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e1 s' n/ m# O$ R9 ]: L1 e: ^这种开心的笑声时常在叶开家里响起,前4个学期,乔乔经常拿回满分的语文成绩单。" z! V2 J/ F' t& b
/ y. J+ N/ F, Q7 h& P6 \0 P
但到了三年级,写作文成了语文课上的重头戏。同学的书包里,慢慢开始有了《优秀作文选》。看到有同学买“作文套餐”,乔乔出于好奇借过来看了一眼,就再也不想看第二眼。她还是喜欢爸爸不久前给她买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其次是《林格伦文集》。 6 M+ S( L8 g G, J$ V1 t4 A8 D
可是她只有先写完作业,才能看这些书。她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养成了到处藏书的习惯。在写作业、弹钢琴时,甚至是语文课堂上,她都会时不时偷偷地瞄上这些书两眼。- y5 |/ O' _4 N
, e5 p6 m f9 C3 j$ I( t, F* e语文课本开始变得让她“一点都不喜欢”。她更不喜欢的是书包里的教辅书《一课一练》,这占据了她课后很多时间。+ R6 f( i9 D8 K m& s7 v
8 z* i; { C; t- Y$ e比如,根据教辅材料,乔乔每天需要填很多反义词和近义词,这常常让她的博士父母为难。他们不愿像其他父母那样给女儿买《近义词词典》或《反义词词典》,于是就安慰女儿:“我们认识出这些教辅书的人,这东西他们自己的小学不用,自己的孩子也不用,你就随便应付一下算了吧。”% D. I) g4 S' E: t" f
% f! ^$ X$ K: Q1 m' q. m. q& b
一次假期快结束时,乔乔的班主任来家访,问孩子这个假期都在做什么。叶开笑着回答:“忙着倒垃圾。”这让年轻的女英语老师一愣,没有反应过来。叶开马上解释说,“孩子在学校学了半个学期的语文,肚子里装的都是垃圾,我们利用假期给她倒出来。”" i9 H. o/ s! Y( k* s
" |8 G+ Z# [+ U1 S" v/ @ o
“倒垃圾”的方法,则是给孩子买经典作品阅读。在意识到孩子语文教材中的问题后,叶开给女儿买了一个四层的书架,书架上多了《哈利·波特与密室》等《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续集,也有了《窗边的小豆豆》、《唐诗三百首》等名著。 y. n$ f: X/ B3 q" @( \- c1 Z 6 P. X, @. K! i" b! \' Z# Q03 * C/ M: h7 X. d- ?3 T( T5 {4 }, J语文教育时至今日还在表演和说谎,不仅教材作假,教法也作假/ }3 `1 \! j8 |) l7 J( Q
4 u' `: U5 H7 y! P0 N, P9 Q
这些刚刚摆上书架的书,很快就被乔乔一本一本地“消灭”掉。在咬着指头,发出一次次咯咯的笑声后,乔乔也把《哈利·波特》里的女主角赫敏奉为自己的偶像。 , l t5 v8 B* Z$ X 1 U2 R+ r7 I- K叶开因势利导,告诉乔乔,不仅小说和电影中的赫敏很聪明,现实中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特森也很聪明,考上了美国很好的大学。于是,沃特森也被乔乔视为榜样。8 l- e) \2 ~' B7 m0 X& x
$ ~: ]+ _5 B: D, k& |% @在三年级以前,乔乔在课堂上很少说话,但看到小说里赫敏在上课时经常举手提问,她决定向偶像看齐。以后上课时,脑袋后晃动着两个马尾辫的乔乔,经常把手举得很高,希望老师能叫自己起来回答问题。 1 w/ n/ A7 f1 u) c( a P + P( G S2 V' V" f可是,她很无奈地发现,自己的想法经常和老师的不一样,尤其是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乔乔撇着嘴,一本正经地说:“我语文课上喜欢发言,就是有时候没有办法说到点子上,老师的那个点子上。” ; d2 O( M( R9 \) R2 o + h3 W, i+ u" x有一次,老师讲互联网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时,强调好处是“可以查阅信息学习”。乔乔则认为互联网可以让自己玩更多的游戏,因为她从4岁上幼儿园小班时,就开始登陆迪士尼网站,玩小熊维尼吃蜂蜜字母的网络游戏。这种观点,得到其他同学异口同声地支持。语文老师只是咧嘴一笑,什么都没说。 " R" {4 d* ]2 S; G0 r2 j' d; a$ E# `5 A3 q6 d
乔乔只爱看书,对穿着不在意,但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为她喜欢在课堂上举手,偶尔甚至会插老师的话,常常有人在课后说她爱出风头。有一次下课后,她走到一个这样评价她的男生面前,对着他的耳朵大吼大叫。 * y5 Y2 h3 P! X6 A% [ 3 b* {7 E3 e! [( [( l7 O“他们对个人的尊严不是很看重。可是,如果你有很高的尊严的话,那别人就没办法破坏你的立场。”小姑娘义正辞严地解释自己的行为,她认为当时自己必须要表明立场。但有时候,乔乔的坚定立场并不起作用。 ( D4 r' ~3 R5 C* l6 q" l& q: ]: I1 z
2009年秋天,叶开的专栏已经写到了第10篇。他第一次参加了女儿的语文公开课。课上老师讲的是课文《带刺的朋友》。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电视机、投影仪等设备齐全;学生6人一组,课桌面对面拼在一起,像圆桌会议一样便于分组讨论,颇有一种民主、平等、交融的气氛。 3 H( s+ H) k% V. V7 M+ x0 Q' z; O s3 U5 M( [, P
课堂上一让提问,叶开就看见乔乔把右手举得高高的,但老师就是不点她。后来老师说换个方式,找不举手的同学提问,乔乔故意把手放下,但依旧没被点到。叶开在后面看着,觉得一阵阵心酸。 ; c2 u. c1 y8 }9 k7 b0 ], N2 }- P* P8 @2 Z! s: a
后来乔乔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提问的机会,老师却回答不出她的问题。“这个问题等我们深入了解之后再回答。”乔乔以朗诵的口气,模仿了老师一年多以前说的这句话。/ F1 z# q' o5 u7 Q) x2 O
. o! s, s0 [% _ y- C# X
回家后,叶开查阅资料发现,《带刺的朋友》改编自一位作家的文章,编者对这篇文章进行删节和修改后,导致课文前后逻辑接不上,所以老师根据课文确实回答不出乔乔的问题。- m/ }! A9 Y: P% h
/ M+ W* T* l2 V+ D: M( f5 D$ x
乔乔告诉爸爸,这种公开课事先已经演练好,一旦有提问机会,班里大多数学生都要举手,但老师只找举左手的人回答。5 d6 m% S# m" k
+ t0 G. i& C5 t# a# j) a2 g
这让叶开想起了30年前自己上公开课的情景,也让他异常气愤: % m' [1 |2 |% a# e& j4 Z- J" m- p$ O
三十年了,语文教育时至今日还在表演和说谎,不仅教材作假,教法也作假! ' Y9 S+ j: A: E! V& |7 E2 p E+ W' L
“我们最应该反对的就是虚假!没有真的善是伪善,没有真的美是臭美。”11月底,在应邀给上海一所知名小学的老师做讲座时,叶开始终强调自己的这一观点。他给讲座取的题目是“教书还是教真”。 + W7 b, c* G' v7 ~2 K0 a8 E& [4 \, x8 Z( V( m+ t) L1 [' ]
讲座开始前,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向叶开诉说了自己的苦恼。这几年来,她只要让学生以《我的爸爸》为题写作文,就会发现班里的学生几乎全都病了或者是摔了跤,然后爸爸背着他们上医院。 + {- y' h. _0 S/ z& ^8 `- j% }1 P, v+ h
这位老师忍不住感慨:“连教材都可以作假,那么其他的假,像这些作文模板,也就不足为奇了。”6 M, e5 @ O0 Q. q' W6 e
0 P6 F r& m4 A. q" v叶开和王琦从来不让乔乔参加朗诵比赛。在他们看来,那种规定题目的朗诵充满了虚假情感。他们要求乔乔,平时在班里要朗诵的话,要用正常语调,不要假天真。8 J# Q; l" M' `
F. H# @9 \5 E; {3 u' I2 e
同样在他们看来虚假无趣、没有真情实感的,还有乔乔每个学期都需要背的名言。在叶开看来,这些名言很多是编者自己编的,“背这些垃圾还不如背老子孔子,或者是唐诗宋词”。所以每次老师要父母监督孩子的背诵作业时,叶开总是直接在乔乔的课本上签字了事。 8 [; d [; f7 l$ ^& g K . u4 V' J7 G" ]“我们就是不参加无聊的事情!”王琦干脆利落地总结道。; `# f4 U' k {% b( q
+ h7 v: B; v, g& h. {乔乔把眼睛从《格列佛游记》里挣脱出来,抬头回应了一句:“我的父母很宽松,能有他们做父母太幸福了。” } c) ?/ k& P& e1 N3 d) q . U* a+ J& Z# ~1 B# U04 " a( v6 e1 ]: i& a$ ^6 l
孩子就是一个易碎品,语文课把他们弄得遍体鳞伤 8 w3 J1 ]- j9 S: ^$ ]& n5 \1 Y) k; |
背诵名言可以轻易应付,但像在文章中划好词好句这样的作业,常常难倒乔乔和他们家的两位文学博士。老师说按“aabb”格式划好词好句,乔乔觉得课本里没什么好的,就随便划了划。班上有个男同学,把“爸爸妈妈”划出来,结果得了A-。 : E3 v, N' ]% o& l- C/ G' b7 X6 v9 Y' d9 Y; ~; L) M9 g" m
每次划好词好句时,叶开都很紧张。这位《收获》杂志的副编审不知道哪个词比另一个词更高级。“难道这个词是部长级,那个词是科长级?”他反问道。他把划好词好句比作揪树叶,并形容说,“即便你揪下所有的树叶,也不会体会一棵大树的美。”* l5 } K) k, Y7 B. X e
" M" ~/ l7 w4 V; j. \! t
为此,他在专栏里写了《好词好句与陈词滥调》。但批判归批判,为了减轻女儿的痛苦,他和妻子还是得耐着性子帮乔乔划好词好句。在杂志社编审稿件时,叶开给国内很多知名作家提过修改意见,但他对女儿的作文指导,大都以失败告终。 / a! x: U: \% i$ p$ u- S 0 g8 O6 H# Z; s" }+ W6 f. W# v+ x他经常告诉乔乔,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把意思表达清楚。然而几乎每次老师的批语都是,“再多用些好词好句”。这时候,叶开会安慰女儿,“不是把所有色彩斑斓的颜料泼到墙上,就会成为一幅画。做一个诚实真诚的孩子就好。”+ G! E! H2 i1 O9 i
7 ~, @4 L3 s. T. ]- `1 r4 \在他眼里,中国传统的国文教育注重修辞和交流,以此形成个人道德观和社会人生观;而现在的语文教育则跟外语教育一样,光注重语法。语文课不仅违背了语言规律,而且“极其乏味,肢解了整个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思考”;在肢解了语文的同时,也让孩子变得分裂。7 f" \. t. ^3 R2 b8 b8 K# Z
: T( p' y p5 r1 Q G) N
“孩子就是一个易碎品,语文课把他们弄得遍体鳞伤,然后家长回家再把这些碎片,一片一片给粘起来。”叶开直言,自己和许多正上小学的孩子一样,都有这样的感受。 ) Z) c) G. g4 P; h- m: J4 u; T, b & [1 A, P' ~- l' W( Q8 U6 z有一次,乔乔的考题是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拼音,为“打量”的“量”找出正确的读音。全家三口人都认为“量”应该念四声,但老师给的答案是念二声。后来大家分头查字典,发现答案也不一样。+ N$ B, ^" K0 [) Y
% N$ ~. t& H7 C6 m“然后我爸爸妈妈说,在家里就念打量(四声),在学校就是打量(二声)好了。”乔乔比划着说。* A Y: Q3 c3 Y' M
6 o7 {& q& @5 a: ^" g
最近,如何解释“矜持”这个词,也难住了两位博士。他们查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发现解释并不相同。尽管叶开认为词典释义也欠准确,但又必须选,最终他们在“拘谨”与“庄重严肃”之间选择了后者。结果,乔乔又得了一个红叉,因为教辅的标准答案是“拘谨拘束”。% T( M$ G# d5 o3 ~
2 g# i; Y: @8 O. \9 a1 p* `这一次,还没等父母叮嘱,乔乔自己已经明白,在学校就按“拘谨拘束”,在家就按“庄重严肃”。" s2 F7 ~3 m$ b, Q! v- u2 V) B' d- }
, P4 O4 U2 F4 W2 }* U" f# S! S“我感觉一半在学校里,一半在家里,在中间被切了两半。”乔乔皱着眉叹口气,像个小大人。 , s7 Q" Z& l' O" s4 d; X& _. @: v" }7 n3 ~3 }+ }8 L" y' O
叶开曾经拿女儿的这种感受跟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文学教授交流。教授说,自己的儿子刚上初一,小学6年一直“分裂”得特别好,“学校说一套,家里说一套,从小就学会应付”。+ e* R! x, }9 l7 _/ W, c
l0 L# m6 x4 S" _; M# g4 v
“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如果我们的教育和实际同步,我们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应付和对付上了。”教授感慨道。, E! `4 e. ]+ a7 }8 Q" @
2 i/ \- p! ]4 F" B; ^0 }" b' N针对这种现实,叶开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的孩子必须受到摧残,这就是他们的命。”在去做讲座的路上,他跟一位朋友重复这句话时,眼泪几乎快要流出来。 : W2 w: P$ L( G6 A/ u 4 L2 |) f& G: X! C. `1 u, b他唯一庆幸的是,女儿乔乔从8岁起,便学会了用他推荐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排毒”。$ o) ]+ V$ K8 C l
- u( u% g0 T" y& `6 J s3 j
05 / [) m9 s! C- ~7 c! l4 Y三聚氰胺奶粉毒害孩子的身体,垃圾课文伤害他们的心灵* U, c, L8 P0 s( O: O- n
7 M/ f& C$ u2 v: ]" ?& y. ^* U看到女儿在这些经典作品间流连忘返,也让叶开对真正的语文有了信心。晓苏邀他写专栏时,他有过犹豫。在和妻子商量了一个晚上后,他觉得还是要做些事情,来对抗现状。! p4 o6 ?7 O" y- q0 |: w: G
3 o9 S% |3 q+ r3 B, G
开家长会的时候,叶开发现很多家长对语文教材根本不懂,不少孩子平时由爷爷奶奶接送,父母偶尔来开一次会,光顾着围上老师问孩子的分数。7 T# u1 l y. I, f5 r
3 `% G' i# H' c, m看到讲台上的老师年复一年已经麻木,而很多家长又浑然不知,叶开最终答应写专栏。“三聚氰胺奶粉毒害孩子的身体,垃圾课文伤害他们的心灵。”他决定为孩子们做一些“排毒”工作。; K0 Y, m5 ?& M. l2 @! `4 B" z
/ A/ C$ Q4 Y8 ?4 ]( X
他批评小学三年级学的第一首诗歌《信》是虚伪的诗,质疑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在宣扬“恨的教育”。在看了老师给女儿列的书单后,他批评“乱读书不如不读书”。 ' q$ N( H8 d; S6 Y+ O3 `0 f . n4 D1 g3 W) ?5 x# u- d他还批评教材编写者添加各种文字篡改朱自清的文章,“不仅厚诬前贤,且贻害后生,更败坏了求真求实诚信的风气,而小孩子从一入小学开始,就进入了造假大本营”。% D8 N, A6 O E) z$ I0 G0 q
, d$ b% b1 y" U% E. E. X+ y6 j' |
为了写朱自清作品如何被篡改和肢解的文章,叶开花3个月通读了朱自清文集。在女儿已经将这些教材的内容忘到九霄云外,沉浸于经典作品中时,他却得重新捡起那些教科书,以对比课文的原始出处。/ l5 B+ H6 ~) Y7 j
* @( B7 H, E4 k9 `1 W# C; c; J
结果是,他着实领教了所谓的“教材体”,即教材编写者根据教学大纲的需求,“生产”出的主题先行的课文。 * S! x B$ G1 Z9 I _6 z5 ]& {9 `1 ^# Z7 ~在乔乔的语文课本上,叶开发现编者将安徒生作品《一个豆荚里的五颗小豌豆》中的故事,改编成了《一颗小豌豆》,但那是颗“做好人好事的雷锋版小豌豆”。乔乔看过四卷本《安徒生全集》,在课堂上指出课文中不符常识之处,老师告诉她“可能你看的那个版本不一样,入选时有所删改”。9 d3 H7 O( X& A. f! W
' W# R1 Q9 x2 U, h, d4 O
这件事发生之前半个多月,乔乔发现课文中的普罗米修斯盗火种跟原著有出入,向老师提出疑问时,得到的也是同样的答复。叶开认为,这不应该怪老师,而是由于“教材体”编写者“非常无趣乏味”,他们编出这种课文,对小孩子的美学和人文教育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后台回复收听该题讲座)。$ o+ S% u6 I4 b- u
2 A ]! M5 P* j$ A( U5 Z
叶开本来正在创作一部100万字的三部曲小说,到2008年底已经写了60多万字。但他决定暂停下来,全力写这些专栏文章。他把文章贴到自己的博客上以后,不少人给他留言或发私信。这些人来自四川、青海和浙江等地,有一线的语文老师,也有学生家长。 - T/ p+ e) a2 A5 w" f" N + ^" L* G7 C* ^: x# G当然,还有人将材料递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声称教材编写是很专业的事情,叶开不懂却在那里“大放厥词”;编写这些“教材体”,是为了适合小学生阅读。1 H# d% k: Y: a) ]5 S8 {: c
- [% N1 _( w! e& {但在叶开看来,这是这些编写者在贬低孩子的智力。他以自己的女儿为例进行反驳:瑞典名著《骑鹅旅行记》50多万字,乔乔两天就看完了,而且记得很清楚;《哈利·波特》7本250多万字,乔乔每本都读了好几遍;《安徒生全集》4卷乔乔都看了,内容几乎都记住了。8 m: }$ U' M' @+ k9 A. A/ X$ R6 S$ o" L
4 `$ _: W9 Z0 k; f, G4 N9 y
在给别人推荐书目时,叶开总喜欢推荐女儿乔乔喜欢读的《哈利·波特》、《吹小号的天鹅》、《昆虫记》、《天上掉下个大蛋糕》、《小王子》、《丛林之书》等外国儿童文学名著。 * O6 K4 g; Q# X0 V. p5 J3 Z! b4 O$ `/ M: E
有人质问他:“中国就没有好的作品吗?”2 N9 N7 ]% ?# c4 n0 _: h0 J' Q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