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南通新机场排水渠工程获闪电批复近日,江苏省发改委批复了南通新机场排水渠穿越海门北站隧道节点预留工程方案,标志着这一长三角航空枢纽建设再获重要进展。作为南通新机场核心配套工程,排水渠系统不仅是保障机场安全的"隐形生命线",更因其与北沿江高铁海门北站的空间交叠,成为检验区域多式联运规划协同性的关键试金石。 i; H1 y/ G9 I, F6 y% D
% [3 M3 _, S5 f) C V9 j$ H, ^/ h! x( S0 Y$ e2 B
工程节点突破:排水渠工程获批背后的深意根据批复文件,此次工程需在高铁隧道施工阶段同步预留排水渠穿越条件,技术复杂度远超常规。排水渠设计需满足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其地下管网将采用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预警积水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该工程与北沿江高铁的"时空交汇",倒逼建设方创新采用BIM+GIS三维建模技术,实现"高铁先行、机场预留"的无缝衔接。这种"先地下后地上"的集约化建设模式,为后续机场主体工程节省至少3个月工期。 & q% k; F) g+ U6 c' ?- @ , h+ H2 p: h; i2024年度进展全记录:从图纸到现实的加速度 . o0 }" l# ^7 ]" o0 j y南通新机场自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始终保持着"一月一节点"的推进节奏:, G5 z- p: z& k. Y2 `
政策层面:上海机场集团主导的《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首次将南通新机场定位为"国际航空组合枢纽重要组成部分"; 4 k! v5 j- {2 k. P3 A9 H& \) `' O前期工程:特高压线路迁改工程完成施工图招标,中航油供油系统预可研启动,二次雷达选址通过环评; ) C& g/ W8 @% o& v' X" ^$ C' m: q, e9 w) [" i7 t7 k, K5 i# z
) H7 V9 i ~" x, Y
中航油供油系统预可研启动" \$ G! C2 Y; l6 T* x) M2 y" N
区域协作:南通-浦东-虹桥三场协同运营方案进入专家论证阶段,空域资源分配取得民航局原则性支持。 % S+ t! k0 k' i9 P# l; d0 v % \1 `3 ^1 M; E. L1 e! A0 A- a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北沿江高铁海门北站作为全国首个"地下高铁机场站",主体工程已完成70%,其"高铁+航站楼"的立体设计可实现旅客8分钟内完成空铁换乘。据施工方透露,该站预留了与机场航站楼直连的地下通廊接口,未来或引入无人驾驶接驳系统。 , [) d: c& c! }- U4 i" d + g! a, z2 L7 s f4 e# K长三角航空新格局:三场联动构建超级枢纽- Q7 N" z7 W# ~3 y
根据最新规划蓝图,南通新机场将与浦东、虹桥构成功能互补的"黄金三角":浦东主攻国际航线,虹桥聚焦国内商务,南通则定位为低成本航空基地和货运枢纽。三场通过高铁26分钟直达、高速路网1小时覆盖,形成全球罕见的"多机场系统"。数据显示,这种协同模式可使整体运营效率提升30%,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8亿人次,直接拉动长三角航空物流、临空制造等万亿级产业集群。 3 q' \5 `, P, D8 V7 H ` d 2 v$ h* v% H+ l, Y8 Z+ q博弈与展望:第三机场之争何时落定?" j, U C! U' J% ^; s6 c- @ A
尽管南通新机场已获多方实质性推进,但围绕"上海第三机场"的名分之争仍未平息。苏州、嘉兴等城市仍在争取相关功能布局,而南通则凭借土地储备优势(规划控制区达140平方公里)、空域条件(位于沪宁航空走廊北侧)持续领跑。民航业内人士透露,随着《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进入实施阶段,南通新机场的战略定位已从"备选方案"升级为"必选工程",其军用机场搬迁等历史遗留问题的突破性进展,更被视为国家意志的体现。. g- u, s/ E2 x) i' ~
当前,南通新机场已进入预可研报告审批冲刺阶段,期待今年能有更多新进展! , ^0 Z, U: k$ S Y2 X/ |9 W+ n1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