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民法典》规定的法定婚龄是“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这一规定始见于1980年颁布的《婚姻法》,也是那个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法律映射。$ c* m8 l3 q4 C& w; i# S' w5 |( n
% U' t: B* O+ T& B; F. h
近10年来,伴随着老龄化加速、生育率下跌及晚婚晚育趋势日益明显,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学学者不断提出“降低法定婚龄”的建议。然而,民调似乎并不“买账”,有网友调侃道,“下调了也没人生”,“该建议是提倡光明正大地啃老吗?”* W) }. A8 L+ f: D# z* {" V
8 @# Z. ^0 `' a
该话题首次成为舆论焦点是在2012年。当年,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曾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将法定婚龄降至男女均为18周岁”的建议,引发了社会广泛热议。2017年,她再次将这项建议带上两会,不想又冲上舆论浪尖。/ w& e% n x( s9 e
( k- `, ?. A6 y& D1 Q+ h其后,2019年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二审稿审议时,“是否应降低男女法定婚龄”这一立法议题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事实上,次年颁布的《民法典》并未对法定婚龄做出调整,不过近三年来,依然有法学学者接连发文呼吁“下调法定婚龄”。 5 ]2 T/ ?. M1 s6 f& W* ]" v. ~: E& [$ Z& N @* F7 L
那么,这个问题为何在10年中被反复提及?近日,多位主流学者及倡导者与澎湃新闻深入交流了他们的观点。除低生育的现实外,“国际最高法定婚龄之一”“与成年年龄冲突”等理由被多位法学学者提及。 ; n5 v; u m; e8 P+ d8 ` ) |5 @5 A4 V( N% ~- t$ w# Y. f; }4 p6 N究其根源,一切还要从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说起。' w. o4 b9 l* |! }* m0 |7 i
$ w0 K, R* }: Q/ C1 B/ F“法定婚龄”是如何写进法律的?7 B I* C$ d8 C6 k4 o
+ n I( u. F" x" I, _
一切要从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说起。 " W/ o" K# Q' S1 r+ p; s+ Z6 r # m' C. a5 D' |0 C' I0 @$ ~6 c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颁布了两部婚姻法,第一部是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第二部是1980年颁布的《婚姻法》。1950年《婚姻法》第四条规定:“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始得结婚”,这是我国首次明确法定婚龄。1950年《婚姻法》同时确立了婚姻登记制度。 6 m' P" n- c* ]0 C. q5 C / d" n3 k4 K$ p* \9 A4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关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命令。图片来自《中国档案报》' V, F8 Q1 Z& c
% r* I. I1 L4 S( X3 i
“男20岁,女18岁,这是指男女结婚不得早于这个年龄,是法律对申请结婚登记男女的最低年龄限制,当时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早婚,防止形成‘童婚’。”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室主任、研究员、性别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薛宁兰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 U9 j6 H& w( t% S; e3 ~3 ^ w _
1950年《婚姻法》颁布以前,招童养媳、包办婚姻、买卖妇女、纳妾多妻等现象广泛存在,这部《婚姻法》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型婚姻制度,曾被外国学者赞誉为新中国“恢复女性人权的宣言”。0 g$ t/ T+ a& ^, X
& b! E* L+ a* r# ~5 A* ^ c$ ?9 P5 o到1980年《婚姻法》,男女结婚年龄分别提高了两岁,其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 a+ e6 |" g4 S. ~7 b3 R % x' F9 ~4 Q* K' n. o# x“那时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我国人口迅速增长。1980年《婚姻法》将男女法定婚龄分别提高两岁,是受到我国人口过快增长这一社会因素的制约,以此推动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落实。”薛宁兰介绍道。 * K7 t& t9 @6 t2 I+ v4 f2 Z( C' @! f8 ^# ?1 b
我国社会长久以来都是“普婚普育”,婚姻往往是生育的前奏。在1980年《婚姻法》中,“婚”与“育”都有倡导性表述——其第六条还规定,“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M/ f- i' n J. B* l& u( Q, h
$ R5 t4 ~% @9 E
自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计生标语口号开始出现在很多农村。图片来自《中国日报》新浪微博 4 r0 X* Y) t1 _ - `# k5 J3 p0 }$ T( s' N) d$ P' ^6 M“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20年期间,我国净增人口3亿两千多万,远远超过社会承载能力,通过晚婚晚育来控制生育,这也是一个必然选择。”近日,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 . R' B, K+ d" }2 ?$ X那么,什么才算“晚婚晚育”? 6 x3 C* S* y4 E6 h6 C5 J; A9 X5 j3 w, E) J- w8 R4 ~
“晚婚晚育就是倡导晚结婚、晚生育。一方面,通过规定很高的法定婚龄控制早婚早育;另一方面,即便是达到法定婚龄也不建议结婚,而是倡导再推迟一段时间以后才结婚。具体来说,晚婚就是在法定婚龄的基础上再推迟3年以上,也就是男满25岁、女满23岁才结婚。”鲁晓明介绍。! F5 X( s6 n6 O
8 l- y" \6 ]6 `
2001年颁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则对“晚婚晚育”做了更详细的规定,明确了其奖励政策。该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其第二十五条规定,“公民晚婚晚育,可以获得延长婚假、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 p6 p d; V/ |% \( { r( P7 h3 H: x7 g5 N
对于上述规定,中国人大网发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释义》曾解释道,第十八条中规定的“晚婚”是指超过法定(根据《婚姻法》的规定男22周岁、女20周岁)3年以上初婚,即男25周岁、女23周岁结婚为晚婚;“晚育”是通常指已婚育龄夫妻达到晚婚年龄后初次生育子女,即妇女24周岁生育子女为晚育。 0 Y. [( _/ Z$ X+ h! [/ q7 r , _' x& k+ k! L5 ?第十八条的释义同时指出,提倡晚育,也要考虑科学育儿,不是越晚越好,育龄妇女无特殊情况最好将生育时间安排在30岁前为宜。* a! ]/ T' p/ @) G' @) L+ \; A9 C
" h: F) F; B% V4 F
2022年2月14日,银川,领证后的新人拍照记录幸福瞬间。当日,不少准新人选择到民政局登记结婚。 中新社记者 于晶 资料图2 Q! S5 b. s; E) j0 D6 d
8 p# j @+ {- s% { F" q+ x“晚婚晚育”是怎么被法律删除的? / z5 Y* g# a6 Z8 @" G, Q. n2 m. M! a
事实上,我国初婚年龄正在逼近30岁关口。 ! H5 R7 f+ M% D$ x+ r( ~) c3 d$ a$ ~; b; k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 * l0 l. S c d E3 e; z* q' o* j% s而在个别地区,初婚年龄已迈过30岁关口。如据安徽省民政厅数据显示,2021年安徽省初婚平均年龄分别为男31.89岁,女30.73岁。 ' k5 s4 C2 |. e% j9 m' c 7 e1 T' D$ z; h' s2 @2010年时,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4.89岁,而到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8.67岁,10年间,推迟了近4岁。同时,女性生育意愿持续走低,2021年国家卫健委调查显示,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64个,低于2017年的1.76个和2019年的1.73个,作为生育主体的“90后”、“00后”仅为1.54个和1.48个。. t) Z. u8 o* v- |6 U" X
- Q6 ^% X3 D) a. H/ `# ^1 }5 H
究其原因,2022年1月,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曾在发布会上表示,“当前,‘90后’、‘00后’作为新的婚育主体,绝大部分成长和工作在城镇,受教育年限更长,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婚育推迟现象十分突出。婚姻推迟增加了女性终身不婚的可能性,进一步抑制了生育水平。” " W( Z6 x J0 Q7 d5 F- z) k, S0 O4 u
值得注意的是,在“晚婚晚育”已成现实的今天,这个倡导性的表述已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删除,取而代之的是“适龄生育、优生优育”。: U- [* S u6 [& m3 A1 B% }
* {- ~1 v# \) C |
“《民法典》删掉了‘晚婚晚育’,这反映了老龄少子化时代的客观需要,为‘适时婚育’这样一个新理念打开了方便之门。”鲁晓明表示。. I4 j; }+ W, c. j4 A! F- x, _
$ \ t, E, P; ~, n' a0 E9 j0 V; H
我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当日起,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等9部法律同时被废止。《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中第一千零四十七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这与之前《婚姻法》第六条的规定相同,但第六条中“晚婚晚育应予鼓励”的规定已经被删除。+ F8 i" c# x9 ^3 H! I% |! G; Q
! N" I# j2 m: K8 q9 M& L/ I' F同样,《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也在修正中将“晚婚晚育”抹去。2015年新修正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已经没有了2001年刚颁布时“鼓励公民晚婚晚育”及“晚婚晚育”相关奖励的规定;到2021年修正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又新增了“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的规定。$ a( x% m V$ w* S. a
% A5 F. b) `1 F$ R; P3 t& K不过,鲁晓明重申,他的建议是从事实出发,“按照是非曲直”去提的。 Y# N2 T1 K5 M) D9 d i
' t$ F# r# E j
今年3月,鲁晓明在《政治与法律》期刊上发表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视角下的法定婚龄调整》一文,详细阐述了他建议降低法定婚龄的理由。 " h) V. a# E. z9 z7 m, ]9 g& P + l9 [% N0 s4 T( d. d! |“当前,我国学界关于婚育制度的研究聚焦于人口生育制度,而很少注意到法定婚龄对于人口结构的影响”,鲁晓明在该文中写道。他在文中提出,应修改法定婚龄制度,降低允许结婚年龄,通过变革婚育制度刺激生育,以改变失衡的人口结构。/ N% g5 i6 j# N& J# D. ], ~0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