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人过四十,已是中年,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 * u/ d/ Q6 [9 O% d( r
# m) X1 u, e( d; k" L5 j( H9 v
5 n& [+ K" d6 [, q( {+ s以前公布过一个数据,每个微信用户平均好友数为128个。这是涵盖了各年龄段用户的大数据,已不算低,但以我的观察——身边朋友偶尔会互相比一下好友数,有一千多的,有两千多的,最高的突破了五千。总之,他们好像是“公共的人”,属于全世界。但若深究,微信上长长的好友名单,多数只是认识而已,谈不上是真朋友。 6 t; u7 A1 q7 S1 t
# t4 N, l4 a3 a C* c7 b
到底怎样才算真朋友?要我说,总得交过心,互相认可才行。交过心,大家知道对方是什么人,不求一模一样,但求知根知底,大致上三观要一致。如今,每个人都是一座小城堡,轻易不开城门放外人进来。能走进你内心城堡的一定是朋友,但前提是得先通过你的审核——没人会放一个自己信不过的人进城。
, U# X8 x& N/ Z* v. p0 y2 w0 C {; n7 |
2 c0 `$ [. d5 F$ f$ }所以,相知实在是交朋友的先决条件。彼此知心,才能放下内心的戒备,继而深交。中年人大多饱经现实毒打,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心里的城墙比冰山厚,脸上对谁都挂着笑,但放进自己城堡的人少之又少,当然朋友也就越来越少。
0 W2 c4 w+ v5 j9 N) }, ~* O- H, Q' B; \- k8 \8 O/ S3 b
但真正相知的好友,还是难得。
$ A: I# |0 S& e I* ]3 N9 P" k7 T4 |7 J& e
大诗人王维的诗,一向清雅恬淡,但在他晚年劝诫朋友的一首诗里,有“白首相知犹按剑”这样的句子。我有个年轻的朋友,一直以为这句是说两个从小相知的朋友,老来还能意气相投,一起舞剑相娱。我说你还是天真,完全理解错了。这句诗是王维劝他的友人,在官场宦海浮沉,不要相信任何人,尤其对所谓的“知心朋友”更要提防,最好随时按着手中剑,警惕来自好朋友的反戈一击。 . g$ I6 O6 q) G3 d& r# e
/ D, j: u0 w( A. `4 Y0 D王维一生,经历过安史之乱,最糟糕的时候沦为阶下囚。或许在乱世中,经历过背叛,有些甚至是好朋友投来的匕首,虽未死也掉血大半,才有如此锥心之语。 ( U* } ?2 B4 g8 S+ J4 g
+ Q4 p) J* `& ^$ ?
随便翻开一部史书,都不难看到,那些仇敌往往也曾是可以一起喝酒唱歌交心的好朋友。曹操跟刘备交过心,借着酒劲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就你和我,青梅煮酒的那一刻,真把刘备当成了朋友。后来几十年,你争我夺,曹操丢掉了一个朋友,多了个毕生的对手。
8 W3 Q$ n! e6 i* @7 T- v9 P
9 {& z) R1 l$ x8 l# C, h' I大概正因为难得,中年人也更重视真正相知的朋友和爱侣。后者,尤其难得。因为那是两个齿轮之间的耳鬓厮磨,要磨得浑然一体、运转自如,双方都要付出大量的牺牲和宽容。我也曾想过,爱人之间,无所谓知与不知,或遵循体内荷尔蒙的指引,享受激情;或搭伙过日子,彼此能容忍对方睡觉时流口水的丑态就行。现在看法变了。 ) w* G7 O8 R+ Q( ~
) L: j, o9 N$ Q% C
人生短促,伴侣之间惟有相知,才能完全袒露,袒露的不仅是自己丑陋的一面,更有最美好的一面。懂得欣赏彼此,让我们可以像猫咪小狗那样,心安理得地把肚子向另一人袒开。这种感觉,才值得在余生拥有。 + u8 k& s C: C/ D5 C- t0 U V+ V0 `
- J0 v; b; N0 ] X7 ]% X2 S
四十岁是个槛。四十以前,怕朋友不够,微信不停加加加;四十之后,怕朋友太多,总在减减减。晋人阮孚有个癖好,一辈子爱收藏木拖鞋。有人看他大晚上还在灯下,给珍藏的木拖鞋细细打蜡,边打边念叨“一生能着几两屐”,意思是感慨人生短暂,这么好的木屐,一辈子又能穿上几双,得好好珍惜才对。 ( h, r9 q0 ^2 Q. h& F+ m
. z' s0 Q' N+ |+ E2 L3 N) {
我们的余生,不知还能走几里路,吃多少饭,穿几双好鞋,但总还是希望有那么几个相知的朋友和伴侣,结伴前行。我对他们好,他们对我好,彼此是对方珍藏的“好木屐”。 : s' o/ D2 n; L" `% m3 c8 X
# O7 @/ W+ x( A3 T% _当然,这很难很难。因为,我们总是喜欢“按着剑”,在自己的城堡里,肃然端坐,孤独地发呆。
; O8 d% u$ d2 T/ V
, j/ u @; `+ I |