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 0 参与人数: 0 我的评分: 未评
; L- v$ O( ^, r8 T3 ^6 }, ]" n 前段时间,我去参加一个两性亲密关系沙龙。
& F5 r# x' ~2 \% ^5 I
. O3 T2 Q) t7 W. }& y" T( P; u0 e" }0 c 中间聊到一个话题:是什么原因,让你想跟眼前伴侣建立持久的亲密?
4 }- N" z' Z7 W" o8 P! `1 o
* `4 f* P" _4 P. O: m; a 大家纷纷分享自己的观感体验:性格匹配、背景相当、价值观一致……
% ~: h9 J+ H4 X* ]: P, } ! x5 [9 ?, X) G
倒是玲子的回答令我眼前一亮。她说:“我们之间有聊不完的废话。”
& g2 L" V% G n! q* [
8 w w6 G) E( c: Z6 w7 a8 U( k8 q 有一次她跟男友去影院看《旺卡》,电影展示了很多魔法巧克力。
. Q$ V3 S3 w6 s6 y% A; k! j; Z8 R
0 M7 a, Y4 N u 回家路上,玲子半开玩笑:“我也想吃魔法巧克力,你来做吧。”
# e* d# N n8 r) b& `
; C/ n6 l6 N1 g0 i& `) i
“好呀!”男友回答。
' G* R: H# w/ K , h+ F$ [5 I# Y7 N5 c
随后,两人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认真探讨了起来:
4 @& K, A$ l5 {0 {& z+ h L1 b) k6 l" B8 l" T' X
魔法巧克力要怎么制作?
- I8 @" K. o& P0 N* e% y
: r0 k. D1 ?5 H* |$ G 要用什么材料制作?
O& K; Y/ f+ j- e7 p6 \
# b. U3 ?. X; E# h* n 要从哪里搞到材料?
: s- x5 m' v8 }7 D4 C8 j
! C' P7 E4 H9 Z4 p; Q4 u* ]; J" L) w ……
' ^/ J8 X9 X' K' C
+ H+ S6 X5 ~8 o$ z 尽管探讨了一个多小时,最终也没得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制作方案,但这个漫无边际的讨论,却让玲子感受到无穷无尽的满足与乐趣:
) }. m& H. m! u# r/ _4 |; v4 o
* s" ^; X/ ~* e6 r% B6 f: O “就是一种需求有人倾听,愿望有人相随,快乐有人相伴的感觉。”
' y6 U+ C9 V& }1 l$ Z- Z , C* Y& H1 Y1 E* g: S
这是一种她从小到大未曾经历过的「跟亲近之人说废话」的体验。
! g) {% _" C- T! b0 {
4 U0 v3 z; q) g' q, g0 l- U 小时候,玲子的父母非常重视效率——
7 z9 x5 ] b( D/ n# \2 t
' f- B; L; h& r7 Q, |+ Z; W7 w 从不跟她讲废话,也不陪她做“无用功”,更不允许她浪费时间。
2 I, J& W4 [5 E! Y% k% G; \& {
% {7 A. |- m) ~4 S8 R8 \1 m
每当玲子想探讨一些话题,或想尝试一些感兴趣的事物,父母都会优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习」:
: k! s$ b, E, i; l4 M
: ?" _" f8 @/ Z3 n, r; j4 x/ h 如果是,他们会非常配合地回应、支持玲子,但同时也会给玲子下达诸多任务要求;
" i# A# O" B! ?( P+ B. d
- ]1 C/ _3 ~6 _ 但如果不是,他们就会非常不耐烦地呵斥并制止玲子——
, C+ r2 t# z, o7 p
, g3 t0 s3 c5 E/ w! K2 b “不要整天讲这些没用的,小孩子怎么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赶紧学习去!”
( n% O' F, E# y8 J( l- B
: C: D& q n; R- b$ P 小学时期选报兴趣班,玲子想报书法和绘画。
( ]9 U# @4 }5 ^+ C
- N/ M5 C( G' N& e: L- z3 t 当时父母判断书法对学习有益,画画对学习无益,便只给玲子报了书法班,不报绘画班。
" F/ ~. b! W7 x4 W6 t( R
5 d8 B' [" M# u+ r# }' \
与此同时,父母还给玲子购买了很多书法本,每天给玲子布置任务,监督着她练习书法。
" X U, `5 D! t+ f$ G! }& D8 I
* ~) v0 Q' C+ S4 o, b
结果这一顿操作下来,玲子逐渐丧失了学习书法的热情和乐趣,甚至还对它产生了抵触。
+ q8 X4 D1 P u* \5 E7 ` - _( P0 B2 C6 t# ?5 G) g( T9 a3 T
“我感觉父母就像一个严苛的监工,而我则是一台学习机器,我感到很压抑,也很痛苦。”
T, P9 `5 b# U& h4 W- Q" M
B' i$ B! c h0 ~! @+ V8 j
听完玲子的分享,我陷入了沉思。
/ F* a, Y& I F5 B) W 6 R# t3 K/ U5 j4 a, M$ o
过去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都在盛行一种「功能式养育」。
& Y7 }/ W' n: u9 \
" d# U2 i8 ^ g8 A, b: c/ W 即:对孩子所有的爱与关注,都围绕着一个特定功能展开。
: \* k" ?9 R& N {
. n$ A, H8 @/ I/ R; F+ e1 r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学习功能,就像玲子的父母——
7 r' E0 C9 t5 B5 @. ]5 `' D
3 h+ g* m* u$ z- {$ r* d 无论孩子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求围绕着学习去展开;倘若跟学习没太多关联,就毫不客气地扼杀掉孩子的热情。
6 c5 N9 ^+ x X/ ?
2 {( D5 v! A6 ~ 这样的教育方式,或许能让孩子及早产生学习意识,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学习上。
/ k7 T9 s: |' H$ d
7 M& U/ Y' j# |1 r. c 但它给孩子成长带来的局限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 p: K' g" s% z
- T" }) E. g2 p1 \* H 首先它会带给孩子一个「直观体验」:
9 w3 i0 P7 O" L% \ @
+ I# z3 m( i. ^9 O! L: P 我是一个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9 k3 T4 M* u, h6 p, a" m A3 [- @
1 L6 G B: |- z9 S( W' o: z6 c
玲子告诉我们,在成长中的很长一段时间,学习是她唯一的任务,也是她唯一的价值来源。
) w/ _2 w3 p/ t% w& [! D! F
% r4 O( _! Y; G0 j( C! A9 v; V 每当她想做一些学习以外的事情去放松一下自己时,内心都会冒出一个声音不断提醒、鞭笞她:
8 x) i4 g5 d; e: y: r
: e% L' j+ \- j# r) w# W) [) _ “赶紧学习,别浪费时间了,再不学习你就落后、被淘汰了……”
! R+ G) f$ i% X. Z$ `% a
' o. w, f- Z# d9 O 这个声音时刻监督着她,令她一刻也不敢懈怠,一刻也不敢放松。
6 Z/ `1 J% P% W" O1 |
! \$ f) V. T' _; }$ }! { 那时学习对她而言——
* \6 _' y( h/ [: N( y3 t+ G8 Y, v ( \8 f2 \; U% }" |2 y. z9 w
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追求;
% c& E5 t& u d
5 c5 r- t! q- z9 w L' z! l) o9 c' ?" d; }
而是一种父母内化在她心里的要求,一种习惯性的自我逼迫。
2 v) k4 N7 U7 ?: E" G5 J" ~
: W; I6 U' P6 c0 T5 ^
其次它会教给孩子一种「人际模式」:
$ h! ?# G# i# l! ~ ( j' w: |/ G( j/ {1 B
I/ M* T: e/ M) s1 V5 W- ~ 用功利心去联结他人,但很难真正收获亲密。
, ?. O) Z! a4 v6 q0 j* G( ^
& b$ z) C2 n0 u) D
大学期间,有几位男生同时追求玲子。
) l* l" O+ S* q
8 J# A( @! X9 y- }$ J. O
玲子选择了学习能力最强的F,因为这个特质对她的学习最有帮助,然而恋爱期间,她却感到很压抑:
; z' Q7 e& c9 n$ T8 u8 [; G 7 F7 O; q5 ]' ~. P
每当她想跟F探讨一些问题时,F都会快速给她抛来标准答案;
, {5 T: \& H7 Z5 H5 y
8 x$ S( g2 j( `: G' h 如果她表示不理解,F就会很不耐烦,甚至还会嫌弃玲子笨。
U* s, m0 W. {) R
8 {6 O |* w3 ^' m 后来F申请上国外名校的研究生,提出了分手,理由是玲子跟不上他的成长步伐,玲子深受打击,一度陷入抑郁颓废、自我怀疑。
' \- B" s" O& [7 r/ g* C) M# j % a2 K/ i: K$ j( x' Z$ R
那段恋爱带给她的——
6 [$ r( S% J& @# q! j1 E
' X0 G& }3 A, b% ?0 i) i 不是一种温暖的爱、联结与亲密;
0 t: v+ l2 Q. J" [
# g7 u' [" ]2 R6 A K8 Q& { 而是一种功利式的审视与评价,一种习惯性的挑剔与贬低。
7 y; b2 R+ ?7 t3 d" }6 J+ n; e
8 R* m1 r) h- C
总的来说,无论是成长过程,还是大学恋爱,玲子感受到更多的是压抑与痛苦,而不是快乐与满足。
0 H+ G$ K, O, N " ~4 b) i. r j* y Z1 W; `
由上不难看出,功能式养育或许可以提高孩子成长的效率,
4 q o' [7 u/ t1 r) b5 s; g0 M3 B7 f- K
, Q5 J1 [9 z1 O/ b* l. S
但却会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和亲密联结的能力。
' F4 x3 G0 k1 y1 M) @! Y% G
# ~% ?# |. W) F( a/ v 那么,有没有一种养育方式——
; ~8 S' ~ o. r9 m
4 U7 P: H M/ Z F8 p V. s5 f 既能培养孩子的成长热情,又能令孩子获得自我认同感和亲密联结能力呢?
. g' c* |4 d1 t8 U
8 Z# T0 ~& s* [( h+ H! v 其实是有的。
% a2 q& y+ ]" o; C3 v8 \ n/ S
. [- _" D" ]& N9 b 那就是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倡导的:「镜映式养育」。
) @6 J u1 S# [9 }& h, g% r R
3 D3 @2 W5 L- K 即:父母像一面镜子般,照见眼前真实的孩子。
9 ^5 \& o2 x! F
& s4 ~, m+ s u$ e0 v- T/ h 它不需要孩子根据父母的标准和意愿,去发展某一个特定功能;
/ J7 u3 E( G" u: Y) m 4 A+ X/ x7 }+ L! _( v& h& j# S
而是需要孩子根据自己的自主意志,去发展自我,成为他自己。
5 q& I! }' m2 u1 w3 O % K- K' T1 f6 D" z4 f' T+ v9 M
具体来说,镜映式养育包含三个纬度:
5 f* ^& b5 A8 A d- @ w: U
% L8 v7 _( @$ j& x' _3 [; n
其一:不要带着目的去培养孩子。
5 n9 a: g; g5 @% @" M
1 G# M$ g$ F$ m, b; q# K 很多父母养育孩子,总是带着某种目的或期待。比如,
4 b% Z ?1 j5 a7 r: F
6 T7 C# w. O9 Q: l: A! E 有的父母小时候没好好读书,便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
l! W- j& K9 `0 Q
: Q. D! E- a% g* M+ y- R5 P 有的父母关系不和,便把情感寄托给孩子,让孩子充当小伴侣;
! v! e) j" W5 b: w5 K 2 x2 D7 N) M, {, T
……
2 ?0 c. V. p% v1 L5 Y. E # _) s& r: T1 x( n
然后不管孩子真实的需求和愿望是什么,家长都会把孩子引导到某一特定功能上。
. `, E/ {/ q! l2 A5 r
6 d/ r N. m3 ]* y! l$ U 这样做,不仅会限制孩子自我意志的发展,还会扼杀孩子的成长乐趣和存在价值。
* E! A h: a& m1 F4 g' R
9 o" ?5 s4 B: a; x* g! }
父母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应该放下自身的目的和期待,尊重孩子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 a0 c( L x D# `5 U3 Q( T! S6 E
5 b- m* @, ]. U 要知道,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生命的延伸。
& X+ u; ]# v2 c, D2 W+ _' ~ ( Q7 e+ T) b; P
其二:耐心倾听孩子说"废话"。
* y! u0 ?5 Y3 I2 {. L' J6 I- ~
" u8 y# S# I" H) x* }
6岁的多多听到电视播报地震新闻,他问爸爸:“地震死了多少人?”
7 e4 Y: j; ]& N( o2 a2 i# n
" x: \ [. x1 r( e/ u4 X 爸爸回答了一个数字。
0 C4 J) W+ ~% s+ c
% ^9 ~0 P5 }5 v$ a2 s% w, L
过了几分钟,多多又问:“地震死了多少小孩?”
) y2 \) C# \# n7 s ! M1 m2 ?% ^3 h( ^: K
爸爸愣了一下,回答了一个大概数字。
+ q4 Q0 c+ c5 k- \. s S
3 M! M# b @0 }; B9 b: Y. L
过了几分钟,多多又问:“地震死了多少幼儿园的小孩?”
5 B) u! \3 B. V) n" l. m # S [$ ?0 f# o" A$ a" u, V6 l8 T$ [
爸爸终于不耐烦了:“你到底有完没完?赶紧写作业去!”
7 n# t- E6 p W( p% ^; V( x 表面上看,这样没完没了的对话,似乎没什么意义。
4 E, _) N9 ~1 I5 T* }; S7 a
, q5 N+ d6 W' k1 }) {5 w; Z% x 但如果爸爸能够多一点耐心去回应多多,他也许会发现:
- W; B6 T T0 A( O7 q
2 ~- ^+ v6 k, v 多多真正担心却没有说出口的是,万一地震来了他怎么办。
+ Q( W4 B- u9 K5 Z" {. f
( C g# _; X' } 他是在表达他对地震的恐惧,以及对自身安危的担忧。
9 s+ K1 q: e. i H T3 C4 L
! y+ z, y' w: B- T. y 父母如果真的想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应该尽量耐心回应孩子提出的问题。
" @ Q2 ?2 C- ^1 p* M2 n1 w ) C! Z7 s6 C5 R) {' p
在孩子畅所欲言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理解孩子“废话”背后的真实意图,并与之建立内在情感的联结。
, q; J9 t; C/ g0 `: d' K$ u/ \
8 C# l% g. O$ H3 O& ]( { 其三:允许孩子做"无用"的事。
% B/ h0 y3 L0 `4 Y8 X# k
$ p: N5 l) O- ?6 B7 b( L3 a7 _
5岁的杰克用两只手兜着屁股,不停地跳跃,样子有些滑稽。
0 H/ E+ D6 m: z9 e( B
3 v- Z6 b( Z4 i& A- [
“你在做什么?”妈妈问道。
% t- I) O4 @0 K* ]
4 @: T w* Z D. d# D; N2 F
“我在尝试把自己抱起来。”杰克回答。
0 Z0 c4 }- Z6 U! M4 u+ a
6 h4 G: H k" m5 e9 L “那你成功了吗?”妈妈继续问道。
8 M# j9 g! g" Z
7 z4 k; g/ I" Z& h& F6 v “没有,我总是会掉下来。”杰克一脸苦恼。
) O% x3 q$ O) a
0 d9 P9 B2 e0 s3 F; r “为什么会掉下来呢?”妈妈继续问道。
, X: o& B# W% k& s* i) c" q) O
# s5 f) d6 A$ f5 v2 `
“我不知道,我明天问问老师。”杰克回答到。
4 S" A" Z* C! Y' s5 x( l
. V" [( k; }. y 由始至终,妈妈都没有嘲笑杰克,也没有阻止他,更没有急着去告诉杰克标准答案。
" u8 n* M% f/ B+ Y+ A
5 g# T' B5 `5 {
而是先允许孩子去尝试,然后通过启发式提问去引导孩子思考,最后再由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 m! q2 S/ g4 C $ y( V7 R2 t9 B
这是一个孩子自主性形成的过程,也是孩子在探索中不断学习、思考和成长的必经之路。
( B k9 J" }% I& `7 C# @( C* E! }& S
9 F) O2 G! e- |! w8 Z3 U 一个在镜映式养育中长大的孩子——
$ x' P' A, ] i6 L; {: ?3 d( ~) ^
: Z& r5 c3 Y! {3 N# D
他会在关系中看见自己,获得自我认同感;
8 x* I) ^# K, b7 A, u7 j: X 3 x+ W- D3 R0 W/ W3 A
也会在关系中看见他人,收获亲密的联结。
9 Y% @/ m: E% F% Z* G 3 B" [7 e; U& ~1 k
玲子男朋友是一名设计师,他在工作领域很有创造力,颇受同行认可。
/ P) c( m- ~* g' H+ Y l& r! i
8 }' d( ]# t/ N0 f, _* f. i1 S
一开始玲子选择跟男友在一起,是基于对他才华的欣赏。
$ V* B4 \. H* w1 H
$ P- E* }3 m8 i" z
但刚在一起时,玲子却不太能适应,因为她发现男友经常“不务正业”。
4 j+ e0 g, U+ G
- O8 W; j" [, t2 c! n 比如节假日期间,玲子会不间断地参加一些业余学习,但男友不是组队玩游戏,就是研究花花草草,从不学习。
! D* w" c, n: M
8 e# t1 g+ o1 \4 ] j+ i
玲子看不过眼,开始下意识地干涉男友,督促男友去做一些有用的事,别整天浪费时间。
8 O t6 @3 N; r) L% z \% X6 n
" t/ b) n' w( j/ U6 j4 o 男友既不反驳也不妥协,只是坚定且温和地回了玲子一句:“我喜欢呀,我觉得很快乐。”
# x( K1 a. k2 l
5 V; w, \) ~9 E% t# m3 d 后来有一段时间,玲子在工作上面临很大的压力,经常压得她喘不过气。
& R5 H, l% m1 Y5 l; b! y + B% e, a8 I+ I+ }* G, d' h+ U
为了舒缓绷紧的神经,她开始搜集各种奇怪表情包,时不时看着乐一下。
4 ^( G' z' s( |& \( ~+ Y b1 _
& z! A$ m# T- z4 u$ y$ e4 E 有一次,她误按了按钮,把表情包给男友发送了过去。
+ n) e9 I# P @5 `5 l9 F
. l( a& {. M/ u! O/ \) d/ W4 M* n 她尴尬地撤回。
+ m. `; q) U& l1 L- J1 J
2 K8 Q$ D8 \2 r' e 但没想到,男友刚好看到了,隔了几分钟,他给玲子回了一个类似的表情包。
5 b% y4 k/ h7 y6 N3 F# X5 n
. r0 Q2 O! `6 V “哈哈,遇到同道中人了。”玲子想着,又发了个滑稽表情包过去。
% T9 G) g* s7 F K& Z1 M: Y+ V
; d) F& G4 G6 g3 q9 q7 i 就这样你一来我一往,两人互发了几十个表情包,在偷偷乐的过程中,玲子整个心情也舒畅了起来。
% g( k' M( H. s4 U& i8 k
: v" n! _$ m2 r5 `; i: j4 x: ] 从那以后,每当玲子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时,就会跟男友互发各种滑稽表情包,作为解压。
( z$ t( x' ?; J, q
. E1 j! G4 m: E& X7 P( g 她一直以为男友也有搜集表情包的兴趣。
1 i$ x* L3 t+ f+ b) X( x# e 4 s+ ]2 t% e% i' e
直到有一次聊天,她不经意问起这个事情,男友回应道:
; E5 e0 V5 ]/ o! u7 t) r6 H7 ~
, p3 c9 h1 Z2 l" D. e “没有哦,我平时很少发这些表情包的。是为了配合你,陪你娱乐,我才搜集的。”
. w" D$ g: S2 \8 M
) ~ P! k7 Q6 C3 a( \
那一瞬间,玲子突然有些莫名其妙的感动。
$ m' h5 E8 @( g& z0 T2 L/ K
3 j( c; ^* E+ S( a! t 原来,做无聊的事是可以不被苛责的,甚至还会有人愿意陪着你一起无聊;
2 h$ E2 a. U/ S/ s( X' K R 1 _" B$ k8 ]+ B! ^# v; m: y
原来,这种郁闷有人开导,孤独有人陪伴,快乐有人相随的感觉如此温馨。
_2 T3 ?& c- M0 r, E1 z* x' N
, C1 S' m5 O6 h+ C; C! \" W 当真切体验到这种被看见、被接纳的美好感觉以后,玲子再也不苛责男友的“不务正业”了。
8 v# T7 T9 J) ^: R4 J
: ?" k% L( Y, Y 她开始用心地去跟男友交流,了解男友组队玩游戏的乐趣,聆听男友研究花花草草的心得,两人关系愈发亲密。
. H. l* h" u' w0 H
2 z6 m4 ]# j& e+ I; E 写在最后
4 i+ h; _8 K9 `( ^6 f1 e4 i
0 m1 R+ p) i6 ^; s+ ~& |# d! V) n5 p# N
! T, |) |, G, ?6 \- f( S5 u 在任何一段关系中,如果只讲究效率,缺失了彼此的看见与联结,
# Y3 D j1 g1 `* V& B9 U
* q9 S/ A+ a% g( c8 g4 T6 a, x 那它就是一段冰冷的、没有感情的关系,无法让人从中获得情感的滋养。
: o" \% T. H0 O6 m0 ?( Z g; g3 f4 v3 f p
' ?% A" e, ~4 i; b$ o# w
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看见,都藏在一句句不带目的的“废话”之中;
~7 O* \# t/ }3 N: I7 G' n! L5 J
8 ^: y8 i, n! p5 p% O! Q% F 人与人之间最真切的联结,都藏在一件件不经意的“无用”小事里。
6 M' w/ o, @1 w8 ~! }
. F+ `% U5 W' r9 i$ x t3 w
希望我们跟自己的伴侣、孩子有事没事多说一说“废话”,有空没空多做一些“无用”之事。
! z% m' k* e$ \# l , C* N0 F/ f& a" j
废话,有时是最美的情话;无用之事,有时是最温馨的回忆。
6 F7 }& e6 q' q! A# \% X; {
" F: f1 V& ?$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