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I+ n7 |+ M7 t对现代人来说,年夜饭的餐桌上琳琅满目、食材丰富,其象征意义早已超出“吃”的范围。相较于“吃什么”来说,年夜饭的“好彩头”搭配必不可少。. t: e+ a* W+ H" h" }6 Z s
# L5 q; h! @+ v: j& k
全国各地依当地风俗,年夜饭里都会备上几种有寓意的菜,代表吉祥的含义,讨个吉利的口彩。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黄豆芽、鱼、芹菜等。青菜因为菜梗长,所以被苏州人称为“长庚菜”,长庚就是长寿,又因颜色碧绿,又叫安乐菜;黄豆芽形似象征祥瑞的器物——如意,寓意吉祥如意;鱼表示年年有余;而芹菜代表勤恳。安徽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而当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来年招财进宝。江西南昌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等,寓意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 c7 k/ x/ ~" m- w% l( j* S # ]4 K" U2 o3 n/ u仲富兰说,上海是典型的移民城市,普通人家的年夜饭同样融入了江苏、浙江、安徽的江南年俗。在他看来,温情荡漾的年夜饭,不仅仅是一场年度盛宴,更包含着一种美好的传统,一个心灵的归宿,一种令人尊敬的习俗。4 C3 Q4 v0 N \$ q$ a2 g2 ]/ a
, m( k8 Q. B) O# Y# I9 m9 Y1 A上海人家的年夜饭,有几样必备食物,比如鱼,取其“年年有余”的意思;八宝饭,取其甜甜蜜蜜、喜庆吉利的意思;肉圆、鱼圆,取其团圆、圆满的意思;年糕,取其新年顺利、步步登高的意思。年夜饭的餐桌上,上海人还喜欢摆一碗红烧狮子头,取其红火团圆的意思。另外,还有一道砂锅,放上粉丝、白菜、蛋饺、肉圆,有的人家还会搭配火腿、冬笋等,寓意红红火火。% L W7 j2 i8 l. g
; Q: ^( b; A3 k; I6 @! `而新年第一餐(多以早餐),全国各地的民俗主要是以饺子、年糕、汤圆等为主,也是代表美好的祝福。广东部分地区新年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带,第一餐通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芡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吃面线,寓意“年年长久”。广西壮族人春节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甜蜜如意。 y2 b {) a9 K& X 5 `. I8 @1 E) W精神追求从未改变% b& c5 K& \0 ^1 m$ ]' c, D
7 |. P+ C. k& n. U% h% m1 _- V
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数十年来,透过一桌“年夜饭”的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生活状况的巨大改善,日子越过越红火。 6 j; {9 R6 H6 ^2 |/ S/ o & i& r0 A+ c$ a5 y! T6 W2 e" C/ E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是凭票供应的时代。为了一顿年夜饭,不少人家需要攒半年的肉票。不少“50后”“60后”生人回忆当年过年的场景:由于物资不如现在丰富,平时家庭开销不肯多用一滴油、一粒米。过年时手松了不少,一下子大方起来,年夜饭有炸丸子、红烧鱼、红烧肉,还有香喷喷的大米饭。+ g! s- K' Y1 E$ p2 \) r& p" o5 c
" B3 I4 O7 n+ P2 {" _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年夜饭的餐桌悄然发生改变。蔬菜、瓜果、蛋、禽、肉类等市场品种渐渐丰富,人们不再追求过年过节中的“大吃大喝”。糖果、罐头等副食品风靡年夜饭餐桌,鲍鱼、海参等出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 H" E- Z; X1 T, t
7 R- y; J! O3 u- i: q" b
进入21世纪,一部分家庭的年夜饭不再局限在家中,而是选择外出就餐,在饭店吃团圆饭,成为除夕夜的新时尚。如今,半成品年夜饭也深受不少家庭喜爱。随着社会发展变迁,中国人的年夜饭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但年夜饭背后折射的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等精神追求从未改变。; U, \6 b9 @5 J, ]0 C h, i1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