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 0 参与人数: 0 我的评分: 未评
在孩子的教育上,你最困扰的问题是什么?
! |2 }# z3 \5 y7 E a3 z
) h# g9 X0 w: S2 w
1 _& u5 l5 J6 ^2 ?, K6 {( V 上周的期中家长会前,杭州一位初三班主任向家长们征集最头疼的教育问题,全班29份调查问卷,17位家长的答案是——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
5 a4 l& K9 k0 |, k6 r# }( J5 P6 ]
' I9 \& F8 i9 ^; l; D2 U
班里超九成学生有手机
( y' `; `2 r+ u" b. E
7 l1 p9 u6 a; o( I 班主任制定规则
$ [- z+ \8 {! {6 s& f+ c$ f2 X; u' E
2 M, M. B0 W; y( d
用学业表现,换手机使用时间
8 p" l& A. X" [7 p1 M c 4 G, ]+ ~ R$ M8 w5 u
期中考刚结束,家长会紧随其后。班主任黄老师说:“到了初三,时间很紧,想聚焦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样效率更高。所以直接问大家最想解决什么问题。想到有人会说手机问题,但是没想到有这么多人。”
: ^- ^, q5 w; _8 o) k) x
! G- p+ {: E' i1 B 黄老师在班里摸过底,超过90%同学有手机。这半学期以来,成绩起伏或有大幅下降的同学中,就有两位电子产品使用超标的“困难户”。
/ N. ~' w" }! [; y
) j' t' t/ b; k “有名男生平时成绩不错,周一到周四的作业都保质保量完成,但周末作业经常一塌糊涂,5道大题错4道,选择题ABCD四个选项,能写出个E来。还有名女生,成绩更好,年级排名靠前。平时作业很认真,也是一到周末,错误率就高,有时完不成还要到校补作业。”黄老师说问了家长才知道,两名同学周末在家完全放飞,在手机的使用上,家长管不住,男生是疯狂玩游戏和社交,女生一天使用手机五六个小时,主要是和同学聊天。
5 z, h' b$ b4 T/ p) l# G" M
$ T3 y; z0 {9 D' }# ~8 r H# p9 X 之前还有家长没收了孩子手机,爆发了激烈的家庭冲突,黄老师说这个问题确实要好好解决。
2 ^. \8 e: J* a9 G
" O% S- `* \# B6 z3 v& J “手机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让孩子完全不碰也不可能,制定合理的使用规则,最要紧。”黄老师说,她有了初步想法——让孩子用学业表现,置换使用手机的时间。
/ j% O6 }& Z! m0 l% w" }
8 G+ }5 H; p0 V) K/ A+ n; u! B 班里原本一直有一套积分规则,一项作业全对得2分,订正好得1分。全天6门课,最多可得12分,一周就是60分,可以兑换共2小时的手机使用时间。平均下来,就是作业全对一次,可以多使用手机4分钟。
* e+ D( |* B, o % u U5 z% Y G; B' R
“如果本周超时,那么下周扣分。超时严重的话,下周不再兑换。”黄老师说,准备下周和家长、孩子签订三方协议,用班级规则去约束孩子。家长也比较期待。
+ k2 |! m- W- H5 K& g
+ ]7 c. o% k6 y0 t
每晚过9点主动去睡觉
) P) L& s0 v4 j8 P- J& e
2 f: F" J9 }9 C) P* _
凌晨1点起床打游戏
# S& H* [. C4 \* a
1 n8 O# _9 r0 c1 Z- }9 ^$ U 玩手机入迷,是不少中学甚至小学家庭都有的问题。有位初三家长分享了儿子的一段经历。
% ^/ D+ L$ q3 Z0 c3 g D5 a
6 g* q$ T0 @8 |; x3 e “儿子比较听话,成绩也不错。上学期有段时间,晚上9点一过,他就洗洗弄弄去睡了。我当时还庆幸,别人家都是青春期闹腾,他真自觉。直到班主任有次和我说,感觉他白天精神不太好,有点恍惚,让我多观察一下。
3 I' _$ P, d4 W) L
/ n4 F" u( b' E+ V) \ 我本来是不相信的,但也悄悄留意着。他照旧早早躺下,我睡觉大约11点。有天凌晨1点,我起来去他房间。看到他正拿着手机打游戏,我惊呆了。后来才知道,他都是都等我睡了,12点多起来,打游戏到3点多再睡,和我打一个时间差。要不是班主任细致,我还被蒙在鼓里。”
6 s* X( i9 u7 H/ u* x+ Z4 ^, F 8 q$ \# ]$ h6 P
这位家长说,家里对手机管控也不是特别严,真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这么上瘾了。
2 D; }! v4 \8 k7 z5 m5 Y 7 a. q, P6 n/ s$ F) C) K' s: e- ^2 E
记者有位家长朋友李女士,今年家有两位毕业生,一个是初三的儿子,一个是高三的外甥,她说:“在手机问题上,我和我外甥斗了已经不止一两个回合了。”
" j- P0 y5 U4 F z7 x
+ {0 ^ u6 Z+ r' Z
因为姐姐不在杭州,外甥读高中后就住她家。初中时,外甥每周写完作业,都有机会玩手机。后来渐渐入迷,进高中后,就很难控制了。
7 e8 W5 M% ?& J! X& G; j* U . w: M4 D- Z5 k, s% F
“他进我家的时候,我就说了,家里不能玩手机,影响学习,而且弟弟也会跟着学。他的手机被我没收了。后来他又偷偷买过两个二手机,也被我发现后收走了。”李女士说,即使这样,也阻止不了他。
& m8 E4 D% g; u, I
3 c0 T9 O" J* o* o+ U 前段时间,高中生活老师一通电话,让外甥的一只手机“曝光”了。
4 [7 w% g9 X: Y! P$ F9 Q
0 e, p9 Z7 _. h5 [: Q+ N6 H 他借同学的手机下单,花了500元买了一台旧手机。寄到家里怕被发现,就寄到了学校外面一个小店里。白天他在学校偷偷玩,晚上在宿舍玩。周末回家之前,把手机在学校的某个角落藏好,藏的地点也不断更换。最近一次藏在宿舍,被生活老师发现,这才打通了李女士的电话。
0 |! ?) O1 ~- S& d, B0 h
, C6 v/ M: r2 L) U5 G# ` 问他哪里来的钱,他说是过年时奶奶给的现金红包。他把现金给同学,同学帮忙下单买了手机。
) ?$ s5 |1 ^- J3 S$ n% S/ m9 ]& _" D & r2 Y: P5 U- a! i1 h4 y, |
“看到这只手机后,我发现了,外甥曾把这只手机带回家过。那次我经过他房间,看到亮光一闪,感觉是手机屏幕的亮度,就问他是不是在玩手机。他镇定自若地把手机拿出来,说这是他同学的手机,暂放在他这里。为了让我相信,他还给了我对方家长的电话,让我打电话求证。我看他这么坦荡,就没打这个电话,把手机寄了回去。后来才知道,那个同学有手机,家长也不知道。现在回想一下,他就在赌,我打不打这个电话。”李女士说,她把这只手机没收后,给了外甥一个老年机,只能打电话、发消息,保持联络。“只希望赶紧把高三一年过完,感觉后面更难管了”。
6 ^# y0 G) ~8 X7 n3 g& e3 q 8 Z0 L. B7 g! S
父母一起下载游戏
$ t6 p6 _5 `2 D" z x. R1 @3 Z- ~
$ u7 u- P- n; X! n7 l. l% T9 O 陪着初三女儿打
" H/ h7 q( r) E* r7 J( m1 a7 D( C
, l: m7 w/ N2 ]6 j/ m" \- Q 记者访谈了多位家长与老师,很多家庭谈“手机”色变,还有家长一见孩子成绩下降,就立即归因到手机的使用。一位高中班主任说:“其实不能这么简单看问题。以前的学生成绩下降,可能因为玩游戏、谈恋爱、看闲书等,而现在这几件事情,全都可以通过手机这个工具来完成。分析问题要找到关键。”
$ J4 S% b+ _% u. N! O
3 a8 o3 n5 m6 x" f; t 玩游戏是很多孩子拿了手机就放不下的重要原因。有位初三家长孙女士想了个办法,全家一起陪女儿打游戏。
. e3 B9 p- a$ d9 t
, B' v5 ^% [9 U “我的女儿非常喜欢玩一款名为‘蛋仔派对’的游戏,虽然她并没有上瘾,但确实很着迷。于是,我和丈夫决定下载这款游戏,尝试与她一起玩。我们的举动让女儿感到非常惊喜,她兴奋地教我们如何操作。由于我的技术比较差,有一关怎么也过不去,她就把我举起来,帮我通过了那一关。通过几次共同游戏后,我发现女儿更愿意与我交流了,甚至主动分享她的心事。她说自己玩游戏只是为了放松一下,并不觉得购买虚拟物品(如皮肤)有什么意义。”孙女士说,在这个过程中,她没有批评女儿玩游戏的行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不太愿意跟父母沟通,如果自己再加以指责,可能会让她更加不愿意和父母说话。
. z! Y) _* J/ M3 R
7 H% m3 E0 h7 G5 C
“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之后,我再提出一些要求,比如限制观看短视频的时间,她也更容易接受。说来也奇怪,在我和丈夫一起陪女儿打了几局游戏后,她反倒对游戏渐渐淡了,还提出全家挑战一晚上不碰手机。”孙女士说。
3 H7 v4 N3 M5 O' x) o; N z
( p3 i! D( f7 m 家长进了女儿的QQ群,被聊天内容震惊
- {4 B- [6 ^ M
7 v, d+ \# [6 t) F. Y' @: v 连发6条“我疯了!”向班主任求助
4 v; o" ^% n/ l# ^: f- m
- V U9 ^/ f0 ] u+ U6 U
杭州市朝晖中学的费颖老师是全国知名班主任,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她教龄30多年,处理过不少“玩手机”的家庭案例。
* N& Q- V- \5 H' K* Z9 E! C 6 @4 `) f) ?. I2 F% n4 \5 O- {
有次,一位妈妈偶然进了女儿的QQ群,发现群里聊得热火朝天,有孩子甚至以“老公”“老婆”相称。她觉得“天都要塌了”,赶紧截图到班级家长群,结果被一个“潜伏”在家长群的孩子发现了,这个孩子又火速去QQ群通风报信。
$ d7 f; u' g& ?7 v ! N/ V4 x: K; b/ f7 r( A" t
整个事件非常戏剧化,孩子们感觉被背叛,家长们也顿感崩溃。那位妈妈连发6句“我疯了!”向班主任费老师求助。
% d) N9 { Z' E; _
, p% p. Q B& K' @
“爬楼看了几百条消息,前后看了三遍,我总算弄清楚事情原委。孩子们在和家长们争执的过程中,我被一句话触动,一个孩子说‘QQ群是唯一一个能证明我还活着的地方’。现在的孩子,和家长们读书时比,压力大了不少。每天在校十几个小时,能放松的时间真不多。”费老师说,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守护这个“QQ群”,而不是像家长要求的那样,尽快解散。
7 p$ d1 D1 `& @# V " W8 Y; M. ~% J8 O/ i6 G: U% V% I4 R
有了这个想法,她就要两头去使劲。
- Y2 v1 v2 N! `5 n
) c. f+ N+ P3 |& f9 V' f- T% v4 {
先和两位最激动的家长沟通,特别是那位妈妈。“孩子们有自己的世界,他们也有很多的压力需要释放,QQ群可能就是他们释放压力的地方。现在的孩子,上学放学都是家长接送,学校又有很多的学习任务、规章制度,你家没有弟弟妹妹,没有同伴,所以,仔细想想,他们也挺孤单的。你说对吗?孩子们的世界,我们默默地关注,看到风吹草动,我们一起想办法,默默地引导、帮助孩子,好吗?”
M3 g) {% F E# f* @ \
% c% q- J) C$ A- ^ 第二天是周一,所有同学都在等待班主任的“狂轰滥炸”,但是费老师什么都没说,周二的班会课,才顺理成章谈谈这件事。
1 ~: ^- y) m6 i. _7 n
2 k( @" ]. `0 M: D “事情的经过估计大家已经很清楚了。我是冒着枪林弹雨保护你们,我有种要被家长围攻的感觉,我太难了!”费老师以这样的方式开始谈话,孩子们没想到,紧绷的弦松弛下来。
) A% ?3 p* c& [% {, Q1 R , P6 t V6 l; C
“虽然我不知道你们在群里说了什么,我也不会去看你们在群里说了什么,因为,那是你们的自由天地,我理解你们的需要,所以,我在群里跟家长表明态度,要保留QQ群。”
0 c. O+ }" H- L' _" B- n
: e4 V# F+ X- D2 p, `( c+ @ 学生掌声雷动,费老师一席话赢得了孩子。
1 u! C4 x1 r7 v3 T) r) Q
1 i; t% k2 m4 H- q
接下来就顺利了,费老师先请孩子们说一说:如何看待家长们的反应?为什么家长有这样的反应?孩子们将积压在心里的不满都说了出来,之后也慢慢从对家长的声讨,转向反思自己。
( d0 B, x" p5 ^9 `
( _: i& F; y4 j4 l1 l2 C/ F4 R “最后,我请大家结合《论语》中的某一章,选择一个角度,表达你对QQ事件的看法。阅读学生的小作文,我惊讶于学生的视野和深度。”费老师说,最后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建立手机使用的契约;分清主次,比如考试前主动禁用;学习态度端正,稳定好成绩,获得手机使用时间;多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不至于用潜伏的方式获得孩子信息……
* J7 Q1 \ K0 _# b( S7 b 8 w0 K6 Q2 x( h" |3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