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在咱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俗语,这些俗语就像生活的智慧小锦囊,其中一句 “寿有三不过,后代福气多”,是不是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呢?到底这 “三不过” 是什么意思?咱们就从中国传统的寿文化来一探究竟。 5 F& ~+ _' S6 q- l1 f/ F& c1 k
/ M3 e) t7 Q4 b; I4 S- L古代民间对寿诞礼那可是相当重视,大户人家的庆贺仪式更是格外隆重。寿诞前一个月,儿子向寿星请示后,就向亲友、同僚、门徒、佃户等送出请柬,也就是 “发帖”。这请帖的写法很有讲究,右上角写 “谨遵家严(或母)之名,于某年某月某日祝家严(或母)花甲(古稀等)之寿,谨备薄酒一杯,请先生(或母)赐教”,右上另起一行写 “光临” 二字,左下角一排是发布时间。
7 V6 w, g1 x4 e" [: F1 h6 H5 U+ s/ _ C6 c+ N: u/ f
按照习俗,寿宴绝不能在寿辰之后举行。寿礼方面,至亲、晚辈及受邀之人都要奉上贺礼,已出阁的闺女要挑起礼包,除了贺礼,还得准备缝制衣裤鞋袜。衣服多为天蚕丝制作,象征着长生不老和长寿,且凡是祝寿的东西都得带 “寿” 字。寿桃是寿礼中不可或缺的,若生日不在桃子成熟季节,可用面粉做 “寿桃” 代替。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的寿礼还会有寿联、字画等,像 “松鹤图”“福禄寿三星图” 等。 ) z# k' H8 N% B2 c: y# n
寿堂设在正厅,中间摆着太师椅,墙上挂着红纸金字的寿屏。台门和正门上悬挂着彩球和彩带,寿堂张灯结彩,寿烛上雕刻着龙飞凤舞的 “寿” 字。八仙桌上摆着寿面、寿桃、寿糕、寿酒、寿笋等五福,桌子两边摆着万年青、松柏等。 $ J/ A! H! C, w2 V2 H5 W" a
* n1 N8 J8 f3 Z- c4 V( j- O, P7 u; S8 o
" F$ J# c7 |0 Y# l
. D& b3 \+ H; L, n w: C7 u- |
3 t0 R9 q4 ^$ b2 ^) l寿星的寿礼通常持续三天。正寿日,寿星穿上寿衣,破晓之时请 “长生菩萨”,中午请 “列祖列宗”,祭拜祖宗和长生菩萨时要燃放鞭炮和爆竹。 , x) ~ Y0 e& x9 s, G
7 X# L3 ~4 I. ?' `# H
寿宴开始后,乐队奏乐,寿星入座,亲友依次入座。家中小辈按辈分、亲疏、尊卑顺序对寿星进行 “三跪九叩” 拜礼,口中说出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命百岁” 等祝词,并送寿礼。 9 M# l+ K- F H
拜寿礼过后,大户人家会请戏班子演寿戏庆祝,寿戏多为传统喜庆、欢乐、圆满的剧目,戏尾以 “大团圆” 收场,通常连演三天。寿宴后,主家将寿面、寿桃、寿果等 “长寿品” 作为回礼分给亲朋好友,共享天年。 8 ~. `8 L! T: D) H h0 j& O
在古代,人们对出生时辰十分重视,“生辰八字” 以年、月、日为准,以 “天、地、日、月、时” 为支数合为八个字符,被视为与 “命理” 密切相关。 ; y0 s3 v% [; M4 D- C
. P3 m: z8 O; i1 n2 C5 ^6 Y8 z
我国传统的 “干支纪法” 中,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固定顺序相互配合,一周为六十年,即一个甲子,也就是花甲。古人认为六十岁是生命的圆满,六十岁之后是新生命开始,所以六十岁生日称为 “花甲寿、六十大寿”。 3 n' t9 \: A4 Q/ ]$ p T5 _
同时,还有 “七十古稀,八十米寿” 的说法,杜甫在《曲江》中提到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进入 “古稀之年”,因为七十岁高龄在古代不多见,享高寿不易,所以古人开始六十岁之后做寿。 ; V- m( `! o" x% _
寿俗中不成文的规定习俗,也就是 “三不过”。
% n& _ J# e8 y" N2 c) `2 `8 w
! l2 ^1 ~* ^4 g& e% `% x D做九不做十:古人认为九为极,十为足,满则溢,超过十会有厄运降临,所以 “十” 有结束之意,整十寿不吉利。而 “九” 与 “久” 同音,寓意生命长久、寿命长久,适合用于祝寿,如六十大寿提前一年庆贺,俗称 “做九”。 " F; m+ i& W- ~' P3 z
过 “坎儿”:民间把 “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四” 这几年称为 “坎儿”,一般不在这些年份庆寿。《易经》中提到六为阴中之大者,六十六岁阴盛阳衰,古人有不好联想。俗语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源于《河洛图书》,古人认为这两组数字是天地规定的寿尽之数。
) h6 W! I' R0 `7 Q) _& I父母在,不庆寿:古代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落后,女子分娩如同鬼门关,所以比起自己寿辰,更应感激母亲给予生命。如今随着生活环境、水平及医疗技术提高,老人寿命延长,家中有高龄长辈应珍惜,因为他们可能给后代带来福缘。
. J O6 a7 u! k p, D: a/ E' S( Z
“寿有三不过” 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虽然寿俗的形式有所变化,但这些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思考。 / H& Q8 D. ^) A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我们应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感恩父母给予生命,传承寿文化,让生活更美好。希望大家通过这篇文章,对寿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对寿俗的看法和故事。
) P e3 ~% {9 U3 Z4 K' |' A; n3 J$ l
. h- C k9 i9 G4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