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不要睡!现在睡着可能几百块就没了,再撑一撑!”
8 g1 W- x8 {. r& k d: d
& B) ]2 j {# r, e+ U; n确认过眼神,都是在直播间里抢过货的人……
7 y' ~' v8 k- m8 A4 p
! v7 o& i2 p) A$ h9 a4 y" i, N6 e
今年的双十一开始得似乎格外早。这两天走在大街小巷,耳边听到的都是各种凑满减、算拼单的成功(或失败)故事,就连和买买买有关的各种梗都纷纷登上热搜。
2 {7 }7 s: Y& F
* O4 i- Y" `$ T! o4 }; o* b; F比如:#别人熬夜是为了赚钱,我熬夜是为了花钱
, N$ Z( G, R+ g
' a* T( B* r# x9 @
梗虽然是编的,心里流的泪却可能是真的......双十一期间,我们也收到了很多“尾款人”发来的留言:
. ^6 r# t( ?- H! [4 b! U
9 y* Z1 h" ~2 i4 K9 G4 Q/ [# R最近我喜欢每天晚上到直播间围观,我买的不算多,但看着大家互动,感觉很开心;一开始是为了省钱,但是后来好像“上头”了,根本停不下来,反而花了更多钱,心痛啊;一花钱就感觉很兴奋,虽然有时会“吃土”,但仍然很享受买东西,这是不是病态啊?......
" L- |8 \2 i) b2 B3 y+ e1 I. e! m t4 b1 ]9 p: M
一买东西我就特别开心,这正常吗?既然钱是有限的,怎样花钱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今天的这篇文章,献给所有的尾款人们~
# {( W# V! x) s' ?
9 A7 e+ k a Q V3 j0 X01.
# @! |! P X$ z0 \( ]. i0 Z& h; t
买买买为什么有“疗愈力”?
+ v% l, a# O7 B- p: e# a5 S/ {+ j) K
" t' F6 a5 H& O& I2 k买东西让人开心,是很多人的真实体验。买买买的时候,我们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好像都能被轻易缓解。而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 ~6 r1 W8 z4 ]. E
# [8 T9 Q7 t( u. X1 ]0 y1 l有研究发现,购物能够从多个角度为我们带来“疗愈”效果,比如说:
8 L% }$ Z# b8 w" Q9 q. p
" P1 r/ t. ]6 k5 _% F- r+ t+ x
- }9 ]# y8 O0 C3 l# Y8 q" l6 P' h# q9 G! s
正是因为这些“疗愈”效果,英文中甚至诞生了Retail Therapy(零售疗法)一词。它指的是,人们通过购物来达到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等目的,以实现自我疗愈。
( s# H! O# v2 E% e( A O5 Q) }
" p1 W+ _8 y! ?! o
零售疗法并不是一种真正的专业心理治疗方法。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现代人最常用的放松减压、调节情绪的方法。
, Q7 i4 n& j B5 r: r
|0 e. g" C* m. T$ }3 O: ^
根据特恩斯市场研究咨询公司对1000名美国成年人的调查发现,超过半数(52%)的人承认自己曾使用过零售疗法(Researchscape, 2013)。其中,44%的人每个月都会通过购物来达到自我疗愈的效果。另一项调查则显示,在感到压力的人群中,每三个就有一个,曾通过购物来缓解自己的焦虑(Gregoire, 2013)。零售疗法的风靡程度可见一斑。
' d& c x- j4 I
' ]6 Q/ x) }) J: i3 i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虽然花钱的时候确实很快乐,但花完之后,没钱了心情更不好啊!”
3 }) E% G( X. G8 }# e+ U
5 |( h7 W! [4 S% T*虽然买买买能够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很多压力,也为我们提供了快乐的可能性,但零售疗法也是有风险的。
1 t; t: s M% w4 r; |* C F" P, |$ B- p9 y
金钱是有限的,想买的东西却可能无穷无尽......买东西所带来的快乐不一定持久,还有可能令我们陷入恶性循环:
) i3 T, M( ]2 B& t" B, `
4 U7 p! E* F$ B: z& H" L4 c5 O s8 ?/ z" T. C& t' R5 i t
' g) ?3 }" F* d* l3 }8 f! ^在一些情况下,我们甚至可能陷入购物强迫症(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因为无法控制的购物冲动而将超出承受范围的精力、时间以及金钱花费在购物上,为自己带来社交、经济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
9 p% P" p1 @! x' o
5 d$ A% R! }8 }2 N# m& w这些时候,我们很难因为买买买感到快乐、被它治愈,反而可能“花钱买罪受”,越买越焦虑。因此,想要买得开心、买得满意,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购物方式。
; y1 }* M" ~+ P% G
5 _3 S @& |# {, C只有利用好手中有限的金钱,将它们花在正确的地方,我们才可能从更大程度上、更持久地感受到快乐。
) s4 G! P& k, Z
$ O7 f& @( o0 J02.
, f$ h( t4 O5 a" R2 i8 E
: h: R5 v, k/ K3 W% v) Z% @
那么,怎样“正确”地买买买?
4 w) h' q7 m+ D! W7 n, ] ~ K5 v* k2 S& E3 d: R
*买买买之前要做好准备第一步:自我审视,确认自己的购物动机是健康的
' R0 Z8 W+ o x E+ x, t6 C0 S& _' O5 j/ A6 |
很多时候,我们买买买上了头,可能是因为购物的动机不够健康。
& t1 u- ^, M6 H; p2 C5 c6 _3 o, Q3 Q, ?
比如说,想要通过购物来提升情绪,却发现自己像是上了瘾、很难停下来;觉得促销时,不买就等于吃亏了;或是纯粹地陷入想要拥有某个东西的执念,即使它大大超过了自己的消费能力也在所不惜。
! o4 h! O. X# M" I- x
@2 i. g9 t( ?2 F当我们的目的不再是“获得我需要/想要的”,而变成了“靠买东西疗愈自己”时,我们很容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买回那些超出承受范围,或是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并在之后因为自己的失控感到懊悔。
. O1 S9 b j3 e" [
4 e$ A/ b4 B+ J/ L0 m
因此,在下单之前进行一定的自我审视是必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地觉察自己的状态,明确购物动机,以做出更明智的购物决定。
! O" z& a/ c* f
& S9 N$ a# @" I9 h" L4 ^0 F
那么,怎样才算是健康的购物动机呢?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购物动机与需求吻合——我们能够明确,购买这一物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项真实需求。
) f0 ]1 R. T, R
# K/ P7 v0 {+ s- s: N此时,人的需求是凌驾于物品之上的。有意识地使用零售疗法——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试图通过买买买获得抚慰和放松时,也可以有意识地选择购买那些自己可以负担的,或是真正需要的产品。
7 N5 n: e! N* r8 Q& [2 I! F V
; u! n- y" n- N# P* w9 h0 P“每次压力很大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买东西,好像下了单才能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但是买回来一大堆用不到的东西,真的浪费钱又占地方。现在每次下单之前,我都会问自己’它对我有用吗?我真的喜欢它吗?’,如果并不,我就会转而选择一些便宜点或者能够用得到的小东西下单。效果差不多,但买完之后终于不再因为又‘剁手’而自责后悔了。”
9 ^( `, j9 W' ?6 A
; @; W4 \1 P% r5 T$ M
要明确的是,虽然零售疗法在自我调节、放松减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愈效果,它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也无法帮助人们解决长期的焦虑或抑郁问题(Bailey, 2013)。
3 v8 V+ J7 f2 f2 ^. z$ W* K
- U Z% Z' U" L4 J! X+ H3 I因此,你需要在使用零售疗法的时候,试着挖掘出自己背后真正的动机(trigger),从根源解决真正的问题。
) B7 F3 b9 i6 T" E+ O3 r( ^
) ~9 @ p4 e; }5 P# X第二步:设立单独的零售疗法账户
q) E5 U' t& k* h/ A- x: G; z$ J; o1 R5 H
独立账户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控制预算,避免我们在使用零售疗法时,总是不小心超过能够承受的范围。
8 C4 o$ j4 c% c J& C6 ]- P/ ]% ~2 Z0 X
你可以专门申请一个额度较低的信用卡,也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零钱账户,在里面放上一定金额的存款,数额取决于你个人的收入以及能够在一次购物中使用的金额。
! E% a4 R3 {: U8 F: n3 N, K4 R; S$ i- r; B: ~6 p ?% t
*选择“正确”的服务或物品购买
$ ]& ]& I/ a0 }( X* M# `1 A! C1 ~; s9 a( d
(1)一些通用规则
y& A: P3 v0 A% u! u. w
: P# c* q, x* B1 X. U( E, ]一些心理学家曾对消费(spending)和幸福(happiness)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Dunn et al., 2011)。Ta们发现了一些普适性较高的通用规则,来帮助人们最大化ta们从花费中能够获得的情绪回报。比如说:多买体验少买物件当我们消费的主要意图(primary intention)是为了获得某个生命阅历(可体验的事件)时,我们能够在体验发生之后、回忆起那些经历时,依然感到快乐。它为我们带来的快乐是更持久的。相反,人们对于物质更容易产生适应性。
6 P- z; \' c6 q
/ Q7 }' L+ i5 m. j因此,物质性消费能够带来的快乐通常较为短暂。一件梦寐以求的新裙子,可能在买回来一周后就不再令我感到兴奋了。值得一提的是,到底是体验式还是物质式消费,主要取决于这项消费的目的。
& l1 M( w' X/ S' ^/ |+ Q
0 X& m; O2 d1 b/ \5 J2 F
也就是说,同样是购买旅游套餐,如果只是为了拍照打卡,那它就是一项物质性消费。而如果主要目的是拓展生命体验、见识大千世界,那么,它就变成了一项体验式消费。
; ~$ O& o- k, R
5 `2 s8 u. w1 E1 R3 E$ d, L多买“小件”少买“大件”研究显示,幸福感与人们感受到积极情绪的频率(而非强度)有更紧密的联系(Diener, Sandvik, & Pavot, 1991)。也就是说,在预算相同的情况下,将它分散花费在几个能令我们感到开心的小物件/体验上,可能会比购买一件更精美但也更昂贵的大物件效果更好。
2 o0 s% q& q" {
5 t8 D) I& i$ k/ \特别是当这些小型花费能够满足我们对于新鲜感、惊奇感、不确定感,以及变化感的需求时,我们可能对它保持更持久的兴趣。
, E1 r; c1 }% G" W- W2 s3 g5 ?5 x6 M
比如说:和最好的朋友约咖啡时,我们每次都可能遇到不同的店员和装饰、发现新的咖啡豆,以及和彼此聊到不同的话题——虽然只花了一杯咖啡的价钱,我们从中收获到的愉悦感却可以持续很久。
/ c- m0 i1 [0 o& K; w' I: N
5 s5 A# ~( V1 i% z' y4 S4 r8 b(2)为自己“量身定做”消费指南
- b" V7 \2 l/ h1 {1 T# g1 _
. }6 M. s+ G Z# Z" Q; D0 n( |
还有研究表明,当人们花钱购买那些更符合ta们人格特质(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的产品或服务时,ta们能够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Matz et al., 2016)。
% @( l0 S( l% p' }* Y/ c$ |
: @/ F- U! u, f U2 | x
当我们将自己的性格特征和上面的通用规则结合起来,我们就可能创造出一份专属于自己的“消费清单”。
) e5 B- n0 Z7 d9 P- x Q
6 S5 @$ Z( ?' i9 [" ?当我们为自己定制出最适合的消费清单,“正确”地买买买,我们就可能“买”到更持久的快乐,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的生活满意度。
- k# e3 ?# i( V6 V1 n t$ @6 @- N1 o5 O$ }
R7 B- D4 A$ C(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