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V3 Q: X7 D这个的渊源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举孝廉,汉朝时候重视经学,当时推举的时候,一般是要考察经学水平。 , w. O) S" z! G, g2 Q3 w8 F ( u, y* u& ~+ f. S1 I+ w/ S* [0 v唐朝时候,举孝廉就渐渐转变为了明经科,也把考察变成了考试。6 S# G4 u- n+ v( `; [8 `' z @. n# Y
1 W9 |' w! n& E* @" J. F( h; G
内容主要是大家熟知的那些经书,诗、书、礼、易、春秋、公羊传、谷梁传等等。# w( ~8 _1 W& ~. m3 M/ D5 @$ L
% U/ A3 u1 ~0 o- `, u考试的类别还可以细分为许多小科,有五经科、三经科、二经科、一经科、三礼科、三传科等等。 3 w8 {. _6 b6 ]3 a A - |( J. A, z; {/ d$ i明经科看起来非常学术,但其实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死记硬背就完了,所以相比进士,明经科一直不怎么被人重视。 6 P7 c# \; p H/ x$ W! l- v* |3 |- A( G0 X3 Q. k
但无论如何,这在重要性上,是仅次于进士科的科目。( f5 y0 l; Y. t! P2 m
. U9 _# C$ b5 j. v我们都知道的名臣狄仁杰,就是明经科出身。, d2 E4 }. d4 e% j, Z9 A
& E Z1 j/ e+ Y# v( }% A' g; e进士科6 m! Y" b8 D. H$ k2 c
% m ^1 D1 ^7 i. z
这是科举的灵魂,终唐一朝,这是最热门,影响最大,最有难度的考试,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考试。到了明清时期,其他类别都全部消亡,最后就只剩下了进士,所谓考科举,也就成了考进士。 k! T! G9 P( P, p
+ r8 G# X% N% ]6 z进士科考试内容,是在高宗时期最终确定的,主要有三项:帖经、杂文、时务策。0 }1 ]! ^& T( a, _# d0 D6 f& f
$ B' W; h& h+ _6 x帖经,就是把书上的某行贴上几个字让你填,就跟现在填空题差不多。 0 [( L0 ], ^) x: | 6 T' ^/ g) X1 } f& J3 h时务策,是对国家大事、时事的见解,有点像论述题,也有点像公务员考试的申论。 ' A; O. s7 \$ s. G3 h % }7 O* H! L# K! F; O杂文,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这个意思不同于现在的杂文,而是诗赋。" h) O8 ], a* g v. b
% j0 Y6 L u3 V% O T
在三个科目当中,杂文是最有特点的,当时考试规定,只要文章写得好,哪怕你前面的帖经(填空题)不合格,也可以用杂文(诗赋)来代替,成绩合格,仍然可以继续下面的考试。 " `) @/ x( q* m0 H. l & I7 \2 E' F* n% u" s" o' j唐朝的诗歌为什么兴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进士科考这个玩意儿,而且还很重要。当写诗成为一种风气,自然就会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优秀的诗人。 7 `5 B2 o {. L1 `) B0 I6 d; q. G- v- Y" B+ m
唐朝宰相薛元超说,自己平生有三恨(三大遗憾),其中之一,就是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进士科。要知道,这可是后来官拜首席宰相中书令的大人物呀,竟然以没考进士为憾事。可见进士科的含金量之高。 2 ]! u6 `/ g% e $ s8 q9 d5 t' |: W8 S明法、明字、明算8 C0 j+ K# f: @# V0 p/ d7 q
$ N, y: x9 m! A$ q8 q9 [顾名思义,分别是明习法律,有文字功底和算术功底。 + C) \+ U: {+ G' O8 w* k0 y4 d0 {" Y4 W& G$ q, c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想明细法律,自然得熟知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唐律疏议这些东西;想明习文字,说文解字、字林等等,也得琢磨透了;想算术算得好,那些数学教材: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等,也得十分精通才行。* B, M/ a; ]+ J. D* u. W6 V# }4 k, M6 t
" [) \- E- ?( W7 m# Y$ [
同时,通过明算科,我们还可以明白一件事情,古代是有理科生的,而不是都去搞文科了。 ' C6 z) l$ L8 K+ ~& N9 T2 \* A( f% z k* q
史科 一史科 三史科 . q. w# D( L. ~- A+ d+ q3 t9 g) R5 j, L1 \ {" h( \' N7 z3 X
因为历史这玩意包含的内容太多,所以这门科目分得比较细一些。 9 W, Z" w/ d( H' R6 n- }! N4 g& y, [4 m6 }+ W4 t
史科,主要考察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类似史学里的大综合,考的是你的广博程度。 # e& H" D- Y. \ - R j; L& P1 T- \3 k三史科,主要考察史记、汉书、后汉书,考的主要是汉朝和以前的历史。; @2 C' [' P' p1 h; v0 v( `. _
/ d1 s6 S& P/ ?+ |. G- Q* k看过《武状元苏乞儿》的朋友,对这个考试应该都有些印象,虽然是清朝的事情,但是回忆一下这个片子里面考的内容,我相信,剧组肯定在这方面下过一些功夫。5 m5 A' i* c$ I; V: M
8 c. w% B" s2 s# X
这一整套下来,标准可谓是相当之高,不是练家子肯定是玩不转的,读书人十年寒窗,练武的,怎么也得十年苦练才行。2 X7 e, P8 y/ j$ n' z. `5 ~% n* n
- H# V. b. U5 b0 L我们都知道,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可想而知,他本身的素质是非常过硬的,要搁一般人,这一圈考下来也得折腾个够呛。5 w& o6 o; a. U$ m& d( t
! U l2 ]% p) ?; ]# U, b# c1 i
7 c; U N4 p$ {9 O/ {8 e& I
好了,关于唐朝科举考什么,写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我们上篇文章里说,唐朝的科举考试很不规范,其中存在很多漏洞,但可能正是因为不规范,它才会那么有创意,那么充满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 , A& G2 t' V% [, c4 p: J9 l: A- k$ x3 W- V) `- y8 [. h
不管你精通什么学问,有什么一技之长,都可能在科举考试中发挥所长,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H l9 @9 q* L1 w' X+ @ * P" K8 x* m' b( m% Q6 p- a+ a到明清时期,考试倒是规范了很多,可内容却成了教条的八股文,那些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考试类别,也都消失不见了。而科举考试也终于彻底变成了统治者束缚人的思想,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最终起到了负面作用。4 V+ a: D. X6 ?& W y C9 F
创意和规范,真是一把双刃剑啊。 - f" w+ N2 l, j 2 e% b2 ?. J& L. y2 A+ R5 X0 x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