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我以前读大学的时候,很喜欢骑电动车,梦想买个摩托车。
8 r% v5 b) W0 d: j4 Q" S; a
* ~. a; W# [8 z9 h1 R8 f* R我妈是各种阻止我说,这个是肉包铁,你坐公交车或者打车吧,那个是铁包肉,那个就硬。
+ e& w7 q: j8 o( t
" k6 o5 g7 ^- ?做了汽车这个行当我才发现,汽车看着那么硬邦邦,有很多地方都是软的,还必须是要软的,还不能硬,今天跟你讲一讲。
; j- s% p0 v* _/ i- D: s! t' ?- F' a
- _& `' z9 f) X& W' t0 |保险杠为什么不能硬?
4 F- j6 _$ v, @9 Q
+ i) J, Q8 r/ ]9 M" S4 `; J硬保险杠容易在轻微的碰擦中损坏
7 R8 P! @ C( M& J0 M
4 j4 c) u0 L; `2 `首先这个保险杠不能硬,车子上面的前保险杠是不能硬的,主要的原因是两个,第一个太硬容易坏,这个始作俑者,是美国的IIHS,就是那个变态的保险公司,一起加了一个汽车小朋友们一起搞的一个,安全测定组织。
' x6 ]: t1 H, z3 ?$ k6 H
$ l. R" B$ c4 g* u5 @1 X他们研究发现,你太硬的保险杠,容易在轻微的碰擦中发生损坏,尤其是金属材质的保险杠。
+ F4 q+ }/ ~+ P- _9 G9 h- o7 q
- Q( H; N7 s" @, z汽车厂家用增韧剂提高保险杠韧性
0 ?, A% Y6 x! ~0 d' o' d) A
( B. w7 A$ L. ^8 K5 _这个主要是因为金属它是刚性材料,而塑料之类的高分子聚合物是韧性材料。
8 B& t8 \) Z3 ~3 M- ?$ Y
0 h: \* b) O$ p1 N# E汽车厂家它为了让保险杠韧性更强,它就会对保险杠用这个增韧剂,比如说SBS、SEBS、POE、TPO、TPV之类的东西。
7 l+ L: {, X" u/ r$ B0 I: |: H
1 c4 t' L! z: ~你就这么想,这就好比是你刚刚喝完的易拉罐,很容易「嘎」一下,就把它压扁了,而且基本上是还原不回来的。
; m& E' V3 `8 Q2 i" i/ L/ ^: B$ z" p7 _% _
那相应的来说,你要捏扁一个塑料瓶,是不是就相对比较难一点,有兴趣你可以试试看。
( z9 x7 b! q+ G: k1 l3 ? S* B2 ]- {9 I+ g$ a' @1 X8 c
软保险杠对三方都有好处
/ |- i( ~& {+ {) H0 m: V2 f
- A5 J. H" h- }
那这个道理IIHS也是知道的,毕竟这个是保险公司搭建的组织,和自己的利益和钱有关系的,一直要赔,老是要赔,我保险吃什么饭?所以说它说,你们这些造汽车的,用非金属的材料造保险杠就可以了,动不动裂了的怎么办。
# i& c" C/ S- f- w. n+ @
6 }9 _3 n2 S/ u! f( |9 e那么这个算是一个三赢的局面了,保险公司少赔钱,造车子的厂家因为从铁的或者钢,变成了这个塑料的,成本也少了,我们买车的人也不用动不动去维修点,又省钱又省时间。
# D# g' w- Q/ K- w ^: ^: C
3 {( [7 T* ~# P7 @1 u
软保险杠还能保护车外人员
" K1 w4 h; z: c) p/ h$ R
3 {; A& D* d$ u- f2 V那么软的不是要人命了吗?软的保险杠反而可以救人命,这个就是行人保护。
$ `3 j. E) d4 A. K2 U# r
; j$ m5 P7 d* C) Y又是美国,美国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它规定的,保险杠必须要在低速碰撞的时候,能对车外人员提供保护。
6 n1 k5 T5 _: S q# N
, a- s1 D2 f" @2 @- F
最低标准就是正面用4公里的速度「吧」撞到一个人,从侧面或者是2.5公里的速度,「吧」撞到一个人,这个行人不能受到损害或者叫做损伤。
G2 @1 I/ s6 J3 z% f: D1 J. o$ ^0 R Y
立标为什么不能硬?
" r2 R* s* S+ `- F
5 l3 l) @6 V& ?# w ^, p# W保险杠上的车标也都造软了
5 L9 Y9 e3 L( K5 ^% t3 q
' C+ b7 {* l! l s那么为了响应这个保护行人的号召,车企就把这个保险杠要造得软一点了,有些良心一点的车企甚至把立标都取消了。
( S: g8 R# F$ q$ d5 i, T3 \8 V; }9 X, n, r
劳斯莱斯甚至还设计了一个,立标碰撞快速收回结构,就是为了保护行人。
; |' P- y6 G, }. c* L7 m P4 F
" g" | V+ f# t. P" f+ n奔驰那个就是软软的,你直接可以往后扳,这个车标会断,人不会有事。
, H& ]4 f: a( j! \) P
9 Y- e% b0 b e$ F8 x* F0 K
硬车标撞到人会伤上加伤
) X) M. A. o$ i7 `/ @3 `5 ]9 I! S
4 E2 y6 P: R3 q( X+ e, J道理其实很简单的,拿一个充气塑料棒敲一下脑袋,不会有事的嘛,就像闹着玩一样的对不对。
* ?: T$ R7 }1 I# ?/ {
: Y( Q5 x+ G6 X0 _) r你要是拿个硬邦邦的锤子,「啪」一下就头破血流了,以前大学里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对不对。
$ h- Q/ L4 o. Y" p+ e M5 @
% f2 ?! V/ {7 S- P$ z" _3 y你要是在这个车头再加上一个立标,简直就是用这个碎冰镐来敲脑袋了,敲进去还给你扳一下给你搞开来,像开花生壳一样,那这个相对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 H# Q( ^6 l9 D$ q" |1 X! n
. A1 I* c5 L2 R6 T另外的话,发动机的这个引擎盖也是不能太硬的,主要就是刚才说的这两个原因,不能硬。
+ l! {/ \) U: ^& [- J( t
+ V( m( P: d. O, [* O汽车的吸能盒为什么不能硬?
# r5 n) x4 j* K; l% I6 G9 Y" B. R# n( L' G" M: |" w, M8 Y
汽车吸能盒是为了保护乘车人员
4 P- e5 x: [* K' B/ Q, K
' p# n" g# n$ @: e6 h3 f& D F5 m& ^那还有哪些地方不能硬?汽车的吸能盒是不能硬的,甚至说必须要是软的。
$ I" ]( ]3 e" _$ W `$ h2 O0 Y9 p- T
汽车的吸能盒,它是装在防撞梁和汽车车身本体之间的,这么一个东西,它和保险杠保护行人的目的是不一样。这个东西装在那边,是保护车上我们这些人的。
* u0 u, C0 y9 t2 G2 E# z! p; R+ B& y
吸能盒靠变形吸收撞击冲击力
4 I3 X R7 t" V7 m2 [, H( {; ^3 t
, _. E* Z/ H8 f4 [4 |
原理蛮简单的,就是结构上面再装了一些凹槽或者孔洞,人为的把它做软,发生碰撞的时候它就会变形,把车子外面的冲击力给吸收掉,车里的人就会更安全。
* q l* \' b T- `% R2 p
) O' z) [/ `2 J% i& G这就好比,你小脚趾不小心踢到桌腿的时候,痛得要死,脚趾甲都翻起来了。那你「啪」一脚踢到懒人沙发上面,什么事情都没有,就沙发有点脚臭,相当于是沙发帮你这个冲击力给吸收掉了。
0 ?2 _2 U9 l3 {' x- A: f5 k6 g. S
吸能盒可增加撞车时的缓冲
4 w# n; m/ p @' R( ?
: b, X$ |. M4 s" P J
重庆理工大学做了个实验,一个普通的吸能盒,至少能吸收30千焦的能量,虽然吸收能量不多,但是它可以给安全气囊、安全带,其它的这些安全设备,争取响应时间。
8 B7 z# C4 ^: m8 u% ?% W* ^
$ K$ w3 m5 q. S& t这个就像我们在看在线视频的时候,它会有一个缓冲,让你看这个视频更流畅。
1 r6 r* x, {: X, P- T8 I
/ {& [9 Q1 }6 N
但是有时候网太卡视频没缓冲多少,已经放过去了,视频就动一段停一段,动一段停一段。
3 g2 H9 T& O* g, M/ {
2 j% r6 b2 t+ s# {/ Y这个就是前面难受的地方了,没有响应时间了,断档了,车子撞上去安全气囊还没弹出来,人已经往前面飞了,都是这种东西了。
+ u- D0 O* r+ s" I& Z
$ `8 i7 F# G8 e内饰为什么不能硬?
0 |5 w* T3 K' W0 }: x# {
& ]& W6 ~$ T0 B4 I+ Z7 L6 a, \太硬会失去高级感
. r- `: }2 \9 a* `) v$ H
# y- {& r& `2 q2 W那么还有什么东西不能硬?内饰当然是也是不能硬的,但硬它有什么坏处你有没有想过?太硬会失去高级感。
8 s2 X2 s( H. G$ C$ c, n- `, M) z- I/ @: m, z7 t0 C* K
我找了个比较玄学的,国际心理物理学学术期刊《JOURNAL OF VISION》,在2010年发布了一个关于质感的研究。
* n' E" T! m% l9 E9 d" h/ L9 |: _* h& g5 E# R+ Q' B
它说这个人对材料的质感判断,主要是来源于视觉和触觉,大约80%来自于视觉,20%来自于触觉。
+ c4 |* i# `- e1 ^4 t& F" o! }
# x8 }0 L; W' `6 W1 z: s8 d; C; D
软内饰让人摸着更爽
& p2 Y* C, U* a; ^. L( R: J6 E$ U
" A- X) l5 e& ^$ s7 `! ^那么从材料心理学来分析,有这么个学科的。视觉主要影响的是情绪,触觉更影响直接的判断。
& D5 \- ^5 h. \! X% W# C! \5 T
7 i0 J! q- q+ D( z
这种细腻、柔软或者光滑的触觉,可以带来快适感知,用人话说就是摸爽了。
( ^6 ~7 u4 P ?, ]0 \: e1 e; {3 q8 A# A h
你就好比这个棉衣和丝绸,丝绸你是不是觉得更高级,你摸塑料和真皮,当然真皮也显得更值钱,就这个道理。
: P) D+ O; {2 h/ {: o" {% O4 B& g+ l6 S) v
为了卖的更贵,车子会使用真皮软内饰
! [0 x+ G/ L3 j4 U1 D. u9 ?' N
0 Z) Y- W6 l( j" i" ~/ H5 j- c
那么贵的车子为了营造高级感,就是为了卖的更贵,它会大面积地使用真皮材质。
: _: r) {$ a* k. D7 W/ y' O- L
( X7 m. G/ C. i* l% J
便宜的车子,提高了这个高级感又想省钱,那么就用发泡塑料来代替硬塑料,就是为了摸着更爽更高级,可以卖的更贵。
" O7 C ?6 T6 a& D5 C4 a. l* ^% [0 c" W: C& V6 ]
安全气囊藏在内饰面板后面
) k1 q9 C8 Y5 |% K5 D" G4 ^/ d
那么内饰不能硬难道就是为了卖贵吗?显然不是这么简单,太硬还不安全。
1 F* E' f7 k3 a9 x! e6 ]1 y0 V
n1 t% H: Z0 c9 ^汽车的安全气囊大部分,都是藏在这个内饰面板后面的,如果你发生了一个碰撞,这个气囊就充气膨胀,顶开内饰。
& [+ H1 l4 e& y* b; {
# }; k# J! [2 k) {1 Y然后所有的设计都是要顶破这个内饰,把这个东西弹出来的。
- K6 W4 E1 U! ~3 Z, m- f6 }) w: ~
- _3 k( s# Y C; J4 l, g你比如说方向盘上面的安全气囊,就是要顶破你这个「叭叭」按按的这一块盖子,破盖而出才能保护你的头部的。
. P! o0 }- W. p- b# K! k' Q; Q
& L! X+ B0 }) a& t% Z内饰硬使安全气囊无法弹出,失去保护
/ ]1 w. d" o, a; o
0 c" T: c+ v; R& _7 y装了这种隐藏气囊地方一般会写个AirBag,一个小方块的一个标识写在那边的,这些地方的材料用的都是比较软、比较薄的,有的甚至只有0.5毫米这么厚,可以说是薄如蝉翼了。
5 g( ?1 Z/ M, ]- A- N% n b; H
6 {1 p, _3 F. W& U% q要是这些地方搞的太硬,要么就是气囊没有办法顶破爆出来,失去保护作用了,要么就是顶破。
: |8 ?( b' E- d; t5 r9 W
% f( e7 `4 l) e如果弹出了,硬内饰也容易炸到人
7 Y0 E# W: K0 Q4 h' V! H" z' ~
# X8 w0 x; q7 e. e- V, g& T O2 E
这个内饰,就变成一个破片手雷,就手雷爆炸的那一个弹片,以100到200英里每小时的时速,炸在我们脸上了,可能车祸是没事,安全气囊把人给炸残了。
3 E! m" W& `. f5 b, B$ @9 O) P* Y, I
: I4 v6 D3 i/ c这个事情还真发生过,有兴趣的朋友你可以百度一下,把高田玩到倒闭的死亡气囊,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情了。
, F n" }1 e4 n9 V" m n
& H& Y! P$ u; A3 E/ V- J隔音材料为什么不能硬?
0 J/ L. N$ J( ~' x A) t/ W% L3 c
8 h/ s; j4 w. v% w+ {- S
那么除了这些还有没有?隔音材料也是不能硬的。
2 ]0 b7 d& u3 I& H( M9 p
; w+ ^3 u+ z- r6 G2 J. ^越是坚硬的材料,传递声音的效率越高
* l8 c7 e/ W5 {8 u, M ~; }
5 w/ ^7 t. o6 d: @; S, f比如说这种止震板、消音泡沫。它是给车子带来隔音效果的,也是不能特别硬的,我们坐在车子里面的人听到噪音,主要是由固体、气体两个方式传递的。
+ o8 ~2 ^! B. F! L! d
: X3 C+ `/ a8 x- T越是坚硬的材料,传递声音的效率就越高,科学上是把这种传播声能的方式叫做声桥。
/ t5 A# O; a6 n
8 g5 x+ l# }) L* R! s2 u4 Q/ e6 I
软性材料反而能吸收噪音,降噪
9 d/ J/ N' J! a2 O' @
* j7 s o4 L5 ^7 @ T9 Y
这个隔音材料,它就是为了降低声桥效应,就必须使用软性材料,这个是可以解决声音,通过固体来传导的问题。
. T0 g" |+ r, L* S
# H8 G1 M- Q8 W2 U4 k6 R* y. g8 e硬质材料密度比较高,它是不能吸收空气中传播的噪音的,疏松的这种隔音材料,像海绵一样的这种东西,吸收噪音也能起到降噪。
' X& Z+ o! D$ S+ _
, Y+ B+ Z1 ?7 D7 ]) R: P
本身不传递,别人过来的我还能吸掉一点,降噪就比较好了。
9 c. ^/ l7 n& D# y8 Y# x
- H; Y, J: R0 E/ l2 P: O和隔音耳机里的海绵是同样的道理
: q, V; V: \2 N$ i- `+ ]
n) T' ~. J' z
打个比方,你在地板上玩弹珠,楼下会上来敲门的对不对,但是你在地毯上玩弹珠,楼下睡的好好的,第二天早上还能跟你说声早上好,要不要到我家来吃点早饭什么的对不对。
- k9 c2 h( e& c, g7 T" R* d
2 H, s- e0 M4 X, W& L' a4 h3 U
隔音耳机里面的包围用海绵,也是一模一样的道理。
4 Q! w/ D$ O% g5 P. k1 q5 Z/ U
7 {6 ]; k9 b2 l6 T
座椅和汽车悬挂为什么不能硬?
& H& S; l. }) E5 T' _. ~5 }5 V" ]! u- t& U' M% X! u# R N) J+ p8 D
那除了刚才说的那些地方,其它还有很多都是不能够硬的,有些零件它为了舒适感和健康也是不能硬的,座椅嘛、汽车悬挂嘛。
; m! ]- Z2 ?2 V# V1 B7 J0 R
; p+ G; C' y- n$ ]2 E% n太硬会导致车辆的震动传递到乘客身上
( H0 k/ g- O7 z# x) K) |# d; K# _# |. d0 x# }. H$ S8 H7 x7 x
这些地方硬我们受得了的啊?直接就会导致车辆的震动,传递到我们乘客的身上。
( c% p$ q$ ]2 f$ ^7 N& O/ l5 h* ?& e' j; i
你不要觉得就是有点晃,蹦迪也会震,这个震它会导致颈椎、脊椎之间的软组织,受到伤害,严重的时候会压迫神经导致瘫痪,医学上把这种病症叫做挥鞭症。
+ w' K: B8 C4 e2 }* d+ K9 A
1 n: H# @& `: r7 n3 r
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和机能
) h# z) }+ `: M; N1 J m; [; y# I
8 V6 N* O/ Y& b3 [7 Z( |* o' I; c它得病的原理是这样的,就是脊椎和脊椎之间,它是有个软组织,这么连在一起的。
7 ^/ N$ J/ R; K6 Z
6 H# h, x( F0 P: ^就好比是个弹簧,它本身是具有一点收缩能力的,但是你把弹簧拉过头了或者挤得太扁了。
0 R M. i5 t) ^
. Z5 M9 h4 q$ f+ f' S# @0 }8 C
弹簧坏掉了,收不回去了,牛皮筋拉了时间长了、松掉了,不会弹了,就是这么个道理,为了舒适和健康这些地方也是不能硬的。
: {& S4 G! m4 i3 ~( ]9 m
3 H5 E1 {. }6 w8 G5 W7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