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
a% W) m4 ^- n
- Z5 w% q! ~. t. P" V7 p) d6 t* g' @1 w6 Q+ z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很优秀,却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呢?”
& u" N% b5 _2 Z$ y, b% p
' I& z# q1 z3 E/ K一个网友的投稿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她说:“感觉自己活成了一个优秀的废物。”
6 u7 P9 g; w0 n& A
. d7 t8 _9 K) e7 r& f) C
这是一个 97 年的女生。在很多人眼里,她是个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
. G/ S' @$ N& N, }& g
/ A( i, I5 X% P3 ?9 F就读于美国某知名大学,毕业后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当地有名的咨询公司,收入不菲。
1 W9 M/ K1 {7 w: \7 x
9 d( A+ L( f- B0 @% O" A1 p
原本女生也觉得自己是优秀的,但看到有学弟学妹也进了这个行业,她觉得自己也就那样。
5 T- C- C, i# S8 E
4 c% ]. \' }3 v ^/ H$ o4 V1 m
今年秋天,女生准备去世界著名商学院“沃顿商学院”读 MBA。
9 v1 q7 v3 z( N& L
0 n# l, O4 x$ r7 x( E6 D但听到有人要去哈佛,她就会觉得别人好厉害,自叹不如。
5 M+ n. G; Q" ]1 r3 L6 J
% I( o/ b- i+ ^2 I2 d甚至,女生觉得自己的英语已经说得很流利了,还自学了西班牙语,但是听到有人说英语一点口音都没有,甚至还会法语等多种语言,她就觉得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G# Q2 l# Q6 r/ N8 E2 f
8 [. V9 `, \3 b+ e5 V5 a8 u; A这个女生可能出现了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症状——“意义饥渴症”。
- p2 F6 x$ q1 Z' Z7 y% @: q; N) w
简单解释,就是——
, H- N: s6 ~4 l% d4 `
. I& N% x$ v7 ]" q. c· 做任何事都会过度追求“意义感”,带有极强的目的性。
* o0 \1 a+ t/ p5 g" M& J
; |! l# L) K3 \3 `. H/ O5 j· 在外人看来已经足够优秀了,但因为没有找到意义,还是会时不时感到痛苦。
9 v7 |, l+ x! P2 q3 C' c
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容易有“意义饥渴症”?“意义饥渴症”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减少内心深处的“意义饥渴”,轻装上阵?今天,就来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 d6 X: E9 ~0 u+ n! v* Y
* _& j5 U' x# d
为什么越优秀的人
1 D; R: T% M) F9 F
: M# }4 n- g% p! H8 r越容易有“意义饥渴症”?
1 r6 ?% \- W7 Q) E& J
# n; u) W6 u; ]4 P3 ~
相信在大多数人看来,上面提到的那位女生,完全算得上是特别优秀的人了。
, W0 V$ z5 f/ ? H6 @( a H8 j9 Z4 B( m6 C
但为什么她仍然很内耗,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呢?
; o& T0 g* h) u: M! u( ?# v
4 }! c5 ~. ^( b3 i" @这还真不是她“凡尔赛”。因为从她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猜到,女生从小到大应该一直是个目标感很强的人。
4 n$ X1 v6 ]! Z2 Z3 g
6 f- h6 M5 K% q0 P6 V
无论是自己设置的目标,还是别人设置的目标,她都能很好地完成。所以,她一直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奋勇前进,最后也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 s9 ?6 s) F0 {% O+ V: M$ a$ \1 Y' \/ g3 H) Q3 e
这时候,问题出现了:目标一个个实现了,前路突然没人画道了,她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走了。
V- v1 h+ t: h7 T
* u4 N9 Z( t |$ Y( E0 k这时候,女生从小养成的“向优秀的人学习”的习惯,又在内心里升起。但她也因此陷入了迷茫,因为答案太多了。
) c) Q3 n' Z$ L' y; ]' C2 C% Y. b# Y4 W& B! Q/ i6 M* ?# {7 E. p: w
谁才是下一个她要学习的人?有人不用挣太多钱就可以活得很开心;有人语言天赋很高;有人旅行经验很丰富......女生突然发现,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又不可能一下都达到。
" }$ A0 b7 s- M
% `4 h, `3 C2 g' z' K4 s自己的人生路虽然走得很好,也挑不出毛病,但是该往哪儿继续走呢?反而迷茫了。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也有和这位女生一样的问题。
) u$ H" k6 i: M: z" g+ H7 n4 g
$ k) a; y) Q/ m9 S1 J& BTA 们从小就按照既定的成功框架去走——
0 b3 s! N6 Z/ M8 U
% x4 L9 x3 H( ^( g& b9 f3 d
好好学习,考个一流的大学;找个体面的工作,拿高薪;找个门当户对的对象结婚生子,再按照同样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孩子......于是很多人到了后面,感觉自己成了“社会工厂”里的零件。
t) M( Z, J) b
- \9 M) m! Z( c8 x
只按部就班地跟着流水线走,不考虑这样做到底适不适合自己,自己喜不喜欢。感觉学这个有用,就盲目地去学;爸妈觉得这个专业好,就顺从地去读;直到长大后,缺失了对生活的感知力。
; C3 a/ t p; \3 D# ]! w# F/ P% @
( H+ o8 c2 f* L$ s$ Z长久以往,自我渐渐消失,不停地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法被填满的满足感和无止尽的焦虑感......
7 O5 @& y l$ X0 G. |; s8 i, g8 J% B1 E5 s# a. F
那要怎么走下一步,才能让自己目前的生活有意义?
, W6 q4 h9 @4 e2 _. D" Q! G
! A6 Z/ N6 _( k其实大家不要太在意自己目前的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不要去执着于定义某件事的意义。因为这一切行为都是没有必要的。
8 m; Q6 g9 Y. @* q3 Y7 t& k
% }2 q J+ S) V$ H! w1 a4 C* Y1 ]
别被“意义饥渴症”
* ^8 G& K! s+ g" @
" g5 u" u- K* s1 s/ W0 @$ `8 D/ P2 C毁了自己的快乐
6 g T. R4 G2 z# Q! {! a9 T2 ?2 a4 q
6 k8 t. m- M9 ~/ O8 {/ V8 J5 u, J作家和小畏有过这样一段经历:过去的 4 年,他试图恢复跑步的习惯,却一直失败。为什么呢?
+ E: _7 z- P! j9 G m$ K
和小畏说,他一开始确实有达成目标,第一天跑了 5 公里。但第二天,他就开始犯懒了——想到要跑步,他的内心就充满了倦怠感,因为昨天太累了。
0 H5 m# |! U j& T' S( |# K; W. U& q: R0 M; G2 M$ c/ I, Y$ J: M! }
于是,他眼睁睁地看着时间一点点流逝,一股自责的情绪涌上心头,觉得自己好差劲,只坚持了一天就不行了。
: r. V/ ]0 x" _: a$ p1 u& v6 t8 V! r0 K$ ^: E
过了两天,和小畏又逼自己去跑步,结果跑了一两公里,就开始气喘吁吁,不得不走路。他一边走,一边自我嫌弃,觉得自己体能太烂了,才跑这么一会儿就不行。
# F y) c) ~2 ]! x+ g4 [
5 @3 Z4 S$ A4 k于是,他对自己的厌恶感愈发强烈,到后面干脆放弃,不跑了。即使不跑,他心中的自我否定依然存在。于是他开始焦虑内耗,觉得自己连一点小事都无法完成,注定一事无成。
3 g1 T. H: X. d. g0 _. @
( Y# W4 G5 m7 @' j“意义饥渴症”的其中一个症状,就是“目标感太强”。
' B+ i! d- R2 p4 x2 D
. l# T' k1 J1 {# h- h& D8 X. P9 n6 M# Q
比如,每天要跑 5 公里,今天没达成就没有意义,骂自己太菜;一星期要背 2000 个单词,没背完就是不够有毅力......
2 g! D9 T- @" d. M- _' \- _+ T& T
有心理学家说过:“每个人天生都有自恋属性,我们希望自己是好的、优秀的。于是,我们会本能回避面对自己糟糕的一面。”
9 _7 z2 M6 j1 `9 e
# \7 R8 Z6 e' V* z @5 L9 ~大部分患有“意义饥渴症”的人,其实也是完美主义者。因为潜意识觉得自己是优秀的,所以一件事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满分。
1 [7 g* n# R8 \5 v, p% H" m* S0 J0 B6 C. |0 [5 C# G- H
就像开头提到的女生一样,上美国名校,就职顶尖公司,掌握多种语言......每一项经历都无限接近世俗定义的“人生赢家”。
, w) n0 y, t6 x4 L0 [
8 P/ T5 C' k7 z' _/ q7 `9 d$ Q, t但她仍然觉得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因为自己不是全能的,很多事情都没有别人优秀。
5 n$ i! Z- V( t2 t: `7 n l. Q& Q9 Q
4 t+ f+ F( P' l! \: ]太过于追求一件事的意义,会容易使人焦虑内耗或陷入虚无主义。
6 f1 a% X3 N* g+ Z
如何减轻“意义饥渴”的
* U! }( u) c! h' T- M M6 `! m: H$ i! ?) B. h o9 t
心理包袱?
' U0 ?( g+ v* [( u8 e: Z* U9 y ^
+ B# T3 p3 M9 Z你可以试试以下 3 个方法:
. W# b1 _5 c- ]# D3 x$ P+ W* g6 S- s: l1 c+ i: E6 B
1
, E, |* d. f! _, N/ t8 W
& U+ y; ^) l% W- a ]& s
设定小目标,建立与自己的良性关系
& T. P( u, W3 f9 J- ^! N% @. S9 O( o
9 Y: V! y2 T, ? b! K! ~6 |有“意义饥渴症”的人,很容易为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
( ]/ l/ F# j2 H9 A" T& I- }& p- u
比如刚刚提到的一天跑 5 公里,一周背 2000 个单词等等。如果不能坚持下去,就会容易陷入自责中。
# V9 s5 c' N: {& [* }: E* [) P5 k8 {/ @
我们可以尝试把目标进行详细地拆解,简化成“稍一努力,就能达成”的程度。
5 N: `) L( d, n7 m" D
5 b$ W0 L: K! q1 E% Z) ? ^$ f! @比如,把一天跑 5 公里简化成一天运动 20 分钟,不限形式;一周背 2000 个单词简化成一天背 10 个单词,有空就背多一点;一个月阅读 5 本书简化成一天看 10 页书,重点领略文字的魅力。
# A# }# H/ M( b$ }9 }5 | h; N5 z _; y3 e/ p9 V$ k
可能看到这里,你会惊呼:“这会不会太少了?!这样有意义吗?”
; y7 w. S. z; I
+ o. s# y- v5 d& O
先不要管有没有意义,而是想想:你做这些事的目的,并不是立刻让自己变得优秀,而是建立与自己的良性关系,慢慢养成一个自己感到舒适的习惯,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其中,感到快乐。
0 c- E8 p" \( l' ]; H' x: e' m/ S8 C; o
要知道,那些一天跑 5 公里、一周背 2000 个单词的人,并不是强迫自己自律,而是因为热爱而养成习惯,最终才变成了所谓的“自律”。
& f6 R! V" N7 @5 ]2 r, i/ w/ r* ` f' x( {7 H& H
先尝试去热爱,再慢慢变成习惯。后续你会发现,当你开始享受过程,才是做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8 }6 p b; @" W+ q
& Y! ^1 g1 K% L0 |* u6 v
最后,不要忘了为这些小事庆祝。
3 c( }* `7 ^9 r$ P
! d7 p1 S1 [) O8 @) W B+ p; ` G% z
因为,当你能为一天运动 20 分钟而庆祝时,便意味着每次锻炼你感受到的不再是压力,而是“我很棒”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会滋养人,让人获得更多动力,走得更远。
. U( t+ | H7 c9 U8 [7 b" d4 U* M
: k9 i9 G- X. y0 K0 B W# v2
" B3 H9 c0 k8 ^+ }# n) Y
( |9 H2 _7 v6 C$ W% Y* p培养一个能支撑自己的兴趣爱好
2 T8 N5 T1 ]3 | T: z4 I& O
0 W: ]6 W5 }8 [ ^9 ]2 q6 d' O, l
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朋友蝴蝶患有典型的“意义饥渴症”,她的情况和开头提到的女生差不多,有颜有钱有才华,却还是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 I: j, k+ I- d. u$ u4 x9 [ Q- @( D* T7 A2 }- V
鉴于此,我劝她培养一个能支撑自己的兴趣爱好。蝴蝶对画画比较感兴趣,于是报了个油画班开始学习画画。
- O( `$ L) z% O6 T! o- }# v
. p0 J X) t" n0 Q0 Z学了半年后,她把其中几幅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挂到二手平台销售,其中一幅画被一个孤独症孩子的妈妈买下。
8 @4 E/ T. v# Y' \$ v
& y* G, H4 @" n4 P
后来,这位妈妈给蝴蝶留言,说孩子很喜欢她的画,也去报名学画画,现在画得越来越好了,孤独症也得到了改善。
" _+ r( L" h4 Y( ?; g# Y
& e1 w/ y$ ~% S
蝴蝶告诉我,她突然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
; N r9 }8 P3 A& w+ L1 E: n
# E# S9 w1 e' N我告诉她,其实画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不管最后画得如何,只要在过程中能感觉到自己被治愈,就已经值得去做。
8 A, z0 A+ p' f$ C$ r; N
& F+ l# U2 x" W G& q( X: V) K( m" E9 a3
" w' S8 K7 [! {1 o8 s, ?) ~
8 ]& W% H2 p f2 q0 S! K$ u练习“虚度光阴”
; ]7 v0 J: U8 u2 p9 H5 V! l; _ X
8 p' M; C7 t, Q8 R& E学习如何“虚度光阴”,并让自己偶尔“虚度光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 f+ c# W' E6 u
/ N3 y, M/ m+ R# O4 C& W& }( H比如,什么都不做,只是躺着静静地听 20 分钟音乐;在海边独自发呆;在公园的草坪上晒太阳;坐在路边看两只猫如何追逐打闹......
U# s; U! \% T; p+ i2 F6 I
$ i6 G F; T% Z不要充满目的性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即使是世俗层面看起来“无意义”的小事,只要你自己觉得有意义就行。
. F$ F) L1 w D% A# B
. e6 y% ]9 W0 b8 h4 o4
6 |5 E9 C, Y% u6 P# P
, {9 v6 {3 N& N' ^多看一些哲学类的书籍,进入“心流模式”
( a" U$ o7 y$ q! g$ Z( `
$ W* w3 F5 K& _9 _: g& t8 j s( f《洞见·从科学到哲学》这本书里提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思维模式:“我们的痛苦很大程度来自于我们的大脑对我们的控制。”
- E/ d$ V' N& R: r6 X
' ] F, a, X- Q2 P0 K$ g5 W. c
意思是,痛苦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我们很容易自己下定义。比如认为一个人好,这个人做什么都对,就算做出不符合常规的事,也会觉得 TA 有不得已的苦衷。
" z$ n) F7 o- x4 u! x( B' _+ d
4 }1 M4 B2 ^" h0 r4 k( D1 m% q8 v相反,认为这个人不好,就做什么都是错的,即使 TA 帮助了人,也认为 TA 是有所图。
0 J$ B) Z, D+ O
* x" X i8 z/ s有“意义饥渴症”的人,就很容易去下这样的定义——这个事情没做成,我就是失败的;虽然我还不错,但这个人在某方面比我厉害,我还是不如 TA。
" j- V6 N+ y5 K' v
8 t4 C5 E k/ I1 W0 o: | o; }书里还提到,这都是认知失衡(失真的预期)的表现。因为那是“你”自己认为的,都是主观想法导致的。
. i8 \2 e( @7 }4 v5 }. B7 e7 U0 J1 r! B, j8 J. p6 u
如果你能练习不去这样认为,那么我们就能摆脱大脑对我们的控制,继而摆脱痛苦。
, j2 m s) `$ T1 I; _, g7 t1 S0 n+ D. d6 n1 W
写在最后
1 E1 y2 x: L: ]/ ^! w
2 [& F& `; i* }0 r+ R* M' G+ `《纽约时报》的一篇专栏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不是所有事情都要有“意义”,真正的意义或许只有在恰当的时机才会浮现。
5 r8 b ]+ I$ A# `2 {9 o' Y
% H' s- @" y+ j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思考方式比如成长型思维、懂得感激、从挣扎中领悟意义等都可以提升人的幸福感。
+ {# r+ s$ y Q4 M, S: q5 U/ Q6 P( _, s; y" r; [! q6 l/ }! O
如果你正在遭受的一切令你痛苦不堪、空洞迷茫,努力去坚持意义感只会阻碍你,而非帮助你变得更好。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时刻纠结一件事的意义所在。
% u0 C2 O% ]/ w! Z4 [4 U/ L5 Y2 Y6 x8 [$ ?/ ~/ a& q; u' ~( m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设立目标,但不一定非要完美;我们可以承认自己存在短板,但也要肯定自己的长处。
9 R% @- t, C% N& n0 o# F0 q
) O4 D6 u0 O' }5 P+ P! v# n1 [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耐心,允许自己慢慢来。只要你开心地度过这些瞬间,那么每个瞬间都是值得的。
% F# P( R1 O2 r$ W- ~
) |& L& a6 c. V( q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慢慢来,会更好。
/ [ |* _0 S7 s, \7 _
/ t. K; M H/ ?& D6 u2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