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稷,是家乡的一种植物。它的长相和高粱很相似,所以又名“甜高粱”。芦稷幼苗时,翠绿的茎干上点缀着几片嫩叶,很难分辩出哪棵是高粱,哪棵是芦稷。高粱是收米粒而弃秸杆,而芦稷的精华却全在秸杆,撕开青翠碧绿芦稷皮,露出水灵灵的肉质。咬一口、嚼两下,一股香香的、甜甜的糖水顺着咽喉直下,是其他水果少有的一种美味。 6 v; W8 Z, V- @$ I6 @4 d! i1 v+ G7 C' s
) v4 l2 x. Q- I4 V% g& ^ 家乡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沙夹黄的土质优势,最适宜芦稷生长。一颗颗小草似的秧苗吸足了阳光、雨露和土壤里的营养能快速长成田野里浩浩荡荡的绿色大军。芦稷一年两熟,头茬芦稷,成熟于盛夏。晚茬芦稷(冷水芦稷),成熟于晚秋。还有一种小穗芦稷,亦称“甘蔗芦稷”黑子穗头,整株高挑,既有甘蔗枝干粗壮的长处,又有芦稷甜美松脆的特点。霜降之后,农人在田地挖个一尺多深的坑,将晚茬芦稷整根连叶带壳填埋坑中,上面盖上一层稻草和一层泥土,盖土有讲究,盖多了容易受潮腐烂,盖少了容易冻坏。春节期间起田的芦稷,剥叶洗净,咬开芦稷皮,节段晶莹剔透,口感甜脆鲜洁,倘若放在冰箱里冷藏后再吃,又多了一股清凉爽口的滋味。0 L' |, d& v! U9 s0 r
% \3 {+ d: a. O' D" G6 }& b 在我童年时代,家家户户宅前屋后、田边地角种有大片芦稷,金秋之际,芦稷随风摇摆,青翠的茎干直立挺拔,嫩绿的枝叶舞动摇曳,黑色穗子沉甸甸地挂于枝头,成片的芦稷,俯瞰着与它相邻的植物,俯瞰着田间忙碌的农人。夏日夜晚,浩月当空,正是吃芦稷的良辰。三五个纳凉的人摇着芭蕉,围坐一起,一边吃着芦稷一边数说家事,直说到露水发凉、孩子发困,芦稷嚼得甜了馋嘴、美了肚子。一番享用后,地下当然是一片狼藉,但这样的狼藉极好处理,扫到不碍脚的地方,待到火热的阳光烤干了,那些软壳啊青皮啊残渣啊,都成了灶膛内的燃料。4 J7 M7 G: k# m, ~) B
. [ r, f+ F, Z7 L 大伯当年中学毕业后,离开家乡去新疆支边。新疆生活艰苦,吃的包谷面喝的白菜汤,大伯刻苦勤奋,被新疆邮局招聘为正式工。每年春节回家探亲,临走时,祖母为他准备了黄豆、赤豆等家乡土特产,大伯怕重,不肯带,唯独这甜芦稷,他却不嫌多。他说新疆的哈密瓜甜,汁液流在桌上会凝结成粘稠的糖,但比起家乡芦稷来,哈密瓜少了沁人心脾的清凉爽口,更少了咀嚼芦稷时汁液肆意横流所特有的惬意。所带的一大捆芦稷,大伯在火车上一路行,一路嚼,既作饮料又消遣。尚未到乌鲁木齐,芦稷已所剩无几。# p, K% Q' y% H0 Q- E% e% ?5 A- D) f
2 ~& r5 P8 x4 G# t, X 上世纪六十年代,乡下很少看到甘蔗,街上所卖的甘蔗都是外来货,价格不低,农家孩子大多不敢问津。可望又可及的是,比甘蔗瘦一匝的甜芦稷。不需花钱,唾首可得。在艰苦的岁月里,甜芦稷是农家孩子最美的果品。放学后,一群孩子钻进“青纱帐”似的芦稷园,专挑高大笔直,穗子紫红的芦稷,大口地咬着,脆脆地嚼着,从容自在地吐着芦稷渣儿。吃芦稷与吃甘蔗一样,要去皮。在乡间,芦稷皮从不叫芦稷皮,而叫“芦稷损刀”这形象的名称,让芦稷在绵软甘甜中,多了一份凛冽。在我童年记忆中,芦稷皮曾一而再、再而三给我的嘴唇、手指留下过短暂的疼痛,而正是这“芦稷损刀”给我瞬间的疼痛,让我领悟:什么才是幸福、甘甜的痛。! b' q. H3 N) C5 i+ t9 s: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