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并非2年后执行死刑
3 M4 f! o3 H, i6 g: c
& h' N' k; b, k死刑制度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死刑制度有着其自身的演变规律,它的演变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
' l9 D% d: r: {2 a; `4 Q
7 a/ f( x* p, b; ~& g9 v) ^' D6 t
我国的死刑制度
7 G& G) u0 Q* _2 {# w w: z+ U$ q
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对死刑理论上的共同认识为“保留死刑而坚持少杀、慎杀,反对多杀、错杀”的方针政策。
8 n6 }( d5 O# _7 {; ?
2 Q5 H/ n& l/ }, _. G
根据在建国初期的这一基本思想,新中国在1979年颁布了第一部刑法典,该法典一共规定了15个条文、28种死刑罪名,这与我国过去司法实践中可适用的死刑罪名相比,减少了很多。
* X7 |8 I; T# w9 e- ~! `
+ X$ x, m* b0 r7 c但在1979年刑法颁布后不久,因我国新形势下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的增多,鉴于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立法机关又对我国刑法进行了补充,增设了50余种死刑罪名。从而使死刑罪名达到了80多个。
6 l2 D* G5 k$ R6 n3 h
2 s5 B u' l) h/ d这样,到了1997年刑法修订后,规定的死刑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但是死刑罪名并为增加,基本与1979年的刑法保持了平衡。
4 \* D$ M$ C* I
) m2 d+ ] F# B( X5 o: m2 ~
; }, R T4 T3 n! ~) M死缓2年
" j G9 @0 X! `. ?8 }: m) x5 |& |* U" x7 P3 i
死缓制度,是我国死刑制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从1979年的《刑法》颁布后开始实施的。
( [: r, E4 H1 k% f# k
5 j" T" j1 E* E
《刑法》第48条第一款后半段规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这是我国刑法对于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的规定。
' _7 ^0 T+ E) w/ y; B& F$ o2 N! t) _. P
死缓制度作为我国刑事立法中独创以及首创的一项制度,仅仅是对于我国死刑制度的一种例外的执行形式,即指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因为满足一定的条件而不予执行死刑。
% |! i4 S7 e3 _
3 q" i. N$ D% I9 J6 f% J在做为死刑制度中的一部分,它保持了死刑的威慑功能,能够对严重的犯罪分子予以严厉的打击。同时对于那罪该处死,但是不是立即执行的死刑犯们留下了一条活。
7 }7 y- G% M- C, s2 I8 b
/ B# c6 Y+ P$ `# Z. C, e: o如果能够正确有效的使用死缓制度,必然会对限制死刑的适用产生重要的意义。
% F) U6 w" C) \/ X! [
. l$ t2 M/ S6 r- l) J- d
2 B1 S H& t5 O; X, \& ]* t
举两个例子来说:
7 m. ?! e/ Z& G1 e3 { d9 x2 _
& g% z7 L4 p3 S1 p# k1 r
王某某故意杀人案
5 o4 W. G! o9 H1 @4 e, l5 Y2 Y
9 h( r4 W, x# A2 w2 d
被告人王某某与被害人杨某兰因开荒地归属问题产生矛盾,案发当天发现杨某兰在纠纷地收拾柴火,遂事先准备好带铁管的尖刀去与被害人理论,后刺扎被害人胸部等部位数刀,倒地后又用该刀铁管部位击打被害人头部数下,后投案自首。
4 C& W5 |# I' e1 g( \
3 Z# ]. |' B% M: g V% |
判决书认定被告人手段残忍,后果特别严重,但鉴于其具有自首情节且系土地纠纷引发,故判处被告人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6 E1 H4 o- v" s8 W! a9 I2 _& F# o C, X, i& P. J# n0 V; s8 L1 ?
朱某某故意杀人案
1 x) O$ s: ^' W R# ^9 J9 d6 G4 M. D
被告人朱某某因自家经营的土地被法院判决归刘家村集体所有,不服判决,遂阻挠刘家村分其家土地,手持农用镐将刘家沟村委会主任打倒在地,后又连续击打其头部,致被害人死亡。判决书认定被告人犯罪手段残忍,作案后逃离现场,未取得被害人家属的谅解,论罪应判处死刑,鉴于本案系因农村土地问题引发,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6 A9 q& \& w1 C1 d5 e( S1 W
" Y+ P' |; x: |% j Q1 j5 G
相对于立即执行案件,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在罪名种类、客观事实、人身危险性及社会危害性等层面并无明显差异,但在情节方面一般均具有法定的从轻、减轻情节或酌定的从宽情节,且该情节能够反映出被告人的悔罪态度及悔过意志,足以增强审判机关认定被告人可能“浪子回头”的信心,并确信可以通过长期的监禁刑方式实现教育、挽救和改造的目的。
$ r. T5 @% r X q4 G( F% B
) e/ i! ]! [: u4 v; r2 U& S
1 ~6 R) d- M3 M( w( {“死刑慎用”
' x5 l6 X2 |) k3 ~1 I5 |9 U
& H. E3 O: L( `7 v+ e& a) p$ ]
死缓的产生和发展,体现着我国从古至今一直秉承的“死刑慎用”的刑事思想。
! x0 O3 h6 N( k0 Q6 g6 j
. E8 n) `/ v! k' F: P l& O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夏代的刑事思想中就体现了慎用死刑这一思想理念。“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即是指在执行刑罚时,宁可不像往常一样适用刑罚,也不能错误的杀害无罪无辜的人。这是疑罪从无从赦的刑事原则在我国最早的体现。
/ u, e5 U& A5 k. A. l: M
" Q1 e( ]! T2 E9 t3 [# h& y
( h3 ], y8 M) d W- h# Q- h" r! B《尚书》中所提到的“惟刑之恤哉”,指的就是在刑罚适用时要常怀怜悯之心且须慎之又慎。因为刑罚,尤其是死刑,在适用的时候有可能会因为裁量不当而被滥用。死刑一旦适用,造成冤假错案,其后果便无法挽回,这也是中国从封建社会时起统治者就限制适用死刑的重要原因。
, k9 }! ~* g, l" J, U. n/ M7 X- M+ R
3 ^# n' V2 l4 v从我国死刑缓期执行所产生的社会基础以及历史状况来说,其作为一种相对比较宽缓的刑法手段,在中国有着更深的现实基础,中国的老百姓在认知和理解层面上能够更好地认可和理解。
3 m6 O5 {7 V+ w
* v0 [5 W1 b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