,一件独立完整的事件,从开始到结束,又需要很多年,到了书中常常就会被打散,往往还要跨越数卷,事件被割裂,难以明白其中的因果关系。! p( O3 S5 j. C; F
; w  c, m, B4 J: j
《通鉴纪事本末》的出现,迷补了这些缺限。
7 P1 @9 k! U4 a: J& N* s9 O6 O$ Z2 X( `4 F+ u& K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本对《资治通鉴》抄袭的书,但抄袭的很有水平,袁枢是一个“善于抄书的人,他依据事件发展的因果演变,把在《资治通鉴》上散见各处的事件,搜罗起来,依序排比。读来最能看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朝的史学家章学诚,说袁枢的才份本来不高,但由于善抄书,却做了这件“化臭腐为神奇”的事。”(柏杨语)# \* _9 j+ m" A+ U* \8 I# `- O
) d/ B7 m' P7 P
《通鉴纪事本末》是袁枢在严州任教授时所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开创了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
5 O( ?0 ]1 D) H* T+ ~  x1 p& {% y# c4 z3 G& a& q
7、司马光《资治通鉴》
+ ?/ W! i/ M. y, K6 j- ~1 N
$ {! A/ `* r8 h0 f8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简称“通鉴”,由北宋著名文学家、保守派的领袖、砸缸故事的主角马光为主编,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协作,耗时19年才完成了的杰作。) l/ ^5 l$ {( u& G6 D$ P
, Q; O+ r( T1 Q$ z! W+ b
宋神宗认为这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 V6 e7 e+ H. f
8 B; A6 X$ ?  b2 b' l+ [
《资治通鉴》三国部分,从卷六十九至卷七十八,时间起于黄初元年魏立,直到景元三年晋兴止,以魏国兴衰为主,杂以蜀、吴二国它事,文字较为简略,其主要史源为三国正史,少量来自于其他的史料,忠于历史,有些史料竟一字不差,但也有在保持原始史料的基础上,为适应时代需求而作个别修正,对有错误与失漏的依据其他可信史料进行更正。! ~: ?: f+ m" ^
6 ]1 `" ~5 u( v3 Z+ W# W
8、《三国演义》/ Y) m9 q* p) Q  I1 q9 [) v
; s5 u) k2 e) X3 z, }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是我国章回体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描写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起始于黄巾之乱,晋灭吴为结。9 G; [6 Z: `5 q6 j& w* }0 _8 u( r

& ?% ~/ a9 O3 V9 y# _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据“七实三虚”的原则,加工、再创作了这部长篇章回小说。
' \6 R9 Y7 F- ]" P$ z" N# s% U: ?9 v8 M8 x
《三国演义》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清毛宗岗增删评点的《三国志演义》。& G' \" q+ ]% }7 J
. O8 ]) K7 ^4 Z$ H
9、《三国志注》' B5 M' a1 X5 R# Q6 S& h

, d! F2 H* D" [7 ^9 W! M. m《三国志注》的作者裴松之,字世期,是南朝宋人,出身于士族官僚家庭,其祖父裴昧曾官居光禄大夫,父亲裴圭做过正员外郎。9 m% s# y: L  x
) a4 S9 i+ H8 c2 K, ~, R" O# c
裴松之从小就已熟知《论语》《诗经》等书,后然博览典籍,学识日进,年仅二十岁便当上殿中将军,后曾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县县令、尚书祠部郎等职。
) M8 |- X5 F& d; H$ w  l6 A, a6 w! K( e$ y( G  c( ^
在宋文帝时期,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裴松之为之作补注。
9 P5 A" G0 e- q* q( ]' r6 s
' l- Q  B, X2 E6 l' ~' F4 `裴松之在其《上三国志注表》中就明确地指出因“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他肯定了《三国志》的成就:“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又指出其缺点:“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自己为其作注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8 ?$ @8 F: M. h2 g7 V4 q& U
; h# C" G, I) V0 w" W; N9 O《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则指出,裴松之为补注所做的主要是六件事:“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l1 J4 a: k3 |  a5 C* P+ w. C
& T2 g; r& T0 i: P& w
裴松之注释《三国志》,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到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之多,据沈家本的统计,注中引书“经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
/ O2 _) p) k. n3 P7 ^$ u% W0 E/ M# F
裴注的最大特点,就是广采博引,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特别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经亡佚,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价值就非常珍贵。8 l7 u# V$ I/ @# a
( }: R* J6 O3 U2 v! ~* W8 T4 l
10、《三国志》
) h+ U8 G! Q5 ^, e
) b' x' B# e0 j1 ]9 }《三国志》是一部讲述魏、蜀、吴三国正史的纪传体断化分国史,全书共有六十五卷,分别以国家为例,为魏、蜀、吴三书,《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的是魏文帝初元年(220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间魏、蜀、吴三国史事。8 `& ?! r/ l8 D5 g% M

- o9 Z1 r2 y: @' L( m$ G6 `1 i《三国志》一书,创新了纪传体史书的写作形式,以魏、蜀、吴三国各写一书,这一先例一开,以后的《北史》《南史》,元朝所修的辽、宋、金三史,都是模仿其体例而稍微作些的改变。
6 V0 L( Y( |3 _* d) t' D/ W5 ]" k% _8 ]
《三国志》史学价值极大,留下了许多保贵的史料,:如《魏书.张鲁传》、《蜀书.刘焉传》,保存了五斗米道的原始材料, 《魏书.华陀传》保存了古代医学的事迹, 《魏书.张燕传》保存了黄巾起事後,张角馀党继续叛乱的史实, 《魏书》的《外国传》,具体叙述了乌 ,鲜卑,高句丽及倭人之社会生活状况,此皆极其珍贵之史料。' y4 e9 c  u# D8 y
2 c# E, E' H4 y" E8 |5 \
凡是三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关系的人物,以及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有贡献者,都有在《三国志》一书中有一定期的体现,实是后世人研究三国史事、人物不可或缺的典籍。
% D3 ?- `2 h8 G, M6 M: X! Z) e
% K$ ~  a  `* M$ e+ b# Z  `在古代纪传体正史中,《三国志》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Q! x1 A3 ?, f7 s+ {6 X0 j: V

5 E, W3 P% W  w) h1 b《三国志》成书年代已不能考,先前魏、吴两国就有自己的正史,主要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裴松之注也多引用了这几本史书,蜀国没有史,按《华阳国志》的记载,《三国志》陈寿本是蜀地人,曾写过与当地有关的《益部耆旧传》,他当是参考了上面几本书,然后再采集了有关蜀国的各种资料及自己的所得,编撰成了《三国志》。
9 d/ q3 j: ~2 o% U: _( R
" P" B9 e+ g# j" d7 ^《三国志》虽名字为志,但实际书中并没有志也没有表,除前四卷为纪外,后六十一卷都为传,有明显的曹魏倾向,魏书占去了全书几乎一半的篇幅,并列在全书的首位。' B0 s8 _0 L0 X' ^
$ L! [! i4 K2 p( j# U4 I
《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称曹操、曹丕为帝,吴、蜀君主即位,也记得是魏的年号,这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与陈寿所处的朝代不无关系,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所提到的“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於当代哉?”* c5 ]* R: |& W- _6 e' b
- C, g9 f- O* l& o! X) {* h# W
很多人认为以曹魏为正统是很值得疑问,其实这个正统问题,历来都是很有争议的:
% E9 z) e/ J# o4 \4 \
  J8 t3 f% J8 f: U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是以蜀汉为正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仍以魏为正统;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则又以蜀汉为正式统;南宋肃常《续後汉书》也是以蜀汉为正统。5 K/ e$ _, ^$ L6 R- o
! D) `. n  h6 ]$ b( z4 U3 n* Z6 ~) x
还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的一针见血:8 @! k* L, H. C( U  b
  L; c( ?& m1 p8 T2 F) l* w
“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於魏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於当代哉!此犹宋太袓篡立近,於魏,而北汉,南唐迹近於蜀,故此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後,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 h- N8 I) F# e0 B8 o7 K5 n

' |7 i. p# ]+ u1 _" j& e《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 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N0 A6 C2 ]# a# d+ x$ v0 u

* i3 h- T+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8-31 08:15 , Processed in 0.16788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