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2|回复: 0

[防癌抗癌] 想要一辈子不得癌,从现在开始,远离7种致癌物!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秀才
  • 打卡总天数:38
  • 打卡月天数:8
  • 打卡总奖励:466
  • 最近打卡:2025-09-16 08:28:16

405

主题

0

回帖

2464

积分

版主

积分
2464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据权威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新增癌症病例数约 482.47 万,新增癌症死亡病例约 257.42 万,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和胃癌等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主要癌种。而且,癌症的发病趋势愈发严峻,不仅患病人数持续攀升,还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不少年轻人的生命在花样年华就戛然而止,令人痛心疾首。面对癌症这一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从源头上预防癌症的发生。而了解并远离致癌物,就是我们防癌路上的关键一步。) R( d7 J. y9 x' f! [, c
$ X4 W. G( G! }: O) q1 R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致癌物其实无处不在,它们就像隐藏在暗处的 “健康杀手”,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健康。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 7 种常见致癌物的神秘面纱,看看它们究竟藏在哪些角落,又是如何悄无声息地伤害我们的身体的。  {5 m$ L  {# E4 S0 X
& I+ p2 ?6 u0 u, h0 w- B4 R
1、黄曲霉素, p; k  u5 B* @! k
) c* K) H$ x- }. K$ a# `  ^
黄曲霉素堪称致癌物中的 “头号杀手”,其毒性之强令人咋舌,是砒霜的 68 倍,氰化钾的 10 倍 ,只需 1 毫克就能致癌,20 毫克便能致命,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它最喜欢在霉变的食物中滋生,尤其是淀粉含量高的食物,简直是它的 “温床” 。像发霉的花生、玉米、坚果,变质的大米、豆类,以及久泡的木耳等,都可能被黄曲霉素污染。这黄曲霉素极为 “顽固”,普通的水洗、烹饪根本无法将其彻底清除,即使加热到 280℃,它才会裂解、毒性才被破坏。所以,一旦发现食物发霉,千万别心存侥幸,一定要果断扔掉,千万别让这小小的霉菌,成为危害健康的 “定时炸弹” 。在储存食物时,也要格外留意,尽量选择干燥、通风、阴凉的环境,不给黄曲霉素任何可乘之机。
) G. f: s0 S& F* S4 P
- D, x# D! i" [3 s$ i2、甲醛/ r  ~: O, ]+ N6 }% V# E" _* [

+ _. a9 P8 v( p甲醛,这个装修后的 “常客”,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一种无色却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自然界中天然存在,是生物体代谢的中间产物 。在化工领域,甲醛可是个 “大忙人”,常用于生产树脂和粘合剂,像我们常见的木材产品,如颗粒板和胶合板,在制作过程中就会用到含甲醛的树脂和粘合剂 。刚装修完的房子,新购置的家具,都可能成为甲醛的 “藏身之所” 。长期暴露在甲醛超标的环境中,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呼吸道首当其冲,可能出现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严重时,呼吸道水肿,气道变窄,导致呼吸困难 ;皮肤接触甲醛后,会出现瘙痒、红斑、皮疹等过敏反应 ;  C+ J. }1 f& G6 M' ~7 x
甲醛还会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神经系统,干扰神经递质传递,导致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更为可怕的是,甲醛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 1 类致癌物,长期接触高浓度甲醛,患鼻咽癌、白血病等癌症的风险会大幅增加。为了避免甲醛的危害,在装修时,一定要选择环保、质量合格的装修材料和家具;装修后,也别急着入住,最好通风晾晒 3 - 6 个月,让甲醛充分挥发 ,还可以在室内放置一些活性炭、绿萝等,辅助吸附甲醛 ,条件允许的话,使用空气净化器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L. t  E0 j3 B
1 t& Y! O& S9 K8 A
3、亚硝胺
3 r4 X$ I3 u# K& I9 [' _! I3 H0 }, `/ c" a
亚硝胺是一类具有 - N - N = O 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是一种强致癌剂,是最重要的化学致癌物之一。它的产生途径较为广泛,腌制、熏制、加工的肉类食品,像腊肉、香肠、火腿等,都可能含有亚硝胺 。在腌制肉、鱼或制作香肠和火腿时,亚硝酸盐常作为发色剂和防腐剂来使用 ,肉制品在腌制过程中,蛋白质会发生降解反应生成氨基酸及胺类化合物等,是形成亚硝胺的前体物质,肉中的亚硝酸盐所产生的氮氧化物会与仲胺在适宜的 pH 条件下生成亚硝胺类化合物 。蔬菜在腐烂变质、腌制过程中,其中的硝酸盐也会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主要攻击我们的消化系统,长期摄入含有亚硝胺的食物,患食道癌、胃癌、肝癌等癌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发现,食道癌高发区的部分食物中亚硝胺及其前身物的含量都明显高于低发区。为了减少亚硝胺的摄入,我们要尽量少吃腌制、熏制和加工肉类食品 ,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因为蔬菜水果中富含的维生素 C 等物质,能够抑制亚硝胺的合成。! i1 i+ T2 i+ w( e

1 @* y" s  B& j& H/ v2 @' T' f4、苯并芘
; _: X: G; [; f" Z. n  T. x7 D
8 q( K  O1 e1 U% }苯并芘是一种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它主要产生于高温烹饪过程中 。当食物在油炸、烧烤、烘焙时,温度一旦超过 200℃,就容易产生苯并芘 。比如街边的烧烤摊,那滋滋冒油的肉串,在高温炭火的烤制下,就会产生大量苯并芘;家里炒菜时,如果油烧到冒烟才下菜,或者反复使用炸过食物的油,也会增加苯并芘的产生。它还是一种强致癌物,长期接触或摄入含有苯并芘的食物,会增加患肺癌、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为了减少苯并芘的摄入,我们在烹饪时,要尽量避免高温油炸、烧烤,多采用清蒸、水煮、炖等健康的烹饪方式;炒菜时,控制好油温,别等油冒烟了才下菜;油炸食物的油,也不要反复使用。
0 F5 r) ?  [, q7 b, j3 b, h2 W' A
( A% }4 M: }% p) E) L* j) `5、酒精  ], q9 w9 `( g% ]! z7 ?/ W# ]
. f- z7 M6 n+ ]% m
酒精,也就是乙醇,在很多人眼中,它是社交场合的 “润滑剂”,是放松身心的 “良药” ,但你可能不知道,它其实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的 1 类致癌物。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在肝脏中被代谢为乙醛,而乙醛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它会破坏细胞的 DNA,干扰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增加患癌风险。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酒与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即使是适量饮酒,也可能对身体造成潜在危害。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能不喝酒就尽量别喝,如果实在要喝,也要严格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
0 Q/ M* R/ t# q" Y% I; c4 ^
3 t/ C1 {" D7 C3 R6、尼古丁
/ N2 L) L' D# A* u1 I  L) n( ~* a2 S2 x" j+ S
香烟,这个被无数人追捧的 “消费品”,实际上却是健康的 “头号大敌” ,而尼古丁就是其中的 “致命元凶” 。除了尼古丁,香烟中还含有焦油、一氧化碳等多种有害物质,以及 11 种致癌物。吸烟时,这些有害物质会随着烟雾进入人体,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全方位的损害。长期吸烟的人,患肺癌、喉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会大幅增加。二手烟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它含有 93 种致癌物,会让身边不吸烟的人也无辜遭殃。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戒烟刻不容缓。如果一时难以戒掉,可以寻求专业帮助,采用戒烟辅助工具,逐步摆脱对香烟的依赖。5 ^% j  e$ Y" S& r

8 o8 G$ |5 G% ~4 j; H  ]7、槟榔
* o0 x$ w) g# c3 z0 `; o6 q$ T4 y
槟榔,这个看似普通的零食,实则是一颗隐藏的 “定时炸弹” 。它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吃上瘾,就很难戒掉。槟榔中含有的槟榔碱、槟榔次碱等成分,会对口腔黏膜造成持续性的刺激和损伤 ,长期咀嚼槟榔,会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进而引发口腔癌。在我国,湖南、海南等地是槟榔的高消费区,也是口腔癌的高发区。很多人因为长期咀嚼槟榔,年纪轻轻就患上了口腔癌,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还要面临高昂的治疗费用。为了自己的口腔健康,一定要坚决抵制槟榔 ,别让这小小的槟榔,毁掉自己的一生。% {2 n+ U5 e0 e

# N8 P. e' k( j2 ~$ I
女儿国免责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女儿国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女儿国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本站所有带作者名的小说均收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整理校对排版
7、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8、女儿国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贡献值排行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9-16 17:04 , Processed in 0.157883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