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167|回复: 0

[海门历史] 再谈东布洲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探花
  • 打卡总天数:315
  • 打卡月天数:2
  • 打卡总奖励:4442
  • 最近打卡:2025-11-04 09:48:39

2082

主题

18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21582
发表于 2025-2-2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东布洲是古海门这块神奇大地未建县以前的叫法。北宋初年《太平寰宇记》记载:天中(906)涨沙,是为东洲、布洲。此时,东洲、布洲已载入全国性的地理著作。
6 M, A: M( @1 U0 u3 l% G& E2 m2 s7 P; S; v& r
8 D5 s; t( A$ S9 R4 H) P. A6 K
其实,东洲、布洲的出现,要早得多。
- z$ o1 P6 s& z9 W
  l5 o( [1 y; |& ]5 q& z长江每年注入大海的泥沙有 5 亿多吨,在长江口创造一两个沙洲不是件难事。晋代葛洪《神仙传·卷七·麻姑》记述:“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 I+ b& j4 q* q7 |/ m* Z& _' ~2 R' u) r& g
神话虽然虚幻,但也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而这种沧海桑田之事,在长江口是有可能的。还有,关于唐初骆宾王“藏身邗之白水荡”的传说,至少可说明,那时,通吕水脊区已形成。
6 V- ?7 x8 c, r& g% }7 L+ D$ c9 h+ U: X5 S6 P
再退一步,看历史记载吧。《资治通鉴.后梁纪》记载:唐末,姚存制据东布洲,为东洲镇遏使。存卒,其子廷代之,为东洲静海都镇使。可见,唐末,东洲、布洲已成军事要地。
' n* U3 l3 M/ s3 X9 ^  ~6 T2 J/ k! B: j+ O9 u$ o9 F4 Q1 U1 J) I1 B
由上推论,很有可能如有的志书所言,它们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冒出水面(可能更早)。
& f1 F, s: X$ W* C  e1 s
! s' |- i) W! H* b据海门嘉靖县志记载:“海门僻处江海之滨,在后周以前,没有独立建制,初叫东布洲……唐末属吴,叫东洲镇。到了南唐,才在它的西部,设制了静海都镇制,建立了院署。”
. c5 c* ]/ {: X, [0 F! P# v% x. c
东布洲的出现,可能要早于壶豆(一说胡逗)洲,或比壶豆洲大。最初杨吴设东洲镇(唐时的镇不是现在的概念,是军事管辖区,兼理行政)时,大概含壶豆洲(这可能是静海中心论者不愿承认的);设东洲静海都镇时,静海已独立设制,都由姚氏管辖,所以叫“都镇使”。那块《狼山天祚崖题刻》是历史见证,留住了这一段历史。不过,那时东洲、布洲早已连为一体。东洲布洲涨接后开始叫东布洲,也叫东洲,设镇后叫东洲镇。不久,杨吴改布洲为大安镇,改东洲为丰乐镇,加上狼山镇、崇明镇,姚氏实际管辖四镇。后周显德五年,后周占领大安镇、丰乐镇后设海门县。此时二镇已与静海涨接,而崇明镇在海门县南面江中,海门岛在北面海中。因此《续资治通鉴长编》言“东北州海岛”并没有错,意思是通州东北方向海岛。至于海门岛,据我所知,最初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大陈吉余教授提出来的。其位置,文天祥渡海处的卖鱼湾(即石港东)以东偏北处,应该是三余海湾以东偏北大海中。
; i, t- i- ?/ u# Y/ ?0 G9 t, ]1 T
对于我关于古海门建县时已与静海连接的说法,有人质疑“古海门尚未成陆”,我理解他说的意思是尚未涨接。# e2 P$ h7 \  u+ `

. z# ?8 @  U: d! M  s" t7 M我说的古海门,即后周所建海门,以区别乾隆年间所设立并延续至今的新海门。后周所建海门县的地理位置,简略叙述如下:
6 q' |; T: }' N4 j% h2 _
# h+ p: s- t. D( a& `( a按《读史方舆纪要》说法,建县后在大安镇“修城池官廨”。“海门旧城在州东二百十五里”。而“吕四场,旧在州东百二十里”。也就是说,古海门县治(后周、宋、元旧县城)在吕四场东南 95 里的海中。《读史方舆纪要》又言:“宋时,大海去县八十里”。由此可见,古海门县东南方向距离应不少于一百七十五里。正如嘉靖海门县志所云:海门县“本是个大县”。: C# V' g; K- {3 t

- w7 b' ~, c8 w! G$ E那么东洲与布洲又是怎样涨接的呢?
- d3 h7 b( E" E
7 C% n/ M  }& S" H+ k1 v9 C! {- \( m东洲冒出水面比布洲早,当时是长江口最东的沙洲,故叫东洲。稍后,在东洲的北面,又形成一沙洲,狭长而平坦如布匹展开(《四甲志》说,洲上漂来布机,故名),叫布洲。它的西端在金沙场东。《读史方舆纪要》云:“布洲夹州东四十里”。这个布洲夹当是布洲与胡逗洲的夹江。它的东端在吕四场东南向延伸,并不断向大海扩展。后在今六甲、东灶港处,布洲因风潮断开。其西部因偏向南而叫南布洲;其东部与东洲涨接,叫东布洲。涨接后不久,东布洲又与南布洲涨接,其涨接处除断开的地方外,大概在没江的老运盐河(大约在今海界河位置)一带。考察未没江的余东、余中场土地,属海相沉积沙土,不同于复涨的江相沉积黄泥土或夹沙黄土。
  A. z6 {# f3 g; P( G! _% S9 b: B9 B: U1 s2 C3 F
因此,后周所建古海门的位置:吕四场东南一百七十五里,布洲夹以东的没江老运盐河南岸的大片土地。按《太平寰环记》所载,“海门有六乡”;而《元丰九域志》载,海门为三乡一镇。
9 a3 G7 g- i8 b$ v6 f; m
; S7 ~( C) O9 i9 {: [至元正元年(1341),由于海面上升,长江主泓北移,引发古海门江岸大坍塌,大安镇没于江,县治迁往礼安乡(应该是原丰乐镇治所在)。据十二卷《明史》记载:洪武二十三年(1390)自礼安乡偏东南徙礼安乡偏西北。正德九年(1514)徒治余中场,嘉靖二十四年(1545)徒治金沙场。 按学者陈灵的考订:一迁县治距州 130 里(吕四场南,现启东合兴镇附近),二迁县治距州 100 里(余东场南,现江家镇西),三迁县治距州 70 里(现四甲镇南三里至五里),四迁县治距州 40 里(金沙南,海坝桥以西)。* }/ y4 W+ ?, e% S9 b& \
+ B, ?; W8 x9 p& I  q; Y  K' k
女儿国免责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女儿国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女儿国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本站所有带作者名的小说均收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整理校对排版
7、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8、女儿国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帖际遇]: 骑白马的王子 捡了钱没打点好官员 威望 降了 3 . 幸运榜 / 衰神榜
贡献值排行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